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小学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自我认知,社会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强化都需要在这个时期进行。

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成为了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提出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一、加深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在一瞬间就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要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需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课堂内部引导,小组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艰苦精神和劳动观念,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拥有自信心,坚定人生信念,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

二、强化行为规范管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违纪处理,不仅强化了学校管理方面的规范性,而且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进一步增强了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课外活动引导除了在课堂内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外,课外活动也是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

举办各类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如美术比赛,文艺汇演,社区服务等等可以培养学生自信,拥有开拓精神,加强学生意识和自我认知,使他们更加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教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所在,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鼓励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注重监督与引导孩子的综合评价,使孩子更能从校内外教育中受益。

综上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一起密切合作。

学校应该积极沟通与家长、社会资源联系,制定新的策略和方法,减少学生对社会的有害行为影响,加强学生的品行教育,使学生能够承担起担当,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小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今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本文将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大众有所裨益。

我们来看一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干扰,导致其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面临一些困难。

一些小学生在使用电子产品方面缺乏自控能力,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手机,导致学习和生活严重受影响;另外一些小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规范和约束,导致其行为举止粗野或者任性,不懂礼貌和谦逊。

这些现象都说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面临诸多挑战,亟待引起重视。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引导,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德育课程和校园文明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行为准则的培养,鼓励孩子自律、守纪守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多与同龄人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其抵御诱惑的能力。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宣传与倡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共同努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原文2000字】PS:以上为一篇2000字的文章,你可以根据需要对整体内容和表达进行修改,以满足你的需求。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引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1. 塑造健康的人格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宽容、勇敢等美好品质,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的公民。

2.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生是处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认识和理解人生、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他们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深入具有积极作用。

1. 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独立自主、互助合作、积极向上等,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重视激励与奖惩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过程中,适时的激励与奖惩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可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3.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和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密切配合,共同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第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另外,我校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构建其人格和性格的重要因素,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缺乏自律、不守纪律、缺乏礼貌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对于改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1.不守纪律目前,一些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守纪律的问题。

在课堂上,他们会随意说话、走动,不尊重老师和其他同学,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整理物品,这些不守纪律的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2.缺乏自律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缺乏自律,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经常赖床、拖延作业、不按时复习功课,这些行为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质量。

3.缺乏礼貌礼貌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品质,然而一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缺乏礼貌,对师长不尊重、对同学粗鲁、对长辈不尊重,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习惯。

1.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为准则,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哪些规范,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

2.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饮食健康、整理物品等方面。

给小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日常生活规划,让他们按照规划执行,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师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努力学习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

4.注重礼仪教育在校及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懂得尊重师长,尊重他人。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家庭和学校在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也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共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生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

这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家校共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模式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在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接受到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示范正确的行为,教导孩子做事认真负责;而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借助家长的支持,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学校则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两者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成长资源和机会。

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家校共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小学生是一个身心发育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更可以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为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一些有益的教育策略。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第一课堂,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源自于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楷模,他们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模仿行为。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2. 积极引导。

父母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明白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者故事来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3. 善于表扬。

当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举止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 严格要求。

父母在要求孩子时要严格但不苛刻,让孩子在严格要求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在自由中形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二、学校教育1. 以班级规章制度为依托。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依托。

教师应该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注重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也要有一套相对应的惩罚机制,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的危害和后果。

3. 科学引导。

学校应该通过合理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

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当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家庭为隔代教育,很多农村学生多为留守生。

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甚至根本无人看管。

因此,很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节。

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因此,学生经常表现为:1上课没有预习的习惯。

2上课前没准备好下一课的工具等。

3上课没有认真记录笔记的习惯。

4没有认真听讲以及专心致志的习惯。

5书写不规范,不认真。

6作业潦草,简单。

7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有学校氛围和教室氛围有关系。

同时也注意到,大量学习习惯差的学生的成绩都较差。

相比于少数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有些智商还赶不上成绩较差额学生。

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题开展的“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事件意义:1、养生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家校共育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有必要研究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以期望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的行为养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应该对孩子的行为养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以下是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一些策略:1.榜样示范: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示范。

只有家长自己能够尊重他人、守纪律,孩子才会从中学到正面的榜样。

2. 激励引导:在孩子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如表扬、奖励等,让孩子对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动力。

3. 沟通交流: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想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规范。

4. 规矩约束:家庭应该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约束,让孩子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能力。

二、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发挥其对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引导作用。

以下是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一些策略:1. 课程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良好的行为观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守纪守规等良好行为习惯。

2. 班级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建立学生守纪守规的意识和自律能力。

3. 激励奖惩:学校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奖惩措施,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 课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三、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应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小学生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未来的学习、社交和职业素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校和家长三个层面,探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的教育策略教师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引导者和实施者。

在教师的教育策略中,需要综合运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1.正面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使用正面引导的方式,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良好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正面行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也要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指导和纠正,避免用严厉的语气或者惩罚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示范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行为习惯。

老师可以表现出礼貌待人、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老师身上学习并模仿这些优秀的行为。

3.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细节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尝试、去观察、去学习。

通过在活动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游戏、小挑战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规则引导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的行为准则,明确告诉他们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学校的教育策略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需要在整体层面上做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

1.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需要通过装饰美化校园环境、设置优质的学习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学习、生活环境。

2.建立规范的制度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明确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规范性的引导和管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规范的环境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时节和主题,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特色教育活动。

学校学生习惯养成调研报告

学校学生习惯养成调研报告

学校学生习惯养成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业发展和未来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校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有助于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本文旨在进行学校学生习惯养成调研,从而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

2.探讨学校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

3.提出针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改进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学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四、研究结果1. 学生学习习惯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大部分学生有规律的学习时间安排,但存在部分学生经常熬夜学习的情况。

- 学生在学习中更偏好使用电子设备,而非传统的纸质书籍。

- 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2. 学校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 学校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培养。

- 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有待改进,缺乏足够的学习资源和氛围。

- 学校在教育家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存在不足。

五、改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学校需要改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沟通,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习惯养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希望学校能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推动学生习惯养成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关于学校学生习惯养成调研报告的内容,希望能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小学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行为习惯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养成教育的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行为习惯的定义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的经验、环境以及社会规范,自觉或潜移默化地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重复地且稳定地采取特定动作或表现特定行为的倾向或能力。

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多个方面。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1.发展自律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通过规律的作息、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主的学习计划,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正面价值观。

例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对学习、友谊和社会的正确看法,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

3.促进社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能力并成为团队中的积极成员。

4.提高学习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遵守学习规则、有序的学习方式和坚持不懈的复习计划,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1.建立规范。

为小学生制定一套明确的规范和纪律,如按时上课、遵守交往规则、爱护环境等。

这种规范应该有针对性,能够给孩子一种清晰可见的行为准则。

2.倡导榜样。

通过树立榜样,如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观点和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示范作用,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行为道路。

3.融入课堂。

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活动中,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导言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要求,更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研究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行为习惯的特点中职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1. 学习习惯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习惯,包括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态度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2. 生活习惯中职学生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卫生习惯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品德素质的重要表现。

3. 人际交往习惯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习惯是指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习惯,包括礼貌待人、友善相处、团队合作等。

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二、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目前,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 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对中职生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关注不够,很多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而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方法不当和态度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效果不理想。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品德,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重要社会环境中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塑造其品格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家校共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家校共育的理念,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并提出相关研究。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

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注重言传身教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中植下种子,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发脾气,要用和气、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见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模式。

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亲身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激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控。

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养成每天定时自己整理书包、整理床铺、自我管理个人卫生等好习惯,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还要教导孩子学会自制,不贪玩、不贪吃、不贪睡,养成节俭、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 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学会解决与人相处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生活中。

二、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引导。

1. 课程设置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本文中,将探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研究。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与研究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所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养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守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

为此,可以从课程设置、班会活动、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学会正确的行为表达和行为处世。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小学生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的阶段,因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1. 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

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学习指导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规律作息、爱护学习用具、自觉完成作业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

下面将探究几种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问题和习惯情况,分享培养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经验。

家长要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双方的合作与支持,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形成一致的行为标准,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同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行为习惯培养训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培养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可以参与讨论、观察和反思,通过观察和模仿优秀的榜样,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形成自律的习惯。

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的行为和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积极参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仪表仪态,要有耐心和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还应该注重语言和情绪的管理,通过积极的言辞和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和奖励机制等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利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和体验正确的行为习惯。

奖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表扬和鼓励。

通过及时的奖励机制,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运用游戏化教学和奖励机制等策略。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为行为习惯是形成一个人的品格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更好地与别人交往。

因此,亲子教育中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呢?1. 规范的引导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适当的规范引导。

这里所说的规范引导就是指家长要设立合理的行为规范,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

例如:让孩子明确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在餐桌上,孩子应该有美好的仪表,懂礼仪,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等等。

2. 给予奖励和惩罚的适度运用奖励和惩罚在任何教育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也同样适用。

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度地给予奖励,比如表扬、小礼物等。

而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也可以适度地惩罚,并告诉孩子其错误之处,不要惩罚过度,否则会反效果。

3. 有效的模仿和引领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行为和语言的引领,让孩子学会模仿和适应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家长应该多说一些积极的话,避免说一些消极的话;做事情要有计划,不要拖拉,不要浪费时间等等。

4. 多方位的引导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不仅要注重家庭教育,还要注重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与老师、社会联系起来,共同来引领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多方位的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且需要耐心和恒心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才能够更好地形成,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与别人交往。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探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要注重示范引导。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展示出谦恭有礼、整洁卫生、尊重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自身的示范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

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告知学生行为规范和标准,例如不吃零食、不交头接耳、不打闹等。

制定奖惩机制,对于遵守规则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以形成一种行为的约束和激励。

规则的明确和奖惩机制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正确行为的重要性,并通过正反馈机制,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的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包整洁、自觉按时上课等。

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选择行为,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

通过提升自律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学校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告知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与家长一起制定养成习惯的计划。

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与孩子一起制定行为规范,并与孩子共同努力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的沟通和支持能够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包括示范引导、制定规则和奖惩机制、培养自律能力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小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探究和制定适合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注重在家庭中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

家长应该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家里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养成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好习惯。

这样的家庭环境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

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关注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健康。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爱护学校财产等。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遵守纪律,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社会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小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待人、团结合作、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等。

社会实践教育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村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尊重劳动、爱惜公共财产、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

媒体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已经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媒体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素质。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将探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以期帮助教育者更有效地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一、理性引导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而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进行理性引导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具有积极的行为价值观的孩子们。

在进行理性引导教育时,教育者应该注重说服的力度,给出相关的理据和实例,通过实施,使孩子们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能够大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具备成长为有责任、懂效率、尊重人性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结果奖励教育小学生是十分善于接受奖励的,因此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结果奖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在教育者的指引下,孩子们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给予了孩子们积极的反馈,还让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同时能够促进其审时度势、协作合作、以人为本的品质的培养。

结果奖励教育的实施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应该具有明确的标准和有效的评估,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三、体制化教育体制化教育是从长远的角度对孩子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制化教育不仅是对小学行为习惯的具体规范,还包括教育制度、教材选用、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

体制化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借助教学管理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支持。

体制化教育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的整体化教育模式。

同时,体制化教育还能够提升小学教育品质,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小学生是擅长模仿和学习的阶段,因此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示范引导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

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

”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然而如今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

例如: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2、没有养成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3、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

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

以上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家长平时对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我想学生以上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是会逐步克服掉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

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

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

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

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

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

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

”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