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川教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一、自主先学1、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时间:年。
内容:逐步实现,逐步实现。
2、第一个五年计划:年。
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以为中心,以为重点,以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年月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
二、合作助学1、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果?2、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拓展导学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在我国建立起来的?四、检测促学1、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2、右图为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下线的情节。
这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一五计划时期 B.十年建设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3、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4、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由此可见我国()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依据右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A.农业 B.轻工业C.重工业 D.手工业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右图是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
2024年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1(pdf)川教版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历史教材、参考书籍、教学挂图、模型等。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历史纪录片、短视频、音频资料、网络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解、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视频观看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4.阅读理解题:
请阅读以下文章段落,回答相关问题。
文章段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逻辑关系
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过程包括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农村合作化、国有企业的建立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
备注: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
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PPT课件
多媒体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
及分析
导
入
新
课
复习旧知
(1)_______年中国开始抗美援朝。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___________》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2)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3.网络教学环境;
4.移动教学环境(例如使用手机、IPAD等)。
教学目标
1、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重要任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名字、性质);
2、列举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3、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了解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学准备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有关历史知识正确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说课稿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一章,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实现路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的发展。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过程,并能够简要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历史交流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仰。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进行梳理和概括,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全面推行计划经济。
•实行社会主义协作劳动和按劳分配。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2.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过程阶段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实行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立人民政权。
阶段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年-1957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国家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阶段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推行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推行城乡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和求知欲,大概介绍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概念。
第二步: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15分钟)•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
•通过例子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和优越性。
第三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过程(40分钟)•以时间为线索,讲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三个阶段,并介绍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和特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案川教版
教学内容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材版本 川教版 教学课时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课 型 新授 【一、学习目标】 1、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重要任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名字、性质); 2、列举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3、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 【二、复习巩固与知识准备】 (1)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涌现的英雄人物有 、 。
(2)土地改革运动的起止时间 ,土改地区 ,法令《 》 【三、预习案】 1、过渡时期指:1949年 成立到1956年 基本完成的时期。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 ,逐步实现国家对 、 和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总路线。
2、一五计划:时间:( 年— 年)。
内容:以 为中心,以 为重点,以发展 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 的初步基础。
一五期间,我国坚持 为主的方针, 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意义: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 体系,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基础。
3、1954年宪法: 年9月第一届 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大会通过了《 》,它是我国第一部 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规定一切权利属于 , 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它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4、三大改造:从 年开始,国家对 、 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建立 ,工商业 。
到 年底, 基本完成,标志着 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订正栏 【四、探 究 案】探究一 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该材料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件?这是个什么性质的文件? (2)通过这一法律文件的机构是什么?是何时通过的? (3)这部法律的诞生有何重大意义?探究二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迈着坚实的步伐凯歌行进,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行了三大改造,中国社会发生了20世纪以来继伟大的辛亥革命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2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2‖教学主题‖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1、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知道一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及其重要任务与主要成果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及其性质;4、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及其标志等基本史实;5、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纲。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必要性、《54宪法》的特点‖教法、学法‖多媒体课件,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学生回答)步骤二、新课讲解导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
经过三年经济的恢复,1952年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国民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及路线。
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的时期。
第一目: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课件设计(展示课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五四宪法》)(5)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师补充: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师生互动全国人民欢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入会场国家领导人参加一届人大会议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第三目、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教师引导学生互动教法学法1、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6年提问法2、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川教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能力培养:(1)通过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运用图、表格、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创新的能力。
3.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坚定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2)通过对模范人物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学法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实施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总结导入:(略)知识结构设计:(略)课后作业:社会实践调查新中国诞生以后,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上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知识梗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先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然后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实施“一五”计划,通过经济建设发展了生产力,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同时,通过宪法的颁布,使民主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党纲的内容。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名师教学设计1 川教版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
2、识记过渡时期的概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
2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教学法。
3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难点:对1954年宪法的性质的认识。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从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的理解。
3.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过程。
2018-2019学年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学习目标】
1.记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
华人民共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
2.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3.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课前准备:查资料、查练习题教学方法:纵向联系法、讲练结合教具设计:电脑、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从而使学生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由此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P15—19,教师在堂辅助二、导标:(1)出示教学目标(2)出自自学提示题(师生共同完成任务,以提问和举手回答问题的形式解决自学指导。
)[第一个五年计划]1、什么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是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人主义改造)2、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分别是什么?(1953年——1957年)(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工业主义化的初步基础)3、“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是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时期。
经过建国初期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人民政权巩固,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本课即是讲述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本目讲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依据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并没有对过渡时期规定具体时间,而是以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
1952年,毛泽东曾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我们只用了7年,即我国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学设计
精品word文档可以编辑(本页是封面)【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精品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第一个五年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5 川教版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记住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3、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及其性质;4、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5、记住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二、能力与方法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必要性、《54宪法》的特点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步骤一:回顾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1、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10月)2、和平解放西藏,统一大陆、民族团结(1951年5月)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4、土地改革,满足农民需要(1950年6月-1952年12月)活动2【讲授】步骤二:新课讲解导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
经过三年经济的恢复,1952年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国民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及路线。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过渡时期的提出(1)提出时间:1953年(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2、“一五”计划的实施(1)实施时间:1953-1957年(2)主要任务:第一: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第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第三: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word教案1
第5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学习,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二、难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本课学习相对枯燥,名词、概念较复杂。
在备课时,教师应当注意从生活、学习、时政等学生关心的方面来立意,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从相关社会新闻人手,从《刑法》相关内容入手,从反腐败相关内容入手,从修宪相关内容入手,从政府机构改革相关内容入手等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和前面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内容相联系,还应该和以前所学过的相关民主、法制内容,尤其是《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联系起来。
民主和法制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至少在提出相关问题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来。
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有关班级选举班干部、《教育法》等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本目的重点是讲述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教材着重突出了“发展”一词。
建国初期我国就非常重视民主建设。
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起来,这一制度还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完善和调整。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川教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川教版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的总路线)②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主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③方针及措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三大运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
④“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工)。
⑤从无到有的工业:飞机、汽车制造、电子、重型机械等工业。
⑥影响: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时间:1954年9月;②地点:北京。
③内容: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
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⑤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
②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意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
3.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三、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利弊、困难与克服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
研究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2. 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分享彼此的讨论结果。
3.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讨论观点,并带领学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拓展延伸活动(15分钟)1. 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和基本特点。
2. 针对视频中展示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课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事件,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历史的兴趣。
研究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小组之间进行汇报和分享,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促进全面理解。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和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时期。
经过建国初期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人民政权巩固,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本课即是讲述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本目讲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依据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并没有对过渡时期规定具体时间,而是以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
1952年,毛泽东曾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我们只用了7年,即我国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其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前者讲的是要发展生产力,后者讲的是要变革生产关系,因而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如教材所言“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是照耀全国人民前进的灯塔。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行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采取的有效措施,至今我国仍在实施“五年计划”。
教材明确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概念:从1953年起,到1957年止。
它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是实施总路线的具体步骤。
第—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拉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
这一规定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如毛泽东所言,当时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当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并不是说孤立地发展重工业,放弃农业、轻工业等。
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必须各部门兼顾,平衡发展。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影响教材首先指出,“一五”计划能超额完成,是我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奋斗的结果,并举革新能手王崇伦为例,以加深学生印象。
对“一五”计划完成情况,教材分别从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小字内容)等方面加以说明。
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其中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最快;农业总产值增长25%;交通运输业方面,按计划完成了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的建设,沟通了西藏同青海、四川、新疆各地的联系。
新建了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并提前通了车。
最后教材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最重大的影响在于,“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到会代表1211人。
会议最主要任务便是制定宪法。
2.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制定。
教材小字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宪法草案》的形成过程,用以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教材概述了宪法的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主要内容: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根本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
宪法的意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在此过程中,为减少改造阻力,国家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采取赎买的政策,逐步收归国有。
2.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意义教材指出,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完成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建议一、本课第一目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可以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目。
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其次指出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首先向学生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计划的任务总结“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教材的小字部分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补充,可组织学生阅读。
同时教师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影响。
讲述时可按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字部分及教材图画,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几个方面讲。
应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教师可向学生较详细地介绍其事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向学生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于“宪法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对宪法草案的起草、讨论与修改情况及宪法的内容、特点作了必要的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性、宪法性质的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
讲述这一内容时,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使学生通过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自然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三大改造”一目。
首先向学生明确指出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农业的改造,教师可以如下导入: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教师在讲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指出: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党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合作社,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教师指出: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98%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根据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
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教师可在讲课结束时要求学生自己找出三大改造的意义。
最后强调: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辅栏释义“说说” (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记记” (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间是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说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结果):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结果是: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