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高三上学期联合测评考试d语文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

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国家,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

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

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

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

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

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

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

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

对外关系法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怪的。

这首先是美国长期滥用法律行为的自我投射。

【高三试卷】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高三试卷】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走过10年历程,目前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安排有力有效,比如,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

确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既鼓舞示范名单内的村落做好保护工作,也激励更多地方向示范看齐,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

有人担心,对传统村落过度保护,会不会影响乡村发展?会不会挈肘乡村振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完全可以做到让村容村貌更美,让村民生活更便利。

比如,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镌刻着村落发展的印记,对它们加大保护,而不是损害、拆除,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

保护传统村落,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真正站在守卫乡村文明的高度,真正感悟保护耕读文明的意义,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带火了不少传统村落,吸引很多人前去打卡。

传统村落进入公共场域,并非坏事——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体会兴于此的一些非遗,更激发人们的保护自觉,也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事实上,国家也提出“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

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体的,光有保护而不利用,或者光有传承而不保护,都是顾此失彼,不利于传统村落发挥作用。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是真正对传统村落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尤要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力,让传统村落更有力量实现传承,为时代标注风采,为后人留存记忆。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西方,人们都习惯于把西方的现代化当作是现代化的唯一形态,要么接受,要么就是拒绝现代化,但那已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之时的概念了。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二十大报告中大家热议的关键词。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系统阐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中不断生发出来的,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

与西方长期以来“国强必霸”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坚守的是“和为贵”的观念,从天下的宏阔视野去理解、观照世界,把世界和万事万物看成一个“共生”的过程,从而超越了自私、偏狭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注重人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理想,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反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断专行观点和以牺牲他人利益满足自己私利的唯我独尊观点,从历史话语上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

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串联式”的过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并联式”现代化逻辑。

“串联式”的现代化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依次顺序发展,而“并联式”现代化中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实现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到目前水平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

中国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必须超越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的模式,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原卷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原卷版)

安徽省“皖南八校” 2023-2024学年第二次大联考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大象的脊椎犹如一座拱桥,非常机巧地支撑起身体的重量。

这数以吨计的庞然大物,实际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大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

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行动迟缓,不会跑,顶多只会健步疾走。

但实际上,它们的行进速度可轻易达到每小时24公里。

速度最快时,甚至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

大象的四肢粗大如圆柱,脚掌里有一块很有弹性的海绵垫,能有效减轻行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这个减震器使大象走路时像猫科动物一样无声无息。

在雾气弥漫的丛林,它们常常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身后,给人一种突然降临的错觉,无形中增添了更为迫人的气场。

脚底的海绵垫除了减震,还能敏锐感知地面震动。

通过次声波,大象可以向30公里外的同伴传递信息。

比如说同伴失联时间有些长了,它们就用跺脚的方式给同伴发信号。

而它的同伴,居然也能用脚来“收听”远方的信号,如果这信号来自自己的象群,它还会做出回应。

【甲】二大象是一种社会程度非常高的动物。

它们生性天真,极具智慧,如藏牙、役鼻、泣子、哀雌等,这些习性无不显示出很高的灵性。

它们能领悟人的意图,也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

【乙】“地球组织”创始人劳伦斯·安东尼曾有过奇妙的经历,有一次他去探望象群,妻子凯瑟琳娜和他的新生孩子维嘉陪在身边、安东尼忽发奇想,举起自己的孩子给头象看。

只见头象“转身消失在树丛里,没过多久又重新出现,身边是她新生不久的孩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长城保护管理实践被认为,为各国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云游长城”系列公益产品正式上线,其中的“数字长城”又为长城保护增添了新屏障,为长城宣传增添了新窗口,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用数字化方式向长城这个不朽的人类历史记忆致敬,昭示了中国的数字化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开辟新空间、赋予自己新意义的轨迹。

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信息管理,从信息的挖掘、存储到信息的处理和再利用,几乎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

而这些维度,正是数字化的天然优势。

从符号学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历史信息管理,就是数字化时代新的历史书写方式。

“数字长城”是这种历史书写的代表。

长城绵延万里的宏阔气势、风雨屹立的深厚力量,决定了这种书写的风骨和气韵。

从本质上说,数字化是记录符号的一次革命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历史意识的觉醒和深化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耕文明大国,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对过往经验的重视。

而记录历史,从来就是催生数字、文字等符号发展的关键动力。

结绳记事,“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其用途是解决口述的不稳定性与模糊性,代替不可靠的社会记忆。

传说中发明结绳记事和造字的人,正是担任黄帝史官的仓颉。

《周易》中伏羲画八卦,数、字一体,自古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周易》是史书。

从殷商时期甲骨文、青铜铭文到历代勒石,大多是记史。

当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又一次演绎了历史意识与记录方式如影随行的关系,这种文化行为本身就是沿续千百年来的传统。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②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跪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③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 ,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

况且,② !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 ,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文中第①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栩栩如生急遽倾注昭示B.惟妙惟肖急剧灌注展示C.栩栩如生急剧倾注展示D.惟妙惟肖急遽灌注昭示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大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大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其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

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其涵盖内容之广,涉及理学、朴学、画派、戏曲、篆刻、建筑等诸多方面。

而在徽文化的众多流派中,建筑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文化,徽派建筑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用材、装饰,都深切透露着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唐宋以来,徽州形成了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和街巷,这些村落和街巷既是聚族而居的写照,又是聚族而居的结果。

明清时期。

微商雄起,富甲天下,衣锦还乡之后,大兴土木,建民居,修祠堂,筑牌坊,促进徽派建筑的迅速发展。

使其成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

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是防火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老宅的采光,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不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广泛地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

“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

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

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

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

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

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

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的“自我加肥”的作用。

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

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

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

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

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

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

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

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学诗,字以言,上虞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郎中。

二十九年,俺答薄京师。

既退,诏廷臣陈制敌之策。

诸臣多掇细事以应。

学诗愤然曰:“大奸柄国,乱之本也。

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哉?”即上疏言:大学士嵩辅政十载,奸贪异甚。

内结权贵,外比群小。

文武迁除,率邀厚贿,致此辈掊克军民,酿成寇患。

国事至此,犹敢谬引佳兵不祥之说,以谩清问。

近因都城有警,密输财贿南还。

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水陆载道,骇人耳目。

又纳夺职总兵官李凤鸣二千金,使镇蓟州,受老废总兵官郭琮三千金,使督漕运..。

诸如此比,难可悉数。

举朝莫不叹愤,而无有一人敢低牾者,诚以内外盘结,上下比周,积久势成。

而其子世蕃又凶狡成性,擅执父权。

凡诸司奏请,必先白其父子,然后敢闻于陛下。

陛下亦安得而尽悉之乎?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机械足以先发制人,势利足以广交自固,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

而精悍警敏,揣摩巧中,足以趋利避害;弥缝缺失,私交密惠,令色脂言,又足以结人欢心,箝人口舌。

故前后论嵩者,嵩虽不能显祸之于正言之时,莫不假事托人阴中之于迁除考察之际。

如前给事中王晔、陈垲,御史谢瑜、童汉臣辈,于时亦蒙宽宥,而今皆安在哉?陛下诚罢嵩父子,别简忠良代之,外患自无不宁矣。

帝览奏.,颇感动。

方士..陶仲文密言嵩孤立尽忠,学诗特为所私修隙耳。

帝于是发怒下之诏狱嵩不自安求去帝优诏慰谕嵩疏谢佯为世蕃乞回籍帝亦不许学诗竟削籍隆庆初,起学诗南京通政参议。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

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

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

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

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

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

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

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合肥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案1.D【解析】A.由材料一史学与哲学关系可知,“史学”和“哲学”性质差异明显而不是相近,另外题干中的因果关系界定也是不当,应是转折关系。

B.“是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要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哲学史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的”,首先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是“历史哲学”,不是“哲学史”;此外“用历史的研究法”不是“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

C.“也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

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献。

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的条件”,可见应是数学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

2.C【解析】C.“哲学与数学的研究范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

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动与变化”,“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不等于哲学的研究范畴缩小。

3.D【解析】依旧材料一“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

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谷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己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

也有人说史学家应有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头绪来”可知,“历史观”是指史学家的主观观点。

D.是在陈述历史客观事实,无主观观点。

4.“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前瞻性、广泛性、模糊性等特点;(2分)“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年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年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年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

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

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

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

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也是当代文学一个新的起点。

对民族精神的眷恋与对家国前途的忧思重新迸发,化作“归来者”笔下一行行鲜活的文字和一个个生动可感的人物。

作家们成了普通民众个体情绪与家国思虑的代笔人,受到社会的高度青睐。

他们内心蕴含的崇高感与家国使命感再次被激发,纷纷以极大的激情与勇气去直面现实人生、干预现实生活。

前三十年过度宏大的国家叙事造成的个体压抑与精神“伤痕”需要作家们去抚慰,也促使他们再次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日常生活与非英雄式的普通人物。

新崛起的诗人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虽然也延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但其视角开始更多地转向个体化的生命体验。

当代文学家国情怀的面向由此开始走向多元,“人”又一次出现在家国同构体系的重要位置。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等新的文学现象无不建构在“人”的意义复苏之上,宏大的国家叙事逐渐与幽微的个人体验靠拢并置。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西方现代文化与思想进入中国变得快速而便捷,直接影响了20 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和探索戏剧的萌发。

先锋文学和探索戏剧更加强调个体的舒展与极度个性化的表达,试图打破之前三十年累积的过度宏大的家国叙事对个体经验的压抑。

它们不标榜家国情怀,也并非摒弃家国情怀,而是从最细微的个体体验入手,提供另外一个思考个体与家国关系的维度。

当然,不断更新并迅速失宠的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进入,有时候也会让中国作家们应接不暇而变得茫然,以王蒙、韩少功、阿城等为代表的作家干脆返身,到中国悠久传统寻求寄托与解决问题的路径。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联合检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联合检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文化潮汐隐含了古典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激烈冲突。

一系列观念的剧烈震荡造就初具规模的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文学”概念的建构与完成。

先秦至晚清,尽管诗、词、文、赋、传奇、小说、杂剧陆续登场,但是,概括性的总称迟迟未曾出现——古代汉语的“文学”一词泛指各种博杂的人文知识,而不是描述某个独立的学科。

置身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新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文学”的诞生来自复杂的理论运作,现代知识的重组、教育体系的改变与新型传媒体系的崛起构成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

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叙事文类进入文化舞台中心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均是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无论是现代“文学”概念的确立还是文学形式的转型,这种状况不仅呼应了美学意识的急剧裂变,同时为未来的美学意识敞开广阔的空间。

如果说,儒、释、道的各种观念曾经在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那么,如同许多人指出的那样,启蒙与革命促成了现代“文学”美学意识的重大转折。

从梁启超对于小说寄予的厚望,陈独秀、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鲁迅“铁屋子”里的“呐喊”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文学主张,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迥异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意识愈来愈强大。

古典美学意识对于审美愉悦的关注完整地承传至五四新文学。

不论是孔子的“兴、观、群、怨”之说、《毛诗序》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还是梁启超阐述小说与“群治”关系时提出的“熏”“浸”“刺”“提”,中国古代思想家曾经从不同的维度描述审美愉悦的意义。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当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论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当中的阶段。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兴旺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兴旺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依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旱、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全球变暖引发的灾害,频频登上新闻的头条。

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已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超越环境保护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与其生活环境联系得很紧密。

人们从来没有得益于科学的天气预报,更不用说电脑模型。

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习得的一些细微的环境提示,比如浓云密布预示着飓风即将到来,渔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强风暴到来之前海洋涌浪方面的细微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往往是人们根据地方性的经验与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举措。

如修建防海堤、将房屋搬到高处应对灾难性的洪水。

古时的大多数社会都很清楚,他们受到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

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

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

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与祖先一样,我们属于人类;我们继承了与前人相同的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以及合作等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也始终帮助我们适应着气候变化。

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是两种宝贵的资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

只需看一看美国西南部古时或者现代的普韦布洛社会就能认识到:亲情、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机制,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压力之时一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

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

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们都是人类应对干旱或者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坏时极具适应性的方法。

非自愿移民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如今仍然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重要反应。

我们经常会说到生态难民,但我们见证的,实际上就是古时人口流动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其规模真正庞大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安徽省皖南高三联合测评考试语文试卷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第1至第4页,第Ⅱ卷第5至第6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自先秦《诗经》中的女性作者开始,代不乏人。

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随着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女性的主体意识也渐觉醒,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女性诗人猛增。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成就,不仅反映在闺秀诗集中,还反映在清代“闺秀诗话”中。

这些诗话,指的是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

清代闺秀诗话目录现知有三十种左右。

其作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而女性并不少于男性。

女性闺秀诗话以沈善宝《名媛诗话》十五卷为代表。

此诗话收从清初至道光时期女诗人千余名,对传播和弘扬女性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书足本有十五卷之多,篇幅巨大。

虽然也博采众多书籍,但颇多第一手材料,它记录了作者与同时代女诗人的交往,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女性生活和文学活动片断,具有自撰的原创性质,与雷瑨、雷瑊《闺秀诗话》等书的单纯辑录不可同日而语。

其内容虽然也是以选录诗词佳作为主,但常有评点,画龙点睛,间或也表达自己的诗学观念,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与体验。

男性闺秀诗话,应以袁枚《随园诗话》等著作中的闺秀诗话为代表,此外还有陈维崧《妇人集》二卷、。

陈维崧《妇人集》是至今所知清代最早记载清代闺秀诗词创作而具有诗话性质的著作。

虽然篇幅不大,仅二卷,诗话九十余条;但为清代的闺秀诗话确定了基本模式,即内容大体是女性诗词选兼诗人小传,间有简短评语,并采录部分与诗词无关的女性轶闻佚事。

清代闺秀诗话一般都未突破此书窠臼,可见其于清代闺秀诗话史上的开山地位。

另外最应重视的则是袁枚的闺秀诗话。

袁枚大力倡导的性灵说,推动了女子为诗,也促成了随园女弟子等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

袁枚为了鼓励女子为诗,强烈批判“俗称女子不宜为诗”的“陋言”,并于《随园诗话》中大量采录闺秀之作,予以赞扬。

虽然袁枚并未专门撰写过闺秀诗话专书(《贩书偶记》所载《随园闺秀诗话》一卷,估计也是《随园诗话》中闺秀诗话的摘编),但袁枚《随园诗话》与文集、诗集却有大量涉及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字,研究清代闺秀诗歌创作是绝对不能略过袁枚的这些文字的。

因此有必要把袁枚有关清代女子为诗的文字都搜罗于一集,编纂一本《袁枚闺秀诗话》。

清代闺秀诗话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大多数闺秀诗话“诗”多“话”少,特别是关于诗学的话更少,若欲从中获得理论启示是很难的。

这是因为女性作者本为诗人而非诗论家,长于形象思维,而不擅长理性思维,多满足于感性描述或评点。

男性作者则多视诗话为谈资,理论上不甚用心。

因此清代闺秀诗话于古典诗学理论的发展并无何建树。

又如内容庞杂,虽名为“诗话”,但与诗词无关的记载较多,这也是中国古代许多诗话的通病。

还有许多闺秀诗话虽然对女性的才学非常赞赏,对才女的早寡生活予以同情,对才女的少年早逝表示痛惜;但又恪守腐朽的忠孝节义观念,如盲目褒奖才女为亡夫守节、为父母公婆毁伤身体尽孝之类。

(选自《文汇报·清代闺秀诗话》,有改动)1.有关“男性闺秀诗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男性闺秀诗话属于清代闺秀诗话,清代闺秀诗话鼻祖陈维崧的《妇人集》是清代闺秀诗话的开山之作。

B.男性闺秀诗话的代表作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它清代闺秀诗话都难以突破它所构建的基本模式。

C.袁枚大力倡导性灵说,鼓励女子为诗,批判陈规陋俗,并撰写闺秀诗话以促进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

D.《随园诗话》有大量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是研究清代闺秀诗歌创作的珍贵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袁枚等人的推动引导,使女性自身意识逐渐增强,使女性作者代不乏人,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

B.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始终坚持自己具有女性独特视角的诗学观,对传播女性文学有重要价值。

C.清代闺秀诗话的大多数女性作者短于理性思维,而大多数男性作者则不甚用心于理论研究。

D.雷瑨、雷碱的《闺秀诗话》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书中保留了许多反映清代女性生活的珍贵的佚事。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代的文学家把袁枚《随园诗话》中有关清代女子为诗的文字搜集在一起,编纂成《袁枚闺秀诗话》。

B.清代女性诗歌创作成就既反映在闺秀诗集中,也反映在闺秀诗话中,其中诗话的作者有女性也有男性。

C.《名嫒诗话》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仅就这一点来说,其他的清代闺秀诗话就不可同日而语。

D.大多数清代闺秀诗话“诗”多“话”少,诗论甚少,伪劣庞杂之作甚多,人们很难从中获得理论启示。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

先妣事略[清]张惠言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

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

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

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

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

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

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

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

”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

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

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

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

”惠言泣,先妣亦泣。

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

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

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

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

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

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

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

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

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

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

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

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

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

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

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注:①映(die):午后日偏斜。

②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

黹(zhY):做针线,刺绣。

③先后:兄弟之妻互相的称谓,犹“妯娌”。

④臧获:奴仆。

⑤伯:十倍百倍。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凡.生两男两女凡:大概B.资.教授以养先祖母资:凭借C.堕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致:表达D.每岁时过.故居过:拜访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府君卒拔剑撞而.破之D.常以.岁时减分钱米以.勇气闻于诸侯C.逾月时乃.一省归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而于先妣何其酷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惠言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抚养他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生活极端困苦,但是母亲还坚持让惠言读书。

D.母亲在张惠言读书时给以很大的帮助,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

C.张惠言眼中的母亲是极其勤劳的,母亲和姐姐在规定的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常做到很晚才会休息,从不间断。

D.文中的母亲在贫困线上挣扎,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教子有道,处家有方,与人为善,是一位勤劳贤惠的普通女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世父曰:“吾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

”(5分)译文:(2)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

(5分)译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①,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⑤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

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

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

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④君,侍奉皇帝。

⑤高山,即”高山仰止”。

⑥清芬,清高,芬芳。

8.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

(4分)答:9.结合对最后一联的理解,谈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

(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3) ,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7)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8)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4题。

抢盐刘永飞·(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