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和法特点初探

合集下载

《内经》思维方式及特点

《内经》思维方式及特点

《内经》思维⽅式及特点当不同⽂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深⼊,⼈类才意识到他们的思维⽅式并⾮到处⼀样。

整个欧洲及北美等10多亿⼈⼝的地⽅,主要受发源于希腊及地中海⼀带的西⽅思维⽅式所影响。

⽽中国、韩国、⽇本,以⾄东南亚⼀带等20多亿⼈⼝的地域,则主要受中国传统思维⽅式所影响[1],其基本的思维⽅式有两种:即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

之所以为基本的思维⽅式,是因为宇宙万物皆有两种基本属性:空间和时间。

虽然时空是统⼀于任何事物当中的,但⼈类不能在同⼀时间对两者进⾏深刻的认知。

因为要保持⾃然时间的推移,空间就不能被固定下来,必须继续让空间随⾃然时间⽽流变;在这种情况下思考,必然要运⽤意象思维,即以时间为本位,空间为副去认识事物。

如要确定空间,就必须将时间固定,才能将空间从⾃然时间中抽离并固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思考,必然要运⽤抽象思维,即以空间为本位,时间为副去认识事物。

思维主体的这种认知限制,使思维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取向,即时空的认知取向[2]。

远古⼈类对宇宙的尊重和肯定,使我国祖先很早就乐于接受现象的变化多端,亦渐渐察觉到事物的运动纵然多变也有⼀定的规律。

运动是随时间⽽⾏,故昼夜、四时等循环变化会使万物的运动出现相应的规律。

万物运动的规律,在《内经》作者们所处的战国⾄两汉时期,已被思考、认识。

古⼈采⽤了意象思维,将事物随时间⽽出现的变化规律捕捉,并发展出独有的、以阴阳五⾏及⽓学贯穿的天⼈关系知识结构,为中国传统⽂化奠定了基础。

《内经》正是在中国传统⽂化奠基阶段⾯世的,其理论的形成深受以意象思维为核⼼的⽂化积淀所影响是不⾔⾃明的。

《内经》的作者们如何运⽤意象思维,从《内经》的理论可见⼀斑。

《内经》的理论并⽆排除⼈体的解剖空间;反之,随时⽽⾏的解剖空间,正能烘托出⼈体的⽓⾎运动规律,体现了时间为主、空间为副的意象思维特⾊。

《内经》的作者们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并总结出⽣理、病理、诊治、养⽣及运⽓等理论,以⼈体的⽓⾎运动规律及其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势为诸理论的核⼼,并以规律的常与变联系和阐释微妙的、不同层次的变化,⽤来指导诊治和养⽣。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主要介绍《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中医理论体系。

一、《黄帝内经》的形成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鼻祖之作,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由黄帝、岐伯等人的医学经验和智慧所汇编而成。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八十一篇。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包括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篇章有《阴阳应象大论》、《五运六气大论》等。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补充部分,共计八十一篇。

该部分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经络、脏腑、脉搏等方面。

《灵枢》较《素问》更为精细,具有更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1. 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注重阴阳五行的平衡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调、五行失衡所致。

通过调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综合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及其表现,辨别病因,进而找到治疗方法。

它主张“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就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

3. 望闻问切四诊法:《黄帝内经》重视四诊法,即望(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闻(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等)、问(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按摩患者脉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病情,以确定治疗方案。

4. 强调整体观念:《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自然与人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提倡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心的平衡。

5. 注重个体差异:《黄帝内经》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它提出了“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观念,注重针对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结语:《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内经》多种教学方法初探

《内经》多种教学方法初探
4 互 动 讨 论 式
积 极性 ,使原本较抽象 、难懂的理论变 得生动活 泼、通 俗 。我们 在教学过程 中,根据 不 同内容 、不同阶段 ,采
用灵活 多变的教学方法 ,对培养 和提 高学习兴趣 , 高 提 教学质量有一 定帮助。
1 传统讲述式
教 师和 学 生是 教 学活 动过 程 中 的两个 基 本构 成要 素 ,从教育社会 学来看 ,教学过程应 是一种师生互动的 过程 ,“ 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 导 ” 学 ,这就是现代教学 的
第 8卷第 O 7期 总第 8 7期 二。 一0 年 四月 ・ 半月 刊 上
◎ 健E RCT CEOSUF HDD,AC IEE代程 N:fEO SHl N E现E擞 哼MDDO M为I远 I DC NI《内 经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初 探
王玉芳 山 东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 ( 5 3 5 205 )
摘 要 :《 内经 》是 中 医院校 的 必修 课程 之一 。教学 方法 是 实施 教学 过程 提 高教 学质 量的 关键 环节 。本 文对 传 统讲述 、案例 分析 、 启发 引
导 、互动 讨论 、 自学 辅 导等 教学 方法 的应 用进 行 了分 析 ,认为 在教 学过 程 中 ,根据 不 同 内容 、不 同阶段 ,采用 灵活 多变 的教 学方 法 ,对 培养
为什么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 ,等等 ,这些 问题可 以拓宽 学生的思路 ,通过 认真思考 ,提 高他们 理论分析与解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 更 有 效 的发 挥 了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激 发 了 学 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活 跃 了课 堂 气氛 。
关 系 ,因此在教学 中进 行启发式教学 ,可 以提高学生的 学 习积 极性 ,继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 的能力 在 《 内经》 的课 堂教学 中,应 针对 教学的重点 、难 点,进行提 问, 让 学生 用所学 到 的 《 内经 》理 论进行 解释 ,如 《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 阴病 ,阳胜则热 , 阴胜 则寒 ”与后世理 论有 何不同 ?为什么 “ 秋伤 于湿 ” 而不 是 “ 秋伤于燥 ”?通 过这一类 的问题 引导和 培养 学 生用 中医思维考虑 和解决 问题 , 化对课 程 内容的认识, 深 明确 《 内经 》理论 的特 点,并可 配合后世医家对其理论 的发展 ,说 明经典 的实用 性和指 导性 。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标题:《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方法论探析》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内经》不仅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经》中的哲学观念以及中医学的方法论,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提供指导。

一、《内经》的哲学观念1.阴阳五行学说:《内经》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天人合一:《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指导中医学注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3.形神合一:《内经》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形神合一的哲学观念指导中医学注重调整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学的方法论1.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学注重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3.预防为主:中医学强调预防疾病,提倡养生保健。

预防为主的方法论体现在中医学对生活方式、饮食调理、精神调养等方面的关注。

4.中药治疗:中医学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注重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中药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

5.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中医学还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内经》的哲学观念和中医学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和治疗疾病的方式。

谈《内经》之“和”

谈《内经》之“和”
为 “ 揭 示 了宇宙运 动规 律 , 自然 的 最佳 境 界 和终 和” 是 极状 态 。我 国古 代哲学 家 在研究 自然 时强调 对所谓 阴 阳 、 坤等 各 个 对 立 面 的整 体 研 究 , 乾 在看 到对 立 的 同
治病 的终极
而不 生 , 分 而 为 阴 阳 , 阳合 和 而 万 物生 。 这 些 论 故 阴 ” 著告诉 我 们 , 和 ” 表 达 出 的 “ 和 、 谐 、 调 、 “ 所 平 和 协 适
之 “ 的本 字 。《 文解 字》中还 有 “ ” 解 为 “ 和 和” 说 错 , 乐
错也 , 龠 皆声 , 是 “ ” 从 ” 谐 的本 字 。引 用 “ ” , 稣 字 主要 是 说 明“ 、 ” 字 从 一 开 始运 用 时 , 和 稣 二 就都 与声 音 和
俞 , , 也 。 原 指乐 器之 间互相 配合 协调 。 俞 理 ”
时 , 看 到 了 和 谐 、 调 。《 礼 ・天 官 ・ 司 徒 》 也 协 周 大 :


日六 德 : 、 、 、 、 、 。 郑 玄 注 日 : 和 , 知 仁 圣 义 忠 和 ” “ 不
段玉 裁《 文解字 注》:此 ( ) 口部 ‘ ’ 同 说 “ 稣 与 和 音
样 就祥 和有 益 , 达 圆满 , 着 坚 固。《 经》 篇 都 正 执 易 通 在揭 示 阴阳变化 , 环 往 复 , 循 动态 均 衡 , 国人 的宇 宙 中
人生 总是 在求 得 “ ” 观念 与境 界 。先 秦 诸 子 散 文 和 的
中多见 这样 的宇 宙观 。《 子 ・四十二 章》:道 生一 , 老 “
义别 。经传 多假 和为 稣 。 ”稣 , 读作 “ ” 《 文解 字》 ,说 解为 : 稣 , “ 调也 。从 龠禾 声 , 与 和 同。 此 即 “ 谐 ” 读 ” 和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

2008年第14卷第8期2008.V01.14.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icine573【理论探讨】《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叶庆莲(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1)关键词:《内经》;和法;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i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08)08.0573.031《内经》和法的含义《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

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如《灵枢・本脏》所云“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等,用来说明人体生理状态,五脏功能正常是“肺和……心和……肝和……脾和……肾和”,正常脉象是“谷气来也徐而和”,可见“和”反映出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是协调、自和,指使人体阴阳表里、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趋于平衡的调和阴阳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认为组成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内外表里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因而《内经》所阐释之和法,是既有最高层次属治疗原则的调和阴阳法,又有包括调和脏腑、经脉、气血、营卫、津液、情志、饮食五味等具体的和法。

由此看来,从广义方面理解《内经》的和法更为确切。

2《内经》和法的分类《内经》和法的确立,以自和为基础,以调和为法度,协调机体之阴阳表里、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寒热虚实、饮食情志,使人体机能恢复阴阳动态平衡之状态。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此处的阴阳失调可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亦可见于《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摘要】《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源,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笔者在学习《内经》中对《内经》诊法理论体会有:先别阴阳﹑重在望神﹑五脏为守﹑胃气为本﹑四诊合参。

【关键词】黄帝内经诊法要点《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专篇论述,又散见于许多有关篇章之中。

《内经》诊法理论是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它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现将《内经》诊法理论要点体会论述如下。

一﹑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古人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人体也不例外。

以人体的组织结构而言,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身体就健康.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疾病虽然千变万化,尽管在临床上所呈现的病理现象是那样的错综复杂,只要正确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加以分析综合,就能够认识到疾病的本质,辨别出疾病的阴阳属性,总的来说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因此,无论望色﹑听声﹑按脉,首先分清属阴属阳。

分清了阴阳,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治疗也就有了方向.不明阴阳,动手便错。

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说:“诊不知阴阳逆丛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二﹑重在望神:《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的含义甚广,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可谓之神。

诊断疾病,重在从病人精神﹑意识﹑动作﹑言语﹑呼吸﹑二便,特别是目光﹑色泽﹑脉搏等方面的表现。

正如《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内经特色教材》·第一章《内经》的方法论

《内经特色教材》·第一章《内经》的方法论


“气”在《内经》中出现2952次,相关词目996条
1、气是天地之本原
2、气的运动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太虚(原文07101)
万物生命的起源基础
二、大气(原文07102) 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大气举之也 喻嘉言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以 通胸中阳气 张锡纯 升陷汤 (生黄芪、知母、柴 胡、桔梗、升麻)升提宗气
《内经讲义》·各论
第七章
《内经》的方法论
《内经讲义》· 各论
第七章
1
《内经》的方法论
第一节 精气学说
2 3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一节 第三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学习指南:
1、了解精气、气一元论的相关内容,理解精气在宇宙形成、万
物化生中的作用以及天地之气构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 2、掌握精气运动不止的特性,掌握精气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
掌握神机、气立的内涵;
3、熟悉天地五气五味供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天地人精气 运动方式相类比,深入理解《内经》天人相应的道理。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气的渊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道” 黄老哲学的“气” 影响《内经》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内经》对气的认识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地支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五行 木 木 土 火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水 土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四、神机气立(原文07104、07105)

_内经_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_内经_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3吴弥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文献教研室(广州 510407)摘要:本文讨论《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认为其特点为:(1)比较“奇恒”,过则为病;(2)内外因并重,正邪盛衰相对而言;(3)整体失衡,动态随机的病理观;(4)类比推理,以外揣内;(5)综合归纳,以“证”命病。

文中并认为:《内经》不仅在具体内容上,而且更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奠定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基础,学习《内经》病因病机学说,要掌握其病机思维和病机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病机理论研究。

主题词:《内经》 中医病因和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不仅首先提出“病机”的概念,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疾病总的变化机理以至具体疾病的病变机理,都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形成较为系统的学说并奠定了中医的疾病观和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

这一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1 比较“奇恒”,过则为病“恒”,就是正常,为事物通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状态;“奇”则是相对于“恒”而言的异常状态。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体内部,通常都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正常状态,于人体来说,偏离正常生理状态就是病理状态,疾病就是异常的生命活动现象;于自然界来说,正常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则每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这就是“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

因此,在病因方面,同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应时而至的正常气候称为“六气”而非致病因素,但太过或非时而至者则称“六淫”而为外感病因;同为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志,正常状态下则为生理活动,有调节脏腑气机的功用,但过激、过久则为伤害脏腑气机的病因;饮食水谷是脏腑精气之本,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房事活动能够促进健康,但过量的、失宜的饮食劳倦却是致病因素……总之,病与不病,是生命必须条件还是导致疾病的病因,其关键在于“奇”与“恒”———适度与太过,这是《内经》认识疾病及其病因的特点,掌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加深对疾病本质和病因概念的理解。

《黄帝内经》情志疗法初探

《黄帝内经》情志疗法初探

2 《 内经》 运用七情相胜结合五行 生克规律 构建 的情志治
疗 大 法
2 1 情志相胜法 .
其 沉重的思想顾 虑 , 树立 和 提高其 战 胜疾 病、 争取 康复 的 信 心。对此 ,灵 枢 ・ 《 师传 》 就作 了精辟 论述 。人 之 情 , 莫
不恶死 而乐 生。 因此 , 为 医生对 病患 者应 该 “ 之 以其 作 告 败, 语之 以其善 , 导之 以其 所便 , 开之 以其所 苦 ” 。告 , 就是 严 正地告诉 患者 疾病产生 的原 因、 质 、 性 轻重程 度 , 以及对 疾病应抱 的正确 态度 : , 是耐 心地 告诉 患者 要及 时治 语 就 疗, 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 , 并增 强战胜疾 病 的信 心 ; 指导就 是引导 和指导病患者 如何 进行适 当的调 养 , 养生方 法运 把 用到养病 的实践 中, 以利病体 复元 ; , 开 就是帮 助患者 解除 紧张 、 恐惧 、 消极 等 不 良心理 情绪 , 导他 正确 面对 疾病 。 开 告、 、 、 , 语 导 开 无疑是心理 疗法 的具 体方式 , 而它们所表 达 的就是劝慰开导法 的主要 内容 。
运 用语 言 对病 人 进行 劝 说 开导是 精 神 治疗 的基 本方 法。 《 素问 ・ 移精 变气论》中说 : 闭 户塞牖 , “ 系之病 者 , 问其 数 情, 以从其意。 充 分尊重病患 的人格尊严 , ” 尊重 其隐私 , 在 获得其信任 的前 提下 , 由其 自觉主 动地 进行倾 诉 , 使其 长 期郁积 的情绪得 到疏 泄 , 心结也在不知不觉 间解开 。
2 2 诉说疏泄法 .
《 内经》 认为 , 情志 消沉 , 精神 压抑是 引
起身心疾病 的一个 重要 原 因。因此要 求 医者 必须 以 同情 的态度 聆听病人倾吐病情 和痛苦 , 鼓励 患者尽量 把 自己的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黄帝内经》解读*5(内容来源:公众号白衣静思)第二章《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摘要:中医学、西医学并为国内医学,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立下汗马功劳。

而中医学又是如何在未充分认识病毒本质情况下有效缓解患者病情的呢?其中的理论根源又在哪里?白衣说:《内经》学术体系的独特始终是以西医学作为参照物的,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联系自己认识中的西医学,对比着学习更容易掌握到中医学的特点。

一、独特的医学理论1、人体观(1)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提出“生气通天”(2)人体气机:认为人是精气聚合、离散之器,生命现象是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侧重研究人体的机能活动)2、疾病观诸凡行卧饮食、情志思维等一切身心活动反生理之常者,均属阴阳失调而为病。

(侧重功能的紊乱和失常)提出六淫疫邪侵袭、七情饮食失调与劳伤概括其致病方式。

2、疾病防治观辨证论治。

因时而异、因人而别。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提出了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

二、方法论特点1、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是《内经》学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其它特征以此为前提。

2、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天人一体、形神一体、心身一体观念重视普遍联系,并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框架,推演其机制3、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也是生命存在的固有特征。

(1)生命运动变化原理白衣说:可以参照人体观的内容,生命的存在就是精气的升降出入而不停止。

(2)医学概念对应四时等时间内涵(3)辨证论治体现诊治动态观→忽略生命体物质的规定性和测量性(生命形态结构采用模糊化处理)、联系空间变化和时间流转,认为时间流转具有周期性(如五运六气历)三、别具一格的诊治方式略。

俞樾研究《内经》的特点

俞樾研究《内经》的特点

本字为说 ” 之误 。如《 人气象论 》 :死 心脉 来 , 平 中 “
前曲失经 旨 , ” 它
当是“ ” 借字 , 直意 ” 倨 之 为“ 。又《 藏生成 篇 》徇 五 “ 蒙招 尤” “ 中 徇蒙 ” 一词 , 王冰谓 “ , 也 ; , 明 徇 疾 蒙 不 也 。《 ” 新校 正 》 : 目睑啕动疾 数 而 暗蒙 也 。 俞 氏 谓 “ ”
佩 之 。俞 氏解 “ 通 “ ” 为 “ 义 , 句 意 为 ” 佩” 倍 , 背” 此 “ 人行道 , 愚 民倍道 也 。并连 及 下 文 “ 阴阳 圣 而 ” 从
则 生 , 之 则 死 ; 之 则 治 , 之 则乱 。 指 出“ ” 逆 从 逆 ” 从 与 “ ” 分承 上 文“ 人 、 愚者 ” 言 , 之故 逆 正 圣 “ 而 行
法 。如 “ 曲” 词有 二 义 : 隐 一 一为“ 隐蔽委 曲之 事” ,

“ 蒙 ” 峋 朦 ” 二 者并 为 “ 徇 通 , 目疾 。《 气 通 天 生 论 》 :故 圣 人传 精神 ” 俞樾 指 出“ ” “ 古 中 “ , 传 与 抟 义通 用 , “ 为 抟聚 ” 。以上懈释 颇为 后 人首肯 。 义 同 时 , 氏善 辨异 字 , 俞 即古 时 的 异体 字 。《 法 方 宜 异 论 》 其 民嗜酸而食 尉 ”俞认 为全元 起及 王注 皆 中“ 寸, 误 , 肘 ” “ ” 异 字 。《 “ 即 腐 之 上古 天真 论 》太 冲 脉 “ 盛 ” 俞谓 ” , 太 字汉代 又作 “ ”而 “ 伏 , 伏 与 “ ” 伏 为 异字 , 太 冲 ” 故“ 即全 注 《 素 》 《 太 及 甲乙经 》 中所 谓
俞 樾 研 究 《 内 经 》的 特 点
罗 宝 珍
( 建 中 医学 院 中医 系 , 建 福 _ 3 00 ) 福 福 州 5 0 3 摘 要 : 帖 研 究《 俞 内经 》 特 点 是 : 语 境 , 词 义 ; 假 借 . 异 字 ; 经 传 , 古义 ; 的 考 审 破 识 征 明 查体 侧 , 误 脱 ; 经 正 檐 旨. 衍 讹 ; 考 证 , 术 语 。其 治 经 有 承 前 启 后之 功 , 后 世 有 一定 影 响 。 辨 详 析 对 关键 词 : 樽 } 内蛀 》特 点 ; 俞 《 ; 影响

《内经》和法的重要特点——自和

《内经》和法的重要特点——自和
性 以其 和 法 以 自和 为 基 础 而 确 立 , 所 同时 自和 作 为 《 内经 》 法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点 , 和 主要 通 过 阴 阳之 间 互根 又 互 制 的 密 切联 系而 实现 . 五 行 舍 和 的 动 力 则 来 源 于五 行 之 间的 生与 克 的 交 互 作 用 。 外 , 内经 》 自和 ” 制 的 实现 主要 体 现 在 疾 病 不 而 另 《 “ 机
治 自已 . 以及 治疗 疾 病 时重 在 促 进 机 体 的 自和 . 应 机 体 正 气 抗御 外 邪 的趋 势 , 以辅 助 , 顺 加 以使 疾 病 向愈 。 关 键 词 《 经》 和 法 中 医 学术 发 掘 内 中图 分 类 号 R2 3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8 1 - 0 4 0 62 37 2 0 )0 0 1— 3
认 为《 内经》 和法 的主要 特点 是 “ 自和 ” 。 1 “ 自和 ” 实现 的途径
以正常 发挥 。 者通 过 对《 笔 内经 》 法 内容 深入 探讨 , 太 过或 不及 . 一 方就会 利 用互 制互 根 的关 系 . 对 和 另 将 方 加 以 调整 , 之 平 复 。 阳双 方 的互 相 调节 , 阴 使 阴 使
高法度 。 出“ 提 因而 和之 , 谓 圣 度 ” 《 问 ・ 是 (素 生气 通

方 面 . 的“ 亟 ” 阴 起 因于 阴 中有 阳 .起 亟 ” “ 外 ” “ 与 卫
天论 》 这一 最 佳治 疗法 则 。 内经 》 ) 《 和法 的确立 , 自 以 皆主动 散 . “ 故 阴中之 阳” “ ” 间 可相互 资 生 . 与 阴 之 此 和 为基 础 。认 为人 体有 自动维 持 和 自动发 挥 其协 调 为 阴 阳的互 根 互 用 一 方 面 . 主藏 精 而 静 敛 , 另 阴 阳

黄帝内经第四讲《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黄帝内经第四讲《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黄帝内经第四讲《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下面我们学习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首先谈的是独特的医学理论。

所谓独特的,那当然是有参照物。

现在最大的参照物就是西医。

用西医作为参照物来看的,虽然西医是后传人中国的。

但是我们现在在研究《内经》学术特点的时候,恐怕还是得考虑这一点。

这个方面的问题,《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

思维方式上面我们涉及到了,而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以及疾病的防治观。

我们还是按这样几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人体观人体观,也就是怎么看人体,把人体是怎么看待的。

其实简单的说,有两个点是突出的。

一是把天地作为一个整体。

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间来看。

这是一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持生命的。

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运动,这就是正常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运动着,这种运动规律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常人体。

简单的说,就是这样两条。

一条是把人看成整体,把人和自然、社会作为一体来看待,而人自己也是整体。

二条就是把人看成是运动变化的气,或者是气机。

正常运动变化的气,这就是正常人体,升降出入,所谓的阴平阳秘也好,所谓的其他的东西也好,都是在讲的正常运动,阴平阳秘也不是平平静静地呆着,它也是在那运动着的,不是呆立不动的。

所以这人体观,怎么样看待这个人,这是一个特点。

现代医学说是,新的观点是,把生物、社会看成是一个,其实《内经》时候把人看成生物是没问题的。

又看成是社会的,又看成是自然的。

生物的、自然的、社会的。

一直是作为一体来看待。

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这是人体观。

疾病观疾病观。

疾病观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和谐,和谐观。

疾病观就是失于和谐,失于和调了。

那就是,失调了就是疾病。

正常的就是和谐的,失调的就是病。

再具体讲,阴阳失调了就是病。

阴阳和调了就是健康。

阴阳就包括气血、包括脏腑,包括很多的,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的。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卫生。

《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内经》认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藉以维护健康,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养生的内容十分丰富。

主要有: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来调摄;情志方面要“恬快虚无”,“精神内守”;饮食方面要“食饮有节”,“谨和无味”;劳作方面要“形劳而不倦”,避免“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还应积极参加导引按跷等健身活动。

这些养生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养形和养神两大类,其基本原则是形宜动,神应静,动静得宜,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内经》的养生学说对我们研究预防医学、康复医学有重要价值。

(二)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滥筋于中国古代哲学,它们既是构建《内经》理论的一种方法,其被引进中医学领域后,赋予了医学的含义,故又同时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贯穿于各个方面。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是古人在大量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被抽象出来的泛指一切相互关联着的事物或现象,及某些事物或现象所存在着的相对属性,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世界上变化万千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阴阳矛盾的体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内经》断定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矛盾,都受阴阳之理的制约,阴阳对立双方的交感、互用、消长、转化是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总根源,阴阳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内经》应用阴阳的理论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形体及脏腑组织无不存在着既对立又互根的阴阳关系。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下面为大家带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快来看看吧。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一、《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一)形成条件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产生、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当然,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内经》的形成与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关系更为密切。

1.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春秋战国时代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制度。

在思想战线上,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诸子蠢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借助于朴素的世界观解释自然界诸多现象。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和自然界斗争的记录,它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控制在逐步地深化和提高,自然科学有利于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御巫术等有神论思想的侵袭。

巫术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巫术是先民们应对自然中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也是科学不发达的标志。

战国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逐步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日益发达,使巫术逐渐衰落。

医学的事实教育人们,人患病之后,求助于巫术、占星问卜,乞望上帝、神灵解除疾病的痛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医学的发展成为时代的需要。

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

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

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上面这篇文字(注:《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书卷气比较浓。

有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

为此,再对我的看法做些尽可能通俗的说明。

一、如何看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有“天人感应”、“人顺应于天”、“天人对应”、“天人相通”、“天人同构”和“天人合一”等几层含义。

不过,《内经》讲天人相应,常常是人与天地相应。

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人相应思想的最早形态应该是天命论。

这种思想认为,天上有一个主宰,控制着地上(特别是人世间)的一切。

天命论曾经以宗教和非宗教的形式在全世界盛行,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

比如,古今中外都很流行的占星术,就是认为,日月众星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

比较完善的天命论,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董仲舒讲天人相应,确实有这种目的论。

不过,《内经》的天人相应,不是天命论,更不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内经》不但坚决反对鬼神之说,也从不提倡通过祷告等祈求超自然的力量解决疾病问题。

它的作者,对祝由为什么能治病,未能作出满意的解释,却不提倡祝由。

这一倾向甚至和近现代医学一致——过分忽视治疗中的非物质手段。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主要是: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天人同数或天人同构。

其中如何讲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同数、同构,已经引用过很多经文,不再重复。

总之,尽管天人相应作为自然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却完全没有神学或迷信色彩。

按:有人说《内经》所谓天,是有主观意志的。

此说非常错误。

《内经》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5》),完全是客观之天,唯物之天。

再看其中引用的《太始天元册文》如下:“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耀周旋。

曰阴约阳,曰柔曰刚。

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素66》)这里讲的宇宙演化,也完全没有主观意志。

《灵枢》中有经过改造的太乙人神占,也和占星家的思想不同。

《内经》活学活用

《内经》活学活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
2.1 《内经》的解剖及生物医学思想: 事实上,在《内经》时代,中国已 经有较细致的人体解剖记载,在《内经》 和《难经》中都详细记录了人体内脏器 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这些概念既 有专篇论述,也有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 篇章。但为何后来中医之解剖学及与解 剖相关的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 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当是来自 封建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限制(西方 也如此)。
二、《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 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1 中医之发展离不了《内经》: 经常听某些中医,尤其是学生说, 中医理论是一个怪圈,转去转来,总是 循环反复,怎么都说得通,但临床难有 突破,甚至要真治好病不容易,他们也 不理解老中医为什么就能治得好病,因 而思想跳不出来。但为何中医理论成了 怪圈,为什么又跳不出来呢?原因就在 于学中医不深、不透,因为他们不甚清 楚中医之为中医,中医理论由何而来。
二、《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 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那么,到底古人给我们画的是一个 死圈,还是一个活圈呢?中医理论发展的 突破口又何在呢?我们只有通过深刻领会 《内经》,研究中医理论之发展,才会得 出正确答案。首先,中医理论是开放系统。 它有完全开放的思想,因而它不限制后学 者的思路,即便是思维方法、辨证范式等 也带有列举之意,运用时不必墨守成规。
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
明代医学家马 莳,又对《素问》 及《灵枢》重新分 卷注释,编辑成 《黄帝内经素问注 证发微》及《黄帝 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各9卷。
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
2 《内经》的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医 理论之集大成,也是当今中医基础和诊 断、治疗,以及临床各科的主要理论依 据,因此,《黄帝内经》是学习和研究 中医必须要读的重要经典之一,与《黄 帝内经》直接相关的古典医著还有《难 经》(解《内经》之难,是对《内经》 理论的完善与补充)。《黄帝内经》和 《难经》是迄今最早记录中医理论来源 的主要著作。

学习《内经》方法

学习《内经》方法

学习《内经》方法学习《内经》方法《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下面是学习《内经》方法,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1 体质《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

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

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

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寒凉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

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

故医者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

又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滋阴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

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2 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及的六经传变、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等。

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五行“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

我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

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中医理论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

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

如《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法在 《 内经 》 中主要 指调 和阴 阳而言 , 中又包括 调和 脏 2 助 其 和 其 人体 是一个 阴阳相互作 用的对立 统一 体 , 人体的阴阳处于平 腑、 调和气血等具体的治法 , 以《 所 内经》 中的和法 当从 广义理 解 则更为准确 。《 内经》 认为无 论何 种病证 , 只要使 阴阳能 够逐 渐 衡协调状 态 , 那么人的生命 活动就正 常 , 如果这种 平衡协调遭 到 趋 于 自和协调 , 可以达到 “ 就 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 ” 《 ( 素问 ・ 生气 破坏 , 机体出现不和 , 则 诚如 《 问 ・ 素 调经论》 言 : 血 气不 和, 所 “ 通天论》 之 目的。所 以治病 以求 和 为最高法 度 , ) 依据疾 病 的根 百病乃变化而生 。 而和法则是 针对这 种不和 ,“ ” 必先五 胜 , 疏其 令其 条达 , 而致 和平 ”( 素 问 ・ 《 至真 要大论 》 。但 是 , ) 只 本原 因, 出了“ 提 因而和之 , 是谓 圣度 ” 《 ( 素问 ・生气通 天论》 , 血气 , ) 将调整人体阴阳 、 五行 的太过 、 不及 , 恢复机体 “ 的状态 , 和” 作为 有在机体 的 自和能力不及 , 无法使 不和恢 复和 的状 态时 , 才需要 治疗疾病的最终 目的。《 内经》 和法 的确立 , 自和 为基础 , 以 以调 外在施 以药物 , 针灸 等方 法促 进 , 帮助 其 自和功 能 的发 挥 , 这是 内经》 和法的第 二个 层次 , 中又 有调和与缓 和求 治 的不 同 , 其 调 和为法度 , 协调机体 阴阳表里 、 脏腑经脉 、 营卫气血 、 寒热虚实 、 饮 《 而 食情志 , 使人 体机 能恢 复 阴 阳动态 平 衡状 态 。本人 通 过对 《内 和 是 和 的 方 法 , 和缓 则 是 指 和 的度 的 问题 。 . 是使人体失于平衡协调的各方面复归于和谐 的 经》 中有关和法内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 为《 认 内经》 中的和法 2 1 调和 调 和 , 治法 。如《 素问 ・ 生气通 天论 》 : 凡 阴阳之 要 , 说 “ 阳密 乃 固。两 者不和 , 若春无秋 , 冬无 夏 , 而和之 , 谓圣 度 ” 若 因 是 。显然 这里 1 自和 的“ 不和” 是病 理 , 和之 ” 治法 。又 如《 “ 是 素问 ・ 论》 调 其虚 痿 “ 自和是 《 内经》 和法第一 个层 面的 内容 , 是指 阴阳双 方有 自 动维持 和 自动挥发其协调 平衡状态 的能力 和趋势 。阴阳之所 以 实 , 和其逆顺” 素问 ・ 。《 六元正纪 大论》: 和其运 , 其化 。 等 “ 调 ” 能够保持动态 的平衡 , 就是 由于其 具有 自和的能力 , 只有 当机 体 等 , 都说明《 内经》 中的和作为和法而言 主要是指调 和 , 是通 过各 营卫气 血 , 脏腑 经络恢 复 平衡 的治法 。 的平衡失调 不能 被 自身 的 自和作 用所 恢 复 时, 才会 出现病 态 。 种方 法使人体 阴 阳表里 , 即 《 内经》 指出 : 阴者 , “ 藏精 而起 亟也 ; 阳者 , 卫外 而为 固也。 “ ” 阴 疾病 发展 变化的根本 原 因是 阴 阳失 和 , 阴阳平衡遭 到破坏 , 肖 在内 , 阳之守 也 ; 阳在外 , 阴之使 也。 所 以当病邪侵袭 阳气之 时 阴阳的偏盛偏 衰代 替了正常 的阴 阳} 长 。尽 管临 床表现千差 万 ” 治疗 根本应 把握 阴阳变化 为辨证施 治的总纲 , 住疾病 相 抓 阴精可以化为阳气 ; 当病 邪侵袭 阴精之 时 , 阳气则 起而 护卫 阴 别 , 故 素 日 精 。二者不可脱离对方而存在 , 并且 只有相互 调 和才能发 挥其 关部位 的失调作 为 主要 环节 , 《 问 ・阴 阳应象 大论 》 :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A C 09V L2 O 1 I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0 O .0N .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0 9年第 2 0卷第 1 期
《 内经》 法 特 点 初 探 和
孙 榕
50 0 ) 3 0 1 ( 西 中医学 院 , 西 南宁 广 广
脆 衰者补之 , 强者泻之 。 《 ” 素问 ・ 阴阳应象 大论》 大奇论》 “ : 肝脉惊暴 , 有所惊骇 , 脉不至若痦 , 不治 自己。 肝脉 之 , 者坚 之 , ” “ “ 惊 。选 择 调 和法 进 行 治疗 的搏动急疾而乱 , 由于受 了惊吓 , 是 如果按 不到脉搏 或突然 出现 日 : 留者 攻 之 ” 逸 者 行 之 , 者 平 之 ” 调和阴 阳 , 补偏 救弊 。故 《 问 ・ 素 至真要 失音的 , 这是因惊吓一时气逆而致脉气不通 , 不需治疗 , 待其气 通 利用药物偏胜之性 , 大论 》 “ 日: 辛甘发散为 阳 , 酸苦 涌泄为 阴 , 咸味涌 泄为阴 , 淡味 即可恢复。之所 以可 以不治 自愈 , 就是 因为人体 自身的 自和机 制
主 要 有 以 下 特点 。

谨察 阴阳所在 而调 之 , 以平为期 , 正者 正治 , 者反治 。 根据 反 ” 应有 的作用 。所以在一 般情况 下 , 阴与 阳一 旦一方 失常 , 必然 “ 又衍化出许多具体 的治法 , 对于 “ 调和 ” 的具 体方法 , 受到另一方制约并趋 向于二者 的调 和状 态。《 内经 》 特别 重视正 这一总则 , 素问 ・ 真要 大论 》 至 指出 :寒 者热之 , “ 热者寒 之 , 温者 清之 , 气“自和 ” 机制 , 强调治病用药“ 惟顺而 已” 《 ( 灵枢 ・ 师传》 , 以 《 )“ 散者 收之 , 抑者散之 , 燥者润之 , 急者 缓之 , 坚者软 其所利而行 , 调其 气 , 使其 平”( 素 问 ・至真要 大论 》 。《 问 清者温之 , 《 ) 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要 : 内经》 《 所论和法属广义和法之范畴, 其和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自和、 调和、 和缓等方面。 关键 词 : 内经》 和法; 理论探讨 《 ; 中图分 类号 :2 1 R 2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80 0 ( 0 9 0 -2 9 1 10 -8 5 2 0 ) 1 4 -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