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金梦雅141090062 经济系
关键词:路径依赖、利益建团、报酬递增、偏好
摘要: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问题。

无效率制度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长期存在难以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制度的报酬递增带来的路径依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制度与文化偏好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从无效率向有效率转变的推动力,我们应当很好地加以利用。

Abstract: Ther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hich is why inefficient institution exist in a long time. Inefficient institution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about the problem, such as path dependence, interest groups and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factors that push institutions change. We should take a good advantage of these factors.
道格拉斯·诺斯在他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和中心论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之前的经济学中,制度一直被忽视被给定,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被排除在经济模型之外。

但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诞生以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绩效的重要性。

正如诺斯所言,“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

(1)
我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制度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的,又是如何发展变迁的。

而对于制度的发展变迁,“从查尔斯·达尔文以来,进化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生存具有强烈影响,它已内含于阿尔钦1950年的文章发表以来的经济文献中,这一理论的意义是,在历史进程中,无效的制度会被扬弃,有效地制度会存活下来,因此,更为有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形式是逐渐演进来的。

”(2)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过于乐观,以至于忽视了制度变迁的诱因不一定会导致制度的变迁,制度不一定总是从无效率向有效率发展。

如果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来理解,那么从长期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必定是向更有效率的方向演变,但这一点显然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不相符合。

这其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制度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有些国家的制度则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这样的无效率制度还能够长期存在,难以产生变革?
一、无效率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在探究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无效率制度的定义和特点,即有效率制度与无效率制度之间的区别。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效率制度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

无效率制度产生的实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已经与生产力不相匹配。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有效率制度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3)即有效率的制度能使参加社会生产的社会成员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能够凭借其劳动成果得到相应的报酬,从而激发社会成员生产的积极性。

与此相对,无效率制度则不能保护好社会成员的成果,“搭便车”的情
况时有发生,致使生产者积极性受损。

另一方面,有效率的制度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拥有发挥才能的充分自由。

与此相反,在无效率制度下,社会成员进行生产性活动的自由受到了不合理的限制,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也因此降低。

二、无效率制度产生的原因
无效率制度既然会降低社会生产率,阻碍经济发展,那又为什么会产生呢?无效率制度会产生可能是因为这个制度在初颁发实行时就是无效率的,也可能是刚刚实行时是有效率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时间推移,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经济形势,于是就成为了无效率制度。

总结来看,我认为无效率制度的产生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专制制度的存在
专制制度的存在导致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凌驾于被统治阶级之上的,而制定制度的权力都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的。

所以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相矛盾时,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被牺牲了。

这时所产生的制度就可能是无效率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只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血缘世袭制。

权力世袭这样的制度显然是不合理无效率的,百姓们几乎没有向上爬的通道和积极性。

这个制度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保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对于整个社会与社会成员来说都是一种压迫和剥削。

但是制定制度的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里,无效率制度就因此而产生了。

2、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
在制定制度时,制定者应当尽其所能掌握这个经济环境下的完全信息以制定出一个与当下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制度,即有效率制度。

经济制度主要是由政治企业家们来制定的,这些政治企业家们往往是根据他们所掌握的不完全信息来制定制度的,并且得到信息是需要成本的。

而根据不完全信息制定出来的制度往往有其局限性。

如若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重要信息被遗失了,那么无效率制度就产生了。

除此之外,政治企业家们在制定制度时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

在主观主义的影响下,制度制定者们也就可能制定出无效率制度了。

3、相对价格或预期相对价格的变化
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在短期之内是不变的。

可能这个制度刚刚被制定时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相对价格或者预期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此制度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下的经济发展了。

三、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1、路径依赖
道格拉斯·诺斯曾说过:“历史总是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

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4)即你的起点与你走过的道路将决定你未来的选择。

诺斯认为,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正是因为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诺斯的“制度自我强化理论”借鉴了布莱恩·阿瑟的“技术自我强化理论”,从而得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

布莱恩·阿瑟认为由于平均成本递减、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等诸多原因,技术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

因此,一
个偶然性的事件所导致的技术性结果会被锁定在特定的路径上,从而使这个技术性结果逐渐流行起来,无论这项技术是无效率的还是有效率的。

所以技术的“自我强化理论”会导致多重均衡、可能的无效率和技术发展的固化。

而这种“自我强化理论”在制度方面同样适用。

无效率的制度难以变革,主要是因为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均衡。

所谓制度均衡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在参与者的谈判力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系列契约给定时,没有一个参与者有花费资源进行再谈判的激励”。

(5)在这样的状态下,制度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

所以制度均衡并不意味着制度是令人满意的或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而是制度均衡条件下,改变制度所付出的成本要高于其预期收益,所以制度是稳定的,即使这个制度是无效率的。

那么无效率的制度又是如何达到制度均衡的呢?与“技术自我强化理论”类似,制度的自我强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机制来达到的。

A、平均成本递减,即规模效应。

一个制度在初始设计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随着此项制度的逐步推广,所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少,即平均成本在不断下降。

B、学习效应。

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制度也在不断地该改进与完善,制度的运行成本也随之下降。

C、协调效应。

一项制度的诞生在之后长时间的运行中,会随之诞生一系列的其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也会应运而生一些特定的组织、岗位等等。

这些都与这项制度相配套相协调,进一步降低了制度的运行成本。

D、适应性预期。

随着一项制度运行时间的延长和运行范围的扩大,人们也越来越适应此项制度,这会强化人们沿着现有制度轨道的习惯。

由于这四种机制的存在,所以制度也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

这导致社会一旦选中了一项制度,也就很难从这种制度中摆脱了。

而在制度选择的过程中,则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例如键盘的键位布局、官方语言文字的确定、铁路的宽度等等。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确定和非各态历经的。

即非遍历性,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无法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实现同一种市场结果。

所以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可能存在着多重均衡,即有很多种制度可供选择,且都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均衡。

而在这些制度中,有效率制度与无效率制度并存。

如若不能再其间进行很好的分辨,则可能会选中无效率制度,并不能达到最优结果。

而一旦选定了某项制度,则会在这种制度上产生一种路径上的锁定和依赖。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无效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利益集团
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去分析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原因时,我们将制度与技术进行了类比,但是实际上,制度比技术复杂的地方就在于制度本质上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制度必然受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影响。

人们在看待一种制度时难免会评估自己的得益与损失再对此作出反应。

这是一种理性,但同时也是一种约束。

因此在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是有效率时,每个人在看到整体的效率前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制度对于自己的效率。

这就牵扯到利益集团和制定制度的权利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

狭义来看,利益集团是指在政治领域通过公共政策来追求某种特殊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组织。

阿西莫格鲁认为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制度与和经济绩效的变化。

因此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利益集团在制度制定上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利益集团反映着这个集团中个人的利益诉求和意
愿。

正因为个人联合在一起形成了利益集团,个人的意愿才有了表达及被重视的力量,具有了有序性和集中性。

利益集团通过投票、游说、争取舆论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制度的制定与变迁。

这有可能导致政府俘获的出现,即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政府决策,促成政府制定出有利于特定利益集团的法律、政策和规章的行为,会产生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消极腐败现象,或者产生政府预算外行政费用。

一个社会中往往有着各种利益集团,代表着社会中各方利益,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深刻体现了社会矛盾。

很明显,一个制度的制定与变迁不可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正收益,有人得益,也必定有人失益。

所以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或者制定制度的权利掌握在谁的手里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期间牵扯到两层“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问题。

第一层在于利益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会进行博弈与竞争,争取使制度更多地反映自己集团的利益诉求。

但是如若只专注于追求各自集团的利益,则可能没有办法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无效率制度就有可能出现。

在集团的个体理性与社会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如何达到平衡并防范类似于“囚徒困境”等博弈类型出现的问题。

第二层在于利益集团及其个体之间。

虽然利益集团代表了成员个体的利益诉求与意愿,但是个体对于制度的要求依然会存在着差异。

利益集团的行动在给其带来收益的同时无可避免也会给其带来成本。

集体理性所追求的是集团内部人员之间的公平、运作的高效率与稳定。

而个体理性所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其间就存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调和的问题。

这两层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无效率制度。

无效率制度一旦出现,打破此制度重新设定新的制度所需要的成本是巨大的,这从上文对于路径依赖的分析就可以看出。

所以即使是无效率制度,既得利益者也会利用其能力与权力去维护它。

而因为此制度而受损的利益集团在变迁制度所带来的成本高于其所带来的收益时,也不会着手去促进制度的变迁。

这就导致了无效率制度的长期存在。

3、其他原因
制度本身对于制度的影响也会导致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且难以变革,这包括其他制度的影响以及制度对自身产生的影响。

在一个制度产生后,必定有成套的制度来与之相配,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这一连串的制度以及无效率制度本身会对人们的偏好、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对于非制度制定者来说,他们不明白制度的形成逻辑,也没有见过其他比现有制度更好的制度,所以有可能会成为无效率制度盲目的拥护者,这就使得无效率制度的变迁更加艰难。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真实情况并不会如此简单。

但是社会成员的偏好、意识等确实会对制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在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制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人民公社以实现集体化为目标,将一个地区的农民的财产收归公有,大家一起劳动,吃大锅饭。

这样的制度明显是不合理无效率的,但是却在实行时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抛开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个制度本身导致平均主义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从外生变为内生,如果再将偏好等从外生给定变为内生变量,就可以很明显得看出偏好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阿夫纳·格雷夫将制度分析的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他分析的核心是基于特定背景的互动分析,将环境、知识、历史与理论以及明确的特定背景模型结合在一起来界定制度”。

(6)个体在制度中进行重复博弈时,制度对个人会产生行为约束;而个体行为对于社
会意识、认知、习俗等因素的反馈作用也会对制度的产生与变迁产生影响。

“文化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共同促进了形成行为秩序所需要的信念体系和内化规范等人为的非物质因素的形成。

”(7)因此,将文化、偏好等纳入经济模型中作为经济变量,制度与文化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可能是导致整个社会对于该制度的认同和维护;文化偏好等对于制度的影响可能就是使该制度长期的存在下去,难以发生变革,即使这个制度是无效率的。

四、从无效率到有效率的推动力
那么对于长期存在的无效率制度,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一个制度是无效率的,则必然存在着促使该制度从无效率转化为有效率的推动力。

而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难以变革,无非是因为这个推动力力量还不够。

我将促使制度从无效率向有效率转变的推动力总结为以下几点。

1、相对价格或者预期相对价格的变化
所谓相对价格的变化,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以及生产技术的变化等。

这个在路径依赖里已经描述过,自不必多言。

无效率制度的存在必然导致有这样的变迁诱因的存在。

然而这样的力量往往难以达到直接促使制度变迁的结果。

2、利益集团
在一个国家中,制度往往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

或者说利益集团利益的体现,这个利益集团显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的联合。

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存在本身就与之相对抗的利益集团或者被该无效率制度压制而要求变革的新利益集团。

这些与原既得利益者相抗衡的利益集团可能会促使无效率制度的变革。

3、文化偏好的变化
如前文所述,制度会对社会成员的偏好、社会文化等产生影响;而反过来,文化偏好等也会影响制度。

当文化与人们的偏好都统一对该无效率制度表示不认同时,也就构成了一种促使制度变革的舆论力量。

并且在当今时代,这种舆论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制度贯穿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系统,涉及到政治、经济、心理等诸多领域。

制度的影响不会再被人们忽视,“制度决定绩效”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有些无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现象让我们很费解,然而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完全为了消灭无效率制度,而是了解其背后的运行机理,从而对能够变革的无效率制度进行变革,对暂时变革条件不成熟的无效率制度也能接受和理解。

这大概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3页(2)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23页
(3)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5页
(4)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前言(5)《管理世界》第8期聂辉华《制度均衡:一个博弈论的视角》
(6)、(7)彭涛《Acemoglu , Aoki与Grief三者之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