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世纪中期的中国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框架表——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和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框架表
1、20世纪30年代及20世纪晚期 ,在美、苏、中三国分别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大影响深远的经济运行模式。
分述其形成的过程、模式特点以及各自的影响 ,并谈谈你对经济开展模式的认识。
2、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截然不同影响的原因。
3、20世纪以来 ,世界市场体系化、制度化 ,法制化、标准化不断开展。
简要表达其开展的背景、过程和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4、20世纪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三次剧变?背景、过程和影响分别怎样?
5、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成为艺术开展的主流。
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简述其在音乐、文学、美术等领域的表现。
6、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历了三次大飞跃 ,请简要加以阐述。
苏东剧变使之遭到严重挫折 ,我们应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首先,外部原因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以强权政策和武力手段强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压迫。
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主权和领土,外商入侵导致中国的财政、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遭受严重破坏。
此外,列强通过推行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等手段,进一步使中国陷入困境,剥夺了中国发展的机遇。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自身制度的缺陷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保守僵化,重礼守旧,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统治者对社会的严密控制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农民阶级沉重的赋税负担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加剧了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的严重弊端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度以士大夫为核心,使得科学、技术等实际能力的人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再次,中国在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滞后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在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西方列强蓬勃发展,取得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巨大突破,而中国则停滞不前。
中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停留在封建时代,对科学、技术等现代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
这使得中国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受到限制,无法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最后,社会政治动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国情不稳定,社会各阶层对于国家前途和政治方向缺乏共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此外,内外交困导致国家的政治体系不断变幻,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破坏,无法推行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包括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而内部原因主要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保守和自身制度的缺陷。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国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鲜明对比中暴露出明显的劣势,为中国的落后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积极倡导洋务运动,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祖国的现代化,但由于众多的因素制约,这一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是深远而重要的。
一、技术革新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洋务运动以引进外国技术为宗旨,如机器制造、造船、造弹、铁路修建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革新,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例如,海防水师中引进的外国人工船厂的生产工艺使后来中国自制的军舰逐渐逼近国际标准,中国科技领域具有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转化是向现代化迈出的必经之路洋务运动在推动技术、经济、全面变革的同时,也在文化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洋务运动中大量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形成类似西方模式的教育制度,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完成了交汇和融合,使中国现代化教育大幅度提升。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洋务运动探索改革清朝的政治制度,努力推动国家的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推行一个以皇帝为首的新政,打破并行的“八旗三帅制”体制,使得中国现代化开始在政治体制上实现转型。
例如禁止超甲船(中国文艺复兴)诞生和运用,建立铸铁军工厂,使中国军工从传统的铸铜器模式进入了现代化,这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大启示。
四、现代化需要融合全球先进文明成果洋务运动将清朝政府视为“西学东渐”时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文明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内在的共性迅速被发掘出来,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并逐渐形成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建造铁路的过程中,中国的铁路建设者学习并借鉴了秒速简的先进技术,实现了铁路安全高效地行驶。
融合和发挥各自文化的优势,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五、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进程,需要全球合作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必然产物。
中国近代史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跟进题组]
1.(2015· 辽宁五校联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
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
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 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 指的是 ( )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知识要点一: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
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了 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 限性。
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 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
A.五口通商
C.治外法权
B.协定关税
D.公使驻京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但
对中国危害更大的是协定关税等主权的丧失,五口通商符合 题中“争所不当争”,故A项正确;协定关税符合当时资本主 义掠夺世界市场的国际形势,属于“所不应当放弃”,故B 项错误;治外法权属于国际公法的内容,也属于“所不应当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1858年 时间 (1)允许 外国公使进驻 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口 _____ 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内容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 传教 游历、经商和_____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 通航。 《北京条约》 1860年
中国近代史时间线索(包含政治、经济、思想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思想(世界大背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商品输出阶段开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资经济出现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洋务经济(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洋务派与顽固派)(世界大背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民资经济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世界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完成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在华设厂--资本输出阶段的开始)民资经济初步发展(1895以后)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1899—1900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1912 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民资经济短暂春天(1912-1919)(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世界大背景)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意奥”与协约国“英法俄”) 1919巴黎和会1919 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5新文化运动1918马克思主义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一大)(1922中国二大革命纲领制定)1924—1927 国共合作与北伐(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民资经济快速发展(1927-1936)毛泽东思想雏形时期(世界大背景)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1927—1936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武装起义、红色政权、遵义会议、长征)民资经济曲折发展毛泽东思想成熟(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大背景)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轴心)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为货币中心)1937—1945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民资经济遭受打压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1949 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战略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个阶段,1949春,七届二中全会)。
18世纪以来的中国
(2)“农村包围城市”(走自己的路) 1927年,共产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 州起义,旨在夺取城市,相继失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 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 泽东当选主席,根据地力量发展迅速,粉碎蒋介石的四 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批判左倾错误,事实 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正确领导,挽救了党、 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1936年1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结束
3.思想解放与科教兴国
(1)计划经济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期间形成高度集中、统 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 陆续发行各类票证;80年代后逐渐取消,1999年,粮票停止使用 评价:特定时期起到积极作用,背离经济规律,挫伤积极性 (2)市场经济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政策——1987年 发行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形成——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003年十六大提 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加入世贸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抗美援朝 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侵犯中国领 土主权——彭德怀率志愿军赴朝抗美——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 签订,抗美援朝胜利,中国国际威望提高 (2)重返联合国 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采取“一边倒”方针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世界近代阶段特征
(一)晚清
一、1840—1860
1、西方侵略破坏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经济侵略造成中国传统经济格局的破 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日益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化趋势加强
3、西方侵略和封建压迫导致农民阶级的大规 模反抗
4、少数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7、1945年——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 展时期,日、德发展尤为突出;战后亚洲经济的 发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 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 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继续完善发展,民主化 和科学化趋势加强,但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
2、16——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手工劳动为 主,生产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场。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 制度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 立,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国际关系: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美洲(北美独立运动 和拉美独立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 构想。
3、1935年以后,各方面形势的发展最终把 国共两党推向了第二次合作
四、1937—1945
1、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主流,是抗战胜利的基 本保障,具体表现为抗战初期的协同作战 和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
3、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 最后胜利的努力
4、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
③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近代史时间线索(包含政治、经济、思想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思想(世界大背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商品输出阶段开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资经济出现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洋务经济(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洋务派与顽固派)(世界大背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民资经济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世界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完成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在华设厂--资本输出阶段的开始)民资经济初步发展(1895以后)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1899—1900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1912 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民资经济短暂春天(1912-1919)(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世界大背景)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意奥”与协约国“英法俄”) 1919巴黎和会1919 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5新文化运动1918马克思主义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一大)(1922中国二大革命纲领制定)1924—1927 国共合作与北伐(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民资经济快速发展(1927-1936)毛泽东思想雏形时期(世界大背景)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1927—1936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武装起义、红色政权、遵义会议、长征)民资经济曲折发展毛泽东思想成熟(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大背景)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轴心)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为货币中心)1937—1945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民资经济遭受打压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1949 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战略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个阶段,1949春,七届二中全会)。
19世纪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例子
19世纪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例子
19世纪的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多次外来侵略,抗击外来侵略的例子包括: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9世纪中期,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中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家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珍宝和文物。
中国再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并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3、甲午战争(1894-1895):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中国在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国家尊严再次受到严重挑战。
4、抗日战争(1937-1945):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8年的侵略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战争之一,也是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和社会制度的腐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强意志。
这些战争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中国的影响与反响
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中国的影响与反响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反响。
一、对经济的影响在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全球贸易的扩张,西方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港口贸易。
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把中国引进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
但是,这种开放市场并不平等。
中国的商品只能以低廉的价格销售,而西方国家的商品则以高价格售出。
这使得中国的贸易顺差逐渐缩小,本来繁荣的经济开始走向衰退。
随着中国的贸易逐渐陷入困境,西方帝国主义开始拓展它们在中国的市场。
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建立工厂和商铺,这些工厂和商铺大多由外国人经营。
到20世纪初,大量的中国土地和先进的工厂已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所占领。
外国势力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极大地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落后和贫困。
二、对社会的影响帝国主义把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和习俗引进了中国,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显著的是,帝国主义带来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例如吸烟、喝酒和娱乐活动。
这些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崩溃。
帝国主义还推广了基督教,并与中国民间宗教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这使得许多中国人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转而加入基督教教派。
这也导致了中国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丧失。
三、对政治的影响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极大。
受到英国的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一份不平等条约,这使得中国许多政治和经济权利都落入了西方国家的手中。
这包括向西方国家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人的居留地,臣服于各种外交中介,以及殖民契约的签署。
随着外国势力的进一步渗透,中国的封建政治体系走向瓦解。
原来的皇权阶层逐渐失去了他们的权力,而西方列强则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政权。
当时,中国的战争和政治形势非常动荡,而这也导致了中国政治的分裂和危机。
四、对中国的反响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反响是极大的。
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探讨和研究儒家传统,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
中国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
中国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原因;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台湾行省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大连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对中国资本的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矿权和建厂权: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能力方面:(1)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问题、炼达观点的能力。
(3)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Article/Index.html>总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6)通过/Article/Index.html>总结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概括当时中国时局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原因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献身精神。
(2)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3)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河北乐亭一中杨海鹏)
又叫:“利益均沾”
中 美 望 厦 条 约
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 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
严重破坏了中国 领海主权
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 有利于美国从事 设医院,建立教堂” 思想文化侵略
备注:美国取得的这些特权,英、法等国据片面最 惠国待遇也同样能享有,美国专使顾盛因而说“英 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
加深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满洲贵族 A、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 集团分裂 剧变的表现: 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 B汉族官 僚势力崛 B、太平天国时期: 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①社会性质;②中国政局;起 1)政治上:
③人民斗争;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经济上:
C中外反动 势力开始勾 结
清朝军纪败坏、指挥无方、英国军事制度先进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材料四: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两广总督长林 在与马谈话时,想抽烟,马从衣袋里取出一个磷瓶,点燃一 根火柴给他,长林非常惊异,他不明白,马为何能把火放在 口袋里。 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五:1842年5月,道光帝向大臣打听:“究竟该国地方周围 几许?…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 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可通?”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 B.为打开中国市场 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为掠夺中国财富 B
2. 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主要目标是 A.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金银财富 C.土地 D.劳动力 A
4、最能体现鸦片战争根本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
2021/10/10
4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⒉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二、经济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⒋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2021/10/10
5
三、思想⒈开始向西方学习; ⒉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 迫日益对外开放。
⑴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
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
深。
⑵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⑶实践上: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
2021/10/10
11
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 扩大? 继续: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4、结果:英胜中败
失败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021/10/10
8
二、《南京条约》(1842年)
1、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中国近
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注意:不是整个香港)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 通商口岸(简记:广厦福宁上,东南沿海地 区)
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 和掠夺中国原料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 方商定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备注:最能体现英国 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即以商品输出为 主,掠夺中国原料)
十九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是从1840年到1869年。
中叶的意思就是中期,一般意义上认为是某个世纪50年前后各10年的这段时期,1800年1月1日--1899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这段期间最显著的是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也是是清朝由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
19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清政府无所作为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衰落农民起义不断统治根基已动摇迫于形势启用汉族官吏,并在政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英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选举权范围不断扩大。
国际经济地位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转变,促使中国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邮政,报业等
早期维新思 想 (政、经、 文)
关键词
• 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 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革命 新思想的萌发(林、魏) • 探索 :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思想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现代化:
民族工业兴起 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文明史观: 西方物质文明(不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入; 两种文明的对抗与融合 整体史观: 中国成为整体世界的一部分 (如何汇入整体世界?——被动)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 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 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 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 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 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物质生活也 出现一定的变化
政治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沦为半殖半封
经济 经济结构变化 与民族工业兴 起(六七十年 代)
文化 新思想的萌 发(林、魏) 洪仁玕的 《资政新篇》
十九 世纪 中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半殖半封加深 太平天国革命 反封反侵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物质生活的变 洋务思想 化:衣、食、 (中体西用) 住、行(交通:人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 沦为半殖半封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半殖半封加深
政治
太平天国革命(1851-1864年) 洋务运动(60-90年代) 反封反侵 师夷十年代) 经济 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 新思想的萌发(林、魏)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文化 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早期维新思想 (政、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