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供求现状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供求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在总体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出现了高等教育供求的总体矛盾,但在高等教育内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供求矛盾又存在着差异。
文章通过对高职教育供求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的现状,进而探寻解决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矛盾的对策,以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市场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求现状对策
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它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及公益性,这些属性共同决定了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单纯的商业活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商品属性。
因此,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矛盾。
教育的发展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这一对矛盾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教育供求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高职教育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供求关系
教育需求是指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按照教育需求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教育需求分为教育机会需求和教育人才需求。
按需求主体可以将教育需求分为个人教育需求和社会教育需求,个人是对教育机会的需求,社会教育需求(包括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是对教育人才的需求①。
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教育机构为了满足教育需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教育人才,教育人才主要表现为接受相应教育服务的各类人才,而我国目前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机构主要是以公立为主体、以民办为补充的高等院校。
据此概念,高职教育包括两种供求关系:高职教育机会供求关系和高职教育人才供求关系。
高职教育机会供求关系集中表现为生源市场上学生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机会供求,高职教育人才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人才市场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供求。
在这两种供求关系中存在的主体包括学生、高职院校和国家、社会、用人单位。
而高职院校是两种供求关系的供给方,既为学生提供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又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职院校毕业生,两类需求的相互关系可通过下图体现: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供求现状
教育供求现状包括教育机会供求现状和教育人才供求现状,通过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数据来体现,衡量判断教育供求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志可以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层面来考察。
数量上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育供给是否满足了个人对入学机会的需求,是否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在质量上要考察其是否满足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包括社会及用人单位和个人;在结构上就是要使得教育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专业结构的需求,适应人们对教育多种自主选择的需求②。
1.高职教育机会供求现状。
高职院校是教育机会的供给方,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而愿意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需求者。
从招生数量上看,尽管每年高职的统招计划数量在逐年提高,但每年的实际招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数据(见表1)显示,我国总体上教育机会供不应求,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远远高于招生计划。
占总体招生计划一半的高职招生计划也同样如此,每年高职的实招数远远低于高职招生计划,虽然高职的招生数在逐年增加,但直到2008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才达到原定计划,即个人对高职院校教育机会的需求低于教育机会供给,可以说我国近期高职教育机会供求矛盾属于需求制约性供求矛盾。
2.高职教育人才供求现状。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提供多少教育机会就会形成相应的受教育者的供给量,随着高校扩招,我国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的240万增加到2007年的448万,高职毕业生由120万增加到248万,都增加了一倍多,然而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60%;日本、韩国30%;印度16%)③,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大学生数量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但同时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表2的数据显示,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在60%左右。
在人才市场上,社会需求旺
盛,但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出路不畅,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三、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矛盾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受“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被视做末业小道,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不得已才会接受高职教育,而接受普通教育才是光明大道,这导致人们在主观上接受高职教育的欲望不强烈。
不管是在生源市场上的教育机会供求还是在人才市场上的教育人才供求都存在供求矛盾,生源市场上教育机会数量供过于求,而人才市场上却显示出有效需求不足。
2.高职教育的学费一般都很高。
有资料显示,高职院校学费是普通高校的2~3倍,如果加上吃、住等费用,高职生的人年均消费达9000~11000元⑥,增加了学习成本,但就业率不高,而且即使找到工作了,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降低了高职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抑制了个人对高职教育机会的需求。
3.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置身其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专科院校数量由2000年的442所发展为2007年的1015所,在校生人数也由100.87万人增加到516.52万人,教育规模大幅度提高,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还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社会总体看高职教育供求表现为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
然而,由于很多学校受短期利益的诱惑,盲目升格,只注重数量上的增加和校区规模上的建设,而没有注意内涵建设,导致培养出来的教育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不足,表现为教育人才结构上的供大于求的矛盾。
四、对策与建议
从长远来看,教育供求均衡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弥补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缺口,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然而,社会和个人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不足这一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上分析,并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刺激高职教育机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个人应该转变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偏差。
然而,个人观念的转变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为前提,而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国家人事分配制度创新配套和高职教育类型论的进一步实践。
目前,单位在用人机制上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的做法很盛行,学历层次越高,择业面越广,升迁机会越多,薪资水平也越高,这与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大框架中仍然只是作为一个教育层次来对待有着一定关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技能再高,也只能限制在低于本科的学历层次,不能培养本科、硕士等层次的高技能职业性人才,这也与长期实行的以学历定薪的人事分配制度有关。
近来,我国劳动人事部创新推出了以岗定薪的新型劳动人事薪酬分配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对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对全社会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预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单位唯才是用,以能力定岗位,以技术定工资将成为常态,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并且拿到满意的工资,从而使个人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得以顺利实现。
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回报率通过劳动力市场向社会传递,这必将有利于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态度转变,从而影响生源市场,刺激个人对高职教育机会的需求,降低供需缺口。
2.加大政府投入,降低个人教育投资成本。
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人才性质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政策设计起初就是以较高的教育收费加上适度的财政拨款来应对教育成本的支出。
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环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平均培养成本相对较高,教育部2005年3月公布的教育成本测算显示:理科15000元/生/年,文科12000~13000元/生/年。
有限的财政拨款和较高的培养成本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在提供教学服务的时候打折扣,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与中国相比,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收费低、时间短、办学灵活。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减轻学校负担,降低学生的教育投资成本,间接提高高职学生的预期收益率。
3.顺应市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更应在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捕捉教育发展的信息,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高职教育的有效供给。
(1)在专业建设上,应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在允许教育适度超前发
展的前提下,对专业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根据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整招生数量,寻找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以保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着眼点,调整课程目标,注意厚基础,宽口径;(3)在教材选用上,应注意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4)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手脑并用、启思增能、教学做合一;项目驱动、自主学习、激励创新;学中做、做中学、理实合一;以能力为本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4.适应供求变化,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的实用性。
而且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状况来看,工作经验正好是毕业生的“软肋”。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若能根据行业和专业特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为学生寻找和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外出实习的时间,这对学生和企业来说是双赢的。
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工学结合,既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
综上可知,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并以较好的就业出路消除学生及家长的不认同感,以高质量、高能力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缓解两种关系中需求不足的矛盾,从而使得高职教育供求趋于平衡,有限教育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注释]
①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②吴宏超,范先佐.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经济,2006(3):25.
③罗刚寿.选人用人:适用才是硬道理[EB/OL]./tongxue178/blog/
static/1233461322009630111238625/,2005-04-01.
④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3%[EB/OL]./gao_jiao_
news_367/20060323/t20060323_105514.shtml,2006-03-23.
⑤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同比降2%[EB/OL]./ceh/jryw/ 2009/6/13/48365.shtml,2009-06-13.
⑥胡梅.特色与柔性——高职院校竞争中的取胜之道[EB/OL]./xgjy/zcjy/jyyj/yjlw/200307/t20030716_55165.htm,2 003-07-16.
[参考文献]
[1]叶小明.公办高职院校经费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乔美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及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