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7、8章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 竞技体育2 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运动员选材5 运动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 运动成绩2 竞技水平3 竞技能力4 运动能力5 训练水平6 运动员现实训练状态7 运动员目标训练状态8竞技能力结构9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的补偿效应10 运动训练过程11 运动员状态诊断12 竞技状态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运动训练原则2 训练规律3 制胜规律4 三从一大原则5 竞技需要原则6 动机激励原则7有效控制原则8系统训练原则9周期安排原则10适宜负荷原则11区别对待原则12直观教练原则13适时恢复原则14 负荷强度15 负荷量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 运动训练方法2运动训练手段3模式训练法4程序训练法5分解训练法6完整训练法7重复训练法8间歇训练法9持续训练法10变换训练法11循环训练法12比赛训练法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2 延迟性转换3 力量素质4 相对力量5最大力量6爆发力7力量耐力8快速力量9 动作速度10反应速度11移动速度12耐力素质13柔韧素质14灵敏素质15 速度障碍16运动素质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 运动技术2技术风格3特长技术4 运动技术评价5动作轨迹6动作速率7动作基本结构8技术组合9 协调能力10 技术环境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2 战术意识3战术知识4战术观念5战术指导思想、6 战术形式7 战术行动8 战术配合9 战术风格10 制胜规律11 制胜因素12 个人战术行为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 运动智能2 运动员心理能力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2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3 基础训练阶段4 专项提高训练阶段5 最佳竞技训练阶段6 竞技保持训练阶段7 高原现象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训练大周期2 赛前训练3 赛间训练4 竞技性比赛5 训练性比赛6 适应性比赛7 检查性比赛第十二章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基本训练周2 赛前训练周3 比赛周4 恢复周5 训练课的结构特别注意:核心稳定性:又称核心力量,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核心区域,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作用,另外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教案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四)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二)各项群训练特点(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范围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加以说明(五)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征(六)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训练特征(七)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的特征.(八)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九)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点(十)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群的训练特征(十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征(十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三)运动状态诊断的作用、基本内容及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二)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四)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五)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周期类型(六)适应负荷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此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八)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九)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训练方法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二)训练手段的概念、意义及其基本结构(三)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征(四)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五)分解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六)完整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七)重复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八)间歇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九)持续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一)循环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二)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三)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及其结构,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其要求(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四)速度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五)耐力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及手段(六)柔韧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与手段(七)灵敏素质的概念、训练手段及衡量的标志第七章运动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的概念、原理、动作要素及技术结构(二)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三)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及指标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的概念、构成及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及其制定的注意事项(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述及训练的常用方法(二)运动智能的概念及其训练的基本方法、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三)基础训练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四)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五)什么叫运动训练的高原现象,导致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以说明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单、双、多周期的安排特点(二)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及计划要点(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的安排及其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及其负荷特点(五)试论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二)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的任务、内容及负荷特点(三)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四)训练课的结构及负荷量度(五)试述不同训练小周期的类型和主要任务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一)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各种关系(三)教练员与运动员在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四)试述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加以说明另:七月七日上午于指定地点补课。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8章 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圣才出品】
第8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一、选择题1.运动训练是一项()活动。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A.团队B.实践C.社会D.身体【答案】B【解析】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所以运动训练是一项实践活动。
2.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A.运动员思想B.竞技体育管理C.运动竞赛管理D.教练员培训【答案】C【解析】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取得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主要有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运动竞赛管理这四个部分构成。
二、判断题1.运动训练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解析】竞技体育主要有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运动竞赛管理这四个部分构成,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2.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耐受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解析】间歇训练法可使训练者的心脏功能得到较明显地改善,运动员的心脏功能的改善又促进了运动员的耐受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
3.训练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
()[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解析】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要构件,其过程是在教练团队的指导下,在科研、医务和后勤等人员的协助下,有序组织的一项实践活动。
训练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教练团队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具有设计、实施和反馈、改进的作用,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能否在一定时间里得到提高取决于教练员的训练思路、方法选择和有序积累。
三、名词解释题1.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①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出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地进行训练,才有可能达到训练的目标。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竞技运动概念、价值与功能一、竞技运动概念1. 定义:竞技运动是指在一定规则限制下,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的,旨在通过技能、体能、智力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争取最佳成绩的体育活动。
2. 特点:(1)竞争性:竞技运动的核心在于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追求胜利和优异成绩。
(2)规则性:竞技运动有明确的规则,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秩序性。
(3)身体运动性:竞技运动通常涉及身体活动,对参与者的体能和技巧有较高要求。
(4)不确定性:竞技运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是实力较强的选手也可能输掉比赛。
(5)观赏性:竞技运动往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兴趣。
二、竞技运动价值1. 健身价值:(1)提高心肺功能:通过竞技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肺部的功能。
(2)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竞技运动有助于肌肉力量的增强和耐力的提升。
(3)改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竞技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教育价值:(1)培养道德品质:竞技运动可以培养运动员的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团队精神等道德品质。
(2)锻炼意志力:竞技运动中的挑战和困难可以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3)提高智力:竞技运动中的策略和战术运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
3. 社会价值:(1)促进社会融合: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有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传递社会价值观:竞技运动可以传递公平、正义、勇气等社会价值观。
(3)提升国家形象: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4. 经济价值:(1)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竞技运动可以带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创造就业机会: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3)商业赞助和广告:竞技运动赛事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赞助和广告投入。
5. 文化价值:(1)文化传承:竞技运动中的许多项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2)文化交流:国际竞技运动赛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平台。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判断题: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4、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5、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6、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7、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8、运动选材好就一定可以保证训练成绩的取得。
9、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后天训练获得的。
10、现代运动训练从仅由少数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的封闭训练向有社会多种角色积极介入的开放性训练的方向发展。
11、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但对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特点是相同的。
12、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单选题: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3、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 C.运动竞赛 D.运动管理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教练员B.运动员C.裁判员D.球迷和观众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7、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8、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成绩B.提高竞技能力C.参加竞赛D.增强体制9、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A. 遗传效应B.生活效应C.训练效应D.社会效应10、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A.主要的竞技能力B.次要的竞技能力C.一般的竞技能力D.超常竞技能力11、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12、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A.超负荷B.适宜负荷C.最大负荷D.极限负荷多选题: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9、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有:A.训练内容B.训练负荷C.训练方法D.训练安排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A.竞争性 B.规范性 C.公平性 D.观赏性8.为了保证竞技运动中的公平性,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循哪两个主要方面的行为规范?A.比赛项目B.比赛规程C.比赛规则D.比赛安排7、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A.运动员B.教练员C.训练管理工作者D.训练科学家8.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B.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C.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D.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7.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由下列哪几个层次所构成?A.一般训练理论B.项群训练理论C.专项训练理论D.特殊训练理论8.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除了技能,还包括哪些?A.体能B.战术能力C.心理能力D.智能填空题:1.提高运动员的和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概要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 .运动选材 B. 运动训练 C. 运动竞赛 D. 体育管理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 .运动选材 B. 运动训练 C. 运动竞赛 D. 体育管理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 .运动训练 B. 运动选材 C. 运动训练 D. 运动管理(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 竞争性B. 公平性C. 规范性D. 公开性5. 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 教练员B. 运动员C. 裁判员D. 球迷和观众6. 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 振奋民族精神C. 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二、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4、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A. 运动选材B. 运动训练C. 运动竞赛D. 运动管理5. 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成绩B. 提高竞技能力C. 参加竞赛D. 增强体制6、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A. 遗传效应B. 生活效应C. 训练效应D. 社会效应(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4.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A . 主要的竞技能力B . 次要的竞技能力C . 一般的竞技能力D . 超常竞技能力5. 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A . 专一性B . 多元性C . 整体性D . 连续性6.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A . 超负荷B . 适宜负荷C . 最大负荷D . 极限负荷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4.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 . 各项目的诞生B .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C . 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 .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5.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A . 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B . 快速发挥力量C . 推迟疲劳出现D . 多用战术 6.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A . 心理B . 技能C . 体能D . 智能(二各项群训练特点4.对抗性项群除了采用适应法训练法以外,还常采用:A . 分解法B . 完整法C . 重复法D . 模拟训练法5. 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一般不采用那种训练方法?A. 分解法B. 持续法C. 重复法D. 间歇法6、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A. 重视心理训练B. 全攻全守,发展特长C. 战术更为重要D. 大胆进攻(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4、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A .游泳 B. 排球 C. 短跑 D. 铅球5、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A .固定组合 B. 变异组合 C. 同属多项组合 D. 异属多项组合6、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A . 举重B . 摔跤C . 跳高D . 跳远(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运动训练学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个方面 一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二运动训练:是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三运动竞赛:是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7、8章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所谓特长技术,是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的技术。 特长技术训练与全面基本技术训练相结合。运 动员的特长技术是全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全面技术是发挥特长技术的保证,特长与全面的 技战术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威力。特长技术付诸 于实践,并非就是绝对的实效,因要同不同技术 特点、体能特点的对手对抗,所以结合全面技术 才能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肌肉协调 肌肉协调是指肌肉的适宜与合理的用力。它 包括参与工作的肌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用力大 小、用力速度及用力的先后顺序。从整体上讲, 用力的大小取决于参与工作的肌肉和肌纤维的 数量。用力的速度和用力的时间程序是肌肉紧 张和放松的相互配合。换言之,完成动作时协 调性的表现形式是在时间上需要同时配合的协 调肌快速收缩、对抗肌快速放松,在时间空间 上需要先后配合,肌肉完成依次地收缩和放松。 乒乓球技术中的正手快拉、快攻和快点台内球 时,前臂不会快速发力,多半是由于对抗肌没 有及时放松而影响了协同肌的收缩速度,就是 我们说的爆发力不好。
2、技术结构(难点)
(1)动作基本结构:基本 环节-时间顺序-技术 链 (2)组合结构:多类动作 的组合-非周期性项目
(三)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这是运动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特 征,因为运动技术只能通过运动员身体 动作来体现。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2)感知觉能力:专项知觉:球感、水感、 速度感、器械感(这也是有神经系统参与 的) (3)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须采取辩证观点 分析) (4)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5)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因素 (1)竞赛规则:规则就是规律-体操 (2)技术环境:人群环境
(3)器材设备与场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12/3/
运动训练学
5
(二)技术结构
1、动作基本结构
由动作基本环节和基本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也称为 技术的微观结构。
2、技术组合
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接组成的集合。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概念及其训练要求和评价方 法,并能再实际训练中运用
学习重点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运动技术的评价
学习难点
运动员技术能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评价
减难法使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 法 加难法使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 法。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1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5
从一定的角度看,技术训练的过程实质就是运动 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接受信息,形成动作表现,建立动作程序
2. 发出指令,完成动作
3. 反馈和调整动作
4. 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向运动员提供 有关动作的信息,要注意给予信息一定的时间扩散
一、直观法和语言法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课程笔记在本章中,我们被引入到《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学科价值。
作为一本深入探讨运动训练规律和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问题,还包括了广泛的应用实例,如专业竞技训练、大众健身指导和体育教学。
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学科定位-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学科不仅关注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还涉及到心理、战术以及健康管理的综合培养。
2. 学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至今,它已成为体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3. 当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运动训练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科学训练方法的普及程度不高等。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科学化训练方法的普及率,以及增强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的研究。
4.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任务与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组织措施,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科技支持下的训练方法创新,以及如何在日益增加的赛事和训练要求中找到平衡点,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5.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意义-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性能、赢得比赛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运动训练学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帮助专业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同时也为普通人群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指导,促进健康和福祉《运动训练学》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课程笔记本章深入探讨了运动训练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辩证协同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运动训练学笔记(人体版,较全)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本章节的教学任务: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以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而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同步地发展与完善。
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应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动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楚地描绘出20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19世纪后半期,现代竞技体育首先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开展起来。
而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竞技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参加和观赏竞技体育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占据了优势。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是以国际奥委会几个单项联合会为核心组织进行的。
另外还有不同人群的国际体育组织分别组织自己领域内的竞技体育活动。
在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都相应建立了奥委会和单项联合会,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包括确定规则、组织比赛、筹集资金、进行培训,构成了全球性的管理网络。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领域最有代表性、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奥委会、单项锦标赛、世界杯赛及系列大奖赛是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比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赛事体系。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型:选修总学时:32 学分: 2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后续课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执笔人:李广文审核人:一、课程目标(一)理解基本训练原理与方法(二)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三)有较强的训练指导实践能力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动作模拟、新媒体沟通学习三、教材和参考用书(一)使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二)参考用书:其他版本《运动训练学》四、实践、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五、考试、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本门课满分为100分,考察方式采用题库闭卷考试,作业成绩占30%,考勤10%。
(二)考核要求:1.要布置和检查各章节的思考题,作业题完成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2.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论(4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以关键名词为逻辑的整个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运动训练、训练学、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学时)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学时)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竞技能力三大规律、训练原则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规律、训练原则的历史演变、四大协同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要点。
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表现的基本规律(1学时)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0.5学时)第三节第三、四、五、六节:四大训练原则(0.5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8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教学具体内容]体能之力量、速度、耐力等的训练方法,技术的训练方法手段。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体院通用教材12版)
速度性
耐力性
技能主导类 难美性
技心能主导类 准确性
技战能主导类 隔网对抗性
同场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
轮换攻防对抗性
运动项目举例 跳跃,投掷,举重,跳跃滑雪 短跑,短距离游泳、滑冰、自行车,雪橇 中长距离走跑、速滑、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自行车,划船,铁人三项 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舞,武术,单板滑雪等 射击,射箭,弓弩,高尔夫球,台球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毽球,藤球 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橄榄球 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空手道 棒球,垒球,板球,冰壶,台球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 2012版体院通用教材
授课专业: 运动训练 (学时64-96学时) 李广文 副教授 北体高访学者 2020.08
2012版全国体院通用教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
第二篇 运动员竞技能力 与其训练
第四章 运动员体能与训练 第五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 第七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第八章 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 速发展
三、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
▪ (一)竞技体育:
▪ 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 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 ▪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 运动训
练 竞技参赛 竞技体育管理4个组成部分。 ▪ 即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管理贯穿于所有进程中。
▪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内容是一般训练理论。
2、项群理论:
▪ 项群、项群训练理论: ▪ 将一组具有相似经济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成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 笔记 课后习题解析 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1.运动训练过程的层级体系(1)运动训练过程的序列层级①多年训练。
②年度训练。
③大周期训练。
④周训练。
⑤课训练。
(2)不同层级的训练过程表7-1运动训练过程层级表2.多年训练过程的序列安排(1)阶段划分表7-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2)目标设定运动员竞技发展全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全部训练活动都是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而展开的。
表7-3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规划3.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模式(1)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衔接问题①相邻的两节训练课、两个训练日乃至两个训练小周期。
②相邻两个训练大周期和两个训练年度。
③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
(2)链接模式①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释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是指相邻两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之间互相交叉重叠、兼具前后两个阶段特点的训练时期,承载着实现训练目标转换、提高训练效率的任务,包括链接一区、链接二区和链接三区。
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表表7-4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表③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的意义a.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同时具有相邻两个阶段的训练特点,是相邻两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紧密联系的纽带。
b.在给运动员施加训练刺激、发展竞技能力的基础上,链接区间的训练关键在于实现训练的流畅转换,保持训练的连续性,提高训练的组织效益。
这对于保证运动员全程训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表7-5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考点二: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1.训练计划的制订表7-6训练计划的制订。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源起:(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概念)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简)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考研运动训练学(第七八十二章)
考研运动训练学(第七八十二章)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8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本特征:①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②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③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④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82.动作要素: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
83.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 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运动技术必须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表现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作为基础。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③感知觉能力。
④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⑤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⑥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 ①竞赛规则;②技术环境;③器材设备与场地。
84.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 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②多层面的综合性;③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
85.一、直观法与语言法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
运用直观法时应注意:1.根据具体条件和可能,广泛利用各种直观手段。
①提高多感官的综合分析能力;②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往往具有阶段性。
2.把运用直观法和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3.对于运动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应更多使用电影、录像和示范等直观手段。
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
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运动员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纠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
优点:一开始就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格部分之间的联系。
此方法多用于学习简单的技术动作或不能分解联系的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运动训练学讲稿(第七章)
2、依心理训练目标与训练、比赛的关系划分:
分为:比赛期心理训练、训练期心理训练和比赛后的心理调节。
比赛期心理训练集中于调整运动员的心理过程,而日常心理训练则相对偏重于发展各种心理技能、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竞赛结束后的心理调节目的肯定比赛中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因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以激发其再战求胜的强烈动机。
二、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
(一)目标设置技能训练
、目标设置的意义:
①目标使运动员的注意和行为指向需要练习的任务;
②目标可以动员运动员的能量和努力;
③目标使运动员在其进步缓慢时坚持下去;
④目标激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寻找最合适的策略和手段以实现目标。
、目标特征:
)表现的目标与结果的目标:
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是目标设置计划中最基本的原则。
确定竞赛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最理想的是运动员应该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学者葛欧瑟认为,,协调性是人体 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灵活性、学习能力 、空间定向能力、反应能力、节奏、平衡、准 确等。
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认为,协调性的测 试指标有灵敏、节奏、平衡、定向能力等。
实用文档
协调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其器
实用文档
(二)运动技术评价
1、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1)目的任务:
定义: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 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活动包 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手段、 评价指标以及结论建议。
技术评价的任务:
①帮运动员提高 ②促进技术改良创新
实用文档
(2)基本标准: 实效性、合理性、经济性
实用文档
第二节 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
定义: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合理而精细 的支配能力。
意义:是人体运动中应具备的基本能 力,是学习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的前提和 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运动技术的掌握、技 战术的运用以及运动成绩的提高。
实用文档
运动训练学著名专家对其的定义 前苏联B·H·U普托夫指出:协调性应为
运动技术的规范要求都是相对和暂时的, 运动技术的提高是伴随着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和 运动器械的改进的。另外,竞技运动的根本目 的,也要求着运动
技术不断发展。
实用文档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 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实用文档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实用文档
二、运动技术原理
不同项目的运动技术须全部或部分服从以下科学 原理 (一)生物学原理: 1、生理学原理:痕迹效益-自组织理论(条件反射) 2、生物力学原理:动力学-机械学 (二)心理学原理:技能形成与心理的关系--认 知-反馈 (三)社会学原理:美学原理
实用文档
2、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 (1)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
力学和美学
实用文档
(2)质量和数量: 质量分为内部和外部指标,其中内
部指标指技术动作是否合理经济,而外 部指标指技术动作是否“实效”。
数量: 主要指运动员 掌握技术的全面性 和多样性。
实用文档
3、运动技术评价的常用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
实用文档
2、技术结构(难点)
(1)动作基本结构:基本 环节-时间顺序-技术 链
(2)组合结构:多类动作 的组合-非周期性项目
实用文档
(三)运动技术的基本特 征(难点)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这是运动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最显 著特征,因为运动技术只能通过运动员 身体动作来体现。
实用文档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hy
conversion
(strength
(endurance
training)
training)
实用文档
(2)感知觉能力:专项知觉:球感、水感、 速度感、器械感(这也是有神经系统参与 的)
(3)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须采取辩证观点 分析)
(4)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5)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实用文档
2、客体因素 (1)竞赛规则:规则就是规律-体操 (2)技术环境:人群环境 (3)器材设备与场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研究表明:协调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通过后天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得 以发展和提高,提高的幅度与运动项目的 特点有关。协调性的表现形式是动作。
实用文档
神经协调
神经协调是指完成动作时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 制相互的配合和协同。它是由大脑根据它所控制的 运动装置之间的循环联系实现的神经系统的协调, 以反射活动的协调为基本方式。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表现在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过程中身体各肌群之间、 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之间。各脏器活动之间表现出 同时和先后配合协作一致的现象上。反射性反应的 性质和强度同刺激性质和强度之间的相适应上以及 不同效应器有顺序地产生反应上,它是神经系统交 互抑制、兴奋扩散、优势现象以及反馈活动等复杂 的生理过程。所以说,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一切活 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 完成动作愈复杂,要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配合的愈精确。
实用文档
肌肉协调
肌肉协调是指肌肉的适宜与合理的用力。 它包括参与工作的肌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用力 大小、用力速度及用力的先后顺序。从整体上 讲,用力的大小取决于参与工作的肌肉和肌纤 维的数量。用力的速度和用力的时间程序是肌 肉紧张和放松的相互配合。换言之,完成动作 时协调性的表现形式是在时间上需要同时配合 的协调肌快速收缩、对抗肌快速放松,在时间 空间上需要先后配合,肌肉完成依次地收缩和 放松。乒乓球技术中的正手快拉、快攻和快点 台内球时,前臂不会快速发力,多半是由于对 抗肌没有及时放松而影响了协同肌的收缩速度, 就是我们说的爆发力不好。
定性评价:对于运动技术的质的特 征进行评价,主要采取观察法。要注意 观察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精确性。
定量评价:对于运动技术特征进 行的评价。主要是借助仪器设备对运动 技术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评价,定量和定 性评价应该结合使用。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另外,技评还包括运动 学与动力学评价、多维测试与 综合评价,请大家自学不同项 目运动技评的特点。
实用文档
②合理技术是完成专项体能的前提
• 奥运传奇人物,唯一一位在连续五届奥运会上 都夺取金牌的赛艇运动员。实用文档③合理的来自术是预防伤病的基础实用文档
• ④合理技术是规则的需要
实用文档
(二)运动技术的构成
1、动作要素 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
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 动作结构。体育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 可以通过这七个方面的要素加以描述。
实用文档
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
(一)决定因素 1、主体因素 (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动作幅度取决于人体关节的结构 动作速度取决于肌肉的结构(纤维结 构)和功能。
实用文档
Skeletal muscle plasticity
Hypertrop Contraction Fast-to-slow fibre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 训练
实用文档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实用文档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重点) •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
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之所以将技术与体能并列,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
的决定因素是由于:
①技术决定专项的外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