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阅读答案
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
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3分)(2)这首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分),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分),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分)。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反映边塞征战之苦)。
(2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2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二:(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1分)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3分)(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李颀《塞下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颀《塞下曲》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③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
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
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1.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2.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
(6分)【参考答案】:1.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
(共5分,意象占3分,意境占2分,只答“荒凉”“空阔”类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①衬托。
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
②借景、借物抒情。
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云水”、事物“金笳”“铁马”来表现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
(共6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
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主要运用”字眼。
【赏析】: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
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
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
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1塞下曲二首(其一)马戴①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
却想羲轩②世,无人尚战功。
[注]①马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②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边塞景物特征,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切的气氛。
B.唐末战事频繁,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
C.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一些战士阵亡,一些战士守边塞到老。
D.这首诗思想深刻,但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放高亢,显得悲壮深沉。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B “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错误,对颔联的解读有误。
颔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应理解为战争一场接一场,救援危急的龙城,又攻打敌军营垒。
2、尾联表达了诗人渴望人间太平、人们能过上没有战争的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前面三联描写了边塞的战争,尾联用“却“转折到没有战争的太平社会——伏羲氏和轩辕氏时代,那是一个没人崇尚战功的时代,是诗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2其一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其二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描写了塞下风光,“冰雪”“边草”“黄尘”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萧条景象。
B. “冰满须”和“尘满面”都形象地展现了征战环境的恶劣,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C. 第一首诗用“飞将军”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行动直接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D. 第二首诗见塞雁南飞引征人南望,大雁尚可南飞以衬征人南望不得南归,更显其悲。
15.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答14. C C项,“直接展现”错,诗中用“飞将军”的典故侧面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苏佑《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佑《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
塞下曲
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①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觱篥: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边将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位刀枪在手、巍然挺立的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2.
示例一:动静结合。
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
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
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
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
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
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
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
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
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塞下曲王昌龄阅读答案
塞下曲王昌龄阅读答案塞下曲王昌龄阅读答案多读一本好书,多一分了解自己。
多读一本好书,多一分坚定信念。
多读一本好书,多一分快乐满足。
世界读书日,多读一本好书,多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塞下曲王昌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
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
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③紫骝:古骏马名。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6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5分)参考答案1.(6分)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
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
(3分)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分)2.(5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献身沙场的壮士豪杰的惋惜和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的所谓“游侠儿”的讽刺;(3分)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二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4分)参考答案:1.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1分)“寒”字展现了入秋以后的`边塞天气的寒冷,展现了边关的肃杀、荒凉。
(1分)二字的运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
(1分)2.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2分)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2分)三1、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塞下曲诗张仲素的作品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张仲素阴積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塞下曲》诗词阅读题目(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么样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 “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塞下曲》诗词阅读答案(1)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
(2分)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
(1分)(2)夸张。
(1分)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2分)(3)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塞下曲》诗词作者简介张仲素(约769〜约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
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高中现代文阅读】王建《塞下曲》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王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赛下曲
常建
玉帛王朝回首皇帝的故乡,吴荪回来了,并没有声称自己是国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西部少数民族乌孙。
据说他两次与韩和好。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
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
(2)边塞诗多以豪言壮语、奇景、忠臣报国或游荡怀旧为特征。
这首诗探索了一条
新的道路,赋予了边塞诗新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4分)
参考答案:
14.(1)这首诗基于民族和谐的高度,颂扬和平与友谊的主题。
(1点)因此,在前
两句生动地总结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之后,第三句描绘了玉门关外的
广袤沙漠,这里曾是兵家聚居的中心,骨子累累,但现在享受着平静的生活。
“沉默”一
词传达了将今天的和平与过去的战争交织在一起的深刻含义。
因此,据说“沉默”是诗歌
的眼睛。
(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
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4分)(意思对即可)
王健的歌曲
阅读答案。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分)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6分)【参考答案】: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戍边将士,1分;余4分。
“不辞辛苦”也可)2.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分。
“视觉、听觉结合”也可)。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2分)【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3.诗中折柳二字语意双关,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24.C《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2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
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
阅读理解《塞下曲》附答案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
A. B.
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A符合诗意。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塞下曲(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塞下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李贺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注释】①蕃甲: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
②旄头:星名,即昴宿。
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
③席羁:诗中指塞北草名,可饲马。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选取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自然风物、地名、器具等,意象绵密,营造了萧瑟而紧张的边地生活场景,反映了边患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愁苦。
B.“城头月千里”一句选用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月”,在“千里”这一辽远的空间中给人孤苦冷寂之感,饱含戍边征人乡愁无极的喟叹。
C.诗的中间四句“露下旗漾漾,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正面描写了旌旗招展、金鼓连天、兵戈扰攘的战争场面。
D.“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水声,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将那种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声音,使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富有感染力。
2.清代马位在《秋窗随笔》中写道:“长吉善用‘白’字,如‘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山唯白晓’……皆奇句。
”本诗则用了两个“白”字,“白于水”“青冢白”,试分析诗中“白”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李颀黄云雁门郡①,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蒲萄②,平生寸心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
②蒲萄:即葡萄,指葡萄酒。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边塞诗,第一、二句点明了地点和时间,用黄云、日暮、风沙营造出一种雄壮苍茫的辽阔意境。
B.第三、四句描写边塞将士,以“黑貂裘”“羽林子”表现了将士们的威武肃穆,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金笳即胡笳,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凉,诗中写胡笳,意在表现将士们的征战之苦。
《塞下曲》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塞下曲》比较阅读(15分)材料一: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材料二: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材料三: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材料四:已亥岁(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材料一里,哪些词句写出了唐军将士的勇猛、豪迈?(2分)“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都体现出了将士的勇猛。
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
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
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
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2、材料一里,既然是“月黑”,还能见到大雁吗?你怎么理解?(3分)无月,所以天黑;雁飞高,所以寂静。
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
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3、材料二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4、材料三写的是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写的是出征前盛大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5、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有何异同?(3分)同:都是边塞诗,都写了将士们的边塞生活。
异:材料一、材料三,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材料二作者感慨征战不休,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6、材料四和材料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材料一体现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杀敌决心,材料四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将军封侯是用万千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
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强烈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李白《塞下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14.古代诗歌鉴赏。
(6分)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
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②“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4分)
答案:
14.①C(2分)
②(4分)不好。
“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1分;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1分;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1分。
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1分。
常建《塞下曲》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常建《塞下曲》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常建《塞下曲》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
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1)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1分)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3分)(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4分)(意思对即可)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诗词阅读及答案】苏佑《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苏佑《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低,猎猎西风吹起战袍。
篥①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备注】①?篥(b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如喇叭。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边将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谢泽生详细分析。
(4分后)
参考答案:
1.刻画了一位刀枪KMH、巍然森然(忠于职守)的边将形象(2分后),抒发了诗人
对戍边将士不惧艰辛,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称赞(2分后)。
2.(特点2分,简析2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动静融合。
明月高悬,清辉淋边关,此为晴。
西风吹起,战袍随其风拂起至,此为动。
二结合,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
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
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
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
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音像融合。
月淋清辉不下军营,吹战袍猎猎声。
一视一听到,形象重现边关
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塞下曲 北风凋白草》阅读答案及赏析
《塞下曲·北风凋白草》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或为边将出场作铺垫)。
(答对两点即可2分)(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作者戎昱(744~800)唐代诗人。
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
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
大历(766-779)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
建中(780-783)时谪为辰州刺史。
后任虔州刺史。
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赏析】: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即最后一首。
其它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
此题一作《塞上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苦。
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
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人曾说过:“诗意就是要在字句之间,留下回味的余香。
”《塞下曲其一》这首古诗无疑是恰如其分地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真挚的感情表达,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并赏析《塞下曲其一》吧。
《塞下曲其一》的整首诗以描绘大漠星河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四个字组成,形式上呈现出平仄递进的节奏。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通过“塞下秋来”的描写,勾勒出了大漠边陲秋天的氛围。
在这个季节里,草木凋零,寒风呼啸,一片凄凉之景。
而“风景异”则把诗人在异乡所见的景色变得更加突出,意味着疏离感和异质感。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更是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衡阳”是指诗人的故乡,雁是候鸟,它们的离去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离别的伤感。
同时,诗人的“无留意”也再次凸显出他置身异乡时被背井离乡的心酸之情。
第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四面边声联角起”作为牵线,衔接起此前的抒情和此后的境遇描写。
“四面边声”是指四面八方的战斗声。
这里描述的是古代边塞战争的景象。
通过这种描写手法,诗人表达了战乱频仍,祖国沦陷的悲哀。
最后一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通过“千嶂里”将战争的受苦处境和壮士的顽强与抗争融合在一起。
通过“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场景里。
烟,是沙尘飘荡的景象,而孤城的闭,示意着塞北的孤独与落寞,进一步加重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塞下曲其一》以北方边塞为背景,以诗人的思乡之情为主线,以写景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境遇的抱怨。
通过具体和抽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疆域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字句的选择,更在于情感的表达。
《塞下曲其一》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不仅体验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也勾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忆。
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阅读练习及答案(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
(1分)(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答:①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4、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答: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他们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7、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8、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答: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9、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阅读练习二:(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边塞寒冷之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样描写边塞寒冷的句子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下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塞下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塞下曲(唐)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明)苏佑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
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
③觱篥(b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2)示例一:动静结合。
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
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
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
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
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
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
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
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
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常诗赏析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
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
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王昌龄《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卢纶《塞下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卢纶《塞下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鹫翎金仆姑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①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②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③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1)王诗前四句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象?卢诗描绘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4分)(2)同题“塞下曲”,王诗与卢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1)王诗前四句描写了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分)卢诗描绘了一位威猛矫健、威武高大的将军形象。
(2分)(2)王诗描写景象荒凉、白骨成丘,格调低徊哀伤,表达了非战思想。
(2分)卢诗描写场面壮阔、声势浩大,格调雄浑高昂,表达了对发布新令将军的赞美之情。
(2分)【对比赏析】:王诗诗意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