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二章 “死火厂”救星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十八章 把“自己人”基本清除出去
以我40多年企业经验看,企业最大的失败就是上错项目、用错人。
兴发公司白勺主任、部长、工程技术人员每年都要淘汰十分之一,所有员工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末位淘汰。
人才要有进有出,绝不能像死水一潭。
要让管理人员有危机感,人无压力,便无动力。
——罗苏吃过晚饭,全家人坐到一起,边喝茶边看电视。
每当这时,才是一家子最轻松的时候。
罗苏点上一支烟,慢悠悠地吞云吐雾。
一会儿,他突然站了起来,说:“先把电视机关了,我们开个家庭会!”“哎,老爸,有这么严肃的吗?”小女儿觉得奇怪,“家里开会还用关电视呀?”“对,是严肃的!”罗苏向女儿招了招手,“把你妈和你哥也叫过来。
”妈妈还在厨房里忙着,女儿不知道爸爸要开什么会这么重要,乖乖过去把妈妈和在房里听音乐的哥哥叫了出来。
“在厂里开完会,还要开到家里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呀?”妻子也不知道丈夫今个儿要讲什么,显然有点不满的情绪。
平时爱热闹的小孙子,被保姆带到书房去了,关了电视,大厅里就静了下来。
一家人坐好,罗苏便掐了烟头,清了清嗓子,正式宣布家庭会议开始——“从明天开始,我们一家就成为兴发的一个股东了。
兴发改制,跟着公司内部也要改革、调整,我是公司的大股东,又是头目,所以我想,这个改革首先得从我们家开始。
”大家听着老头子的开场白,一时不明就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小女儿调皮:“公司改革,关我家什么事儿?”“当然有关,尤其是你。
”罗苏故意加重了口气。
“我?改革我吗?”小女儿扑哧地笑了起来,“我又不犯法,老爸要炒我不成?”“不错,我要炒你,这与犯不犯法没关!”“不是吧?爸,你……你今晚又没喝酒……”小女儿显然觉出事情有点不对劲,但她肯定明白父亲这不是开玩笑。
“还有,你妈和你哥,全部炒!”罗苏把话说得短促、有力,让人听来真真切切。
勿庸置疑。
“你……”妻子一听,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最了解丈夫,她知道丈夫从来是说一不二的人。
但她不明白,既然公司改制,自家成了大股东,为什么反而不能在自己公司里上班,她一时想不通。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二十一章 五大板斧之葳
企业老板就像一个主治医生,要经常为企业把脉,及时对症下药。
——罗苏先人者胜,后人者败。
进入新世纪之春,兴发公司一如其主人罗苏眼下的精神面貌,踌躇满志,攒足力气,又向下一个标杆攀越。
元月,兴发人迎来一大喜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役总局,确定“兴发牌铝合金建筑型材,符合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规定,批准免检”,颁发《产品质量免检证书》。
这是广东铝型材企业惟一享有这一特殊待遇者。
直到5年后的今天.“质量免检”企业,在同行中还不出三家。
然而,兴发是在自己15个生日时,即2000年,就获得了如此殊荣。
这是一个国家最高质量监控机构对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认可与信任。
作为企业,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了。
乘着这股东风,乘着上年“三大战役”取得丰硕成果的威力.罗苏更是信心十足,目标明确,决意组织兴发人在“三大新产品”的花色品种上延伸和扩展,让技术创新、质量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内涵上做足功夫.摘取更多的科研成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兴发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形成一条龙管理方式,一方面。
科技人员在接受客户不同的产品类型的设计生产,实行按需服务;另一方面,又独立创新自主技术和产品,坚持每月至少开发5~8个新产品,光是2000年.开发并投入大面积生产的新品种就达80多个,足见兴发具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由于新产品在市场上一直被众多经销商追捧,兴发以产品品牌独有的魅力,一直在同行中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即使别厂的同类产品以降价或压价倾销,也无法动摇消费者对兴发这个最高性格比产品的热爱,兴发靠的是更好的技术,更多的花色品种,更优的产品质量来征服国内消费者。
让我们来关注兴发在新世纪初的“五大板斧”——第一大板斧。
继续开发“节能环保一2000型”铝合金门窗型材,同时储备研发“节能环保一2001型”铝合金门窗型材;每月保持推出一批“节能环保型”高密封推拉窗铝型材新品种,在花色品种上拓展市场,刺激消费者使用欲望。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序——可寻求到的答案
初夏五月,晨风送爽。
我应邀读完作家黄康俊新著《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简称:《中国企业力量》)样稿,兴奋之余,我想起了2005年10月18日晚上,在北京吴敬琏教授住地,当他连续第四年(次)接受罗苏的专程来访后,向我提出的一个希望。
他说:“罗苏的经历不简单,你们要好好总结一下。
”吴教授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由于各种原因,尚未能回应吴教授的厚望。
这一次,当我读完《中国企业力量》样稿后,三天来,我接过吴教授半年前向我提出的话题。
作了以下的几点思考……罗苏,当年一个1 7岁的生产队记工员,能成长为一个全国注目的企业家:一个在小作坊酿造酱油的小工,成为今日中国首屈一指的铝材王。
奇闻啊!一个仅仅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20多年后,竟然登上了香港大学讲坛.向莘莘学子传经送宝。
不久,又被乔石委员长看中而受到邀请,准备到中央党校为省部级干部讲课。
这两件事,简直不可思议。
开放改革20多年,广东省乃至全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很多成功者,头顶上曾戴有无数让人歌颂、羡慕的桂冠,极目睹去,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经过时代的巨浪冲击和淘筛,他们绝大部分都消失了.下岗、换职、退休、移居海外、病故、外逃、判刑、丢命,形形色色.什么都有。
为什么罗苏能独占鳌头,愈战愈勇,长盛不衰,巍然屹立?2006年3月31日,我陪同当年风靡全国、影响海外的原白云山集团公司董事长(现已退休)贝兆汉前去访问罗苏。
两位老友,当年一个是国有企业老总,一个是乡镇企业的厂长,别后十多年,今天见面了,格外高兴。
贝兆汉握着罗苏的手第一句话是:“罗总,您是真正的英雄,你的成功,绝不偶然!”接着又说,“1993年3月20日,全省60多户大中型国有企业老总,来向你取经,那次盛会,《经济日报》报道后,震动了全国,至今记忆犹新,常为美谈!”罗苏笑了,连忙说:“贝总,您过奖了,没有什么,我什么也不是,不是。
”感谢黄康俊和他的新著,为我们作出了答案。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三章 最听使唤的“能人”
管理人员不是官员,而是职员,因此不要打官腔,要实事求是。
工作中遇到问题切忌袖手旁观,碰到困难力戒绕道回避。
反而要一马当先,以身作则,敢挑重担,承担责任。
——罗苏上个世纪70年代,南庄有两间陶瓷厂。
此前,曾经过两任厂长经营,但始终严重亏损。
南庄公社领导们十分焦急,便指望“福将”罗苏来扭转“乾坤”。
这是1972年,南庄陶瓷厂第三任厂长罗苏上任。
很快.罗苏就找到了治厂的“正穴”:把产品定位为生产瓦缸、酒埕、涵管、烟囱等农村急需的民用陶瓷,走“平民路线”,避免了与众多同质产品的厂家竞争。
这样一来,果然风生水起。
这个160人的“大厂”,由于经营得当,当年就扭亏为盈,且连续3年利润递增。
南庄陶瓷厂从此成了“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多次代表佛山市社办企业到各地讲用,介绍经验。
期间,也就是1974年,36岁的厂长罗苏,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继而兼任该厂党支部书记。
此后连续13年,罗苏一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进入1975年,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燃料由国家控制分配,陶瓷生产受到较大制约,所以南庄公社决定关闭陶瓷厂,改为电风扇厂。
这样,领导便把罗苏调到南庄农具厂当副厂长。
革命工作不分贵贱。
让一个大厂的厂长去当个小厂的副厂长,而且还是一个红彤彤的优秀共产党员呢,不过上级认为合适就是合适吧。
一向听话、服从安排、任劳任怨的罗苏,二话不说,就这么“连长升排长”,去当南庄农具厂的副厂长了,同时,还兼支部副书记一职。
管生产,实质也是关系一个厂的生死存亡环节。
罗苏其实也不是什么天生的“全能冠军”,但他是出了名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行的好手。
他坦承:谁都当不了常胜将军,但只要你喜欢自己的职业,就会干好它。
罗苏很快就找到农具厂生产的要诀,他要改变传统的手工劳作,引入机械化生产,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但那时生产用电十分紧缺,日常照明还隔三差五停电。
罗苏果断购置了发电设备,从而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此外,根据市场的需要,罗苏为农具厂建立一套快速研发适销对路产品的机制,奖励技术有功人员,大胆把农具厂扩展为“面对市场需要”的多功能生产厂家。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十九章 影响中国:兴发技术革命(一)
一直以来,我对科技人员总有“爱才之心,扩才之胆,容才之量”。
人才为什么要跳槽呢?薪酬高低并不是决定人才去留白勺关键,公司内部组织氛围和个人感受,即相互之问白勺“亲和力”,通俗地讲,就是领到了相应报酬饷同时,使人才有安全感、事业感、成功感,这是留住人才的根本。
——罗苏1998年12月,广东兴发铝型材集团,完成了企业改制,更名为广东兴发铝型材厂有限公司。
这并不是一个企业名称的更改,而是这个企业从内涵到外延已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嬗变”。
企业的性质改变了,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股份制民营企业,政府角色从中完全退出,兴发公司市值净资产评估出来的4.5亿元,由接收管理的股东负责支付给政府。
我们注意到,转变为民营企业老板的罗苏,从第一天起,就背负着1.4亿的巨债,也就是100%以上的负债率,艰难前行。
然而,没有谁担心这位“民营企业新人”会走向迷途,也没有人去怀疑他“自己做”是否还能“长盛不衰”,“南海不倒翁”的美名似乎是神灵给他的赐予,让人相信他是天生的常胜将军。
所以,兴发的中坚分子,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与公司共进退,与罗苏共荣辱,这也成为兴发的一则佳话。
当时,南海包括省外诸多厂家得知兴发改制,也晓得兴发人才难得,都想趁机“打劫”,纷纷前来挖角——给那些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开出高薪,或答应其他颇具诱惑的待遇,以图挖走这些人才,但兴发的人才们却始终不为所动,反而成了宣传兴发的忠实分子,他们都乐意跟着罗苏继续创业。
正如现任挤压分厂厂长林伯新所言:“除非兴发不要我,要不,我会在兴发干到干不动为止。
因为我是兴发培养出来的。
我从兴发开办的第一天干到现在,不知多少次有其他厂来要我,我都不走。
罗总这个人人格很高尚,是我做事做人的好老师。
兴发需要我,而我更需要兴发。
”罗苏对改制后的兴发,在经营管理的宏观和微观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制定了新的五年规划,订立年利润要递增15%以上的目标,惟独对坚持技术创新,以产品为核心创立兴发品牌的发展战略不变。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二十八章 捍卫兴发:直面“李鬼”之恶
裁们要注重依法经营,也要注重学会保护自己。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创新,没有自己的“个性化”产品,没有树立“知识产杈”观念,就算模仿出新产品,也没前途,甚至要吃官司,害人害己。
如今,企业若长期摒资本,拼小聪明假冒伪劣,必死无疑。
——罗苏自主技术创新,一直是兴发公司决胜铝型材市场的利器。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兴发开始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实行申请专利保护。
到2005年止,兴发公司拥有的专利达26l项,其中发明5项,实用新型12项,外观设计244项,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尤其是2004年起公司实施专利战略,仅当年就通过申请专利73项;而2005年申请获得的专利数目更是惊人,全年专利141项,其中发明2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135项,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天半即产生一项专利。
看看,这简直是一个专利“专业大户”,在中国铝型材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南海区工商联副会长申伟君评价说:“兴发公司在国内行业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这与掌舵人罗苏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分不开。
他始终把企业管理当作不断学习、发展的过程,注重实践、总结、提高。
他原是我们商会副会长,我们每次找他为企业讲课,都既有理论,又有实际,非常有见地,深受当地企业家的好评和欢迎,说比大学教授讲的易懂、实用。
比如讲述如何实施名牌战略、如何用人,提出‘疑人要用’的新观点,都十分难得。
同时,他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很了解,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做最好的产品,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该企业仅去年就获得产品专利一百多个,这就很了不起。
”在佛山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兴发建立了“兴发集团专利数据库”。
内容包括:铝材、陶瓷、纳米、复合材料四大板块。
专利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提高了专利文献的检索效果,也更有利于跟踪对手的专利动向,掌握技术发展动向。
尤其是,他们把专利工作的重点放在专利信息的分析利用上,使那些较有价值的专利情报能够成为公司经营决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据。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二十四章 “兴发现象”与“名牌战略”(一)
创立企业家品牌,必须要有“四尽”:尽忠、尽孝、尽情、尽爱。
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有怎样白勺企业家就有怎样的企业。
——罗苏2002年8月的北京,这天天公不作美,一早就纷纷扬扬刮起了沙尘暴,让人心情十分不爽。
但天气显然没影响罗苏此刻的心情,他在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张绪森的陪同下,刚一下飞机,就急急乘车赶往北京城区。
罗苏此行是专程前来拜望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的。
吴敬琏是我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
其长期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张被誉为“吴市场”。
吴敬琏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
被中央和国务院采用,制定为各个时期的政策与法规。
比如,建设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等。
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大省、强省的广东,一直受益受教于吴敬琏的理论。
从1987年至今,吴教授光是来广东举行其个人专题讲座,就达十三次之多。
1987年他在广东省委礼堂的报告中,提出我们不要有市场恐惧症,在当时影响很大。
罗苏曾多次聆听过吴教授的指点,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罗苏办公的案头上,一直摆放着吴教授送给他的《吴敬琏自选集》。
罗苏此次除了拜访老朋友,还肩负一项重任——代表南海市政府邀请吴敬琏教授在适当时候到来指点当地经济建设。
南海市去年开始举办经济论坛,效果很好,影响深远,拟今年继续举办,时问初步定于下月,此次经济论坛主题是:研讨“兴发现象”与南海名牌发展战略。
吴教授将是这次论坛的主角。
吴教授尽管每月日程安排得很满,但对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盛情邀请,却没半点推辞,一口就答应下来,还笑着说:“除非当天有重大任务,我一定来!”罗苏对吴教授的理解和关心,很是感激。
8月27日,南海市副市长何新行,代表市政府举行了“2002年南海知识经济论坛暨‘兴发现象’与南海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公布论坛将于9月2日开坛,强调此次举行的“兴发现象”与南海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目的在于进一步贯彻南海市实施“扶大扶优扶强”、“抓质量创品牌”战略,推动全市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创全国乃至世界名牌。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十章 总比别人多一种想法
想象能力是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事业、企业的勺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变更。
缺乏想象力的人难担重任。
——罗苏罗苏统领下的兴发,在中国铝型材加工业中一枝独秀,声名鹊起。
在看到兴发厂开发的新产品成为抢手货时,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铝型材厂四面开花,仅是在广东,到1987年10月,登记在册的铝型材厂已达46家。
之所以说兴发厂一枝独秀,是因为其在中国铝型材行业众多的厂家中独步天下,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以自己产品特有的高技术和高品质傲视同侪。
同时,也表明它将要直面一个行业群雄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很快表现为——对原材料的抬价哄抢,对产品的粗制滥造,薄壁铝型材,偷工减料,压价贱卖等等,给新兴的铝型材行业正常、规范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我们说罗苏做事总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有什么先知先觉。
正如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言:“其实,天才只是以非习惯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罢了。
”罗苏自己也这样表白过:我只是比别人多动动脑子,快走一步就是了,好比俗话说的笨鸟先飞吧!在全国铝型材生产像洪水般泛滥开来的当儿,罗苏陷入了沉思。
茶几上的功夫茶,浓得化不开,苦得有点涩口了。
兴发厂的头头脑脑,这两个下午,都被罗苏召来办公室饮“功夫茶”。
说是饮茶,也就是罗苏召开小型会议的一种方式,这么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把严肃紧张的事情放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去讨论解决。
他还有个“习惯”:对自己提出的每个重大的决策,都得听到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
他多次向记者反映过自己的这个特殊“脾性”:“如果大家光是听我说,一致附和我的话,我就立即宣布散会,下次再开,我一定要听到不同见解为止。
”此刻。
罗苏仍然陪着大家边饮茶,边商讨兴发厂下一步的经营策略——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我们该怎么办?还在昨日下午,大家也和往常一样,都想先听听老总的“心声”,罗苏自然也没隐瞒,很直接就把自己思考的结论告诉大家:立足本身.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十二章 跬步无已,至子千里
企业是服务人类饷工具,追求效益只是企业生存的目的。
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努力地把公正、诚信、尊严、欢乐融入日常的工作当中。
——罗苏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铝型材舞台,尽管仍然是兴发在领衔主演,然而,整个舞台的大幕已全然拉开,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已经到来。
让我们转过身,看看与南庄镇一水之隔的大沥镇,此刻正在发生的且日后影响中国铝型材生产进程的变化。
大沥.与兴发所在的南庄同属佛山南海市(2003年,南庄并人佛山市禅城区),其毗邻省城广州。
还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州西关一个叫“茶仔园”的地方,聚集着一帮以奇槎为代表的“大沥佬”,专门从事废旧五金回收和拆解工作。
大沥人精明,他们知道怎么可以把这些“破烂货”卖出高价,于是将回收的铝、铜、锌等废旧五金运回大沥进行熔铸,加工成锭出售。
到80年代,大沥的私人小冶炼“满天星宿”,带动了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日益兴旺,全国各地从事有色金属贸易的商家嗅到商机,纷纷云集大沥,于是,一个辐射全国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在大沥逐渐形成。
这期间,有两个更精明的大沥人出现了,那就是邝锦华和梁灼林,他们从刚刚进入深圳特区建设中被视为时尚建材的门窗铝型材中,发现了更大的商机,同时知道可以利用大沥兴旺的有色金属市场原材料之利,于1984年冬,紧随南庄兴发厂筹建之后,二人合伙在大沥谢边开办了一家铝型材厂。
从回收废旧有色金属以熔铸成品,再到“变废为宝”——铝合金型材生产,大沥人只有这时才确信自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看到罗苏的兴发铝型材厂和邝梁合伙的谢边铝型材厂产品火热行销,“生产铝型材的机器就像印银纸机器一样”,是一个新兴的“暴利”行当时(初时铝型材生产每吨可获利1万元以上),大沥人像注入了兴奋剂,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短短几年间,就相继开办了七八十间铝型材厂——诸如今日作为全国铝型材十大企业之一的凤铝铝材厂(1990年)、亚洲铝材厂(1992年)、坚美铝材厂(1993年)等,及至2003年,大沥拥有铝型材厂120多家,从业人员80000多人,年产量达5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占广东的60%。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引子
上个世纪末,最后的一个春天。
笔者随从广东省政府领导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考察,其间踏足了佛山、中山、东莞等市。
记得在南海市参观广东兴发集团公司时,该市领导用颇具自豪的口吻向我们介绍:兴发公司自80年代成立至今,历届广东省委书记都亲临视察,这种“待遇”在佛山市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兴发公司在全国铝型材生产行业中有着“老大”地位,公司老总罗苏是本地农民,曾做过8任厂长,40多年来经营企业从未亏损过,人称“南海不倒翁”……这在当时就触动了我的好奇心。
同时也埋下日后要零距离探寻一下这家公司的欲望。
随之,我们参观了兴发公司琳琅满目的产品展厅,还有庞大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与罗苏董事长一席攀谈,接触了不少人和事……一番耳闻目睹之后.我很快就被兴发公司独树一帜的“现象”折服了。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开始把注意力和目光投射向这里。
及至次年,兴发公司被全国媒体及学界称之为“兴发现象”,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还为此专门前来研讨“兴发现象”,并指出:“兴发现象”是南海几万个民营企业的代表,它的核心是民营企业不在于大,而在于专,在于特,在于技术上的优,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高效率……“兴发现象”愈是被更多国人所认识,其影响力也愈加深远。
而我开始对罗苏董事长这个“中国十大铝型材企业”的领军人物,顿生了深深的敬意和仰慕。
罗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珠江三角洲普普通通的农民,从22岁起.被推上乡镇酒厂厂长位置,其后分别挽救或创办8家工厂,被当地人称为“救星”、“能人”,他“总比别人多一种想法”,屡创奇迹,他每到一处,总能起死回生,确保企业一直长盛不衰。
尤其是,从1984年创办兴发铝型材厂以来,罗苏大胆摒弃一般乡镇企业所固有的陋习,走出了一条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的路子。
为中国铝型材产业树起了一面旗帜,创立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引起世界同行的瞩目。
而我想特别提醒人们关注的是——罗苏所领导的兴发,创新了一个民族铝材的品种,催生了一个国家新的且巨大的产业。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八章 第一次技术革命
我认为企业分为四类:一类企业卖劳力;二类企业卖产品;三类企业卖科技;四类企业实规则。
兴发早已威为三类企业,但我们决心成为四类企业,创立自己舌勺企业品牌。
——罗苏1985年深秋。
兴发厂的第一批招工考试现场。
100多名高中毕业生在争取10个工人的名额。
这是有史以来,南庄镇属企业第一次通过考试来招收工人。
无疑,刚开张几个月的兴发厂,以其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及招工设置的“高门槛”,更加刺激本乡青年“加盟”的欲望。
坐在前排的一位男青年,正盯着一道试题苦思冥想,焦燥不安。
这道题目是填空题——兴发铝型材厂的“十二字办厂方略”是——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高中生,工厂给他的概念还十分陌生,虽然这些内容列在那份复习资料中,但要一下子熟记兴发这家还与自己没任何关联的工厂的问题,也不是容易的。
小青年苦想半天不得要领。
突然,灵光一闪,他猛地记起走进厂大门时.一眼就看见一行高高悬挂着的大字。
“上面写的就是这个内容!”小青年连忙佯装小解,获准走出试室,于是连忙背下那十二个大字,待再回到座位时.问题已迎刃而解。
这个小青年便是日后兴发设计室的骨干,他是第一批被录用的10个工人之一。
在这10人中,有4人被分到设计室。
加上原有的4个人,设计室一下子扩充到8个人。
可见罗苏对技术力量的配置颇费苦心。
现在已成为兴发技术中坚力量之一的这位青年,向笔者谈起此事,竟然还有点“犯错”的样子:我算是“作弊”了。
但从此之后,这十二字,便与我生命和事业血肉相连,我不光是记住了字,最紧要的是能亲身感受和实践其深层意义——“技术兴厂,管理治厂,质量保厂。
”其实.这也体现罗苏要求每个工人牢记和领会建厂纲领的一片苦旨!“以技术兴厂,以高质量产品创兴发品牌。
”新设计人员第一天上班,罗苏还亲自作了工作动员。
当时新分配到设计室的陈小明,如今仍然记得:“罗厂长对我们期望很高,这让我们一开始就感到压力很大,毕竞,我们只是刚刚走上社会的高中生,没什么专业知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四章 第八个是“铝匠”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需要有探险饷精神和闯关的勇气。
思想保守是危险的,盲目发展是惊险的。
决策要慎重,行动要迅速。
——罗苏罗苏正式走马上任。
挑起筹办铝型材厂的重担。
这是1984年10月,是罗苏进入“厂长生涯”的第24个年头,也是接手或亲手经营管理的第八家工厂。
人们戏称罗苏:第八个是“铝匠”!这个虎年出生的汉子,现时生命踏入第46个年轮,早已进人不惑之年,面对如此陌生和颇具风险的一个崭新领域,他还能“虎虎生威”、挺立不倒、再创辉煌吗?人们在充满期待。
1985年5月,进入孟夏的珠江三角洲,已是一派燠热。
与眼下天气一样火热的.却是西樵山下吉利河畔的这家刚刚挂牌的“南庄兴发铝型材厂”。
凭着从银行借贷来的500万人民币和70万美元,计960多万元,这个由创始人罗苏取名为“兴发”,寄寓着“兴旺发达”意头的铝业新军。
正在整装待发!这里叫“南庄镇人和路23号”,一块带有“天地人和”的风水宝地——新搭建的厂房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设计生产铝型材年产量1500吨,坐上广东同行业的第一把交椅——之前的省铝加工厂年设计生产能力1300吨、广东省有色金属加工厂设计生产能力1200吨。
生产铝型材关键设备挤压生产线从台湾引进,一台450吨和一台1650吨的建华牌挤压机,将要圆罗苏和他的团队之铝业梦!半个多月来,自进入产品调试阶段,兴发铝型材厂天天机声隆隆,夜夜灯火通明。
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我们看到,厂长罗苏拖着明显疲累的身子,睁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一直紧张地“钉”在挤压车间,协同技术人员在反复调试、研究。
毕竟,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技术,包括在座的几位工程师,也只是从书本上对其有所认识,亲手触摸还是头一回。
说实话,大家心里还是怯怯的、空空的。
罗苏生性要强,凡做一件事总要全力以赴,他惯常爱说的一句口头禅是:“唔(不)做就唔做,做就做最好。
”所以在招聘第一批技术人才时,他就一次到位把包括热学、化学、计量学、材料学、电力学等与铝型材生产所牵涉到的专业人员收编进来。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二十五章 “兴发现象”与“名牌战略”(二)
企业必须走品牌之路。
我们实施名牌战略自勺过程,是从创立企业家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这三方面来打造这块金字招牌饷。
——罗苏2002年9月2日下午。
兴发集团会堂。
南海市政府主办的“兴发现象”与南海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把一个企业创立品牌、管理模式及成功经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请来国内一批知名经济学者专家深入该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在南海乃至广东,也是不多见的。
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以及南海市四套班子的领导.与来自省内外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由于之前南海市政府举行过新闻发布会,这便引来了大批记者以及来自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许多企业家。
仅能容纳300多人的会场,被热情的听众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过道都得用上。
尽管这天天气特别热,但显然比不上这充塞600多名听众的会堂气氛热烈。
研讨会由副市长何新行主持。
游宁丰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对这次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一南海是广东乃至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而吴敬琏教授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倡议人。
南海这次能荣幸地把吴教授请来,就民营企业如何打造名牌,如何在人世后与国际接轨,如何培育地区的品牌经济等进行点拨,相信会对南海的企业家和关心南海乃至广东经济发展的朋友大有帮助和启发……作为“兴发现象”最有发言权的实践者,罗苏被请上讲台。
(罗苏有个习惯,平日开会,若不是自己主持的,他总爱坐在听众席上,专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就是让他上台作报告什么的,他也是在讲完话后,又安静地默默回到原来的听众席,他更多时候还是喜欢充当“听众”的角色,足见其性格的谦和与恭让。
)罗苏主要围绕创立兴发品牌的话题,从创立企业家品牌、产品品牌及企业品牌三大层面作了讲述,同时指出兴发在创立品牌上存在的不足,距世界名牌还有距离,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帮助和支持。
今天请来了经济学界的权威吴敬琏教授等,为企业把脉指路,必将为企业的名牌战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促使兴发和中国企业名牌战略在知识经济的理念下取得新的飞跃……紧接着,吴敬琏教授展开了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九章 再创奇迹之旅
企业要发展创新,首先考虑几点因素:钱从哪里来,产品住哪里销,资金从哪里投,人才从哪里求。
——罗苏素以信息灵敏、善于竞争著称的日本铝合金型材行业,不知什么时候已盯上中国兴发,在该国行业专著《铝合金挤压型材》1985年末期中发出“警报”——“留意来自中国兴发方面的动向!……”有人把此信息转给罗苏,罗苏看了,一笑了之。
这却更激起了罗苏的斗志。
这位多年来救活多个“死火厂”的中国乡土企业家,一直以“技术”作为治厂的“救心丹”,在初尝技术给兴发带来的甜头之后,其决心和劲头更足了。
时间来到1986年夏,为考察海外铝合金型材市场,罗苏和南庄镇领导一道。
第一次专程踏访香港。
维多利亚港两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落,巍峨壮观,争奇斗艳,百花竞放,现代国际大都会的熠熠风采,让人目不暇接。
罗苏惊讶地发现,这些现代建筑绝大部分都是使用铝合金建筑材料,而铝合金门窗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更多的还有一种最新引入的最时尚的玻璃幕墙铝型材!这是一个更大的商机!敏锐的商业禀赋,让罗苏脑子里蓦地跳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我们也要生产幕墙铝型材!抢占国内先机,抢喝“头啖汤”!于是,在随行成员们都去逛珠宝时装市场时,罗苏一个人悄然来到铜锣湾著名的建材市场,挑选了多个规格和品种的幕墙型材。
为了省钱、省力,每种只是买半尺、几寸,让人家很不耐烦。
其实罗苏是在买样品。
几天后,在返程的罗湖出入境处,香港海关人员检查罗苏的行李时,不免感到莫名其妙,别的旅客总是捎带电器、珠宝、衣物,惟有这个人袋里装的全是些烂铜烂铁,不由得“细心”伺候了他,查看证件时明显比别人耗费时间。
事后,大家还把罗苏这一“特殊待遇”,当作去香港的一个笑话。
回到深圳小住一日,不曾想,眼见的现实,让罗苏心里的那个“宏愿”更加坚定。
在东门新兴的商贸中心区,罗苏亲眼见到有名的国贸大厦以及周边的商业楼宇,也在追随香港,开始使用玻璃幕墙。
没错,这正是国际上现时流行、时尚的一种新型建筑用材,同样受到刚刚打开国门、追求“新鲜事物”的国人青睐。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
罗苏语录作为企业领导,既要有本事也要有本心。
本事是才,本心是德。
大公无私是圣人,大公有私是好人,先私后公是罪人。
做企业家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样,速度在手上,生命在脚下。
要开好企业这辆车,遇到康庄大道要加油,遇到道路曲折要减速,遇到道路危险要刹车。
管理人员不是官员,因此不要打官腔,要实事求是。
工作中遇到问题切忌袖手旁观,碰到困难力戒绕道回避。
反而要一马当先,以身作则,勇挑重担,承担责任。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要有探险的精神和闯关的勇气。
思想保守是危险的。
决策要慎重,行动要迅速。
现在是市场指导生产,而不是生产指导市场。
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的行业;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管理,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创新。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经营和管理一样重要,经营是赚钱,管理是省钱,经营是艺术,管理是模式。
我认为企业分为四类:一类企业卖劳力,二类企业卖产品,三类企业卖科技,四类企业卖规则。
企业要发展创新,首先考虑几点因素:钱从哪里来,产品往哪里销,资金从哪里投,人才从哪里求。
想象能力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事业、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变更。
缺乏想象力的人难当重任。
以“品”为保证,以“牌”为目的,先控制好品质,后树立牌子,做到有品又有牌,同时又不断丰富品牌的内涵,延伸品牌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企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追求效益只是企业生存的目的。
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努力的把公正、诚信、尊严、欢乐融入日常的工作当中。
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就没有市场支撑基础,即使名牌产品也会危机四起。
今天辉煌的成就明天可能付诸东流。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一代厂长创业,二代厂长守业,三代厂长结业。
为什么呢?就是企业行为不规范,生产模式只停留于量,而盈利却不在于量,而在于质,产生于质与量的通变之中。
争取产品市场,不能光靠金钱去堆积,更主要的是靠智慧,靠科学的决策。
我们经营企业要有开放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要不断提出新观点,研究新问题,思考新方向,吸收新信息,拿出新主张,订立新方案,运用新科技,推出新产品,从而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保证企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一章 人之初:做“搬掉石头”的农民
作为企业领寻,既要有本事也要有本心。
本事是才,本心是德。
大公无私是圣人,大公有私是好人,先私后公是罪人。
——罗苏1938年阴历卜一月初八,也是阳历岁末三天,罗苏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市南庄镇澳涌村。
这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濒临南中国海,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平原,称“围田古平原”。
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特质,历史上就是我国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也是近代工业}H现较早的地区之一。
自明清以来,珠三角农民注意结合本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获利较多的经济作物生产,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便是突出的表现形式。
据载:“20世纪20年代。
南海、顺德、香山(今中山)共有桑田129.3万亩,200万人从事蚕丝业,年产蚕茧44.4万担,生丝8.8万担。
”农业商品化带动了珠三角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明清时佛山丝织业已具相当规模,丝织品远销海外;此外.冶铁业、陶瓷业等也很兴旺,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产品专业化的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南海简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工业——继昌隆缫丝厂,掀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这也是南海人130多年来仍津津乐道之事。
抗日战争前,南海在乎洲、盐步、里水等镇有织造土布工场;在罗村、小塘等镇有爆竹、纸制品等手工业;一些镇还拥有小五金和机械修配厂。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小工业生产专业镇,为南海日后工业的再次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传统遗风。
改革开放后,南海以“集群经济”为特色,形成了“一镇一品”或“一镇几品”的专业镇为依托的产业群,如大沥镇铝型材产量占全国的40%,南庄镇陶瓷产量占全国35%,盐步内衣基地拥有中国十大内衣品牌中的7个;此外,西樵镇的纺织、金沙镇的小五金、平洲镇的制鞋、官窑镇的玩具等等,都成为国内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这也是南海传统“区域经济”特色的传承和历史回应。
南海人自古以来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商业务实意识。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七章 管理革命之二:负“熵”的意义
善弈者谦努,不善弈者谋子。
经营和管理一样重要,经营是赚钱,管理是省钱,经营是艺术,管理是模式。
——罗苏从厂饭堂吃过晚饭,罗苏又按惯例去“溜达”车间。
他把这讲成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早晚溜达厂区两次,是他给自己每日布置的功课,他只有溜达过了,当晚睡觉才会安稳一些。
来到挤压车间,见到坚守在岗位的热学工程师吕小川。
吕工却一改以往的谈工作,忽然一脸兴奋地对罗苏说:“罗厂,上周的情况又好多了,我们厂大有希望啊!”吕工说的是员工遵守管理条例的情况。
才三个多月,这么一个乡镇企业的管理,就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让呆惯了国有企业的吕工觉得很神奇。
吕工原在内地某国有工厂工作,前年随大流加人深圳特区建设。
他老家在南庄吉利村,当得知家乡办起了一间铝材厂,需要这方面人才时,便毅然放弃原公司优厚的待遇,回来报效乡亲父老。
开始他还担心乡镇企业管理落后,会委屈自己,现在看来,竟然有幸遇上一个好厂长.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好场所。
吕工三句不离本行,他显然有点吊书袋子似的对罗苏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推理:宇宙将会不可逆转地向着无序转化。
‘熵’会自然增大,最后达到热力学平衡,在‘热寂’中死亡。
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何组织都必然走向死亡。
但是,自组织理论则告诉人们。
只要引入负熵流,无序也可以向有序逆转,可以在无序中产生新的有序。
这就解释了一些集体企业为什么可以在别的企业都死去时,它反而会再生,会奋起……''罗苏觉得吕工说得很有意思,但话语文绉绉的不好懂,他便把吕工拉出车间,就着树荫下的一张长椅坐了下来。
他顺手掏出香烟。
先递给吕工一根,点着,却忘记点自己的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一脸笑意地催促道:“再详细给我解释一下,你这教授开口就是文章!”吕工连忙把点着的烟伸过去,给罗苏接上火,接着说下去:“也就是说,我们厂推行的‘管理要严,奖罚要明’,就是引入负熵的过程,用管理学上的理论称呼,则是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员工的消极行为发生之后,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_第五章 开创中国铝型材新纪元
现在是市场指导生产,而不是生产指寻市场。
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饷行业;只有淡李饷思想,没有淡李的市场。
——罗苏罗苏有个多年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他总能准时起床,然后自驾车上西樵山晨运。
西樵山素有“珠江文明灯塔”的美誉,早在6000多年前,就创造了“双肩石器”文化,是“南粤理学名山”和“南拳文化”的发源地.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罗苏对家乡这座名山一向顶礼膜拜,平日一有空,总爱到山上游阅锻炼,而晨运则一直着迷于这里。
尽管昨夜睡得晚,但此刻,他已在黄大仙圣境园八卦广场,打了几轮太极拳。
夜里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让扑面的山风更显清新,多日的闷热在这儿明显消失了。
罗苏的心境一如眼下的天气,感到特别的清爽惬意。
他站在太极坛中央,脚踩阴阳交界线,一声呐喊,顿闻天地同时嗡嗡回响……“今天是个好日子!”一个钟头后,罗苏以比平日快半拍的步子,一身轻松地小跑进工厂大院,门口的保安给他敬个礼,他也带点调皮地回了个礼。
远远地。
罗苏就看见厂房檐下,已经拉上了一条鲜艳的红布横幅,他轻轻地念出上面的大字:“热烈庆祝兴发铝材厂成功投产!”他知道,这肯定是办公室主任老招的“杰作”,还在十多天前,老招就一直在念叨,哪天调试成功了,他会连夜庆祝的。
果然,他昨晚熬夜把条幅大字写好,一早工人上班,就看到了这个喜讯。
笔者在老招那本发黄的《工作日记》上,看到这么一行记录:“1 985年5月23日。
我厂铝型材生产正式投产。
”这是一个让兴发人兴奋不已的日子;也是一个让兴发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兴发人放飞理想,追寻光荣与梦想的日子!下午四时许,罗苏才从车间回到办公室。
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
罗苏接过,对方告知是从广州打来的,已经打了好多次,一直没人接听。
广州方面的电话,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基建处一位姓张的干部打来的,罗苏并不认识他。
对方在祝贺投产过后便解释说,我认识你罗厂长,我家里用的电风扇,就是你们前些年生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企业家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样,速度在手上,堡命在脚下。
要开好企业这辆车,遇到康庄大道要加油,遇到道路曲折要减速,遇到道路危险要刹车。
——罗苏1958年,年轻的罗苏与同时代的青年人一样,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热情,积极投身运动,加人生产队的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兴修水利、筑围堤、搞农田基建、培植高产稻等重活累活第一线上。
由于他工作积极肯干,事事处处带头争先,很快就被任命为突击队排长。
为响应国家大炼钢铁的号召,罗苏和村里的精壮劳力,一起到村子后边的高墩上做土高炉,全村人把家中所有能找得到的铁器,包括刀具铁锅都拿去炼钢铁。
罗苏也把家里仅有的一只断了耳的铁锅拿了出来,投进熔炉。
他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支持运动。
虽然这带有特定时代的盲从性,但足见罗苏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
1960年春节过后,上级领导认为罗苏珠算盘打得好.在突击队里表现也不俗,就把他调到南庄吉利酒厂,负责管理财务,当出纳员。
不久后,又发觉他很有经营管理能力,就提拔他当厂长。
这是一个只有9名工人的队办小厂,主要酿造广东人常饮的那种30~40度米酒。
南庄人向来有很强的商品意识,指望能通过一些“副业”来扩大经济门路,但周围同类厂太多,产品价格低,加上这时粮食趋向紧张,成本高,酒厂的业务已难以为继。
这对于22岁的新厂长罗苏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的考验。
但善于动脑子又舍得出力气的罗苏,很快就找到让酒厂起死回生的“正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米酒质量。
罗苏首先是从调整燃料人手。
一般酒厂都以烧煤为主.但罗苏却让大家改烧谷糠、蔗渣、花生壳等珠江三角洲随处可找到的燃料,光这项就可降低成本的80%。
夏末,一场洪水把当地供销社的蜂窝煤仓库淹了,产品变成一堆烂泥,被当成废品处理。
罗苏闻讯,连忙带领工人,将这屋子“烂泥”运回酒厂,这么一来,半年的燃料费就全省下来了……罗苏再请来一位有名的酿酒老师傅,精工细作,酿出来的吉利米酒甜美甘醇,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罗苏回忆说,那时一斤米酒出厂价是0.53元,另售价0.68元,收一斤粮票,税60%,还是有得赚的。
这样,吉利酒厂不仅救活了,而且不到一年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时,酒厂里一位叫何爱的女工,悄悄地爱上了这位年轻且有魄力的厂长。
何爱家住相邻的永丰村,兄弟姐妹4人,家里生活也很困难,她没机会上学,很小就出来做工帮补家计了。
她比罗苏进厂还早。
新厂长上任后,她很快就被这个有头脑、人品好的年轻人迷住了。
罗苏也了解姑娘勤劳贤惠,也打心眼里喜欢对方。
很快,这对互相倾慕、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便走到了一起。
这是我国物质极度匮乏的1961年,什么东西都得凭票供应,可以想象,罗苏的婚事办得十分简朴或说是寒酸。
罗苏至今仍然记得:说是办“喜宴”,其实只是公家发给20斤粮票,20斤鱼票,在家里摆了两三席招待亲友,去集体饭堂打饭,那是双蒸饭,加上一坛吉利米酒,便完事。
此外,只给女方买了5斤硬梆梆的“猪耳饼”,再加上30元人民币,就算是聘礼了。
婚后第一年,吉利酒厂便停办了.原因是上级认为酿米酒浪费粮食。
但领导们已认准这位年轻人“能干事”,于是便把他调到溶洲开办一家粮食加工厂。
任命他当厂长。
领导嘱咐:这是个“便民”加工厂,直接为本地群众服务。
因为这里的村民碾米得挑到四五公里的石湾镇,领导们决定通过自己办厂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还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自己养活自己:二是要赚钱。
接过任务,罗苏却把妻子打发回村里务农,自己带上8个工人,仿照石湾碾米厂的样式,很快就撑起了溶洲粮食加工厂。
罗苏很会动脑筋经营,他从方便群众,又方便自己的角度出发,创出一种新的收取加工费的方式:比如有些社员没钱交加工费,罗苏就让对方交上碾出来的米糠代替,大大便利了群众,又可以通过统一出售批量米糠多挣点利润。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粮食加工厂,每年竟然可以获利二三千元,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须知,厂长罗苏的月薪,仅仅是26元11962年起,随着大女儿的出生,孩子几近两年一个接踵而来,在婚后lO年里,罗苏夫妇养育了一男四女5个孩子。
罗苏回忆说:自从有了孩子,生活就开始紧张起来,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光凭我个人那点工资,家里的日子就总是捉襟见肘。
我每月才二三十元,妻子光是照顾孩子都忙不过来,更没挣得了工分,成了生产队里的超支大户。
在我最困难时,曾开口向兄弟朋友借10元钱,但也没有一个人能借给我。
记得家里有次只剩下7毛钱,正好公社组织我们去新会参观,我连过石湾渡船的2分钱都掏不出。
好在人家也好心,没计较我,但我后来一想到欠下人家的2分钱,心里就很不好受。
为了摆脱困境,厂长罗苏在后面的岁月里,一直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凭着灵活的商品经济意识,以利己利人的行动,实行“生活自救”。
他曾担任过多个厂长,手上有权力,也有财力,但他却从没向公家伸过手,更不会多吃多占。
以至今天当地人谈起昔日的罗厂长,都会翘起拇指夸奖:“阿苏呀,公道!正直!”罗苏向笔者这样忆述自己往日的情形:从1962年到1984年,我家的生活一直都很艰苦。
我除了要在厂里负责经营管理,保障每管一个厂都赚钱,都红火之外,还得兼顾这个小家的大事细务。
家里有自留地,只有妻子一个人忙,孩子们只会吃不会干。
我每天忙完厂里的事,就下田做农活,还养猪、养蚕等。
1972年,我将自留地全部种上黑蔗和冬瓜。
待秋冬季节,黑蔗收成了,就自己砍蔗,利用星期六晚上,装上一艇七八百斤黑蔗,连夜划四五十里水路,赶在第二天早上靠泊西南镇码头卖蔗,市道好时能卖到二十元左右。
后来厂里配给我一辆自行车,我还趁空闲时间搭上一捆黑蔗,到石湾、澜石、佛山路口摆卖:我还卖过鱼、卖过猪肉、卖过沙葛等,只图能弄几个钱帮补家用。
有一段时期,养三鸟被说成资本主义尾巴,不能超标养猪养鸡了,我又是个厂长,得带头割资本主义尾巴,就不敢在空余时间搞副业了。
家里一屋孩子等着开饭,常常要借米借钱维持。
我当时一直想不通,我有力气能解救自己啊.怎么养两只鸡就是社会主义.养三只鸡就是资本主义了呢?最担心的是孩子生病,往往一病就是三几个,我们这儿没正规医院,得送到七八公里远的佛山去看病。
我骑自行车的技艺就是那时练出来的,最多时一车坐5个人呢,怎么坐得下?哈哈,我妻子身前一个,背上一个,自行车前杠小椅上再放一个,耍杂技似的,一家子挈妇将雏,像走难民一样。
我当时就想,这样的日子要熬到何时?我们明明有精力做事挣钱,却被那么多“明文规定”缚住手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宁愿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我不明白,要是资本主义的苗能救活人,难道也非要割掉不可吗?当然,这在改革开放后,我们什么都明白了,我甚至在1990年被邀在香港城市理工大学讲学时,就围绕这么一个题目讲述,那就是《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管理方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显然,当时中国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制度,严重抑制了罗苏们的微观活力和主动性,尽管凭着珠三角农民优良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独特的天时地利,罗苏在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试图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去改造现实,但在春天的故事还未来临之际,罗苏们的挣扎和奋斗,仍然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好在上级领导一直看重罗苏的个人能力。
这个22岁开始当厂长,4年内连续将两个厂办得红红火火的小伙子,被大家公认为“能人”,“有办法,有头脑”,是个“奇才”。
所以,在溶洲粮食加工厂局面打开之后,领导们又想到让他去开辟另一个战场——那就是去挽救奄奄一息的南庄酱油厂。
这是1964年。
我们知道,珠江三角洲各地一直有着浓厚的商品经济和经营小工业的传统意识,当时的南庄公社致力开办集体企业,以图发展集体经济,这成了历任公社领导沿袭的工作方式。
然而.毕竟受到特定时代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束缚,集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前景堪虞,总是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南庄公社的多个集体小厂,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亏损的。
南庄酱油厂由于产品品种单一,没什么特色,加上周边有著名老店广州致美斋和佛山、九江等多个老牌子占据着市场,一个体小厂要分一杯羹谈何容易?罗苏心里自然明白:这是领导对他的信任,也是在给他压担子。
他是个舍得“花力气”的人,他把父亲的教导时刻记在心间。
他没有借口推搪,第二天,就到南庄酱油厂上班去了。
一个星期后,这位26岁的新厂长,把自己参观过广州一家老厂的心得,结合本厂的实际,首先和技术人员开了一个小会,明确提出:开发广式生抽,先打开广东市场,然后覆盖全国!这是一个好的定位,一改以往“跟风”随大流没特色的产品路线,以本土为根据地,创自己的特色。
但这个建议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有人甚至嘲笑说,还想覆盖全国呢,能打开佛山市场就烧高香了!很快,南庄酱油厂的鲜虾型生抽、香菇型生抽脱颖而出,成了广式酱油的一匹黑马,在广东各地风行起来,产品供不应求。
这个只有9名员工的小厂,第一年赢利达5万元,成了全公社集体厂矿中的明星单位.被指定为各厂参观学习的榜样。
次年,罗苏又调整产品开发战略,根据东北、西北、江南各地人们口味的差异,开发出特甜型、中甜型、微甜型等多个品种,以适销对路的产品,打人各地市场,年内就畅销到十多个省市,年产量从500多吨飙升到1500多吨。
罗苏的点子很多,但有一点是他在每个厂都得拿出来的“杀手锏”.那就是降低生产成本。
这也是每个从事企业生产的人都在坚持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好的。
罗苏就总有办法。
生产老抽的原料之一是糖,那时,糖供应还很紧缺,价钱也贵,罗苏便到西南太平糖厂去看看,试图找到便宜一点的原料。
没想,却让他找出了一个大商机:每年这家糖厂开榨之后,总会积下一大池满满的“桔水”,还得出钱请人清理掉。
其实。
这桔水正是制老抽的上好原料。
于是,罗苏找到糖厂的领导,表示可免费为其清理,糖厂方面觉得对大家有利,便一口应承了。
从此,每年的糖配料便基本解决了。
随后,罗苏又打听到广西某葡萄糖厂在生产中分解出大量“桔水”,于是如法索取。
这样,酱油厂的生产成本便降到了最低限度。
从而在与各新老对手中迅速胜出!南庄酱油厂,在罗苏接手的7年中,“玩”出了一个神奇,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但颇有点滑稽意味的是:在该厂正红火之际,罗苏被调去解救另一家厂之后,不到一年,酱油厂生产就陡然滑落,以至两年后就关门大吉了。
你说一个企业的兴衰是不是取决于“能人”的关系?1971年,南庄机制砖厂开发新产品,公社领导又想到“能人”罗苏,对其寄予厚望地说,大家都看重你的能力,现在酱油厂上去了,那你再去帮一把砖厂吧!于是,罗苏去了砖厂。
不过只是被安排做厂长的副手。
这是个管生产的位子,罗苏费了一年的力气,配合厂长,又把个机制砖厂拉出了“泥淖”。
似乎罗苏是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每当有“难”的厂过不下去了,领导们第一个想到的救星便是罗苏。
可不,在南庄机制砖厂走上正轨后,公社领导又给罗苏新的任务:我们要新办一间陶瓷厂,考虑还是你合适,由你去筹建吧!这样,罗苏又去筹建新厂,这已经是他12年来第5次充当“救星”,连续担任5个不同企业的负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