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十一个观点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新基础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基础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环节,容易使学生学习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而新基础教育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实践,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而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考试分数,往往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而新基础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创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传统教育强调集体为重,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容易忽视个体差异。
新基础教育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特长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
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新基础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基础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传统教育往往以升学率和分数为导向,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成长。
而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新基础教育”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时间:9.19 地点:会议室主题: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1、“新基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
这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一义。
2、我们在学生观上提出要把学生当做“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那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
这是教育价值观中的生命性在学生观中的具体展开,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二义。
3、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更新中始终关注的问题。
主动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发展只能在人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和本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
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是在培养目标中最富有当代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选择,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三义。
4、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
第一层次指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即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将教学的价值指向与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第二个层次涉及到具体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教师是以学科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只有一般层面的价值观重建还不足以落实“育人”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基础教育”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一: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在我参加新基础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思考,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新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包含了基础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会实践、体育活动、艺术素养等。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而新基础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和社区实践等活动中去,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和协作,互相倾听和尊重,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变化和挑战。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需要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我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逐渐崭露头角。
新基础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和突破,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强调个体发展。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发展。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追求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基础教育理论倡导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倡导实践教育。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基础教育理论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主动学习,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实验研究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追求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强调个体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倡导实践教育和追求终身学习。
这些论点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在实施新基础教育理论时,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近年来,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并推崇“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教育工作者们从对学科知识的灌输逐渐转变为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关注和培养。
而在新基础教育的倡导下,“直面人”的教育理念逐渐引起关注,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那么,“新基础教育”究竟是如何直面“人”的教育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尊重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者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
这一点是新基础教育直面“人”的首要表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而新基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发掘学生的潜能,教育者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以此为出发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二、关注情感教育,引导品格塑造新基础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直面“人”的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情感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同理心。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影响,而学校在教育中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量和品格修养。
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新基础教育直面“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注重学习方法培养,激发创新精神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一个合格的学生不仅仅要求掌握知识,更要求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新基础教育直面“人”的另一体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者们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尝试、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四、多元素质教育,注重综合素养培养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学校应当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11 (4)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11 (4)
《“新基础教育”论》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作者重新提出了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
他指出,新基础教育应具备十一个特征:改变学校模式、开展调查与研究、探索实施模式、献计献策、建立回馈机制、通过投资改善质量、注重信息化和交互性、社会参与、考虑地域差异、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多元文化的尊重。
读完本文就能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要求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机遇和支持。
在新基础教育中,孩子们不再是被传授的对象,而是被激发的主体,他们可以用多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获得各种技能正确地运用新知识。
同时,新基础教育改变了学校模式,强调回馈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
新基础教育将会给孩子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新的教育体系中,孩子的自主性,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会有更大的提升。
未来,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多样性情况,让他们能够从多元文化中获取更多经验,用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背景下,赋予孩子们更多机会,并让他们从中受益更有效,因此,从教育部门和学校来看,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老师的教育水平,实施更加灵活的教育改革,注重信息化和交互性,以及建立有效的回馈机制等。
只有这样,新基础教育才能真正落实,为下一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当代教育新理念
当代教育新理念一、科学的基础教育观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这里所说的“未来”,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和个人发展的未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未来社会是一个变化与发展的社会,其变化的速度、幅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期人类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速趋势。
因此,像过去那样,把继承和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的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价值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
对于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在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和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
所以,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对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最基本的界定。
坚持“面向未来”的思想,基础教育必须时时瞄准创新打基础,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
因为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那种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教育的事情的观念是极端片面的,将创新仅限定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观点也是片面的。
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首先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性格与创新习惯的养成,在于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与爱护,在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基础教育必须全面、适度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人的发展决不仅仅取决于其知识、智力,而是取决于其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包括人的知识、智力、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
因此,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础,必须是全面的基础。
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强调较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基础和智能基础,而对道德基础、情感基础、意志基础等都不够重视。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强调个体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学生主体地位、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探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学生主体地位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倡导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学校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师讲堂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学生参与度更高的互动式教学。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综合素质教育新基础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理念下,课程设置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实践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特长和体育运动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此外,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他们倡导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三、创新教育新基础教育强调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以教科书为重点,传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
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同时,新基础教育还倡导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教育与产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新基础教育实践
一、引言新基础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旨在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实践探索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1. 以学生为本。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师为主导。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修养。
3. 课程为核心。
新基础教育强调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构建科学、合理、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 评价为导向。
新基础教育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评价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1. 课堂教学改革。
新基础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教师专业发展。
新基础教育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课程建设。
新基础教育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评价改革。
新基础教育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基础教育的成效1.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新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新基础教育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学校教育质量提高。
新基础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4. 社会认可度提高。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新基础教育”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推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基础教育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为本。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2. 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公平。
新基础教育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1. 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基础教育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学习新基础教育的体会1. 新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十大主流意识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重庆巴蜀中学金永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已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把握好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观念,探索中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我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质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期间,我走访了市直属校、区县重点中学和三峡库区中学等10多所,深入到各教研室,总结出基础教育发展规律性的东西,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观念。
第一个普遍性教育观念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
这是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特征。
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却把中学和中学区别开了,不同的中学在于培养不同特色的人。
我们今天需要培养的人就是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
一个好的中学总是给它的学生们提供最高的成才率,一流的中学有一流的成才率。
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
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普遍性观念。
第二个普遍性观念是,教学是主题,科研是载体。
教学和科研对中学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在中学发展最初的时候,中学的主要使命是以教学为主,掌握知识为主。
当中学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把科研作为中学的第二使命,教学与科研成了中学的两个基础。
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和发生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9〃11”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使命——把不同的文化放在中学这一平台上进行融合。
这是基础教育的新使命。
只有实现了这个使命,中学的国际化程度才会大幅度提高,中学的世界性才能得到认可。
但无论基础教育的使命怎样变化,有两点是不变的——教学与科研。
第三个普遍性观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学永恒的主题。
比较改革开放之初,中学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得到空前的扩大。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新基础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新基础教育?新基础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是什么?本文将一一解答。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直面“人”的教育。
所谓“人”,包括了学生和教师。
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要关注教师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实施的事情,在待遇、职业发展、教学方法等方面维护教师的权益,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提高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最重要的竞争力。
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发展。
因此,新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业发展。
新基础教育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是教育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探究。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新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变化。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普及,而新基础教育强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同时,新基础教育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质量,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交叉性。
班级活动和多元化课程也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基础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作用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尤需在制度上深化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新基础教育的推进,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师职业发展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的改革。
此外,新基础教育还可以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断增加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总之,新基础教育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其理念是直面“人”的教育。
它带来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教学十观
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教学十观思想引领行动,行为改变教学。
经过近半年的学与习、思与行、感与悟,汇聚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形成了铁中新时代高中教育教学新十观,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学,共思,共行!1.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是个适质量,内适质量和外适质量的统一,即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目标实现和适应社会需要三者的辩证统一。
2.教育服务观:教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
3.教育成功观:承认每名学生的独特,相信每名学生的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成功推动成功,用自信培养自信。
4.学生观: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是具有巨大潜能,独特的,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
5.教师观: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学科教学中平等的首席。
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6.教材观: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是学科教学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理想的状态是依托教材并超越教材。
7.教学观: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要努力创造适合(适切又适度的)学生的教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8.学科知识观: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科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科事实、术语、符号、概念、命题、原理等显性知识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理解、领会学科方法、思想、观念、精神等学科隐性知识,即学科本质。
9.教学进度观:教学进度必须服务、服从于学的进度。
有效率的慢胜过低效率的快。
练习和复习永远是解决课堂效率不高的辅助手段。
10.课堂讨论观: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突破课堂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
课堂讨论必须是有效的,讨论的内容必须是课节学习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原则上高中一节课最多安排三次讨论,且讨论前必须给学生留出冷静思考的时间,否则讨论是低层次,没有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十一个观点
观点一: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说的其实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拒绝“满堂灌”,告别强权课堂,告别传统教学,这需要我们的老师更智慧、更有创造性。
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努力更新老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从而达到“人人上优质课”的目的。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教师的创造才能,指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观点九:模式问题: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
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改变自己的人。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
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成是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
观点十:课堂操作: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做什么,这个创造空间应该换个老师,不用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做起。
我们不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在这里。
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化不居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最根本的缺陷。
观点十一:教师的定位:“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是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又要改变自己。
”“新基础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问题意味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问题不会自动转化为空间,这需要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做积极的现实主义者。
所以,在这里,想重提一下马斯洛的那句名言: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