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廖名春教授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作者:赵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保训”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一篇,其中“中”字出现了四次。
本文以“2010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保训》篇为研究对象,集合各家观点,探求《保训》中“中”字的意义。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中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4-01《保训》篇是清华简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共十一支简,“中”字出现在第四、第六和第八支简共四次,分别是:(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对于“中”字的解释,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李学勤先生认为《保训》之“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赵平安先生认为“中”与“詷”类似,以书的形式流传,是古代帝王即大位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得詷得中如得天下”。
姜广辉把“中”理解成“中庸”之“中”。
他说:“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舜“恐,求中”,就是在恐惧中思考如何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
李均明先生认为《保训》有两种“中”,一为“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保持平衡的理论”,即“中道”;一为“具体指不偏不倚、公正的司法判决文书”。
刘光胜先生赞同此说。
李锐先生认为“得中并不一定能受命”,也就是不同意“得中如得天下”之说。
他将“中”解释为一种特定的方位,可以被“度量、推究”于河或河附近的地区,是一种可以“根据阴阳方位而体会到的…中‟”。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考博指导与分析一、清华大学考博资讯(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1.010100哲学研究方向01:马克思主义哲学。
导师分别是邹广文、韩立新。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100%)。
(2)620马克思主义哲学(100%)。
(3)501综合考试(100%)。
研究方向02:中国哲学。
导师分别是曹峰、陈来。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100%)。
(2)621中国哲学史(100%)。
(3)501综合考试(100%)。
研究方向03:外国哲学。
导师分别是田薇、王晓朝、王路、黄裕生。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100%)。
(2)292西方哲学史(100%)。
(3)501综合考试(100%)。
研究方向04:伦理学。
导师分别是肖巍、万俊人、卢风、唐文明、贝淡宁。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100%)。
(2)622伦理学原理(100%)。
(3)501综合考试(100%)。
研究方向05:逻辑学。
导师分别是王路、刘奋荣、Johanvan Benthem。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4德语(100%)。
(2)623逻辑学原理(100%)。
(3)501综合考试(100%)。
研究方向06:宗教学。
导师分别是田薇、王晓朝、黄裕生。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100%)。
(2)624宗教学原理(100%)。
(3)501综合考试(100%)。
研究方向07:美学。
导师分别是肖鹰、刘东。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100%)。
(2)293美学理论(100%)。
(3)501综合考试(100%)。
2.050100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01:中国现当代文学。
导师分别是解志熙、汪晖。
考试的科目:(1)101英语或103日语(100%)。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廖名春【英文标题】The Comments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It's Difficult to Raise Woman and the Villain"【作者简介】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内容提要】现代人攻击孔子,斥其轻视妇女,证据当属《论语·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本文在对历代此篇有关“女子”的注疏的意蕴梳理之上,结合其中具有启示意义的宋人“女子”为特称说和今人对“与”字的解释,从古代汉语的后置定语语法使用现象入手,对“女子”的指称提出“象小人一样的女子”合乎孔子思想逻辑的新解,以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真意。
【关键词】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皇侃/邢昺/陈大齐/杨伯峻/定语后置《论语》一书中,孔子最为现代人所攻击的恐怕当属《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
人们一讲到孔子,就指斥其“轻视妇女”。
证据就是此章有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①不过,从宋代以来,权威的注释却完全看不出孔子有“轻视妇女”的思想。
了解《论语》此章的真相,澄清这些不同诠释的是非曲直,关乎孔子思想与儒学的大本,非常值得探讨。
一、“女子”为全称说注疏意蕴汉代以前的古注没有涉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但东汉人对此章的明引暗引却多有之。
如安帝时司徒杨震(59-124)上疏:《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
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
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
《易》曰:“无攸遂,在中馈。
”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
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
②汉灵帝时大鸿胪爰延(168-188年间卒)上封事: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
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厌,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甲本第一编第一章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消除智谋,抛弃辩慧,人民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消除机巧,抛弃私利,盗贼就会没有。
不用心计,不钩心斗角,百姓就会归朴返真。
13三言以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嘱。
以上三句为文尚有不足,所以告之还另有嘱咐。
19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养视纯素,保持质朴,减少私心,减少嗜欲。
25第二章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溪流之王,是因为它们能处于众溪流之下,因此才能成为众溪流之王。
30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圣人走在百姓的前头,指挥百姓,就得以身退让;34其位居百姓之上,就得讲话谦虚。
35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
尽管圣人位在百姓之上,但由于言词谦虚,百姓并不觉得他们的地位过于优厚;尽管圣人走在百姓之先,指挥百姓,但由于他们为人退让,百姓并不嫉恨,反而乐于拥戴他们而不止。
42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圣人不和天下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争。
45 第三章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罪恶没有比好欲更重的了,灾咎没有比贪得更过头的了,凶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
56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知道57满足作为满足,这就永远满足了。
58第四章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用道来辅佐人君的人,不打算以武力在天下逞强。
62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善于辅佐人君的人,只要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就行了,不能靠用兵来逞强。
66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实现目的而不要夸耀,实现目的而不要骄傲,实现目的而不要矜持,这就叫作实现目的而不逞强,他的事业就会美好而长久。
76第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古代善于为士的人,一定是精微玄妙,深不可测的,所以作文来形容就是。
《荀子·劝学》篇“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新释
又案 《 六韬 》云 ‘ 大强 必折 ’ ,《 列子 》引 《 老子 》云 ‘ 木 强则折 ’ ,《 淮南子 》 云 ‘ 大 刚则折 ,大柔 则卷 ’ 。 ”L 2 j J 。 这 是据 《 大 戴礼记 》“ 强 自取 折 ”之异文 ,读 “ 柱 ”为 “ 折” 。其 所 引证 ,都是讲物 极必反 之理 。以为 《 荀 子》“ 强 自取 柱 ,柔 自取 束 ”意思也如 此 。
取柱 ,柔 自取束 ”是说坚硬则 自招致被用于砍断 ,柔软则 自招致被用于捆缚 。
关键词:苟子 ;劝学 ;柱读为断 ;折伐 ;郭店楚简 中图分类号 :B 2 2 2 . 6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0 5 作者简介 :廖名春 ( 1 9 5 6 ~) ,男,湖南武 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2 0 1 5年 6月
J u ne 201 5
荀子思 想研 究
《 荀子 ・ 劝 学 》篇 “ 强 自取柱 ,柔 自取束 ’ ’ 说新释
廖皂春
( 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 0 0 0 8 4 )
摘 要 :《 苟子 ・ 劝学》“ 强 自取柱 ,柔 自取束 ”说亦见于 《 大戴礼记 ・ 劝学》和 郭店 楚简 《 性 自命 出》《 语丛三》 ,“ 柱” 字有 “ 折” 、“ 桓” 、“ 树 ”的异 文。认 为杨 惊和 王念 孙两派的释字释义都有 问题 ,“ 柱 ”当读为 “ 断” ,也就 是 “ 斯” ;郭 店简 的 “ 桓” 、“ 树 ”都当读为 “ 靳” ,也就是 “ 断” 。而 《 大戴礼记 ・劝学》的 “ 折” ,则是 “ 断 ”的 同义换读 。“ 强自
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作者: 廖名春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摘要: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
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
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
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
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历史系
三个并重办系理念
1928年8月,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对校政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重新选聘教授和系主任成为重 要举措之一。他力排众议,专程前往南开大学邀请蒋廷黻出任历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在蒋未到任之前,罗家伦 亲自兼任系主任。
1929年8月,蒋廷黻开始担任历史学系主任一职。多年接受的现代西方史学训练,使其对中西方在治史方面 的差异及中国传统史学的不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附录四
怀念历史系的老师们
文 /张寄谦褚继善王宪铨齐世荣
我们都是清华历史系40年代的“老学生”,虽然已经离开母校多年,但是对当年在清华园学习的情景仍有很 深的印象,特别是怀念那些曾经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
首先要提的是系主任雷海宗先生。他是一位中西兼通的历史学家,给我们讲授殷周史、秦汉史以及西洋中古 史等。上课铃响,雷先生会准时推门进来;下课铃响,又正好讲到一个段落。他上课从不带讲稿、提纲,只带两 支粉笔,所有人名、地名、年代、参考书都随手写在黑板上一字不差。他在参考书目中让我们读小说,说了解一 个时代,仅凭历史事件不够,还要懂得它的文学、哲学等。
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分工协作,四处搜集各类文物,李济、袁复礼负责史前陶器,吴泽霖在滇、 贵等地采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陈梦家负责铜器,并与潘光旦共同总理全局。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短时间内便 收集了大批文物。其间还得到了校外热心人士的捐赠,如孙冰如、刘仁政、叶叔重捐献了部分家藏甲骨,芦芹斋 斋主岳彬捐赠了令狐君嗣子壶(该壶于 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原为一对,为战国中期重要青铜器。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筮法_篇与_说卦传_廖名春
而清华简卦位图则云:“东方也,木也,青色。 南 方也,火也,赤色。 西方也,金也,白色。 北方也, 水也,黑色。 奚故谓之震? 司雷,是故谓之震。 奚 故谓之劳? 司树,是故谓之劳。 奚故谓之兑? 司 收,是故谓之兑。 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 罗。 ”其以震居东方,司雷;以兑居西方,司收 (秋是收获的季节):皆与《说卦传》同。
《说卦传》在“专说八卦”的九章中,第三章 按照帛书《衷》篇当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 水相射,雷风相薄。 ”[2]其八卦次序是先父母而 后少男少女,再中男中女,最后长男长女。 第四 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 艮之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是 先长男长女后中男中女,再少男少女,最终以
构成这 114 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 和 “ ”,此 外 还 有 “ (九 )”、“ (八 )”、“ (五 )”、“ (四 )”。 “ (九 )”、“ (八 )”、“ (五)”、“ (四)”是筮数;“—”和“ ”也当是筮 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 其《爻象》章以“子午” 配“ ”,“丑末”配“ ”,“寅申”配“—”,“卯酉”
70
■ 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
我们按照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将其写 成《周易》的六画卦,这 114 个六画卦依次就是: 乾、家人;大畜、噬嗑;解、节;兑、噬嗑;解、节; 兑、鼎;豫、家人;剥、遯;屯、睽;否、升;旅、观; 临、革;屯、恒;明夷、夬;解、大过;夬、临;否、中 孚;恒、革;既济、大过;损、鼎;坤、升;乾、遯;夬、 坤;剥、履;丰、节;大过、否;谦、睽;大畜、井;大 畜、随;大畜、旅;升、涣;大壮、贲;大畜、晋;小 畜、晋;咸、小畜;咸、师;咸、涣;谦、家人;夬、谦; 乾、遯;乾、否;乾、豫;乾、剥;坤、升;坤、明夷; 坤、临;坤、谦;既济、睽;既济、鼎;震、解;泰、益; 既济、既济;未济、未济;咸、同人;既济、归妹; 谦、噬嗑;履、井。 《周易》的阳爻称“九”,阴爻称 “六 ”。 而 这 些 六 画 卦 则 多 称 “—(七 )”和 “ (六)”,显然,它们并非《周易》一系。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兼论《大禹谟》“虞廷十六字”的真伪
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廖名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兼论《大禹谟》“虞廷十六字”的真伪廖名春摘要:《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本义.是说一般人的思想要自我端正,要严格要求;而掌握了道的“至人”的思想则“无为”,不需要道德的约束、纪律的束缚。
其主旨是强调君主“无为而治”,反对其陷于事务主义。
此与《论语•卫灵公》篇所载孔子“无为”说、《周易•系辞传》“垂衣裳而天下治”说等精神完全一致,《荀子》书中也很常見,属于典型的儒家的“无为而治”论。
关键词: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1-0147-08作者简介: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84)《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但古今学人对其内涵及性质的认识却颇成问题。
唐人杨惊注:“今《虞书》有此语而云《道经》,盖有道之经也。
”①是说《荀子•解蔽》篇所弓I《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即《尚书•虞书》,也就是《伪古文尚书•大禹谟》篇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荀子•解蔽》篇之所以不称《尚书•虞书•大禹谟》而称“道经”,是因为《尚书•虞书•大禹谟》为“有道之经也”。
这样,“道经”就不是专名而是泛称了。
杨惊注对“道经”的解释,后人并不认可。
清儒李级《古文尚书考》云:“汉以前从未尝称《易》、《诗》、《书》、《春秋》为经;《论语》、《孟子》所引亦无经字。
且孔、孟为儒家而黄、老为道家,自战国至汉无异辞。
道家之书则曰经,如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关尹子《文始经》,皆是。
《道经》之非《尚书》也明矣。
按晋王坦之作《废庄论》,亦引’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二语,而不言其本于《虞书》;且与《庄子》'吹万不同,孰知正是'二语连举•则此语之出于诸子明甚。
盖道家者流小仁义而外形骸,故分心以为二;荀子以性为恶,采之亦不足怪。
从新出简帛释_周易_萃_卦初六爻辞
2009年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09第36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6No.1从新出简帛释《周易·萃》卦初六爻辞廖名春(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周易》年代久远,许多卦爻辞成了难解之谜。
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新出土的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与传世文献对读,对《周易·萃》卦初六爻辞进行了深入的考释。
爻辞“乃乱乃萃”当作“乃乱攸萃”,其第二个“乃”字本为“(攸)”,被误释为“廼”,又被同义换读为“乃”,以致“乃乱乃萃”不可理解。
“若号,一握为笑”当作“若递,一屋为笑”,此处的“号”可视为“递”的误字,“虎”、“虒”相混文献习见。
“递”有变更、变易的意思。
“屋”当为行政区划单位,“一握(屋)”相当于整个地方的人。
“恤”当训为止息、终止,马王堆帛书《易经》和传世文献里都有证据。
“勿恤”当训为不要停止。
从下文看,此是与“往,无咎”为读的。
《晋》卦六五爻辞“勿恤”与“往”并举、《升》卦卦辞“勿恤”与“南征”并举都是证明。
《周易·萃》卦初六爻辞是说诚信不能保持至终,就会搞乱所会聚起来的人心。
如果改而坚持诚信,整个地方的人就会有欢笑。
不要停止改过;前往,必无咎害。
强调的是要坚持诚信,要勇于改过。
“一管可窥全豹”,由此可知,我们以往的《周易》研究,距离历史的真相有多远。
[关键词]周易;萃卦初六爻辞;简本;帛书本[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9)01-0019-05《周易》年代久远,许多卦爻辞成了难解之谜。
不正视这一现实,以不知为知,强做解人,只能造成误读,厚诬古人。
下面,试以新出土的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为线索,来探讨《周易·萃》卦初六爻辞的本义,由此就知道我们以往的《周易》研究,距离历史的真相有多远!一、释“乃乱乃萃”《周易·萃》卦初六爻辞我们可以标点作:“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
史上最能吹牛的雄文-川大舒大刚主编的《儒藏》
四川日报:川人骄傲千古《儒藏》兴于蜀(图文)时间:2005-12-16 22:45:05 来源:四川日报 2005年12月16日 05版作者:刘延刚伍松乔/文欧阳杰/图2005年8月5日,北京中苑宾馆,《儒藏》首批成果50册的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
鸿儒硕彦,群贤云集,来自美国、巴西、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四川大学最早编出的这部大型儒学文献被称为“千古儒学第一藏”,40多家新闻媒体发布消息,影响轰动中外,有权威学者称:“《儒藏》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圆梦:千古儒学第一藏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三家鼎立而又相互为用的东方文明系统,其中儒家文化的参天大树尤以其博大精深的体系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三家中无论哪一家,经学都是其学术传承和发展的最根本载体,编纂自家学说的大型文献是各家文化的“卫道”之士都要考量的重大问题。
佛教在隋以后就有了《大藏经》,唐时道教也有了《开元道藏》,《大藏经》还有汉文、藏文、蒙文、日文、巴利文等多种文字版本。
而儒学一直以来就没有一部规模相称的《儒藏》。
“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400多年前的明末大儒曹学佺就曾扼腕浩叹。
明万历年间湖湘学人孙羽侯“尝欲总史传,聚往略,起唐虞以来至胜国,效迁史体,为纪传之书;而因以概括《十三经》疏义,订覈收采,号曰《儒藏》。
”成为编纂《儒藏》的第一位设想者。
之后,与孙同时代的福建人曹学佺和清乾隆时期山东学人周永年、刘音等再申“儒藏说”,直接促成了另外一部巨著《四库全书》的产生。
但《四库全书》修完之时,已无力再修工程浩大的《儒藏》了。
由于种种原因,《儒藏》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未编成。
这个注定要彪炳千秋的文化梦想,悬置了400多年,历史的重担落在了当今学人的肩上。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德阳国际儒学会议上,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就提出了编修《儒藏》的倡议,在他的带动下,郭齐、李文泽、刁忠民、杨世文、吴洪泽、尹波等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一班川大学人以一种“替天地存正论”、“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提出了《儒藏》编纂的设想,并于1997年立为四川大学重点课题,后来相继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规划。
清华简《傅说之命》中篇解析
清华简《傅说之命》中篇解析子居在本文中,将继续对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进行分析。
于清华简《说命》上篇中,不仅有很多始见于西周及春秋初期、、的词汇,而且已可见到有属于春秋前期的“方”“然” “皆”等虚词,由笔者的《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虚词篇》1等文的相关研究可见,此种情况说明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成文时间当不早于春秋前期。
在《说命》上篇中,还可以见到“筑城”这样的词汇。
而在殷商、西周时期,皆称“作邑”,未见称“筑城”者,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犹称“作邑”。
且殷商、西周也未见“筑”字,该字首见于《尚书》的《费誓》、《金縢》等篇及《春秋庄公元年》,由此可以推测“筑”字很可能是春秋前期才出现的字。
故“筑城”一词同样说明清华简《傅说之命》必非殷商、西周作品。
又,笔者于《清华简〈芮良夫毖〉解析》2一文中已指出“…状‟字同样不见于殷商、西周时期,而最早见于春秋后期的《山海经》之《山经》部分”,而“状”字同样见于清华简《傅说之命》上篇。
与此相应的还有“是为”一词,该词在文献中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及《山海经》。
由此当可判断,清华简《傅说之命》上篇成文时间应不早于春秋前期,最可能是春秋后期之初的作品。
1 《学灯》第十七期,简帛研究网:/admin3/2011/xuedeng017/ziju.htm,2011 年1 月1日。
2 孔子2000 网站,清华大学简帛研究版:/admin/list.aspid5589,2013 年2月24 日。
下面,将逐句分析清华简《傅说之命》中篇,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清华简《傅说之命》实当成文于春秋后期之初的更多文本证据。
《说命》中篇释文“汝说来自傅岩,在殷。
武丁朝于门,入在宗。
王原比厥梦,曰:来,惟帝命。
“允若时。
”说曰:“来格汝说。
听戒朕言,寘”武丁曰:之于乃心。
若金,用惟汝作砺。
古我先王灭夏、燮强、捷蠢邦,惟庶相之力乘,用孚自艺。
敬之哉!启乃心,日沃朕心。
若药,如不瞑眩,越疾罔瘳。
《论语》新解
《论语》新解■《论语》自汉代以来,受到古今思想家的高度关注,其注解数不胜数。
历朝历代学者对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
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出土文献的研究教学工作,本期讲座他以《论语·乡党篇》中公认难解的“色斯举矣”章为例,在梳理分析古今各种注解的同时,对《论语》文本进行了缜密的考释,提出了崭新的见解。
这是廖教授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人文宗教讲堂的演讲,现将文稿摘录发表,以飨读者。
“色斯举矣”《论语·乡党》篇有这么一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寥寥二十几字,虽然没有太多生僻字,但文义并不好解,因此古今学者对此讨论络绎不绝。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就说:“此必有阙文”,认为“不可强为之说”,只能“姑记所闻,以俟知者”。
近代学者杨伯峻、程石泉说同。
所以,此章之难,为世所公认。
开头一句“色斯举矣”,就是一大公案。
这里的“色”字,传统解释为“颜色”或“脸色”,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就说:“见颜色不善则去之。
”南朝皇侃也说:“谓孔子在处观人颜色而举动也。
”北宋邢昺认为:“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
”朱熹更是说:“言鸟见人颜色不善,则飞去。
”今人钱穆解释:“举,起义。
言鸟见人颜色不善,或四围色势有异,即举身飞去。
”杨伯峻翻译为:“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
”将“色”解释为“颜色不善”或“脸色一动”,好像文义说通了,但增字解经,毕竟有些牵强。
因此,学者们又提出了种种新解。
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其代表作之一的《经传释词》中对此有一番解释:“‘色斯’者,状鸟举之疾也。
与‘翔而后集’意正相反。
‘色斯’,犹色然,惊飞貌也。
《吕氏春秋审应》篇曰:‘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
’哀六年《公羊传》曰:‘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
’何《注》曰:‘色然,惊骇貌。
’盖与此相近也。
归藏易原文
归藏易原文王家台秦简《归藏》编号者一百六十四支,未编号的残简二百三十支,共计三百九十四支,总字数约四千余字。
由于残缺过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简,顺序也难以排定。
在这批竹简重,共有七十组卦画,其中十六组相同,除去相同数,不同的卦画有五十四种。
卦画皆以一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
卦名有七十六个,其中重复者二十三个,实际卦名五十三个。
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
竹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而另一种窄而厚。
因此,我们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
秦简《归藏》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不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现摘录部分释文如下(本释文以录简头为主,重复者只录其一,但卦画和卦名可互相补充者则皆录下来。
释文大致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之《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下面的编号为清理时的原始编号,上面的编号为临时序列号。
竹简残断者以◇标出,字迹模糊、无法辨识者以□标出,通假字、异体字不另注明,但据文意明显有脱字者以【】补足。
本释文是刚清洗出来时所作的原始释文,未经仔细校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若有抵触,以将来正式出版为准):1、寡曰:不仁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队□江□◇5012、天目朝=不利为草木赞=偁下□◇181(知北逰按:此简头有乾卦卦画)3、肫曰昔者效龙卜为上天而攴◇3234、【蒙】曰昔者□□卜□◇5、讼曰:昔者□□卜讼启□□□◇6、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占□□□◇439◇龙降于天而□◇◇远飞而中天苍◇7、比曰:比之芣=比之苍=生子二人或司阴司阳不□姓□◇2168、少督曰:昔者□小子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2069、履曰:昔者羿射陼比庄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10、柰曰:昔者攷龙卜□□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不柰之□◇1111、否曰:昔者□□□◇12、同人曰黄啻与炎啻战◇182◇=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18913、右曰昔者平公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神=老=占曰古有子亓□间漻四旁敬□风雷不◇30214、大过曰昔者日月卜望□◇15、亦曰:昔者◇16、囷曰:昔者夏后启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占◇20817、井曰:昔者夏后启贞卜◇31918、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占巫苍=占之曰吉鼒之芲=鼒之焠=初有吝后果述21419、丰曰:昔者上啻卜处□□而攴占大=明=占之曰不吉□臣体=牝□雉=◇30420、大过曰:昔者□小臣卜逃唐而攴占中=虺=占之曰不吉过亓门言者□◇52321、临曰:◇22、灌曰:昔【者】夏后启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23、【卒】曰昔者□卜出云而攴占◇◇卒曰:昔者屳卜出云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卒◇30524、复曰:昔者陼王卜复白雉□◇25、毋亡曰:出入汤=室安处而墅(原字上予下土)安藏毋亡◇47126、瞿(知北逰按:原字左目右瞿)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27、散曰:昔者◇◇□卜□散实而攴占大◇28、节曰:昔者武王卜伐殷而攴占老=考=占曰吉◇19429、涣曰昔者高◇32830、【蹇】□◇31、损曰◇32、【咸】曰◇◇咸曰□◇33、恒我曰:昔者女过卜作为缄而◇47634、◎(知北逰按:原字上罒下左炎右匕,即夬卦)曰:昔者赤舄止木之遽初鸣曰鹊后鸣曰舄有夫取妻存归亓家◇21235、□(知北逰按:此简头有姤卦卦画,此当即姤卦)曰:昔者◇536、兑曰:兑=黄衣以生金日月并出兽□◇37、丽曰:昔者上◇38劳曰: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攴占赤□◇53639、陵(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谦卦卦画,此即谦卦)曰:昔者赤乌卜裕水通而见神为木出焉是啻◇50340、介(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豫卦卦画)曰北=黄鸟杂彼秀虚有樷者□□有□□人民◇20741、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307◇□□奔月而攴占□□□◇20142、渐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占之曰不吉不渐于◇33543、晋(知北逰按:原字上艹下晋。
双重互证,王陈遗音——廖名春先生访谈录
作者: 廖名春 [1];方旭东 [2]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1]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1800[2]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168-174页
主题词: 廖名春;人物访谈;出土简帛;学术思想史;先秦时期;双重互证;易学研究
摘要:方:廖先生,近年来,治先秦思想史的同行说起您,几乎都一致公认,您是势头最猛的一位:论文、专著频出,在出土材料研究方面总是能占领制高点.我听说,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把您与陈来先生并提,称为'国内少壮派学人'.这些都说明,在您的研究领域里,您已经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另一方面,您好象一直埋头自己的研究,不太喜欢对外张扬,因此,学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您还并不怎么了解.今天有机会来给您做一次访谈,希望您能显露一下自己的'庐山真面'.首先,我想请您谈谈自己的从学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廖名春,男,1956年3月生,湖南武冈人。
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
同年进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名春教授是马王堆帛书《易传》最早的整理者之一,在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是国内外最为前沿的学者。
先后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帛书易传与先秦秦汉学术史”、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新出简帛与思孟学派”、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战国楚简本老子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帛书易传校释”、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目前与李学勤教授共同承担的“出土简帛易学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
通讯:1580-137-3908 364976275(助)附录:迄今为止个人全部发表论著(译著)目录(一)书1. 《周易研究史》,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韩文本,汉城:艺文出版社,1994、2005。
2. 《孟子的智慧》,廖名春,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台北: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3. 《荀子的智慧》,廖名春,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台北: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4. 《荀子新探》,廖名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6. 《新出楚简试论》,廖名春,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1,5。
7. 《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廖名春,济南:齐鲁书社,2001。
8.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 《出土简帛丛考》,廖名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 《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 《吕氏春秋全译》,廖名春、陈兴安,成都:巴蜀书社,2004。
12. 《中国学术史新证》,廖名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二)论文1. 《论传统文化的剸同倾向》,《湖北日报》1986年7月理论版。
2. 《试论章太炎的尊荀》,《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社科论丛。
3. 《试论民主概念的本质规定》,《湖湘论坛》,1988年第2期。
4. 《湖湘文化简论》(笔名都梁仁),《湖湘论坛》,1988年第3期。
5. 《吐鲁番出土文书与6至7世纪左右西北方音之声母》,《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社科增刊。
6. 《荀子认识过程论发微》(笔名都梁仁),《湖湘论坛》,1989年第2期。
7.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初探》,《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8. 《荀子大儒法先王证及其它》,《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
9.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10.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11.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兴量词考》,《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12. 《入派阴声始于公元六世纪》,《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1991年第1期。
13. 《关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反思》,《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
14. 《读〈周易全解〉》(与梁伟弦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15. 《现代易学通论》,《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
16. 《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求索》1991年第4期。
17.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五至八世纪初西北方音的韵母》,《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1期。
18. 《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1期。
19. 《帛书〈周易系辞传〉异文初考》,《1993年海峡两岸黄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0. 《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1. 《宋玉散体赋韵读时间考》,《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2期。
22. 《荀子议兵时间考》,《管子学刊》1993年第4期。
23. 《帛书〈系辞〉释文再补》,《周易研究》1993年第5期。
24. 《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
25. 《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6. 《帛书〈二三子问〉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7. 《帛书〈易之义〉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 《帛书〈要〉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9. 《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0. 《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与陈松长合作),《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1. 《“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中国文化》第9期,1994年2月;《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32. 《思孟五行说新解》,《哲学研究》1994年1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期。
33. 《帛书易传引〈易〉考》,台北:《汉学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
34. 《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35. 《荀子〈正名〉篇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2期。
36. 《帛书〈导引图〉“ 欮”考》,《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37. 《帛书〈系辞〉释文补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2期,1994。
38.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39. 《〈荀子〉各篇写作时代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0. 《魏源易学初探》,《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 期;《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念魏源20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1.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易学集成》第三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9。
42. 《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孔子研究》1995年4期。
43. 《帛书〈二三子〉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4. 《帛书〈系辞〉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5. 《帛书〈易之义〉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6. 《帛书〈要〉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7. 《帛书〈缪和〉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8. 《帛书〈昭力〉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9. 《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及学派性质问题续论》,《国际易学研究》第1 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0. 《帛书〈易传〉与先天卦位说》,《易医文化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1.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
52. 《帛书〈易传〉概论》,《易学心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3. 《先天卦位说探源》,《羑里易学》第1卷第5期,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54. 《帛书〈易传〉象数说探微》,台北:《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
55. 《帛书〈易传〉象数学说考释》,《象数学研究》第1辑,济南:齐鲁书社,1995。
56. 《荀子“法后王”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57. 《关于帛书易传的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6期。
58. 《毛泽东、郭沫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诗索隐》,《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2 期;《反思郭沫若》,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9. 《浅谈〈易传〉的象数与义理》,《华夏文化》1996年第1期。
60. 《〈论语〉“五十以学”章新证》,《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1期。
61. 《〈说卦〉新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6卷第3期,1996,9。
62. 《竹简本〈庄子·盗跖〉篇管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63. 《关于帛书易传整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鹅湖》1996年第3期。
64. 《〈尚书〉始称新证》,《文献》1996年第4期。
65. 《从先秦秦汉文献论〈周易〉本经的作者问题》,台北:《孔孟学报》第71期,1996。
66. 《从帛书易传论先天卦位说的起源》,《庆祝金景芳先生九五寿辰论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67.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68. 《论中华经济圈的文化问题》,《现实与探索》,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69. 《荀子评传》,《大儒评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0. 《孟子评传》,《大儒评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1. 《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72.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73. 《荀子君民关系说新探》,《湖湘论坛》1997年第4期。
74. 《从语言的比较论周易本经的成书年代》,《经学讨研》(兰州大学经学研究所论文选辑)第一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75. 《〈大象传〉早于〈彖传〉论》,《清华汉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6. 《国学研究三题》,《中华读书报》1998年3月25日第9版《文史天地》。
77. 《积极继承与“批判继承”》,《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15日第11版《文史天地》。
78. 《从荆门楚简论先秦儒家与周易的关系》,台北:《汉学研究》第18卷1期,2000,6。
79.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的再认识》,台北:《汉学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6。
80.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起源》,《原道》文化建设论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81.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82. 《庄子盗跖篇探原》,《文史》第4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
83. 《楚简老子校释》(一),《华学》第3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84. 《楚简老子校释》(二),《简帛研究》第3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85. 《楚简老子校诂》(上),台湾《大陆杂志》第98卷第1期,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