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不识“隶”与“篆”
隶书之道(下)
隶书之道(下)作者:程方平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01期除了规范、严谨和庄重的特点外,乘着汉朝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长风,汉隶的发展也可为万千气象。
清人王澍在《虚中题跋》中写道:“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极,莫有同者。
”可见,隶书创作的风气和探索精神自汉代已经蔚然成风。
隶书在汉,不仅可以书之于简帛、刻之于金石;还可有巨细之变、风格之新的不断探索。
相传汉灵帝时,南阳人师宜官为八分书①圣手,所书“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因其嗜酒,常在酒家墙上书写换酒而饮,观赏者云集。
其弟子梁鹄相传以能写八分大字,并因此举孝廉入仕在鸿都门下。
梁鹄的字后深得曹操喜爱。
隶书可写得如此大而放、微而秀,不可谓不到极致。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隶变”的过程也比人们想象的要长,远远超越汉代,上可追溯到战国、秦代,下可延至三国、晋朝,至魏碑兴起、楷书成型之时,历经约600~800年。
从汉隶发展最典型的时期观察,汉隶的发展受到先秦以来其他书体的多方面影响。
据唐人张怀瓘的《书断》所载,秦汉以来不少书家都能兼长篆隶,包括程邈、蔡邕、曹喜、陈遵等人。
相传曹操的“雪衮”刻石也是隶书的佳作,魏侍中韦诞“诸书并善”、家学显赫,也被历代书界传为佳话。
后世书学大家中,汉张昶章草、隶书兼长,可达神妙之境;晋钟会兼善隶书、行草、章草,各自出彩;钟繇真书绝世,行草入神,而“最善者八分”参隶入楷,使诸体皆得妙在其中。
王澍在《论书语》中指出“汉唐隶法,体貌不同,要皆以沉劲为本。
唯沉劲斯健古,为不失汉人遗意,结体弗论也。
不能沉劲,不论为汉为唐,都是外道。
……隶出于篆,然汉人隶法,变化不同。
有合篆者,有离篆者,有增篆者,有减篆者。
为体各殊,讹桀错出。
须要合篆乃为正则。
林罕言‘非究于篆,无由得隶’。
此不刊之论也。
”这一论述比较清晰地揭示了汉隶创造各呈异彩的内中规律。
钱泳在《书学》一文中曾批评唐人以楷法作隶,与汉人以篆法作隶相反,故难得隶法真谛、汉碑精神,也是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兼并收购估价模型、交易结构设计与风险管理
兼并收购:估价模型、交易结构设计与风险管理朱武祥孙男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2年4月第一部分并购估价模型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核心内容之一。
并购双方财务顾问综合运用现金流贴现法(DCF)、市场或比较法以及混合法等方法,在一定假设下获得估价区间,并以此作为衡量交易价格谈判的基础。
并购前,双方在有关并购公司战略、运营、投资和融资等方面的讨论都对估价模型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估价结果。
虽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诸多兼并收购采用的估价方法是一致的,但由于交易本身的类型不同,交易结构设计不同,并购估价方法在应用上会有很大区别。
并购可以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并购交易方式可分为换股型、现金型和混合型。
而交易结构的安排不同也会对估价的过程和方法产生影响,这里所指的交易结构是指为了完成并购活动,双方在交易过程、交易形式和交易内容方面的具体安排,例如分阶段合并(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利用跟踪股(Tracking stock)并购(如A T&T收购Tele-communication inc),这些安排会对估价的方法和内容产生很大影响。
而即使是交易结构设计中的一些简单内容,例如对支付手段选择、为了解决会计处理和税的问题而应用的各种措施,为了达到收购比例而采取的策略,如出售库存股份(奔驰克莱斯勒合并)等。
与其他目的的价值评估相比,例如IPO估价、投资机构分析师所进行的“持续估价”(二级1朱武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教授孙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市场股票价值评估),并购过程中所使用的估价方法在理论模型和基本构造方面基本相同。
但由于应用对象和目的不同,模型假设和功能方面会有很大差别。
因为并购中的估价是为产业投资者(相对于金融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转移提供定价依据。
金融投资者按照自身对风险的接受能力构造由各类型证券组成的流动性较好的投资组合,而产业投资者自身分散风险的能力和流动性都较弱,不能随心所欲的转换自身业务。
言恭达《军魂颂》大草长卷展览集评
136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所书的这一幅《军魂颂》大草长卷,作品笔势豪迈,奔放恣肆,大气磅礴,仪态万方,于冲灵敦厚的点画中充分诠释了共和国领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阔胸襟。
此卷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更是响应建军90周年主题的一大书法力作。
我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多年,又在文联恭职,与恭达先生同在一个工作领域共事,我们有很多工作上的交往,所以我对言恭达的艺术一直也很关注。
我很赞成当下评论家对他作品的一个概括:披兰佩芷,怀珠抱玉,博采众华,独滋异卉,浩荡恣纵,气韵高昂。
这六句话,我觉得比较完整地概括了言恭达先生的人文风骨与艺术追求。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恭达先生不论是为艺、为业、为学,还是为人,在艺术领域中,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有自觉意识,能够忠诚地实践艺术创作神圣职责和使命的一位优秀艺术家。
甚至可以说,他也正是习总书记号召的,是带领我们当代文化艺术从高原水平冲击高峰水准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之一。
我祝贺展览圆满成功,也希望恭达先生在他最好的年华不断有好的作品问世。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是2005年底当选中国书协第五届副主席,然后连任至第六届,也就是说在中国书协主席团里工作了十年时间。
我是2005年11月正式调到中国书协的,和恭达老师有十年的工作接触。
言恭达《军魂颂》大草长卷展览集评恭达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担当,善有作为的当代优秀书法家和书法组织工作者。
换句话说,恭达先生的哲学思维、他的艺术实践、他的学术研究以及他的时代担当,这四个板块是恭达先生艺术生涯当中最重要的四个基石。
他用哲学思维这样一个基石来构建属于他自己的广袤无垠的艺术世界。
为此,多年来他积极追求,取得了突出优异的成就。
他一方面在艺术本体上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在社会担当上努力进取,给我以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恭达先生的这种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蕴与价值指向上,宏大高阔。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人物生平简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饶宗颐出生于潮州大富之家,其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
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
饶宗颐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皆有成就。
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饶宗颐是学术大师、教育家,1935年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抗战后期的1943年至1945年,任西迁广西的无锡国专教授,1946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1947年至1948年任汕头华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1949年10月起定居香港。
自1952年至1968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1968年至1973年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3年至1978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
这期间,他先后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及北京大学、台北中研院等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并获得法国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奖、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建院125年来第一个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和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2000年获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饶宗颐数度亲往考察敦煌、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木简,故垒残壁,流连往返,著成《敦煌白画》一书及一批敦煌学著作。
中国的这些大师级人物学历都低得可怜,其中有个小学毕业的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的这些大师级人物学历都低得可怜,其中有个小学毕业的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导读: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7.3-1969.10.7),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语言文字,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
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历是上海的吴凇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只是中学,还不能算作正规大学,也不授予学位。
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
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据记载,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02钱穆:天可怜见,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
钱穆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二岁,父亲这一走,钱家立时陷入了困顿。
因此,在他和长兄双双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不久,钱穆就辍学在家,后又到一间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其间钱穆以面壁之功专治儒学和史学,终于因学术著作《论语文解》获得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钱基博的赏识,将他推荐到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
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无锡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师。
03刘半农:常州府学堂肄业证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因为其过人的才情和勤奋被世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
他和钱穆一样,中学时在常州府学堂学习,但出于对保守教育体制的失望,刘半农在快要毕业前一年选择了退学,拿了一张肄业证,只身闯荡上海滩。
这可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可在穷困潦倒之际,他突然间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被正式聘请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汉字书写考级
汉字书写考级作者:刘英团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10期日前,某调查公司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最新调查显示:94.1%的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访者更为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表示,国家应大力提倡“全民写汉字”“全民学书法”,并设置从“应用级”到“艺术表现级”的书写考级系统。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构成了中华儿女精神底蕴中最为跳动的音符。
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书法家的笔体,有的遒劲有力,如铁干虬枝;有的清新飘逸,如行云流水;有的端庄秀丽,如峻山险峰;千变万化,各具情态。
然而,清华大学校长念错字,教授把小篆说成是“小隶”,作协主席造新字,超级女生在做颁奖主持人的时候不认识繁体字“国”……国学经典、汉字书法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长期不写字的损失其实是多重的。
医生的“天书”,已被抱怨了几十年。
教育部前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教授痛陈:“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字的大概形状,但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时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
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一份名为“学生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显示,大中学生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
许多学生别说作业信手乱涂,连升学考试答卷都字迹潦草,直看得老师、家长望“字”兴叹,皱眉摇头。
还有一项针对初高中生的调查则显示,近9成的学生承认写字难看;85.8%表示有人说过自己的字不好看。
其实,不说学生,就我们这些职场精英的字不也写的像“狗爬”!“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早熟者。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在“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E时代,加强书法教育既是对汉字书写技能的培育,更是对古老母语文化的珍视与敬畏。
2009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访谈录
从书法特长生到特奖获得者——访200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唐啸■新闻中心记者周襄楠学通社记者姜兆朦高鹤唐啸,清华大学法学院法62班本科生,江苏南京人。
大学三年总学分绩87.8分列年级第二,其中有九门专业相关课程排名第一,曾参与“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并曾任四校模拟法庭比赛清华代表队长。
他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会学习部长,负责组织了“首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第四届清锋明辩清华大学辩论节”等大型学生活动。
作为书法特长生,唐啸同学积极为学校争光添彩,曾获2007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联展银奖;并且作为最年轻的编委参与编撰中国最大的书法字典《书法大字海》。
担任法六年级男足队长,法学院女足教练,作为主力球员参加马杯男足比赛并获得乙组季军。
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安静专一的性格,唐啸的父母让9岁的小唐啸开始学习书法,并且从未间断。
唐啸前后师从南京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朱敏与著名书法家徐寒,专精篆书和隶书,考取专业书法十级。
这样的一个书法苗子最后没有选择上人文学院,而是选择了清华法学院学习法学,并将在2010年本科毕业之后到公共管理学院攻读有关国情的直博生。
谈起自己的选择,唐啸说:“书法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
我之所以选择清华法学院和公管学院作为我人生起步的地方,就是因为,我希望将来能够以深入的社会实践了解中国的国情,并为中国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追赶者的姿态意外收获的特奖唐啸是作为书法特长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
在来到强手如林的清华之前,唐啸的妈妈嘱咐儿子:“好好学,千万别被清华退学了。
”刚到清华的时候,唐啸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科都及格。
所以在获悉自己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之后,唐啸觉得这实在是有点意外,因为即便是在自己所在的那所重点高中,能够被清华录取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自己侥幸被清华录取能够跟上大部队已经是奇迹,能够获得特奖那实在是意外。
作为一个特长生,为什么能够在众多尖子生当中脱颖而出,成绩出类拔萃呢?唐啸思前想后,将这个结果的原因最终归结为三点:首先,做过“差生”,始终以“追赶者”出现的唐啸在学习中没有心理负担。
211004707_苏士澍:书法公益事业的推进者
Art Gallery·艺术长廊89苏士澍:书法公益事业的推进者苏士澍,1949年3月生,满族,无党派人士,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苏士澍先生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少年时拜刘博琴先生为师,中青年后师从启功先生。
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与研究,对汉画像砖、石以及历代碑帖、拓片也有钻研。
他的书法兼习诸体,擅长鸡毫作篆隶,富有特色;行草流畅,韵味极浓。
他的字体独具一格,硬朗时刚劲有力,温婉处柔中带风,有深厚的“金石气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持续推进书法进课堂近年来,苏士澍先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与培养,多次在全国“两会”提交推广汉字文化和书法教育的提案。
2009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苏士澍先生代表全国政协书画室做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的大会发言。
2010年的全国“两会”,苏士澍先生联合多名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
2014年3月全国“两会”,苏士澍先生发表题为《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的大会发言。
自2015年来,走遍全国各省及港澳台地区,实地考察百余所中小学,调研书法课程开展情况。
十余年来,苏士澍先生致力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身体力行,奔走呼吁。
2015年12月,苏士澍先生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之后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继续到各地中小学调研走访,普及和推广书法。
热衷捐赠事业的书法家苏士澍先生还热衷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累计捐款捐物价值数千万元,而且还在持续捐赠。
Su Shishu: Promoter ofCalligraphic Public Welfare □ 崔炯翔by: Cui Jiongxiang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0 艺术长廊·Art Gallery2008年10月,“心系灾区 情寄文物――苏士澍金石书法捐赠展”在京举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博真题-主要导师-内部资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博真题-主要导师-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7人,含深圳研究生院1名,美术学院不接收非脱产考生。
下设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专业。
艺术学理论专业下设一个方向,尚刚、王敏、李砚祖、李静杰、邹文、张敢的艺术学理论研究。
李砚祖教授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美术学专业下设一个方向,李象群、曾成钢、冯远、苏士澍、魏小明、李睦的美术学理论研究。
李象群、冯远、苏士澍、魏小明教授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设计学专业下设一个方向,史习平、林乐成、李正安、何洁、杨冬江、马泉、李当岐、严扬、王建中、吴冠英、宋立民、黄维、韩美林的设计学理论研究,马泉、李当岐、严扬教授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黄维教授为深圳研究生院导师,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韩美林导师的课不要笔试,初试为材料审核,考生需提前准备个人作品集(规格为16开),连同其他报名材料一同提交。
审核通过者方可参加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为专业论文和面试,面试含专业设计(手绘)。
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二、考试的科目艺术学理论: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609专业基础③501综合考试。
美术学: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609专业基础③501综合考试。
设计学: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609专业基础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尚刚,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史;学术主张:学术研究集中在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对南北朝至元,特别是元代和隋唐五代心得较多。
主张以尽可能全面的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互相补充、互相解说、互相阐发,以建设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期望在求真的基础上,努力求解,以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既有资料依据,又富学术深度的归纳。
学术成果: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有《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研究》(教育部课题)、《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课题)、《清史·图录·文艺卷》(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课题),现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两项科研课题,其中,《中国现代手工艺的发展研究》为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
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 辩论会资料
(1)立论:高分只能证明掌握知识的能力,不能证明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与使用知识是人的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不能互相替代.例:中国古代考过上千名状元,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只有文天祥和柳公权,其他人除了吃的俸禄外,几乎没有什么用处.(2)对方若以"难道低分就有能力吗?"反驳,则立论:你认为你的辩论能力是靠低分得来的吗?我们说的是分数代表的是学习能力,不是实践能力.好多知识人,所以被人称为"书呆子就是这个原因.可以爱因斯坦学习成绩一般,却建立了相对论为例,也可以以王明和毛泽东作比较.(3)对方若以"学习能力也是能力,怎么能说是低能呢?"反驳,则立论"命题中的低能指的是实践能力,请对方不要篡改命题."对付.对方辩友,你是因为学习成绩好被选来的,还是因为辩论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而选来的,你肯定是因为辩论的才能出众,而不是因为昨天考了一百分,可见高分的能力,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力。
门门考一百分的能力,对社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与传说中掌握的“屠龙之技”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证明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分数与能力的关系,可以有四种情况:高分高能,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低分低能。
不论从逻辑上推论,还是从社会调查中分析,这四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所以,建议你们把辩论的重点放在高分“不一定”是高能的,进而证明“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上。
而对方要论证的“高分是高能的体现”的观点,虽然似乎容易些,但也是有明显局限的:高能不过是指获取高分的能力,高分只是书本知识的体现,而知识是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能”。
任何事情都要辨证地看,高分只代表此人具备了某种知识,对于这份试卷,这门知识学科,他是高能的。
而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及时顺利完整处理好的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高能的含义也应该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对于电脑,比尔盖茨是高能的,对于某次考试,也许你是高能的,比比尔还强。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_李学勤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作 者】李学勤【作者简介】李学勤,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北京 100084)【内容提要】《桐乡徐氏印谱序》是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撰作的有关古史与古文字的最后作品之一。
该文针对当时钱玄同对《说文》古文及壁中古文经的质疑,以大量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论据,提出这些古文实为战国时期东土的流行文字。
这一论点为后来成为古文字学重要分支的战国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 要 题】史学著作研究【关 键 词】王国维/钱玄同/六国文字/古文字学2005年是清华研究院即通常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的80周年,大家将纪念这一曾在学术界起过重大作用的机构,缅怀当年于院中执教的诸位学者。
在研究院的四位导师里,王国维先生的任职时间最为短暂,他1925年4月迁来清华,1927年6月2日就辞世了。
然而,他在一生的最末段落,继续活跃于学术的前沿,做出了创新的业绩。
本文所要谈到的《桐乡徐氏印谱序》,是王国维于1926年10月左右撰作的,差不多是他关于古史和古文字学方面最后的文章了。
从体裁看,虽然只是一篇序文,字数也很少,实际却是论辨性的专论。
我们绎读王国维的种种著作,与其他学者往复探讨的固然不少,专作论辨者实很罕见。
王国维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在学术史上有什么影响和作用,是这里想讨论的问题。
王国维立意写这样一篇论辨性的文章,是在1926年8月。
查《王国维年谱长编》,该年8月18日条云:为讨论古文问题,致函罗福颐。
[1](P484)罗福颐字子期,系罗振玉的第五子。
王国维的这封书信已录入《王国维书信》一书,信中说:近有人作一种议论,谓许书古文为汉人伪造,更进而断孔壁书为伪造,容希白亦宗此说,拟为一文以正之。
[2](P435)结果形成的,便是这篇《桐乡徐氏印谱序》。
《王国维全集书信》的编者,在对王国维上述信件的注释中已经说明,信里提到的议论出自钱玄同先生,见于《古史辨》第一册。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
问
名著与经典的区别在哪里?
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13页)
经典: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85页)
01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 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 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 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问题探究
什么是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 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 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 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方法指导
导读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经典常谈》中涉及的中国古典书籍的来历 、作者、发展脉络、基本内容、意义价值。
2.学会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巩固精读批注的阅读策略,感受 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 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引领学生提升文化修养,走向经典 深处。。
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
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 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 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 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 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汉隶——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隶书发展到西汉中晚期,已进入了成熟期。
其特点是点画俯仰分明,笔势上的波磔已经确立,字的形体由长方趋于扁方,由纵势变为横势;书写风格也由古朴变为端秀。
如: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简古佚书,1978年青海大通县一一五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简古佚书、文书,甘肃敦煌出土的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木牍,都可作为西汉晚期趋于成熟时期的“汉隶”的实证。
苏士澍,1949年生,满族,北京人。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文物出版社社长、名誉社长。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教授。
苏士澍照片一组□ 苏士澍汉隶——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室馆天地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3 06164西汉简版和帛书不仅是研究汉隶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汉隶墨迹的艺术宝库。
从已发现的西汉简牍看,书法严谨和书写工整的隶书多见于经籍和官书诏令。
如居延出土的《尧典》残简,罗布淖尔出土的《论语·公冶长》残简等。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第六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都是较规整的汉隶。
这些隶书,结体大都略呈斜势,笔画中敛,体势开张。
它们虽不像碑刻那样矜持、庄重,但在简书中,还是较严谨的。
河北定县出土的汉简《论语》等经籍,书写更趋工整秀丽,似用扁笔书写。
以上的简书均为较严谨的隶书书体。
居延汉简与上述典籍的书风有明显的差异。
因为居延的简书多是修筑边塞、屯田、置亭燧所遗的屯戍文书,出于关塞官吏之手,书写大都草率、急就。
但也正因为书写不甚经意,倒呈现出生动多姿的汉隶书法。
汉代墨迹除简书之外,还见诸陶器、漆器等器物上的墨书题记,书风极富特色。
如东汉永寿二年(156)陶罐上的题字和熹平元年(172)陶瓶题字,都极为生动、自然。
特别是后者,系用退笔书写,带有很浓的行书意味,看来在隶书发展的同时,这种近乎“真书化”的行书,已在东汉民间开始孕育了。
陆维钊生平与艺术概述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陆维钊生平与艺术概述陆维钊在杭州韶华巷寓所作画草书之艺术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篇一以贯之,从下笔落墨,一如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纯是个性化的生命元气有节律之鼓荡与奋发。
《周总理诗》章法打破行的界限,交错避让,如乱石铺街,又浑然一体,纯是元气一团;《天地关山》一联更是老笔纷披,变幻莫测,万千磅礴入纤毫,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之势。
陆维钊打破书体间的界限,合而化之,对碑帖融合的成功实践,大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领地。
他在无所不用其极的艺术表现手段中,将充沛的个人情感在纸墨间尽情挥洒,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
四陆维钊自1925年进清华国学研究院任王国维助教始,至去世前被授予教授职称,从教55年,于书法教育亦有二十余年。
古典文学和书法之外,他还是个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绘画、历史、地理、哲学、曲、乐器等有着深入研究。
他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教学,治学严格,一丝不苟,对学生对自身亦是如此,严师是学生对陆维钊的第一印象。
教书先教做人,再教学问,后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书品即是人品,张。
除此之外,陆先生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各种知识的学习。
1926年陆维钊任浙江省立女子中学国文教员,1927年任江苏省松江女子中学国文教员。
他热爱教育工作,负责,注重教书育人,课清晰生动,引经据典,中授学期间与徐震编写《当代国文》书局出版,供江苏全省中学做教材用。
任上海育英中学国文教员,受聘上海圣约翰1945年应竺可桢校长到浙江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在浙大中文系执教期间担任课程门类众多,学科跨度《现代作家作品选》、《写作实习》《文字学》《中学语同时主持编写过《晚清诗供进修生做教材使用。
此后在(杭州大学前身)任教期间,教并和夏承焘、王焕镳、胡(古代部分)》。
陆维钊真正从事书法教学和创作起始于1960年。
是年陆维钊应潘天寿院长之邀,浙江美术学院任中国画系副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不识“隶”与“篆”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清华大学教授不识“隶”与“篆”
清华大学教授不识“隶”与“篆”
继顾校长在演讲会上口吐莲花,玩了一把看图说话,将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一诗二十八个篆字读得泣动鬼神之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中,也“出语不凡”,又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学识。
刘教授气宇轩昂,坐定果然有学者之风。
主持人请刘教授讲述礼品赠送的故事,刘教授侃侃而谈,显然也对自己颇为自信。
当不可避免地介绍到那幅当天上午之后已经署名的《寸寸河山寸寸金》书法礼品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口吐惊世之辞:“这是某某人所书写的‘小隶’。
”
此言一出,我在床上一惊弹起,小隶?何谓小隶?一时竟然怀疑自己在梦中。
篆字认不全,尚在情理,然而清华送的明明是小篆,隶书和篆书两种书体,中学生都应该分辨得出呀?况隶和篆发音区别巨大,不至于是口误,即便口误也应该当时发觉,及时纠正。
而刘教授仍然气定神闲,毫无愧色,显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明”了一种书体。
后来他还继续朗诵了《寸寸河山》全诗,不时低头看稿子,吞吞吐吐地读到“离分裂”的时候,他仍然理直气壮地读道:“瓜离分裂。
”
想清华历来人文荟萃,国学大师,文坛巨匠不乏其人。
不知如刘教授等者,在爆出如此洋相之后,该怎样面对先贤,面对学子,面对国人?倘王国维陈寅恪等尚在,见闻清华后辈竟如此为学为师者,亦只能一声叹息耳!。
书法大国的危机——有感于清华大学校长不识字、教授不识体
书法大国的危机——有感于清华大学校长不识字、教授不识
体
王德志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正>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的大陆之行举世瞩目,5月11日,他在国人仰慕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演讲,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及渊博的学识、幽默的口才,儒雅的风度,颇受好评。
但在宋主席精彩的演讲刚一结束,却发生了一件令国人十分尴尬、大跌眼镜的事情: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一校之长,在代表校方向宋主席赠送一幅小篆字体的书法作品时,竟结结巴巴地不能识读,当场卡壳;而做客"央视"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的另一位身为清华大学国际研究所副所长的某教授先生,在节目中又将这幅书法作品的小篆字体说成为"小隶"。
面对宋楚瑜一行,面对海峡两岸的同胞,面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王德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风过不折雨过不污——拜访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浚郊教授 [J], 田世江;葛晨光
2.不疲执著酿金秋——记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姜维之教授 [J], 无
3.不疲执著酿金秋--记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姜维之教授 [J],
4.书法大国的危机——有感于清华大学校长不识字、教授不识体 [J], 王德志[1]
5.清华不承认高考加分引热议——清华录取不承认加分是合理的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所养成的168种习惯
我所养成的168种习惯(文/周士渊清华大学教授,习惯学第一人)明白“习惯”两字对人生的极端重要,是在十四五年前。
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在身心各方面养成各种好习惯,没想到十多年来真养成了一百多种大大小小的习惯。
这一百多种习惯确使我的人生产生了脱胎换骨般的神奇变化,但它又是自由自在的,我并未感到任何不适。
这种状态犹如孔子所言:“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即既是自在的,又是有一定规矩的。
因为习惯本为了你自己的健康、快乐、成功,因此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适当调整、适当增减,使之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顺便说,习惯的养成决不能千遍一律,而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对于下面我列的习惯,那完全是针对我自己的。
而我当年是清华九死一生的重病号,现在已算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因此尽管我如今还在四处演讲,每天还笔耕不辍,但总体我是个颐养天年的人。
因此当你看到我在健身方面竟养成了如此多习惯,竟花费了如此多时间,你不必奇怪,也不必学我。
因为健康对我这样的人,对我这把年纪当然应是第一位的。
而我总想,倘若我八十岁还能站在讲台上,九十岁还能站在讲台上,一百岁还能站在讲台上,那我往台上一站,一句话都不说,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就是对年轻人一种最好的激励。
因此我每天化如此多时间在健身上,实际也可以说我事业的几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下面我就列出这十多年来我究竟养成了哪一百多种习惯──《我所养成的一百种习惯》。
这里有心理的、学习的、事业的、道德的、健身的、美容的等等,五花八门,五光十色,望你不要嫌烦。
现在我开始为你历数。
一、抓住灵光1、抓住灵光一闪。
我对自己脑海闪现的灵感类东西会随时记下,并编号,目前已编到84号;这习惯已有十年左右时间了。
我抓住灵光一闪所写的长诗《永恒的一刹那──为申奥成功放歌》获“奥运朗颂诗歌比赛”全国第二名;所写长诗《“武汉江滩”畅想曲》不仅在《长江日报》全文登载,而且在“武汉江滩”十周年庆典晚会上亲自朗诵,获得好评。
2、记巧合。
杨树达先生的《汉书窥管》
杨树达先生的《汉书窥管》杨树达先生对《汉书》的语言文字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汉书窥管》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
标签:杨树达《汉书窥管》语法词义一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是20世纪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幼承家学,少年时代即对声韵训诂之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早年考过清朝的科举,后进时务学堂读书。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学习“欧洲语言及诸杂学”。
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1920年到北京,先后任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中国大学国文教授。
1937年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
1953年改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直至逝世。
曾担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并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语料充沛,词义丰赡,是汉代大型的代表性文献,历代研究成果丰硕而且保存完整,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语言的首选文献。
《汉书》文字比较难读,据说初出仅百年,学者已莫能习其音读。
此书不仅为史学界所推重,也被语言学界人士所重视,研习者甚多,有成绩者不少。
《汉书窥管》(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杨先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在《汉书补注补正》(192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基础上增订扩充而成的。
全书十卷,70万字。
《汉书窥管》代表着遇夫先生治古文献学的最高成就,也被公认为《汉书》文献整理的两大名著之一。
杨氏有鉴于历代注家往往昧于班书的章句古义,纰缪相因,就是颜师古、王先谦这样的《汉书》研究大家,也多有违误,所以“倾毕生精力,时时泛滥文籍,凡与班书相涉,辄加纂述”。
全书各卷,虽全是由一些零散短语连缀而成,却是著者三十年间,沥血呕心,坚持钝学累功的总结,实在是一部寻常的读书札记。
高能的解释
高能的解释1.指有很高才能的人。
《后汉书·儒林传序》:“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
”2.才干胜人。
《后汉书·冯勤传》:“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有高能称。
” 宋李铸《赠英公大师》诗:“僧门奇士有英公篆隶高能世莫穷。
”3.很高的能量高分的解释(无)反方一辩史文静开篇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在刚才的陈词中说,高分是高能的体现。
然而恰恰相反,我国现在所实行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说白了还是应试教育啊。
我们不否认社会上存在高分高能的现象。
可这只是极少数,极个别的。
对方辩友以点概面,如何令人信服呢?好,下面我进一步论证我方观点,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
一是何谓高分。
特指在学习阶段取得的好成绩。
而我们现在所学的大多是一种理论性的东西。
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机械的技能,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高能是一种特殊能力。
是指能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二者在根本上存在差异。
对方辩友何以如此肯定地说,高分就是高能体现。
中国有沉重的人口包袱,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只能采取这种简单的片面的草率的凭借分数高低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中小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联系实际与解决创新。
一定程度上,高分甚至抑制了高能的发展。
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赛上屡获金牌,可建国五十多年了却连一个诺贝尔奖也没有,就是因为奥赛注重理论与分数,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是真正有创新精神有高能的人啊。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开办二十多年来仍未有任何突破,当初他们都是凭借高分进来,那他们的高能又体现在哪了?李正道教授曾说:“美国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中学生在奥赛中拿不到奖。
”耐人寻味啊。
三是从人类历史上看,很多人不是高分。
但却有高能。
雷锋同志并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雷锋精神却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毛泽东同志早年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师范学校,但后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清华大学教授不识“隶”与“篆”
清华大学教授不识“隶”与“篆”
继顾校长在演讲会上口吐莲花,玩了一把看图说话,将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一诗二十八个篆字读得泣动鬼神之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中,也“出语不凡”,又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学识。
刘教授气宇轩昂,坐定果然有学者之风。
主持人请刘教授讲述礼品赠送的故事,刘教授侃侃而谈,显然也对自己颇为自信。
当不可避免地介绍到那幅当天上午之后已经署名的《寸寸河山寸寸金》书法礼品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口吐惊世之辞:“这是某某人所书写的‘小隶’。
”
此言一出,我在床上一惊弹起,小隶?何谓小隶?一时竟然怀疑自己在梦中。
篆字认不全,尚在情理,然而清华送的明明是小篆,隶书和篆书两种书体,中学生都应该分辨得出呀?况隶和篆发音区别巨大,不至于是口误,即便口误也应该当时发觉,及时纠正。
而刘教授仍然气定神闲,毫无愧色,显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明”了一种书体。
后来他还继续朗诵了《寸寸河山》全诗,不时低头看稿子,吞吞吐吐地读到“离分裂”的时候,他仍然理直气壮地读道:“瓜离分裂。
”
想清华历来人文荟萃,国学大师,文坛巨匠不乏其人。
不知如刘教授等者,在爆出如此洋相之后,该怎样面对先贤,面对学子,面对国人?倘王国维陈寅恪等尚在,见闻清华后辈竟如此为学为师者,亦只能一声叹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