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构思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间第一爱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间第一爱教学设计

人间第一爱——主题意蕴课课题名称:人间第一爱教师姓名:鹿博涵学生年级:初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从细节处体会文章主题意蕴。

体会伟大母爱。

教学重点:体会伟大母爱教学难点:从细节处体会文章主题意蕴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我们就学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说的便是子女感念母爱的伟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味这人间第一爱——母爱二、品读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写得是史铁生在母爱下成长,怀念母亲的情感,笔触深沉,尤其刻画母爱时,往往在平静的叙述中藏有波澜,在细节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深沉的爱,并谈谈你的体会。

(将找到的句子勾画出来,先自己自读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体会到,生病时母爱是关怀、照顾、包容三、品读《我的母亲》《最深情的哺育》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的母亲对他的包容、关怀和照顾,那么在我们健康之时,是否就体会不到母爱了呢?下面我们一起品读《我的母亲》和《最深情的哺育》同样从细节处着眼,说说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做指导和总结)可见在我们健康之时,母爱也是存在的,它可以是对我们的教育,可以是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四、品读《母亲一生撒的八个谎》通过这几篇文章,我们看到母亲一直在关爱我们、支持我们,可你是否知道,母亲也会给我们撒谎,这又是为什么,又该如何理解呢?让我们一起品读《母亲一生撒的八个谎》说说你从那些细节看出母亲在撒谎?母亲为什么要撒谎呢?(学生自读、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中的母亲从孩子还未成年一直到孩子工作事业有成乃至自己的死去,用一生的时间在给孩子撒谎,可每一次撒谎都是牺牲自己在成全子女。

母爱就是这样为子女牺牲自我啊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关爱、照顾、包容我们,在我们健康时支持、理解、教育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牺牲自己成全我们,这中爱,友情不可比、同学之情不可替代,真是人间第一爱。

(板书)五、那么你们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身边的伟大的母亲们(出示图片,音乐为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照顾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自己却在辛勤的工作,终有一天母亲会老去,离我们远去,让我们珍惜与铭记母爱的伟大。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5)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5)

咏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

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四、教学流程(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像花花园不种它,花儿刚开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长,寒冬腊月开白花。

(雪)同学们,雪花是仁慈的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它飘飘洒洒,纯洁轻盈。

因为有了它,才有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的清寂;才有了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秀美;才有了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壮。

雪历来被文人学者所咏颂,不知道我们大家喜不喜欢雪,在我们看来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拟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1).扫清字词障碍: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2),处理好停顿和语调并用多媒体展示:大学纷纷/何所似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点名诵读,学生齐读课文2.疏通文意1)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

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课件展示)2)翻译接龙,每人翻译一句3.分析课文师: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咏雪》教案[学情分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

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文学常识2.理解并识记文言词语的含义和重点句的翻译,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a.言简意赅。

只叙事,未评论,但意图明显。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情感价值观: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清纳兰性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二学习课文1 介绍作家作品 2 重点字词音义谢太傅内集儿女文义欣然何所似差可拟未若 3 翻译重点句子多媒体显示:白雪纷纷何所似俄而雪骤因风起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 梳理文章内容时间:寒雪日地点:谢太傅家人物:谢太傅、儿女(胡儿、谢道韫等)事件:咏雪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5 翻译全文 6 读出语气和停顿 7 归纳主旨三探究问题探究的问题关键词———态度 1 兄子兄女的态度 2 谢太傅的态度3 作者的态度 4 你的态度四布置作业搜集与雪相关的诗句(体会喻体之妙)。

2 以云为本体,写两个比喻句(力求形神兼备)。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观沧海》。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但学生已经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所以就鲁迅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有初步认识,教学时要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以上两部作品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一部名著导读,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这部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它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对现在的青年学生有极大地教育意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部书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体会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感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领会作者情怀,增强阅读、鉴赏作品能力。

4、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思路设计]1、由图片导入,了解学生状况,调动学生兴趣,将积极性带入文本教学中。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教师:甘圣飞学校:黄练二中《天净沙秋思》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前四句没提到过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没有一个字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课后我经过反思,有以下几点:第一,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这种浓烈的悲苦之情。

我采用图文结合的讲解方法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流浪他乡,心中孤寂悲伤的思乡之情。

诗中“小桥流水人家”穿插在这种悲凉的曲调当中,将乐景与哀景融为一体,更反衬出他的思乡愁绪。

但是,我想这曲小令除了让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二,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元稹。

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

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

——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第三,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

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窃读记》教学构思
《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生于1918年,距今接近100年,所以作者与今天的学生之间至少存在90年的代沟!如何跨过这个代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篇课文的特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又是由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分析这些矛盾,才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树立起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其他观点:
书非借不能读。

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书的价值在于让人阅读,传播知识与思想。

买回来不看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书对商人的价值在于让人购买,不管你读不读,买得越多越好。

施予比接受更让人快乐。

购物比使用物品更让人快乐。

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店主、店员、作者(窃读者)、普通顾客的不同角度对这个事情进行分析和描写(作为练习作文)。

心理活动源于矛盾冲突,矛盾源于利益纠葛。

理解不同人的利益立场,才能把握人物的心路历程。

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旺盛的求知欲、自尊心、自卑感、干瘪的钱包、势利的店主还有引人
入胜的名著,彼此之间的冲突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心理波澜。

作者:实在没办法,没有钱还想看,老板就行个方便吧。

店主:不买你看个毛线!都像你这样,让老子去喝西北风呀!
作者:没钱的日子真难熬,以后我要自己写书,再也不看老板的臭脸。

现在我忍!忍!忍!
店员:可怜的小姑娘,真是好学呀。

就让她偷偷看吧,反正也不差她一个!
店主:你是拿老子的东西送人情!崽卖爷田不心疼!
作者:要是世人都像这个店员就好了。

看书就可以不用花钱了。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

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林海音生平
1918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

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在头份及板桥居住。

二妹秀英出生。

1923年:随父母到北京,定居南城。

三妹燕珠出生。

1925年:进入厂甸师大第一附小就读。

弟弟燕生出生。

1926年:四妹燕瑛出生。

1927年:五妹燕玢出生。

1929年:幺弟燕璋出生。

1931年:五月,父亲焕文先生病逝于北京日华同仁医院,享年四十四岁。

五月,进入春明女中就读。

1932年:四妹燕瑛(六岁)去世。

幺弟燕璋(三岁)去世。

1933年:参加舞台剧《茶花女》演出。

1934年:考入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就读。

一边读书,一边在《世界日报》担任实习记者。

结识《世界日报》编辑夏承楹。

1937年:正式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主跑妇女新闻。

1939年:五月十三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

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0年:转入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编目工作。

1941年:老大祖焯诞生。

1945年:抗战胜利,迁出大家庭,搬至南长街自组小家庭。

老二祖美诞生。

《世界日报》复刊,重回《世界日报》主编妇女版。

1947年:老三祖丽诞生。

1948年:十一月,与夏承楹、三个孩子、妈妈爱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乡台湾。

1949年:一月,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

当时文章多半发表于《中央日报》及《国语日报》。

五月,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

十二月,主编《国语日报》「周末」版,一直编至一九五五年十月。

1951年:参加台湾青年文化协会主办的「夏季乡土史讲座」,为来台最早参加的文学活动。

1953年:十一月,受聘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

十二月,老四祖葳诞生。

1955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

1956年: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创立,受聘担任教席。

获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

1957年:十一月,《文星》杂志创刊,兼任文学编辑,至一九六一年十月为止。

1959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出版。

1960年:《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

1963年:离开《联合报》。

主编「联副」十年,培植作家无数,是台湾为人称道、令人怀念的文学副刊。

1964年: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

《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由殷张兰熙翻译。

1965年:辞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

四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四个月。

自美返台经日本,访问出生地大阪回生医院。

出版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

1967年:一月,创办《纯文学月刊》,担任发行人及主编。

1968年:成立纯文学出版社。

1970年:加入“国立”编辑馆“国小国语”科编审委员会,并主稿一、二年级“国语”课本,直至一九九六年,共二十六年。

1971年:六月,将办了五十四期的《纯文学月刊》交还学生书局(学生书局接办八期后,于一九七二年二月停刊),专心办纯文学出版社。

1982年:《城南旧事》被上海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导演,该片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

1983年:妈妈林黄爱珍女士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1985年:《剪影话文坛》被台湾文化出版及学术界评选为一九八四年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1988年:八月,到香港与分离三十七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会面。

八月,在汉城举办第五十二届国际笔会年会,韩国媒体组织台湾作家林海音、大陆作家萧干及韩国作家许世旭,谈海峡两岸及韩国之间文化交流。

1989年:主编出版何凡六百万字作品《何凡文集》,共二十六卷。

1990年:因主编《何凡文集》,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五月,随台湾出版界负责人访问团到中国大陆,为离开北京四十一年半后首度踏上故土。

1992年:《城南旧事》英文版出版,由齐邦媛、殷张兰熙翻译。

1993年:赴北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

与冰心、萧干同为此套书顾问,为两岸文学交流迈出一大步。

1994年:获得「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

1995年:《城南旧事》绘图本出版(共三册),获《中国时报》开卷版最佳童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童书、金鼎奖推荐奖。

年底,结束一手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

创社二十七年来,出版了四百余本书,为文坛留下了一批质量优异的出版品。

《城南旧事》日文版在日本出版,由杉野元子翻译。

199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林海音文集》共五册。

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城南旧事》德文版在德国出版,译者为苏珊妮?赫恩芬柯。

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赠「终身成就奖」,由李登辉颁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城南旧事》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

2000年:五月四日,中国文艺协会颁赠「荣誉文艺奖章」。

五月十六日,《林海音作品集》十二册,及《穿过林间的海音——林海音影像回忆录》出版,由陈水扁主持新书发表会。

十月,传记《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出版。

十月,《城南旧事》出版四十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学术单位,合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2001年:十二月一日过世。

[1]
一、破题,为什么要叫作《窃读记》?
窃是什么意思?偷偷地拿走或者得到,常常与偷连用,比如偷窃。

出声的叫做抢劫。

读就是读书,为什么读书像做贼一样?
这是因为读者和书店老板之间存在矛盾:读者没有足够的钱买书,而又想读书;书店必须依靠卖书维持生存,大家都来光看不买,书店就会倒闭。

假设作者当时和各位一样大小,就算做12~13岁吧,那么时间大约就是1930年~1931年左右。

我们从作者生平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父亲病重不治,兄弟姊妹众多,家庭负担重,很难有多余的钱来买书。

这是作者自身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矛盾:对书籍的渴望与拮据的经济之间的矛盾。

二、去书店为什么要从饭店写起?
作者为什么会注意到炒菜的香味儿和锅勺敲打的声音?因为她饿了,她想吃!为什么没去饭店?第一是没钱,饭店太贵吃不起;第二还是没钱,有钱或许会买书。

这是作者的第二个矛盾,饥饿的肚子和饥饿的头脑之间的矛盾,抢钱抢时间!谁赢了?
三、书店人多,为何安心?为何担忧?
人多就不会注意到作者一个小孩子,不引人注意,可以闷声发大财------让我一次看个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