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
清华导师简介,部分
清华导师简介,部分王京教授简介:1958年1月出生,男,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无线传输与个人通信研究室主任。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FuTURE(B3G/4G)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产业化联盟专家组专家。
目前已经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30多名。
主讲《通信原理》、《数字微波通信》、《通信新技术讲座》等课程。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已获得批准的有16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其中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上发表两篇论文。
曾承担过多项863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
承担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包括B3G/4G移动通信、WCDMA、TD-SCDMA系统研究,调制解调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MIMO与时空联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等。
陆建华*陆建华:男,汉族,1963年7月生。
1986、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由学校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于1998年返回学校。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特邀委员。
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信号处理等。
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部分技术被用于国家重要工程研究项目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激情岁月丨足迹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他是我国硅基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提出了以硅技术为半导体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提出以CMOS集成微电子学为主要学术方向。
这两次学术方向的确立对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和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科的成功起步及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李志坚六十年的学术生涯,是他从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微电子学专家的历程,更是中国微电子事业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展现。
这期间有他个人在学术探索中的努力和奉献,有他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和坚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志坚的足迹去重温他为微电子奋斗的一生。
战火中的少年李志坚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父亲是一名独立创业的普通商人,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
父母祖辈虽不是书香门第、权贵家族,却在平凡中为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建业树立了最淳朴的理念。
李志坚1934年进入宁波镇海柴桥小学,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改写。
李志坚的家乡遭遇日机轰炸,他当时就读的小学也被炸毁。
在战火的威胁下,李志坚小小年纪就跟随学校到乡下避难。
师生们总是要提心吊胆地提防着日军的偷袭和轰炸,时常要进行逃生准备和演练。
左图:李在这样紧张和恐慌的战争氛围中,李志坚开启了他的爱国启蒙之路。
当时,北方流亡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原在上海、杭州等地工志坚获得陈嘉庚科技进步奖。
作、读书的青年人,逃难来到柴桥小镇。
他们带来了爱国抗战的进步思想,也带来了年轻人的热血抱负。
在这些青年的影响启发下,李志坚开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自然物理现象特别感兴趣,甚至回到家里还继续和弟弟们一起探索。
1940年,李志坚升入镇海中学,此时的镇海中学因抗日战争几度在农村和山区辗转,他也随学校转移到了庄市汤家庙。
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名单
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名单
1.罗建华:清华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和组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郝运泽: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吴宝根:清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4.甘维汉: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5.张洪东: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6.李爱民: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7.赖天诚: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8.周晓维: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9.李智强:清华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0.姜宝贵: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宁_TW-清华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鄭寧清華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2006—2012年)清華大學陶藝與公共藝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教學專家顧問組成員ISCAEE國際陶藝教育交流學會副會長韓國世界陶藝雙年展國際委員北京市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評委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評審專家湖南醴陵紅官窯瓷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1958年 出生于寧夏銀川1977年 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2年 畢業並留校任教1986年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師1993年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1994年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1998年 (日本)中國、日本、美國三國陶藝教學交流1999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主任;《陶瓷餐具》獲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中國)中國、日本、美國、土耳其四國陶藝教學交流;2000年(中國)清華大學2000年國際陶藝交流展暨學術研討會;(土耳其)中國、日本、美國、土耳其四國陶藝教學交流;2001年 《日本陶藝》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出版;發表“有關陶藝的思考”《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陶城》獲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優秀獎;《曼哈頓》獲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全國陶藝展優秀獎;(韓國)中、日、韓、英四國陶藝學術交流;(中國)中、日、德、土、韓、英六國陶藝教學交流2002年 (美國)中國、日本、美國、土耳其四國陶藝教學交流2003年 發表“從詮釋陶藝談起”《裝飾》,總第126期,29-30頁2004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發表“留在窯火邊的斷想”《景德鎮國際陶藝教育研討會》;發表“也談民藝”《中國美術館民間藝術研究論文集》;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鄭甯陶藝展》;(日本)國際陶藝教育交流;2005年 《陶藝的釉》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發表“從對民藝的思考談傳統陶藝課程的內涵”《首屆國家教育年會論文集》;數次參加韓國的國際陶藝邀請展;2006年 《首屆ISCAEE國際陶藝教育交流年會作品與論文集》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參加“2006中國美術館陶瓷藝術邀請展”;(中國)國際陶藝教育交流年會;作品《鐵銹草紋缽》、《鐵銹花方盤》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灰釉陶罐》被浙江美術館收藏2007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參加“返手歸真——第三屆中國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展”;作品《無題》被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收藏;2009年 參加“文思物語-大陸當代陶藝展”臺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1年 《農家》獲得2011“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參加“界•尚-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邀請展”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 參加“首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展”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組委會;10月,作品《鐵銹草紋方盤》被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執委會收藏;12月,作品《鐵銹花草紋陶缽》被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委員會收藏;2012年 《宋瓷的工藝精神》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表“做陶理想”《美術報》總第972期;發表“堅持探索”《中國陶瓷畫刊》總第51/52期;發表“釋放靈性”《中國陶藝家》總第28期;發表“可貴的探索”《中國陶藝家》總第29期;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委員作品年度展” 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參加“第八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浙江美術館;參加“第五屆景德鎮當代國際陶藝展”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參加“正在改變的傳統-當代工藝美術作品展” 奧加美術館;參加“亞洲現代陶藝新世代交流展”臺灣臺北市鶯歌博物館;參加“首屆陶瓷藝術創新作品展”湖南省長沙市科技交易會、科技與傳統文化特展區;參加“2012首屆中國當代陶瓷大展”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中國)醴陵釉下五彩瓷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2012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當代國際陶藝高峰論壇會;(中國)首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大展研討會;(臺灣)擔任2012年第4屆臺灣壺金獎陶藝設計競賽展 評委;(中國)擔任“第一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 評委;(中國)擔任第八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 評委;(中國)擔任2012首屆中國當代陶瓷大展 評委;(澳門)擔任2012澳們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 評委;4月,(臺灣)臺灣藝術大學參訪、臺灣亞太技術學院參訪、故宮博物館參訪歷史博物館文化參訪、陶瓷老街地方特色文化考察;8月,(日本)有田陶瓷鄉、國立京都博物館、神山清子工房、九谷陶芸村、金澤美術工藝大學、愛知縣立藝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學等地參訪和學術交流;12月,(澳門)澳門科學館、澳門理工學院參訪;2013年 《中華文脈-中國陶瓷藝術叢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出版;《茶境—首屆中日茶文化交流展作品集》紡織出版社 出版;發表“醴陵釉下彩瓷的工藝之興”《藝術市場》總第163期 2013.10下旬刊; 發表“中日茶文化淺談”《日中—東洋茶文化交流展》;發表“Chinese Ceramic Art:It’s Past and Present”《Presentation Abstracts and papers》;發表“茶境”《中國陶藝家》;發表‘陶瓷的“善”與“美”’《中華文脈—中國陶瓷藝術》;參加“界尚-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邀請展”山東省博物館;參加“日中—東洋茶文化交流展”;參加“2013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景德鎮國際會展中心;參加 “ISCA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ERAMICS ART EDUCATION AND EXCHANGE” Altin Portakal Art Gallery;參加“茶境—首屆中日茶文化交流展”清華美術學院美術館;參加“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南通一八九五文化創意產業園”;參加“2013東方紅中國夢陶瓷書法展”國家博物館;參加“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南通一八九五文化創意產業園;(土耳其)中土兩國ISCA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ERAMICS ART EDUCATION AND EXCHANGE;(俄羅斯)中俄兩國First international festival-symposium of conceptual ceramics"Alpha and Omega" 並擔任俄羅斯首屆國際概念陶瓷交流慶典;(日本)中日兩國“東洋茶文化交流”研討會;(澳門)擔任“澳門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 評委;(中國)擔任“第二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 評委;(中國)擔任“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 評委;(中國)策劃組織 “茶境—首屆中日茶文化交流展”;6月,遼寧省朝陽市,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進行陶瓷產業考察;7月,廣東省佛山市,組織清華大學美學院與東京藝術大學師生共同在南風古灶進行柴燒工藝實踐;7月,河南省禹州市,組織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東京藝大師生共同進行鈞瓷柴燒工藝的實踐與學習;7月,福建省福州市,茶文化與陶瓷、漆藝術考察;7月,湖南省醴陵市,釉下五彩瓷、茶文化考察;7月,江西省景德鎮市,陶瓷系師生共同進行柴燒工藝的實踐與學習;7月,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陶瓷系師生共同進行紫砂製作的實踐與學習;10月,作品《Bamboo Pattern Pots》被 AKDEIZ UNIVERSITY FACULTY OF FINE ARTS收藏;總監製北京市地鐵六號線朝陽門站地鐵高溫陶瓷色釉壁畫《 丹鳳朝陽》、《朝陽漕運》;2014年,4月設計、監製寧波市地鐵一號線高溫陶瓷色釉壁畫《璀璨星辰》、《古城書韻》;10月,策劃組織“茶鏡——第二屆國際茶文化交流展”;《茶鏡——第二屆國際茶文化交流展作品與論文集》主編,並發表論文“日本茶道思想對陶瓷的影響”;10月,策劃組織“2014·中國景德鎮國際陶藝特展”;《2014·中國景德鎮國際陶藝特展作品集》主編獲獎:《農家》獲得2011“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曼哈頓》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全國陶藝展優秀獎;《陶城》獲得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優秀獎;《陶質餐具》獲得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建筑作品
玉湖完小
• 玉湖完小以不破坏当代环境的方式 与雪山相得益彰。玉龙雪山的倒影 投映到玉湖碧绿的水潭中,形成玉 龙雪山十二佳景之首的“玉湖倒 影”。不论自然、文化,还是自然 资源和环境保护,玉湖完小都创建 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为丽江这座 卫华名城以及传统民 居建立一个传承发展的关系
淼庐
• 项目名称:淼庐 •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 造价:750万 • 建造年代:2005- 年 • 建筑师:李晓东
淼庐
淼庐是一个私人会所,坐落在丽江郊外,雪山脚下,房子在山坡 之上,坐山拥水而建,建筑的坡屋顶与山势相和,中有水院,外 有水池环绕,三块水面像是盘子一样将建筑托起,和四面的山景 一齐,从内到外为建筑
创造了全角度 的视野。
淼庐
玉龙雪上脚下是一片开阔的平野,四周有山环绕,前面有玉湖水库。斑驳的火成岩和绿树清 水相映,为这一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颜色和质感。附近的村落建筑受传统影响,大多是传统 院落式布局,一般是封闭内向的。这种内敛、含蓄的建筑发则专注于营造建筑内部的空间关 系,却与外界的山水天际保持队里,在此地,建筑必须 回答环境提出的特殊 挑战,如何在平野之 处能够安然独立,更 与周围景色相和并纳 为己用。
淼庐是一座私人住宅,位于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
↓白色的建筑和书屋条
形的外立面相应成趣
玉龙山的山峰成为这座建筑的宏伟背景。
↑当地的石块被铁丝固定
玉龙雪上脚下是一片开阔的平野,四周有山环绕,前面有玉湖水库。
建筑师李晓东结合传统的形式与技巧,建成了一座当代建筑,与当地 和周围景观产生共鸣。
↓白色的建筑和书屋条
形的外立面相应成趣
斑驳的火成岩和绿树清水相映,为这一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颜色和质感。
↓白色的建筑和书屋条
常凯申是怎么降临人世的
清华文科曾经群星灿烂,出过诸多大师。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文科并入其它学校,自此,清华文脉骤断。
N多年前,清华大学雄心勃勃,提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恢复并加强了文科,制定“10年恢复文科”的大跃进目标,试图称雄一世!常凯申是怎么降临人世的?清华名教授翻译错误探因常凯申是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蓦然现身公众视野,立即吸引了大量眼球。
他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原来他是全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先生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创作的一个神秘人物!2008年10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在该书中将中国历史上的领袖人物蒋介石(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滑天下之大稽,毁清华百年之声誉。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宋楚瑜讲话结束后,向其赠送黄遵宪的诗《赠梁任公同年》小篆书法“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时,顾被第二句中的“侉”(kua上声)卡住了,经人提醒才打破僵局,姑且叫“读不出”。
后来有人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说,顾是理工科的,是核物理学家,对于文科的东西不熟不必计较。
我以为这话说得并没有道理。
一个核物理学家不了解古典诗词,当然不必强求,但作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出这样的洋相是很不应该的。
我在网上搜过王奇简历,但没有结果,清华历史系教师名录也没有具体介绍。
我不知道他的学历经历。
但知道清华曾经有不少文科教师(教授)是从理工科转过来的,用清华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在理工科方面没有发展前景了,就改向“研究”人文学科。
但是,这些“教授”先天不足,人文素养基础浅薄。
我曾亲眼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公示栏读到时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钱逊的一篇关于道德规范内容文章。
令我吃惊的是,此文开篇就是语病和逻辑错误、一看就知道是学理工科的。
而这样的事情,我在北大多年的“浪迹生涯”中从未发现。
清华大学王保国教授
王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液流电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分子膜物理化学及膜分离过程;高分子膜分离材料制备;大规模蓄电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工程办公电话: 86-10-62788777办公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工物馆446房间电子邮件: bgwang@学术荣誉:日本国文部省奖学金获得者 1996-1999日本化学工学会“关东支部长奖”1999.10日本东京大学“向坊学术活动奖”1999.9“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审稿人“Canada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审稿人研究领域:1. 高分子膜物理化学及膜分离过程2. 高分子功能材料分子设计3. 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及扩散过程动力学4. 膜分离技术的工程研究研究兴趣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有机溶剂的分离与纯化, 具有选择性高、节省能耗、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和生产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技术之一。
通过对溶剂分子和膜材料高分子间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将高分子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理论成功应用于膜分离领域,提出分离有机溶剂混合物的膜分离材料设计法,研究论文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利用化工新材料来实现特定功能的材料学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展示了化工学科和材料学、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创造丰富多彩物质世界的化学工程学的魅力。
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步和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具备了将新材料制备、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关物性学研究进行整合,逐步形成新型研究开发体系,在分子水平上把握材料形成机理,进行计算机模拟和预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材料设计。
在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脱除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离膜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先选择吸附—固载促进传递的膜分离新模式探索3)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卷式超滤膜工程放大设计方法研究(日本,日東电工株式会社项目)4)国际合作研究项目:DMFC燃料电池开发过程的物性研究(和日本东京大学共同承担日本JST项目)5)中石化基础研究项目:脱除汽油柴油中少量芳烃烯烃的分离膜研究研究课题简介以膜分离技术和分离膜物理化学研究为基础,面向社会发展对化学工程研究提出的挑战,围绕膜材料和膜分离过程开展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王克宏教授生平 - 清华大学
王克宏教授生平王克宏,1941年7月出生于江苏镇江,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病于2010年11月1日16点10分去世,终年69岁。
王克宏教授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数理逻辑专业,之后一直任职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忘我工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王克宏教授参加过为我国国防事业服务的724计算机和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DJS100系列计算机的研制,为这些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设计做出了贡献。
八十年代,他主要从事分布式系统的研究并开始关注知识工程研究。
1992~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进修,回国后他的研究转向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工程和分布式知识处理领域。
他率先在我系开设“知识工程”课程,创办了“知识工程研究室”;他先后与日本3家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并曾担任清华大学与IBM合资的鼎新信息系统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特别是他敏锐地抓住JA V A语言开发环境改变了传统软件编程模式的时机,在国内率先推广JA V A语言,被誉为“中国Java之父”。
在研究工作方面,他学术思想活跃,紧跟学术前沿,牢牢把握方向。
他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八六三、科技攻关和军用基础研究等项目,并多次获得科技奖励。
其中“知识处理程序系统KPPS”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也获得机电部“国家攻关项目个人突出成就奖”;“分布式操作系统QDUNIX”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处理”这一研究方向,提出了“在INTERNET上进行多模式、多方法、多策略地获取信息,多层次地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四多”和“三层次”观点,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多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八六三“个人化的智能导航系统PINS”,九五攻关“基于Java技术和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国际合作“基于Java技术的PDF处理软件”、“基于Java技术的远程项目管理”等。
修身为本,守住优秀传统文化之魂——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
修身为本,守住优秀传统文化之魂——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9期“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贲卦·象辞》文化是民族之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 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清华大学教授钱逊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修身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人的立身之本,我们学习并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此。
青年学子的课本里,应该把优秀传统留住。
民族复兴的进程里,必须把文化根脉留住。
认知需要案例来加深体悟,我们选择了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作为专题报道学校,介绍了民族小学追求“ 和而不同”“ 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的幸福实践。
我们也找到其他传统文化教育的践行者,分不同学段或地区,学几句“南京白话”、练两下“抵功拳”、听一段黄梅戏、感受一次“娃娃过节”、呼吸一下“土香土色”……不同学段或地区的课程与实践,期待能为传统文化在不同学段如何进入学校提供启发。
当然我们的视野不仅限于国内,很多国家都曾经或正在面临本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其中,英国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只八个字,文字简单,但践行不易。
想做,因为我们有梦想;能做,说明我们有能力。
做自己想做并且能做的事,这就是幸福。
文 | 本刊记者宋欣园钱逊,1933年生,籍贯江苏无锡,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等诸多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18年第05期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其较长的充电时间也为人所诟病。
日前,欧洲和美国计划2020年后车辆电池容量基本上达到100千瓦时,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设定充电时间15分钟,充电功率350千瓦。
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将对现有纯电动汽车整体技术体系带来严重冲击和安全技术挑战,因此,充电基础设施一定要从长计议,着眼未来10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发电主体能源,充电智能化将会引发能源革命。
我认为,面向未来的下一代汽车将会是“新能源智能化电动汽车”,这意味着电动汽车、驾驶智能化和充电智能化一定会紧密结合在一起。
驾驶智能化即将变为红海,而充电智能化仍是蓝海一片,且比驾驶智能化更容易推广,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开辟另外一个能源智能化的大空间。
除此之外,电动车充电技术的发展愿景将会以电池储能、微电网等为主,也就是车电互动,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微电网协同平抑快充负荷。
因为快充技术的大幅提升,将会导致快充功率的峰值差过大。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也呈间歇性峰值,如何让两大峰值协调互动,形成平衡稳定的电网,是一个需要尽快研究和落实的课题。
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三年内,电动车充电模式将会以夜间慢充为主,日间快充为辅,快充场景集中在城市公共快充站、高速路快充站和出租车专营场站;未来3到5年,长途出行则会以高速公路集中快充为主;未来5到10年,充电模式将会实现停车即充,电能交互交易以及长途超级快充。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跨入新时代、推进新常态,经济转型和发展都要依靠创新力量。
愿景固然可期,但前路总有坎坷。
直至今天,我国的科技成果研发体系仍不够健全或健康,转化体系也还不够顺畅。
一方面,在研发链条上,对推动科学或工程链接式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的良性互动体系仍未实质性建立,甚至对引导或激励这种良性体系建立和持续发展的导向系统也还存在严重偏差;另一方面,在转化链条上,体制机制需要优化,部门隔墙需要弱化,互动氛围需要强化,资源与技术对接、基础与产业互动的良性局面尚未形成。
展望“十二五” 再话信息化——访清华大学教授马智亮
“ 二 五 ” 再话信息化 十
访清华大学教授 马智亮
于巧 稚
建 筑 业 正 处 于 信 息 化 高 速 发 展 阶 段 , 以信 息 入 实 施 信 息 化 领 先 发 展 和 带 动 战 略 ,推 动 信 息 技 术 与 企 业 经
城 市化的发展 ,已经取得 了全行业的共识 。
济 社会 发展 更全 面,深入的融合 ,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企业
特 关 p iF u_ 别 注s cl c ea 0 s
我国建筑业正处于信息化 高速发展 阶段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城市化 的发展 ,
_ 全行业 的共识 。建筑企业信 息化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快 ,发展水平有待提 高。建
是 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中各方面要素 的健全都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信 息化 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 我 国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实现现代化与工业化 的 ( 0 1 05 ( 1- 1 全国建筑 业信 息化发展规 划纲要 》在正值 “ 2 2 十二五 ” 时期 出台具有
多个。在 国家 “ 十五 ”和 “ 十一五”计划的项 目中,均担任
课题级负责人。 迄今 为止 ,共发表 各种 学术论文 10 0 余篇 ,著有 《 实现 建 设领 域信息化之路》、 《 施工企业信 息化成 功秘 密》 等书 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 首届 全 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提名奖” ,北京 市教 育教 学成果二 等 奖, “ 北京市优 秀教 师”等称 号各 1 。 次
和 “ 十一 五 ”国家科 技攻 关计 划和科 技支撑 计划 的支 持 ,
一
共有近 8 个 示范项 目,有 些是应 用于具体 项 目当 中,有 0
内容—— 针 对企 业 分 类提 出与 时俱 进 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建筑作品1
淼庐
• 从大门要经过狭窄的门洞和 台阶才能到达高台之上,此 时如镜水面与开阔山景瞬间 尽收眼底。人在高台上看不 到落水的线脚,一线水面上 即是山景。
↑入口大门
← 水池下的门洞
淼庐
一入大门又是影壁围 出的小空间转折后沿 内院的水面,经过一 段小径,进入客厅, 复又通过百叶看到水 面和山景。
↑庭院景观
李晓东简介
• 李晓东 清华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建筑本科毕业 1989-1991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 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 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2005-, 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5-, 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分析作品
• 玉湖完小2003-06 • 淼庐2004-09 • 桥上书屋2008-09
玉湖完小
• 主持人:李晓东 • 团队:李晓东, Yeo Ka ngshua , Cheong Kenhua , Lim Guanxiong • 项目地点:云南丽江 玉湖村 • 建成时间2003-06
玉湖完小
• 这所名为玉湖完全小学兼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筑 ,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坐落在玉龙 雪山脚下,旁边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洛克旧居. •玉湖完小精美的设计运用 当代建筑实践巧妙地诠释 了传统建筑环境,其对地 方材料的大胆运用及极富 创意的演绎乡土建筑技术 不仅创造出一个富有震撼 力的形势,也把可持续建 筑设计推进了一步。
淼庐
• 项目名称:淼庐 •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 造价:750万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邱勇开学典礼演讲词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邱勇开学典礼演讲词踏进大学的校门那一刻起,挑战和超越的接力棒现在已经传到你们手中,站在清华的开学典礼上,我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清华大学教授老师邱勇开学典礼演讲词,希望你喜欢。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邱勇开学典礼演讲词篇【1】亲爱的同学们: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清华园里扬起理想的风帆,挥洒绚烂的青春!同学们,此时此刻,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喜悦和激动。
你们和很多年青人一样都有一个清华梦。
在你们之中有一位叫索朗旦增的同学,他的家在西藏靠近边境的浪卡子县,他经历了47个小时的旅途奔波后来到清华,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也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
索朗旦增家境贫寒,在拉萨上中学期间每年只回家两次,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祝贺索朗旦增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华的一员,也祝贺全体20xx级的同学们圆梦清华!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在清华,你们将浸润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
在清华,你们将有机会聆听学术大师的教诲,有机会到世界各地交流学习,在更具柔性的培养体系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成长路径。
在清华,你们可以在200多个兴趣社团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里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
我相信,你们将在清华收获最美好的大学生活。
1981年,70岁高龄的季羡林学长在散文《清华颂》中写道:“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的早”,“清华园却不仅仅是像我的母亲,而且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确实,在所有校友心里,清华永远是美丽的。
今天,我想对你们说,“有你的清华会更美!”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你们可以发现园子里“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的诗情画意。
秀美安谧的环境确实能涤荡人的心灵,让人憧憬、引人遐思。
清华大学教授李先庭说南方供暖
第2 期
清华大学教授李先庭说南方供 暖
3 7
的生物质燃烧实现 了碳的 自然循环 ,但规模化使 冷 的南方地 区均有 合理 的供 暖措施 ,可 以根 据 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天气 情况选 择是 否开启 供 暖设 施 ,就 象现在 夏
除上述热源方式外 ,南方供 暖还需要与建筑 季 的空调一样 。 大家热议 南方供 暖的话题 ,除技 术层面外 , 更主要 的是供暖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该 由谁承担 的 问题 。现在夏季 ,南方、北方均有 空调 ,大家根 据 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舒适要求合理运行空调 ,即 使 出现非常凉爽 的夏季 ,也没有人会说北方不该
及运 行 维 护 的工 作 量 。 由于城 市 热 网通 常 采 用 热
较各 有 什么 特点 ,哪个更 经 济 、环 Nhomakorabea保 ?
答 :南方可用的供暖技术非常多 ,不可一概 而论 。 目前 ,住 建部 “ 不提 倡建 设 大规模 集 中 供暖热源 和市政热力管 网设施为建筑集 中供暖” , 而建 议 “ 因地 制宜地 采用 分散 、局 部 的供 暖方 式” 。相对而言 ,锅炉 、热泵 、可再生能源供 暖是 目前选择较多的供暖方案 。 锅 炉不 仅可 以全 年提供 生 活热水 ,也 可用 于冬季 的供 暖 。但 由于燃煤会产生大量污染物 ,
用北方的城市热 网模式 ,不仅会造成很大 的投资 资源、气候条件和建筑功能合理选用 。 压力 ,热 网建成后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好 。正是 由 采 用可再 生 能源供 暖是 国家 鼓励 的供 暖方 于这个原因 ,住建部 “ 不提倡建设大规模集 中供 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太 阳能、生物质等。太 暖热源和市政热力管网设施为建筑集 中供暖” 。但 阳能供 暖运行 费用低 ,但 受制 于 当地 的气 象条 这并非否定一些小区建设 自己的集 中供热 系统或 件 ,通常还需配备其它的辅助供暖形式 ,初投 资 较高 。生物质供暖近年来发展较快 ,采用 自 然界 设置分散的供暖系统。
清华文科资深教授车轮上的文明
清华文科资深教授车轮上的文明
孙玉怀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蠡县人,从小喜欢武术,8岁练习“戳脚”,如今已是戳脚门掌门人,他是一个古代传统兵器迷,爱琢磨做弓、刀、箭、盔甲等古代兵器。
偶然间和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相识,受彭教授之邀,根据出土车辆的平均大小,1:1复原了春秋战国“士婚礼(士族阶级的婚礼)”所需要的婚车。
提到婚车的制作,孙玉怀说,从开始备料,到制作完工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粗略统计,总花费近20万元。
此次对士族车辆的复原完全遵照了史实,并参考了已出土文物的样式制作。
其用料、制作方法均依照古代制作车辆的工艺而成。
因此,对车辆制作工艺的要求极为严格。
如此复杂的制作工艺,让孙玉怀在制作中,对古人的勤劳和智慧赞叹不已。
“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就能完全凭手工制作出这么高难度的车辆。
”
2021年在保定市第四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的彭林教授委托姚刚教授亲自到蠡县指导了一场士婚礼仪式,在优美的月雅桥畔,孙玉怀制作的婚车华美亮相,引得旅发大会的各级领导和观摩观众的广泛称赞。
2022年6月12日,由XXXX科教频道播出的考古公开课《车轮上
的文明》孙玉怀向大家介绍了复原车马是如何制作完成的。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通过拍摄视频纪录片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婚礼是如何举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教授:令好人寒心的社会就是最坏的社会
《南方日报》4月18日刊登了该报对中国国内知名社会学专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的专访。
孙立平在此次采访中指出,中国需要一场社会变革,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运动的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和制止社会的溃败。
这是中国现在要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
带着何谓幸福、怎样建设幸福社会的思考,孙立平近日走进广东省委常委会集中学习讨论会,给省委、政府、人大、政协、法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做了题为《关于提升幸福感的几个问题》的辅导报告。
“课前”,孙立平接受了《南方日报》对他的专访。
孙立平在采访中表示,幸福不能变成被幸福,实现幸福要摆脱现在的发展思路,实现幸福要以实现公平正义为主线……根本上说,幸福是一种满足感,是对社会状况满意的一种感觉,非常微妙。
不同人在不同时段的感受是不同的。
所以不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都很难完全洞察人们的幸福感。
具体来讲,目前所说的幸福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把幸福作为整个社会追求的一种理念;第二个层面是把幸福作为一个宏观的目标,对整个国家的政策有一个基本的导向;第三个层面是将它作为官员和政府考核的指标。
进入第三个层面是需要非常谨慎的。
因为把幸福作为一个政治指标来考核的时候,有一定的风险。
最典型的就是和谐社会这个理念。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它让我们的社会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一个考核的指标的时候,个别地方的官员就会作假,捂住矛盾,或者用一种不正当的方式把冲突压住。
所以建设“和谐社会”就变成大家调侃的“被和谐”,和谐变成了一个动词,这反倒对解决社会矛盾起了有害的影响。
同样,我们也要防止幸福的愿望变成“被幸福”的结果。
孙立平指出,现代幸福的条件包括要有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健康的社会和绿色的生态。
造成人们不幸福最基本的还是两个问题,一是民生问题,现在收入、住房、就业压力都很大;另一个是这个社会缺乏公平正义造成了人们生活的不幸福。
其实,关于幸福的建设可以有两条线,一是民生,当然这很重要,现在我们政府在建设幸福社会过程中,主要在围绕这条主线。
而另一条主线是公平正义。
依我看,公平正义比民生还重要。
要知道,最大的痛苦是没地方说理,令好人寒心的社会就是最坏的社会。
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底线就会丧失;没有公平正义,不满和冲突就接踵而来;没有公平正义,每个人都觉得是受害者,都是弱者;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合理的财富分享;实际上,没有公平也就没有真正的民生;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所以,我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但是现在我们谈幸福的时候,主要还是强调民生,对公平正义的强调还是非常弱的。
我觉得如果没有公平正义,民生状况也是改变不了的。
孙立平强调,当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公平正义的环境时,再好的民生也难以增强人们的满意度。
幸福感是相对的,产生于比较,要紧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而我们的邻居却没有。
幸福来自相对成功,不幸福源于相对剥夺。
所以,你看现在几乎所有的人,尤其是大家还比较羡慕的一些人群,都在说自己是弱势群体。
普通公务员、领导干部、警察甚至有的法官都说自己是弱势群体。
他们都是弱势群体的话,工人、农民怎么办呢?其实这个现象意味着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的状况不满。
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状态当中。
我认为这不正常的原因就是缺少公平正义。
观察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可以注意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我把它叫做“牵出现象”。
首先是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权力的霸道和蛮横,暴力截访,血腥拆迁;执法部门的腐败使得一些地方的民众有冤无处申;腐败开始成为一种民众无可奈何甚至只有默认的现象;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强势利益集团在财富的掠夺上肆无忌惮,对公平正义造成的严重侵蚀导致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孙立平称,权力失控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降低。
同时,政府公信力丧失,道德优势弱化,只能越来越依赖强力与强制。
这是最可怜的。
所以孙立平认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维护公平正义。
如果在建设幸福社会的时候,强调这一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比如当年的美国,19世纪末的美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政治上腐败严重、经济上寡头垄断、权力和资本勾结等现象普遍存在,整个社会生活没有规则、道德堕落。
但是它通过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使社会得到了重要改变。
这三个步骤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进步运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改革;20世纪60年代建设“伟大社会”的运动。
通过这些社会进步运动,美国社会溃败的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
孙立平特别指出,中国也需要一场社会变革,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社会进步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三句话: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制止社会的溃败。
这是中国现在要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
实际上也是建立一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最主要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0年,孙立平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的文章,之后被各大网站陆续转载。
官方媒体人民网在2月14日转载该文,但之后被发现从网络中删除,引起网民的猜测:这是人民网工作人员的失误,还是我们意识形态的又一个春天?有评论指,该文旗帜鲜明、立场明确、条理清晰的分析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情况及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
孙立平,著名社会学专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先后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孙立平关注中国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以观点新锐、犀利著称。
2006年被《南风窗》杂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