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趋势

合集下载

论-改进政府监管社会组织的理念和方式

论-改进政府监管社会组织的理念和方式

非常关键的作用, 使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免于遭受毁灭性打
击。 也正是 出于这个原因, 发达 国家才通过改革福利制度 来实现财政平衡, 从而确保福利制度的可持 续; 发展中国
要重拾对专项治理 的效能评估, 并在不断探索 中予以校
正。
家才能持 续扩大社会保 障制度 的覆 盖面, 在构建基本保 障线的同时, 持 续改善保障水平, 使社会保障成为促进经
善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 二是实行信息公
开制度。 尽快建立覆盖全 国的社会组织信息平台和社会组 织法人单位信息库, 整合全国社会组织信息资源, 规 范社
会组织信息公开机制和方式, 搭建社会公众公益参 与、 慈
善捐赠、 投诉举报、 多元监督网络, 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监 督。 三是推行 等级评估制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评估制 度和各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 推行第三方评估, 形成
来提升治理效能。 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活动和运 行机制非常复杂, 社会 结构和社会矛盾趋 向多样化, 要求
政府治理在政策工具使 用中更要合理、 高效、 多元 。 当前
的专项治理中, 存在着 “ 重前期开展 , 轻后期评估 ” 、“ 重
部门协同, 轻权责划分”的问题, 这种治理实践流程掩饰 了 专项治理 已有的不足 , 而声势浩大的前期宣传 开展推广 工作则放 大了 专项治理的成效。 所以, 在 未来的实践中需
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 ・ 罗德里克的文章。 他认为,
向适度监管、 由限制性监管向激励性监管、 由单一监管向多
维监管、 由前置监管向后置监管的转变。 政府职能部门依 法形成登记审批 、 日 常监督、 税务稽查、 违法审查、 信息披 露、 公共服务、 行政处罚等各环节协同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四个全面”战略的内在逻辑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四个全面”战略的内在逻辑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政治理念,并将这一建设目标摆到了重要位置。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开班式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多个重要会议上,对这一概念多次进行了阐释,出访海外时也专门做了介绍。

2015年2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内容的“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加以阐述。

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有必要深入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从社会学角度讲,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国家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统一体,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综合治理的社会设置,集中体现为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系统化制度安排。

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呢?首先,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治理”是核心,也是理解问题的关键。

治理既是国家行动过程,也是社会行动过程;既有政府机制发生作用,也有非政府机制发生作用;既遵循市场规则,也遵循法理规则。

治理的主体,既有国家,也包含社会和民众,在共同治理活动中,构成了国家、社会、民众三者的互动关系。

其次,作为治理体系,既包括治理目标,也包括治理手段;既包括国家权力的运行,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众权力的运用;既要规范公共秩序,也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

再次,从治理水平角度讲,国家治理是历史的呈现,具有时代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标志着国家治理的水平,表明在全球视域下,以世界其他国家的治理模式为参照系,本国治理所具有的状态。

从发展的角度讲,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进行自我修正,实现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创新国家治理体系。

创新绝不是简单的修补或调整,而是从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根本的变革,目的是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模式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宗旨和变革的主要内容。

当代学生时政大赛2020答案

当代学生时政大赛2020答案

当代学生时政大赛202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6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6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恩格斯于1820 年11 月28 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

他称自己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

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参加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而且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恩格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C.《反杜林论》D.《自然辩证法》【答案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C 选项,《共产党宣言》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拟定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2.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技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发展更新了“发动机”,悲观派则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

对人工智能社会效用的评价是( )A.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评价B.对主体需要发展程度的认知性评价C. 受主体情感、兴趣和爱好影响的主观性评价D. 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评价【答案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D 选项,对人工智能的评价需要主体的参与,是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评价。

3.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 )A.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B.是市场管理部门事先规定的C.是商品生产者协商出来的D.是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机制自发实现的【答案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D 选项,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算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机制自发实现的。

论国家治理中他治、自治、互治、善治及其关系

论国家治理中他治、自治、互治、善治及其关系

论国家治理中他治、自治、互治、善治及其关系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善治问题。

严格讲,善治同时涵盖他治、自治、互治,但又是对后者的超越。

历史地看,他治、自治和互治是有史以来由低到高所形成的人类三大基本治理方式,三者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

只有当自治和互治实现最优,善治之境才能显现。

而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为关键。

关键词:他治;自治;互治;善治;关系D03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应对当前我国所处的改革深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亟需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推动更多改革成果的取得。

从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改革的首要工作,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也就成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另一角度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必须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

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比较宽泛、综合的概念,包括了社会中的多个主体及其运行规范问题。

本文即是在这一思路之下开展推衍下去,以就教于方家。

一、国家治理方式的演进无论是从世界范围或者具体国家来看,社会治理方式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大致可以划分为他治、自治、互治和善治四个阶段。

必须指出的是,这四个阶段不仅由低到高泾渭分明,而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它们还越来越同时并存,共同存在并相互交织,这样既有可能达致善治之境,也有可能跌入混乱之地。

另外,以某一治理方式划分一个历史时段,也仅是说明这一治理方式在这一时段成为社会治理的主导方式,并不排斥其他治理方式的存在及发挥作用。

2024年甘肃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

2024年甘肃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

2024年甘肃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要优化人才()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A.表彰奖励B.负面清单C.奖惩结合D.黑名单2.工业产权中的专利权不涉及?()A.发明专利B.实用新型专利C.产品商标D.外观设计专利3.《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科研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备案。

A.研究目标B.经费预算C.技术路线D.团队组成4.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A.青年科技人才B.高层次人才C.科研人才D.急需紧缺人才5.正规授权流程呈现“两高一低”的趋势,其中“一低”是指()。

A.成本低B.门槛低C.收益低6.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

A.创新质量B.综合绩效C.支撑服务能力D.使命完成情况7.《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A.科研项目B.科技成果C.基础研究D.应用研究8.()是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域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A.标识解析B.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C.工业互联网平台D.安全态势感知平台9.不属于行政法规的是?()A.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B.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C.民法通则D.植物品种保护条例10.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A.正确政治方向B.正确思想路线C.经济效益导向D.科研成果导向11.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原标题: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

“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

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

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

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

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

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不断完善和提高,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治体制现代化。

政治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是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

民主是指国家的政权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法治是指国家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进行,透明是指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应该对公众透明,高效是指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应该高效、快捷。

只有政治体制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民主和法治,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经济体制现代化。

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更好地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只有经济体制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社会管理现代化。

社会管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全面是指社会管理应该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协调是指社会管理应该协调各种社会利益的关系,可持续是指社会管理应该能够持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只有社会管理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最后,文化体制现代化。

文化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化的文化体制应该是多元、开放、创新的。

多元是指文化体制应该尊重和保护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传统,开放是指文化体制应该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创新是指文化体制应该不断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文化体制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经济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文化体制现代化。

2024福建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

2024福建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

2024福建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是数字乡村的基本特征。

A.网络入户B.装备智能化C.生产数字化D.作业无人化2.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政治D.经济3.农业()属于小农生产,农民依靠人力、手工工具、经验养殖。

A.1.0B.2.0C.3.0D.4.04.()是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域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A.标识解析B.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C.工业互联网平台D.安全态势感知平台5.要大力培养使用()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军事D.战略6.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注重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A.数据资源收集B.数据资源供给C.对外服务D.人才服务7.工业产权中的商标权涉及()。

A.发明专利B.服务商标C.实用新型专利D.外观设计专利8.云计算的()是指提供云端软件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按需软件付费应用程序,云计算提供商弟管和管理软件应用程序,并允许其用户连接到应用程序并通过全球互咪网访问应用程序。

A.基础设施即服务B.平台即服务C.软件即服务D.虚拟化服务9.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做强高职专科教育,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A.高等教育B.学前教育C.义务教育D.职业教育10.()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环节。

A.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B.生态系统多样性C.科技创新D.科技成果转化11.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各类人才。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皮亚杰术语。

发展阶段又指儿童自出生至青春期的智慧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治理: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国家治理:《国家治理》是一份周刊,该刊为我国首家以治理为主题的主流期刊。

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对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实效的调查评价为主要内容,以民智市场调查公司和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为依托,突出调查、评价、服务三大特色,突破传统纸媒的概念和内涵,成为具有全新办刊理念、全新商业模式的智库型现代全媒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

详细内容:现代化:从“四化”到“第五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横跨了半个多世纪。

在20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地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认识。

毛泽东从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开始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

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地把“四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更加重视“四化”建设问题,“四化”也更为深入人心,成为奋斗目标。

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其《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此,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可以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我们党继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解维度、治理结构与发展趋势

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解维度、治理结构与发展趋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the CCPS (CAG )[摘要]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为适应数字社会、老龄社会、中产社会的到来,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构建新型治理结构,发挥党委领导的关键作用,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将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进而持续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和犯罪防控、公共安全保障、网络社会治理等六大核心领域的发展变革。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23)06-0131-09第27卷第6期2023年12月Vol.27,No.6Dec.,2023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解维度、治理结构与发展趋势朱涛[收稿日期]2023-02-09;[修回日期]2023-06-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层社会纠纷解决与治理现代化研究”(22ASH004)。

[作者简介]朱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社会治理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概念,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而一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与该国的历史进程有深刻关联[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大体经历“革命型”“管控型”“管理型”“治理型”等阶段[3]。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治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治理任务依然繁重,需居安思危,调整优化治理结构,走社会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理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双重维度基于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对现代化存在不同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既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有共同点,也具有自身鲜明特色,这就需要超越西方视野,构建中国的话语与解释逻辑[4]。

在当代中国,诸多研究试图通过“社会治理”来探求中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密码”,使得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连接历史、面向未来的双重维度。

民主是方向,法治是轨道

民主是方向,法治是轨道

民主是方向,法治是轨道作者:俞可平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4年第01期俞可平教授: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理论版编辑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里提出了社会治理,对这一提法您怎么理解?俞可平教授:我们以前讲国家统治,现在我们讲国家治理;我们原来讲社会管理,现在我们讲社会治理,虽说是一个字的差异,但却不是一个术语的差异,而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什么?简单地说,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权利义务,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有三个重要的治理体系: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它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它涉及了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如何。

这三个问题也就是国家治理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

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一新的概念,突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

实际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政治体制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国家从统治走向治理的人类进步的趋势。

理论版编辑部:统治与治理的区别是什么?俞可平教授:统治和治理的主要区别,至少有五个方面。

首先是权威主体的区别。

无论是统治还是治理,都需要权威的主体,但统治的权威是单一的,就是国家公共权力,在中国来说就是党和政府;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国家公共权力即党和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第二,统治和治理的权威性质不同。

国家统治是强制性、命令式的,治理则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的是协商。

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作者:彭劲松,李倩倩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4期彭劲松李倩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专门部署。

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伟大”整体部署,到对制度优势、制度图谱、制度建设作出集中性系统性思考,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一系列明显成就,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原创性理论价值如何在一个发展中大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持续协调的规范化轨道,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全新课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发展治理问题的新解答。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制度优势,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强国,必须从规律上本质上把握共产党执政的特点和优势,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风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从十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系统阐述了制度自信的源泉所在,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其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诸多优势的核心,也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

这就从根源上揭示了执政强国的基本制度框架,在执政理念、执政主体、执政程序等方面都提出了制度化要求,对于促使执政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调,也为执政基础的扩大、执政方法的延伸、执政活动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特别是在此次防控新冠肺炎期间,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特点表现得非常鲜明,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从上到下思想与行动高度一致,战胜了潜在的巨大风险,保护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赢得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契机,也为国际社会作出了表率,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彰显出来。

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第一章绪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但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国家治理中出现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政治方面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中国政治体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五个制度”到“三大体制”,再到“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自治、法治建设”的“三位一体”体制,中国政治体制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其中的主要趋势有:1.建立更为法治化的政治体制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实现法治化,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法治国家。

这不仅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2.实现政治与管理的协同发展当前中国政治体系中存在着政府职能不齐全、管理不得力的问题,这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政治与管理的协同发展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方向。

政治和管理的紧密协作将促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更加高效、有效的实现目标。

第三章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将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之一。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时期,而其中所呈现的主要趋势是: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和升级随着国家产业升级的加速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面临相应的优化和升级。

尤其是在城市化和智能化发展方面,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也是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和改革。

这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四章社会方面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是中国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向。

当前,中国民生问题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使命。

历经百年沧桑变迁,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这条历史捷径上,我们需要展现出自信和勇气。

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局势的不稳定性。

同时,中国正飞速发展,崭新的趋势和战略全面开花结果。

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军备,并始终以和平替代侵略。

在此次疫情中,中国更是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民族复兴被放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成功。

我们必须要坚守目标,奋斗不止,为实现民族复兴这一谋划全力以赴。

过去的历史,我们已经走过了很多艰难险阻,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面对一些新的难题,比如应对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克服的。

我们需要坚持创新与改革,坚持引领时代潮流。

只有通过创新和改革,我们才有可能排除阻力,达到民族复兴的目标。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自身实力,坚持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在国内方面,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严格管理和监管,坚决打击腐败和不良行为。

在国际方面,我们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原则,保护自身繁荣发展的利益。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增进互信互利,把握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

只有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正在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光荣而宏伟的任务。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以勇气与智慧谱写人类发展史中的辉煌篇章。

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按照新发展理念,努力实践和创新,打造一支对国际社会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一、引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目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治理体系现代化:基础与保障
治理体系现代化强调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完善,旨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治理体系。

这一过程包括政府机构改革、法律制度建设、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完善。

通过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能够更好地保障稳定发展,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与动力
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强调人员素质层面的提升,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组织成员等各类社会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提升治理能力,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推动国家有效治理。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动力。

四、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互动关系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静态的,表现为制度层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动态的,表现为人员素质层面的可塑性和应变性。

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治理体系的完善为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治理能力的提升则进一步推动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五、结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深入理解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三大转变,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实现三大转变,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实现三大转变,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路径,特别是通过实现“三大转变”来推动这一进程。

我们将首先概述当前中国大学治理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接着,我们将阐述“三大转变”的内涵,包括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从封闭的办学模式向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从单一的质量观向多元的质量观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实现这些转变来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包括改进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治理创新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实现“三大转变”对于推动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大学治理的三大转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中国大学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我们必须明确并理解中国大学治理正在经历的三大转变。

第一,从行政管理向学术治理的转变。

过去,大学的治理主要依赖于行政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自由和创新。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推动大学治理向学术治理转变,让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大学治理中达到平衡,从而保护和激发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从封闭管理向开放治理的转变。

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往往是封闭的,缺乏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大学治理也需要向开放治理转变。

我们需要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大学的治理,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创新活动。

第三,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在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中,往往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在主导大学的治理。

然而,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单一的管理主体已经无法满足大学治理的需求。

我们需要推动大学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让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大学的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2024年山西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题库及答案

2024年山西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题库及答案

2024年山西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题库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选题(20题)1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中的)由各种私有网络、就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组成,在物联网中起到信围传输的作用,该层主要用于对感知层和应用层之间的数据进行传递,它是连接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桥梁。

A.访问层B.网络层C感知层D.应用层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O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A.江苏无锡B.上海临港C.浙江嘉兴D.安徽池州3 .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0,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A.监督机制B.人才管理机制C人才引进机制D.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4 .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0,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

A.双一流大学B.985院校C.国际智库D.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5 .属于知识产权法的是?OA.宪法B.商标法C.专利法D.著作权法6 .().通俗地说就是数据的中心A.大数据B.数据中心C.物联网D.工业互联网7 .维权流程呈现“两低一高”的趋势,其中“一高”是指0。

A.侵权成本高B.维权收益高C.维权成本高8 .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

上。

A.起点B.转折点C.顶点D.阶段9 .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玳心放在。

上,支持者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A.青年科技人才B.高层次人才C.科研人才D.急需紧缺人才10 .“四个面向”不包括0。

A.面向世界科技前沿B.面向文化主战场C.面向国家重大需求D.面向人民生命健康I1.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STD.“强盗”12 .()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1. 引言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完善和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应对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和社会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化的加剧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各种国际性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和紧迫,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和协同治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社会互联互通的程度增加,这也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得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1.2 协同治理的概念与演变协同治理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阶段,协同治理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治理理念的变革,协同治理逐渐发展为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更加平等,决策更加民主,公共事务的实现更加有效。

协同治理的概念与演变体现了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只有不断深化协同治理,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共赢,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协同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从而更好地指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揭示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与要素,为构建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探讨协同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应用,分析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趋势
来源:中国网2014-03-11
从两会内外讨论的重点看,从政府改革的主攻方向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呈现三大趋势:以政府放权换取市场活力;以法治增强治理能力;以有为政府实现民之所望。

作者:沈荣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执行副会长
中国网互动中心对两会网友的调查显示,“国家治理”首次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这想来也情理之中。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一新愿景,体现了时代变化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理所当然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关系重大。

从两会内外讨论的重点看,从政府改革的主攻方向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呈现三大趋势。

以政府放权换取市场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考验。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定位和制度安排,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必然要求,指明了国家治理改革的方向。

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标杆来衡量,目前政府仍存在着干预过多的越位问题,如审批事项过多过繁,要素市场还未完全放开,民间投资面临“玻璃门”等。

政府越位了,市场作用就不能到位。

在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把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作为改革的“当头炮”,大力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从越位领域退出,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松绑。

有数据显示,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简政放权,列出的改革清单包括继续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前置性审批,公开政府审批权力清单,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让市场主体迸发新的活力。

同时,坚持放管并重,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体系方面,推出了系列“组合拳”。

对此,两会代表委员表示充分肯定,社会舆论予以高度关注。

可以相信,政府放权到位了,市场活力就会增强,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

以法治增强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社会充满期待。

十八大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中国网互动中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社会公众期待国家治理法治化,具有最大公约数。

法治为什么重要?原因在于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具有规范性、统一性、强制性、权威性、指导性,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注重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履行职责,接受人民监督。

这些新部署、新指向,必将大大增强治理国家的能力。

以有为政府实现民之所望
根据中国网互动中心的调查,社会公众认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效的市场,和谐的社会,有为的政府,在现代治理中都不可缺少。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没有一个有效有为的政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不可能的。

发达国家的政府,早已不是什么“守夜人”,也在运用“看得见的手”。

有的新兴国家,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离不开一个有为的政府。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与没有很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直接相关。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建设有为的政府,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现在,我国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改革进入攻坚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解决好经济发展、污染治理、公平正义、反腐纠风、社会矛盾等问题,不断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政府实施有效治理。

在过去的一年,政府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依法履行职能,各项工作开局良好。

在新的一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改革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息看,民之所望就是政府施政所向,令人振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