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构建中医理论的始祖

合集下载

中医历史简介

中医历史简介

中医历史简介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源远流长,渊源深厚。

它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医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医学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时期。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逐渐积累了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疗法。

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医药经典之一《黄帝内经》被视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它包含了对人体构造、疾病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论述。

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验总结,而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不断推敲和验证的结果。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医家产生了各自的理论和疗法。

例如,岐伯学派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张仲景则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这些学派和医家的贡献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影响中医不仅在中国内部发展,也对许多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中医的理论和疗法逐渐传播到亚洲和欧洲其他地区。

很多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在中医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医学体系。

现代发展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政府开始支持中医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同时,中医药的疗效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病患的认可和欢迎。

今天的中医已经与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维护人体健康。

许多国家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中医专业,培养更多的中医医生。

结语中国中医的历史可谓丰富而悠久,它源远流长,凝聚了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那些伟大医学家的努力,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世的医学工作者指明了道路。

医学源流第一译文

医学源流第一译文

医学源流第一译文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

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草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个人注解:中医之始祖为黄帝岐伯是不准确的。

由于清代考古不完善,故认为《素》《灵》二书为中医之始祖。

事实上,从远古传说伏羲制作九针到马王堆出土的《十一脉灸经》。

以及《汉书·艺文志》中的上古七家医来说。

皆是早于《内经》或者与《内经》的时期或相同时期。

故中医理论的形成也应该是早于《内经》的。

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

《汉书·文艺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个人注解:现版《黄帝内经》是以王冰和史崧的合订版本,事实上史崧版本的《针经》是分为《灵枢》和《明堂》两部。

而《明堂》在宋元两朝交替之中,与针灸铜人不幸丢失,故后人只得《灵》《素》两部。

难经出,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

《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著《难经》。

个人注解:《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补充了《内经》不足,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

著《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个人注解:这里的《金匮玉函经》只是《伤寒杂病论》的一种传本而已,不应该作为仲圣的著作单独拿出来。

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个人注解:仲圣之法在于确定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为治疗思维,继承前人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别裁,创立了六经辨证为辩证方法,此法统治了中医辩证法将近一千年之久。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在中医巨著《黄帝内经》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回答出问题原由,他就是岐伯。

岐伯,相传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御医,奉黄帝之命在周原大地(今陕西省宝鸡地区)尝味各种草木,与雷公研讨经脉,炮炙中药,立典中医学说,为天下众生疗病。

《黄帝内经》就是黄帝与岐伯等贤君讨论中医药对话之理作品。

岐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岐伯”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中:“岐伯,黄帝太医。

”岐伯是陕西岐山人氏,“岐”,古姓,出自周人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

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宝鸡地区至今称为大伯),亦作古爵位及官名……南宋学者罗泌撰写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路史》,意思是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

《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于岐山之下。

”《路史·国名纪丙》记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

”这个高辛氏比黄帝族较早一些。

就是说,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黄帝时期,距今约4600年左右(公元前26世纪),在古老的宝鸡西岐大地上,有一支岐氏部族,其首领名叫岐伯。

南宋学者叫郑樵,撰写了一部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中国通史《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

太王居之,至文主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

”岐氏指周人故地,就是凤翔府岐山,即今宝鸡市岐山县,太王居住在那里,到周文王时开始迁都到丰,并在岐山留下分支(一部分周族人),所以称作“岐氏”,就是以“岐”为姓。

《通志》还说:“古有岐伯,为黄帝之师。

”北宋张君房编撰《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记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之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黄帝)请主药方。

”岐伯之“岐”,最早来源于岐水,今宝鸡岐山地区。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6世纪,就记载有后稷协助大夏“治梁及岐”的记载,说明岐山之“岐”早在夏代以前就已有之。

中医起源伏羲黄帝炎帝的医学贡献图

中医起源伏羲黄帝炎帝的医学贡献图

中医起源伏羲黄帝炎帝的贡献图“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

“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积累总结的结果。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关于神农本草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衣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看《黄帝内经》有感1000字8篇

看《黄帝内经》有感1000字8篇

看《黄帝内经》有感1000字8篇黄帝内经有感。

栏目推举你阅读“黄帝内经有感”等专题内容。

动笔完整地写完一篇文档,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不会写的时候,不要硬写,可以尝试看一些范文,范文能够避开大部分的错误。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范文的水平?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看《黄帝内经》有感,欢迎你阅读和保藏,并共享给身边的伴侣!看《黄帝内经》有感篇1想学习传统文化,肯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肯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擅长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灵敏,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创造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月,始终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争论,咱们还是开头共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纳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闻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年轻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头年轻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洁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纳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简单受到病邪的损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中医学源头和数千年传承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中医学源头和数千年传承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中医学源头和数千年传承《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中医学源头和数千年传承原创2017-02-13王心远讲述王老師講座節選30:00 中医学数千年传承来自王老師講座節選一、中医学是上古圣人传下来的《医学三字经》第一篇医学源流,讲的是医学的源流,就是中医的历史,中医是怎么传下来的,医学的开始都是从歧伯黄帝开始的。

(一)医学的开始“医之始,本岐黄”:医学的开始都是从岐伯、黄帝开始的,大家知道《黄帝内经》就是岐伯和黄帝的问答。

因为黄帝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是黄帝的后人,他统一天下当了天子之后,他要关心老百姓的健康,所以向他的老师天师岐伯问医道。

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开始。

其实中医学早就有了,所以在《黄帝内经》里面经常引用更古老的经典,只不过中医学的学问定型在黄帝时代。

我们就从歧伯、黄帝开始,我们之所以知道经络、脏腑、运气、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等,都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这些都是圣人为了我们的健康传下来的生命之学,是生命的百科全书。

比如神农尝百草,中药的发现那更是古老,神农氏炎帝比黄帝更古老。

(二)生命之学是非常深奥复杂的“灵枢作,素问详”:《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二部分,《灵枢》九卷和《素问》九卷,在古代没有纸的时代,这是非常浩瀚的巨作了,《老子》也才五千言,《黄帝内经》竟然一百多篇共十八卷,为什么会这么多?因为生命之学就是这么复杂深奥。

《黄帝内经》就好像儒家所说的五经一样,是重要的著作,是最高的境界。

(三)《难经》补《内经》所未发“难经出,更洋洋”:《难经》这本书很重要,《难经》阐发《黄帝内经》之旨,补《黄帝内经》所未言,上古的医经很多,因为很多失传了,所以就留下了一本《黄帝内经》,但是《难经》的作者秦越人,也就是扁鹊,他是战国人,他看过很多古老的医经,所以他对医经的内容进行了阐发。

他采用问难的形式,就是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

《难经》八十一难就是八十一个问题,《难经》里面有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面是没有的,因为上古医经不止这一本,他看过很多。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中医发展简史是关于中医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的一份详细文本。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回顾中医学科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全面介绍中医学的历史背景、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和学术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1. 起源与初期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00年)中医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远古时期,最早的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商周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此时期的中医学主要以经验为基础,医学知识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

2. 学术整合与理论完善(公元前200年-公元600年)汉代是中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医家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临床诊疗经典。

此后,东汉末年的华佗和晋朝的王叔和等医家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等重要概念。

3. 外来文化交流与学术融合(公元600年-公元1200年)隋唐时期,中医学受到了印度和阿拉伯医学的影响,外来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逐渐融入到中医学中。

唐代的《千金方》和《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重要著作。

此时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临床实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创新与传承(公元1200年-公元1800年)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学进入了一个创新和发展的新阶段。

明代的李时中创作了《黄帝内经素问注释》和《黄帝内经灵枢注释》,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注释。

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了大量中医学经典著作,为中医学的学术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5. 现代化进程与国际交流(19世纪至今)近代以来,中医学在现代科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现代化。

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开始与西方医学进行对接和交流,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1956年,中医学被列为中国的一门正式学科,并建立了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研究院等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

此后,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

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著《脉经》,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约1100年,卒年不详)以火热立论,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约1156——1228年)传河间之学,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李东垣(约1180--1251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朱丹溪(约1281—1358年、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

中医“医道”来自“上帝”

中医“医道”来自“上帝”

中医“医道”来自“上帝”展开全文中医是根源于五千年前黄帝所传的“医道”。

笔者在许多演讲场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医的本质是什么?是“实证医学”?是“经验医学”?还是“神传医学”?结果,大部分学员回答中医是“经验医学”。

这也是当然的,因为一般的书籍,甚至中医的教科书也是这个答案,笔者在还没研究中医以前也是这个想法。

其实不然,中医是“神传医学”。

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中医是“神传医学”有什么根据呢?根据《黄帝内经》几个篇章的叙述,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与《素问·气交变大论》,岐伯都跟黄帝说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先师为何人?上帝又为何?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跟岐伯说“医道”是来源于“上帝”;所以“医道”传承的顺序:上帝-先师-岐伯-黄帝。

此“上帝”并非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上帝”,他是翻译过来的,借用中国的“上帝”。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中国道教信仰就有“上帝庙”,祭祀“玄天上帝”。

《黄帝内经》经文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上帝”,或许就是“秘中之秘”吧!黄帝传“医道”于雷公黄帝后来把“医道”传给雷公,传承仪式相当特殊。

根据《黄帝内经》篇章《灵枢·禁服》的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1)斋宿三日。

(2)正阳受盟。

(3)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4)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5)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6)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祝”就是焚香祷告,黄帝向谁祷告呢?就是“神圣”的“上帝”,因为要将“神圣”的“医道”传承,必须向创造“医道”的“上帝”祷告,以示尊重。

并且弟子雷公要行“割臂歃血之盟”发重誓,如有违背誓言,将受天谴。

仪式最后,黄帝跟雷公说:“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倒底黄帝跟雷公说什么?书中没有记载,因为道家许多关键都是“口传心授”,师父秘传给弟子,不写在书上。

神农始之,黄帝昌之用法

神农始之,黄帝昌之用法

神农始之,黄帝昌之用法“神农始之,黄帝昌之用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句经典名言。

它指的是神农氏和黄帝分别创立和发展中国古代医学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神农氏和黄帝可以说是两位医学巨匠,他们对医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方面,更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总结,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神农氏,也叫尧帝时期的蚕麟,传说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和医学之父,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他是一个懂得治疗疾病的大夫,在医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神农氏在治病方面,有十分独特的方法,但是他从未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完整地传承下去,只是留下一些零散的片段,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后来的黄帝,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良多,而且对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军事、哲学、文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他的军事成就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高的境界之一。

在神农氏和黄帝的治疗方法中,有一些方法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神农三绝方”,它是神农氏治疗疾病的一个经典方剂,是一种集中治疗病症的方法。

而黄帝则创立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文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宝库之一,内容涉及医学理论、诊断、治疗、防病、保健等方面,是中医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氏和黄帝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根据人的不同体质、身体状况和病因,制定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当今医学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其次,他们的治疗方法是以人为本的,强调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

这也是现代医学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概念。

另外,他们的方法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得出丰富、科学、先进的理论方法。

这为后世医学的不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也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回溯历史的经验和成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中医真正源头来自于“上帝”?!

中医真正源头来自于“上帝”?!

中医真正源头来自于“上帝”?!展开全文在唐朝伟大的贞观之治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千金要方》写序时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

本文核心: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此上帝并非独指西方耶稣,下文有分析)。

中医是“道家医学”。

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传承的顺序: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医道根源于“上帝”,后传于黄帝,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

所以内经中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上帝是天界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即使在现金流传的灵枢里,其实也最多揭秘了四分之一的经络运行规律,还有四分之三笔者在文末公号内分析过,值得大家参考。

而素问里大多数篇章(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

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

《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①《灵枢口问》“口传”的记载: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灵枢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

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后世的传承的谱序: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中国古代神医故事——黄帝与《黄帝内经》的传说

中国古代神医故事——黄帝与《黄帝内经》的传说

中国古代神医故事——黄帝与《黄帝内经》的传说中国古代神医故事的题记——我国古代医生运用中医疗法,或善用针灸,或倡导脉学,或配制中草药方,消除病人病患。

其中不乏诸多妙手回春的神医——炎帝、黄帝、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等。

他们犹如中医药文化浩瀚星空中的璀璨明珠,照亮了整个中医的历史星空。

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忧国忧民,饱含家国情怀。

他们身上闪现的德行之光,至今值得现代人学习。

关于他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领略他们的传奇风采,感受我国独特的中医文化吧。

黄帝与《黄帝内经》的传说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早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

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部著作还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但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

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

它不但在历史上对我国人民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还起着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作用。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黄帝的这两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在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平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

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

当时,东北部落约有1/3的人,活不到14岁就死去了。

死于30到50岁之间的人,约有1/4。

寿命最高的也活不到60岁。

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

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

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

十大中医之祖排行

十大中医之祖排行

十大中医之祖排行1、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365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

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

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

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2、脉学倡导者——扁鹊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

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

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

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3、外科之祖——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

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岐黄之始——岐伯

岐黄之始——岐伯

岐黄之始——岐伯岐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伯白天识药、尝药性,晚上习养生之道,掌握经络医术。

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

岐伯后来成为黄帝的大臣。

他受黄帝的命令尝草木之滋味,主治病之方法,于医药功莫大焉。

他曾经驾驭由十二只白鹿拉的绛云车赴蓬莱山问不死之药,人称歧伯天师。

今传《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

是以后世或称医学为岐黄或轩歧之术。

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岐伯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

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人。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

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

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

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见西北雍州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

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是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史记·孝武本纪》载:“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

医药学界十大伟人

医药学界十大伟人

医药学界十大伟人悠悠中华,浩浩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医药学界能人辈出,以下几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中华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黄帝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

2、岐伯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自我国华夏族的先民们应对生病的总结经验开始。

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们已开始意识到疾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最原始的中医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建立在介于巫术和宗教之间的信仰观念基础上,即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统一,引起疾病的原因被认为是超自然的。

这种原始的中医理论深深影响了后来中医的发展。

进入古代社会,人们开始在实践中逐渐总结经验,并从神秘超自然的原因理论转向更加系统的理论。

据《黄帝内经》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697年,传说中的黄帝就已经整理并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本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经典之首。

其中包含了对于人体结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的详细叙述,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秦汉时期,中医学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

那个时期主要的代表性人物有扁鹊、杨上善等,他们的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诸多方剂的研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后来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给中医学注入了新的思想与理论。

佛教的养生观念对中医学的体制内医学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佛教中的“四念净心法”对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建立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唐宋时期,中医学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

此时期积累的大量经验在经史子集之中被予以记录,并形成了各类医书奉行传千古。

著名的医药著作《丹溪心法》、《知药论》、《本草拾遗》等都诞生于此时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中医学的发展没有止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更新与完善。

中医学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既保留了古代经典理论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

目前,中医学已经从传统草根医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地位。

《黄帝内经》时代已经确定了中国的“上医”和“中医”

《黄帝内经》时代已经确定了中国的“上医”和“中医”

《黄帝内经》时代已经确定了中国的“上医”和“中医”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但上述史载的扁鹊实为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左右(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医,本名秦越人,被后人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上医”和“中医”的思想,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产生!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
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当代名医学界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者叫预防疾病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神农氏与中医药中医学的创始人

神农氏与中医药中医学的创始人

神农氏与中医药中医学的创始人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而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神农氏作为中医药的奠基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神农氏的背景和对中医学的贡献,以及他对中医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一、神农氏的背景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农耕文化英雄,被称为中医药的奠基人。

他的出生年代尚无确切记载,但一般认为他属于远古时期,约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600年之间。

相传神农氏是黄帝的学生,他亲历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类与草木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观察实践中,神农氏逐渐总结出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并将其传授给了后代。

二、神农氏对中医学的贡献神农氏对中医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创中医基础理论神农氏通过亲身实践和对草木的观察,总结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他提出了“草木之性,阳则和,阴则燥”等草木属性论,将草木的性味特点与人体疾病联系起来,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制中药方剂神农氏提倡运用草药治疗疾病,他亲自进行药物实验,创制了许多中药方剂,并将其传授给后代。

这些方剂成为后来中医治疗多种疾病的经典,如《神农本草经》中收录的草药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3. 推广针灸疗法神农氏将针灸疗法引入中医学,成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他发明了铜针和铜针治疗法,并将其记录下来以供后世参考。

神农氏的针灸疗法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还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4. 倡导预防和调养神农氏认为“医者本于巧调摄于未病”,即医生应该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他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日常气功调养,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和抵抗力。

这种预防和调养的理念,成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神农氏对中医的影响神农氏对中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的学说和疗法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和繁荣。

在后世的医书中,神农氏的理论和方剂成为必学的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