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灸不良反应评价的思考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的评估方法与指导原则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的评估方法与指导原则循证医学是指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评估医疗健康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便为临床决策提供最可靠的证据支持。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为了提高针灸的临床实践水平,循证针灸临床实践的评估方法与指导原则逐渐被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将循证针灸临床实践的评估方法与指导原则进行探讨。
首先,循证针灸临床实践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评价和临床试验。
系统评价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以获得关于特定治疗方法的最可靠的证据。
在进行系统评价时,应遵循严格的方法学要求,包括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合适的研究设计、优质的研究方法、严格的数据分析和透明的结果报告。
临床试验是指在临床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以评估特定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常用的临床试验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消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应严格遵循伦理原则,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其次,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中,指导原则包括治疗目标的确定、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标准的制定。
治疗目标的确定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明确治疗的目的和目标。
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中,治疗目标一般分为缓解症状和根治疾病两个方面。
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和临床实践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操作技术。
评估标准的制定是根据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以评估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症状缓解情况、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此外,循证针灸临床实践还需要关注针灸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应该始终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循针灸的操作规范,确保针刺的准确和安全。
同时,还应注意针灸治疗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培养针灸医师的专业素养和开展针灸科学研究,以提高针灸的临床实践水平和推动针灸的现代化发展。
循证针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指南
循证针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指南导言:循证针灸是一种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针灸疗法。
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增加,循证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指南,循证针灸的皮疹现阶段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与挑战。
为此,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循证针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指南,旨在为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提供指导,以促进循证针灸的规范应用与推广。
一、背景与定义循证针灸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将针灸疗法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通过收集、评估和整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制定针灸治疗方案,并进行临床实践的一种方法。
二、有效性评估指南1. 研究设计和方法:评估研究质量、研究方法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包括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盲法、样本大小和研究期限等。
对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评估随机分组的正确执行、盲法的实施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
2. 文献检索与筛选:制定系统性文献检索策略,以获取相关的临床实证研究。
对于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应予以优先考虑。
3. 有效性评估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根据针灸的目标和临床需求来评估治疗效果。
可以包括主观症状缓解、客观指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指标。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对所选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结果解释。
应当充分考虑统计学意义、临床重要性和可信度等方面。
5. 文献评级:根据预定的评价指标,对不同的临床研究进行评级。
例如,可以采用GRADE 评级体系等,给出不同层次的证据水平。
三、安全性评估指南1. 适应症与禁忌症:明确循证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指导临床实践。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针灸治疗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
2. 针刺操作要求:规范针灸操作流程,确保针刺过程安全可靠。
医生应具备相关的针刺技能和知识,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全面评估循证针灸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建议医生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与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治疗与病人安全问题分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治疗与病人安全问题分析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行业。
然而,尽管针灸治疗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功效显著,但其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针灸治疗与病人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问题在针灸治疗中,存在以下几个安全隐患:1.1 针刺风险:针灸治疗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使用不合格的针具,可能会导致针刺伤害,甚至引发感染。
因此,医生和针灸师在进行针刺时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持续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1.2 针灸不良反应:针灸治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出血、疼痛、过敏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因为患者个体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治疗操作不当导致的。
因此,医生和针灸师需要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详细了解,包括病史、过敏史等,以便针对个体特点进行治疗,并在治疗中严格掌握针刺力度和深度。
1.3 交叉感染风险:在使用针具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针具在不正确的消毒和清洁条件下使用,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因此,医疗机构和针灸师应该遵循严格的消毒和清洁规范,确保针具的安全使用。
2. 针灸治疗中的安全措施为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措施和建议:2.1 专业资质:针灸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证书,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其具备适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合法注册和运营,严格要求医生和针灸师的资质标准。
2.2 严格操作规范:针灸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必须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方法进行,包括正确的针刺技巧、消毒和清洁标准等。
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操作技巧。
2.3 设备和材料管理:医疗机构和针灸师应严格管理和监控使用的针具、药物和设备,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
同时,对于一次性使用的针具,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4 风险评估和提示: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生和针灸师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治疗需求,并告知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治疗风险。
关于针灸不良反应评价的思考_王亚军
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 ·471·文章编号:1005-0957(2010)07-0471-03 ·论 坛·关于针灸不良反应评价的思考王亚军1,2,郭义2(1.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兰州 73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天津 300193)【关键词】 针灸;不良反应;循证医学【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0.07.471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医学实践的模式进入循证医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临床实践、医疗指南制订、医疗决策等都必须遵循当前最好的证据,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循证医学强调对治疗手段所有临床信息全面的收集与评价,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证据,有效地指导临床。
针灸作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医治疗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外所应用,如何客观的、全面评价针灸的疗效,显得非常有必要和迫切性。
要评价针灸疗效的应用,仅仅了解其有益的一方面显然不够,还需要了解它可能造成多大危害,针灸临床试验中应充分收集报告和受试者及其他健康相关的重要信息,从而为临床和卫生保健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依据。
CONSORT(临床对照试验报告标准规范),明确提出临床研究必须对不良反应进行如实报道。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研究的必要性不良反应是任何一种干预措施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临床试验中非常敏感的话题。
现有研究显示,大多数试验对不良反应的报道都是不充分的,常常仅仅只关注临床疗效,而忽视了对不良反应的报道[1]。
应该说任何一项干预措施都有利有弊。
一项绝对不会造成危害的干预措施,恐怕也是毫无益处的。
针灸疗法也不例外,尽管一直以来,我们认为针灸的优势之一是其副反应小。
长期以来,国内对针灸的副反应很少研究,或者说不是很重视[2]。
国外有系统评价对针灸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证据表明针灸疗法的不良反应较小,但的确存在,有些还很严重[3]。
针灸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针灸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1. 背景针灸是一种传统的医疗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然而,像任何形式的医疗疗法一样,针灸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为了保证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的安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2. 应急预案的目标- 确保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的安全- 确定并快速应对不良反应- 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3. 应急预案步骤步骤一:预防和管理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针灸治疗之前,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使用情况以及针灸治疗的禁忌症。
-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适合接受针灸治疗,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 使用高质量的针具,确保卫生和安全。
-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不良反应。
步骤二: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分类- 不良反应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局部疼痛、出血、血肿、感染、晕厥、过敏反应等。
- 医生应注意患者的身体反应和症状,及时识别是否发生了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步骤三: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 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医生应及时停止针灸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局部处理、冷敷等。
-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应立即停止针灸治疗,并采取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拨打急救电话等。
- 医生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安慰。
步骤四:后续处理和记录- 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医生应及时进行后续处理,包括给予患者进一步的医疗建议、药物治疗等。
- 记录不良反应的详细情况,包括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以便今后的参考和分析。
- 向相关部门汇报不良反应情况,以促进针灸治疗质量的提升。
4. 应急预案的培训和宣传- 医院和针灸诊所应该为医生和针灸师提供针灸不良反应的培训和教育,使其能够正确识别和应对不良反应。
- 宣传和教育患者关于针灸不良反应的风险和应对措施,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作用原理、腧穴定位、针灸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腧穴定位:通过实验验证腧穴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2)针灸作用原理:探讨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针灸作用机理。
(3)针灸疗效:通过实验评估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针灸不良反应:观察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动物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2)人体实验:在人体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实验室检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腧穴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腧穴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腧穴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针灸作用原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如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3. 针灸疗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不良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四、实验结论1.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 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生化作用,为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基于循证医学的针灸疗效评估与临床应用指南
基于循证医学的针灸疗效评估与临床应用指南循证医学是一种基于科学证据的医学方法,它在指导医疗决策和治疗选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针灸疗效评估与临床应用进行指南和解说。
一、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是基于严格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来评估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中,以下几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疗效评估:1. 随机对照实验(RCT):RCT是评价医疗干预效果的黄金标准。
在针灸疗效评估中,RCT可以通过随机分配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或安慰剂治疗,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来评估针灸的疗效。
2.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系统综述是将多个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和分析的方法,而Meta分析则是在系统综述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汇总。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为指南提供有力的支持。
3.观察性研究:除了RCT,观察性研究也可以用于针灸疗效评估。
例如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估疗效。
二、针灸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原则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还为针灸在临床应用中制定了一些指导原则,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的安全:1.个体化治疗:针灸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病情、年龄、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针灸方案。
2.选择适宜的针灸点:根据不同病症和治疗目标,针灸师应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这需要依据经验和科学依据进行选择,同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3.严格控制治疗进程:针灸治疗的进程应该严格控制,包括治疗的频率、持续时间、针刺的深度和强度等。
在观察治疗效果时,需要严格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与传统医学结合:针灸治疗可以与传统医学的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等结合使用。
针灸推拿功法指导:针灸反应经络不良反应
【概述】本节所述的经络不良反应,系指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伤性反应。
有称之为循经感传的劣性效应。
现代最早报道于1959年。
自七十年代起,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引起普遍重视,这种情况日益增多。
近年来,有人一次就报道42例之多。
作者也在临床上遇到过多例类似现象。
一般认为,尽管这种现象目前尚不能作出圆满解释,然而,它确实存在,且可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功能障碍,或者造成某些器质性病变,必须认真对待。
【损伤原因】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据已有资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
一、刺激量较强:多见于应用激发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手法时。
其刺激量往往较一般针刺刺激量要强。
我们遇到的四例经络不良反应,有三例是应用气至病所手法时出现的。
二、低年龄:据观察,此类现象10岁以内儿童多见。
三、体质因素:针刺诱发的一些可见经络不良反应(如皮丘带、循经皮症等),以循经感传显著而又有皮肤过敏史者多见。
四、疾病因素:在病人身上,当循经感传达到病所时,常会诱发出原有病症的某些症状。
如冠心病患者,感传至心前区,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胸闷气短等。
有的则可加重原有症状。
我们曾遇一病例,原有右侧面部痉挛症,经针灸及其它方法治疗后已经控制半年左右,因心慌胸闷要求针剌治疗,针左内关穴,针尖朝上,患者自觉有一股带状酸胀感沿手臂内侧由腋下过颈部上左脸从头顶向对侧感传,当传至右侧面部时,突然诱发痉挛复发,不能自止。
自此后,尽管用多种方法而未能控制。
【临床表现】主要有下列二类。
一、功能性障碍:出现循经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现或伴有内脏功能失调,如上传至膀胱时,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区,有胃部灼热、恶心呕吐;到胸部,呼吸困难、胸紧闷、心悸,胸痛;到颈项,有咽干、吞咽困难;到眼时,视物不清、头晕目眩。
还有在针刺麻醉时,循经感传到术区,创痛加剧,出现有节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经感传通不过切口时,有强烈的冲击感。
尚可出现局部或大片感觉缺失。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在临床实践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结合临床经验,对针灸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指导和评价的指南。
在制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时,需要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
针灸疗效评价是指对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评价疗效的方法主要有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大量的临床研究中获取高质量的证据,了解针灸治疗对特定疾病的疗效。
针灸安全性评价是指对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对针灸操作的风险评估、对针灸治疗常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对针灸治疗特定人群的安全性评价等。
这些评价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减少治疗风险。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疗效评价应基于临床研究中的高质量证据。
一般来说,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是获取临床研究证据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对大量的临床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更高。
此外,对于某些具体的疾病,如果有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重要依据。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安全性评价应基于对针灸治疗操作的了解和对不良反应的监测。
事实上,针灸操作的安全性与针灸师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密切相关。
合格的针灸师应具备良好的技术操作能力,并能严格遵守相关的卫生规范和操作规程。
同时,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也应注重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记录和报告针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对于特定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安全性评价要更加谨慎。
在治疗这些特定人群时,需要根据他们的特殊生理和病理特点,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总之,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应基于科学的临床研究和客观的实践经验。
评价的结果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基于《针灸大成》灸量与艾灸不良反应关系浅析
程中产生的刺激强度 大小 , 受 诸多 因素 的影 响 , 这些 影响 因素 就是 灸法 的量 学 因 素 。 灸法 的 量 学 因 素 , 是 指 与 灸 法 刺 激 量 及 效应密切相关的量 学因 素 , 包 括艾 炷大 小 和壮数 、 艾 条施灸 的 距离 、 施灸时 间的长 短等 J 。在 《 针 灸大成 》 中, 主要 论述艾 炷
2 0 0 6 ( 6 ) : 4 5 1— 4 5 3 .
等方法 以促使发疮 。对 于艾灸量 不及 者 , 正如 《 内经》 所云“ 灸
关键词 : 针灸大成 ; 灸量 ; 不 良反 应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5 . 8 文 献标 识 码 : D 文章编号 : 1 0 0 6— 9 7 8 X ( 2 0 1 7 ) 0 5— 0 0 5 4— 0 2
《 针灸 大成 》 总结历代灸法 , 在 全面继承 的基 础上对灸法 加 以创新 , 总结出一套 比较 完善 的艾灸 临床 操作 技术 规范 , 涉 及 穴位 与体位 、 施灸顺序 、 艾炷大小 、 壮数多少等方面 , 并强调应辨
同时 , 还 就艾 灸灸 量不 及引起 的不 良后果 做 出 了阐述 , 这 是《 针灸 大成 》 所 论灸 法 中极 有特 点 的。如《 穴有 奇 正策 》 云: “ 盖人 之肌肤 , 有厚 薄 , 有深 浅 ……有 足厥 阴之 章 门焉 , 灸不 可 不及 , 不及则不免 有气 血壅滞 之 嫌 ……脊 背之 膏肓 也 , 腹 中之 中脘也 , 足之三里 、 手 之曲池也 , 是 皆犹之章 门焉 , 而灸 之愈 多 , 则愈善矣 。 ” 对于古人提 出艾灸起 效的标 准是机 体 的反 应 , 这个 反应就是灸疮 , 因此古人将灸疮 作为 判断灸 量和治疗 效果 的一 个主要指标 J 。陈延之 《 小 品方》 记载: “ 灸得脓 坏 , 风寒 乃 出 , 不坏则病不 除也 。 ” 王执 中《 针灸资 生经 》 提 出“ 凡 灼艾得 疮 , 所 患 即瘥 , 不得 疮发 , 其疾不 愈” , 认 为只有灸 后 出现灸疮 , 才 能达 到 良好 的治疗效果 。对 于不 出现灸 疮 的患者 , 高 氏[ 7 ] 提 出可 以通过增大灸量 、 增加壮数 、 局部热 敷 , 并服用 辛辣刺 激 的食 物
基层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问题初探
基层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问题初探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社区医师,对基层针灸临床工作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应该说作为中国的国粹,针灸疗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针灸在基层临床中又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针灸疗法在基层临床工作中的疗效和进展。
文章通过在基层临床的实践、观察和思索,提出了基层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分析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立足基层,面向社区。
存在问题选穴多而不精:罗列堆砌穴位而不求精,结果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降低了疗效,使患者产生畏惧心理和不信任情绪。
辨证不准或失于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但在基层临床工作中常常存在辨证不准确或干脆不予辨证的问题,确实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只凭简单印象而施治。
手法不到位:针灸治疗贵在得气,根据病症施以不同的手法才是得气的前提,基层针灸治疗中往往存在手法不到位的现象,或者简单的不施手法,扎上即可,或一律平补平泻。
没有深入研究,缺乏独到见解:基层针灸医师队伍人员庞杂且工作繁重,由于条件所限,对于所见到的病症治疗肤浅,少有深入研究,更是缺乏独到见解,往往是直接照搬教条,人云亦云,治疗效果当然不敢保证。
总之,所有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治疗缺乏规范,基层针灸临床工作发展滞后,动力不足。
针灸作为一种简便廉验和没有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其在基层存在的现状不符合基层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造成问题的原因分工不细,兼职太多:在基层很少有医师是专门只从事针灸工作的,往往要兼作其他事情,包括非医疗的公共服务项目。
如一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十年的医生,毕业于针灸专业,全站的中医中药工作他一人负责,同时还有多种头衔,如全科医师、爱心医师、责任医师等集于一身,全科门诊,关爱老党员,贫困职工管理、随访,整理档案,信息录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每天做许多事情。
这就造成医师精力分散,难免在针灸过程敷衍了事,少思考,少总结,辨证欠准确,其结果必然是疗效差,医师技术难提高。
针灸针耗材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范文
针灸针耗材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范文摘要:通过对某医院2010-2012年针灸针耗材不良反应事件的分析,认为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未能及时发现针具异常,而患者为急诊患者,且患者对该医院的情况不了解。
关键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针灸针;操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和本科室工作特点,制定本指南。
1.1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的确定。
1.2医疗器械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某医院2010-2012年共发生9例针灸针耗材不良反应事件,均为单次出现,其中针具出现1例、2个针头;针管3个、4个针管。
1.2文献资料来源查阅《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报(2009-2012)》[4],查阅国内上市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情况[2]。
1.3处理原则及方法由相关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对该医院针灸针耗材所发生的9例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其临床意义。
1)调查时间: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9个月;2)事件性质:以单次出现为特征;3)事件报告时间:发生时间均不超过3个月。
1.针具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两类。
过敏反应包括针具过敏和针具过敏性皮炎两种[2]。
1)发生针具过敏的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未能及时发现针具异常而造成,如针口处理不及时或针具使用不当、患者对治疗效果认识不足、操作人员个人素质等[2]。
2)针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给药不当所致,如注射前没有将针嘴盖严、针头未消毒干净及注射后未消毒等[3];3)发生针管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器械注册审核不严格及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4]。
2结果(见表1)注:统计采用频数分布法,数据均为一次数据,不重复。
针体表面可分为刺丝针、平扁针以及圆锥、梅花、方管等类型。
(1)刺丝针:通常使用较细的单根刺丝(直径不超过1 mm)作为针灸操作中的针组件[4]。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治疗与病人安全风险评估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治疗与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针灸作为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中医行业在针灸治疗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针灸治疗与病人的安全风险评估,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针灸治疗的特点与安全风险评估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效果。
然而,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诊断不准确:中医诊断对医生的经验和准确度要求较高,一旦诊断不准确,针灸治疗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
2. 针刺操作风险:针灸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刺操作,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针刺部位出血、感染等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3. 针具卫生问题:针灸治疗需要使用多种针具,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卫生消毒,可能会引发感染等问题,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4.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针灸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针眼红肿、出血不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减少针灸治疗中的安全风险,中医行业应该进行病人安全风险评估,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二、病人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针灸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其风险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病人安全风险的评估,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高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而如果忽视了病人安全风险评估,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伤害和医疗纠纷,对中医行业的声誉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病人安全风险评估应该包括针灸诊断的准确性、针刺操作的安全性、针具卫生的合规性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等,全面评估针灸治疗中的安全风险。
三、解决方案为了提高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中医行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1.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加强中医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临床经验和诊断准确性,避免因诊断错误导致的治疗不当。
针灸理疗评估反馈整改报告
针灸理疗评估反馈整改报告背景针灸理疗旨在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针灸理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然而,针灸理疗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未能遵循相关规范,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健康风险。
为了确保针灸理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次评估活动,并整理了评估结果,以利于针灸理疗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评估目的本次评估的目的是对我们针灸理疗服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提供整改方案,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评估内容和方法评估内容1. 针灸理疗操作规范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2. 针灸理疗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是否得到充分落实;3. 针灸理疗师的专业能力和培训情况;4. 用户的满意度和反馈;5. 其他相关要素。
评估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收集并分析有关针灸理疗的国内外标准、规范和研究论文;2. 现场观察和访谈:观察针灸理疗过程,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实施情况和问题;3. 数据分析和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经过评估,我们得出以下评估结果:1. 针灸理疗操作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但在某些细节方面尚有改进空间;2. 针灸理疗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到了充分落实,无重大安全隐患;3. 针灸理疗师的专业能力总体较强,但个别针灸理疗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4. 用户的满意度整体良好,但对于治疗效果的期望有待进一步沟通和引导。
整改方案针对评估结果,我们制定了针灸理疗服务的整改方案:1. 完善操作规范:进一步明确针灸理疗操作规范,加强对针灸理疗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标准化水平;2. 加强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针灸理疗过程的安全性;3. 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针灸理疗师的专业水平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4. 加强用户沟通: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并通过科普宣传,引导用户正确对待针灸理疗的疗效。
中医针灸风险评估情况汇报
中医针灸风险评估情况汇报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与任何治疗方法一样,中医针灸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评估中医针灸的风险情况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中医针灸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操作风险和治疗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针灸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害,如针头断裂、针刺伤等。
治疗风险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针灸技师的错误选择或使用错误的穴位、无菌操作不当等原因引发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其次,为了评估中医针灸的风险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可以进行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了解针灸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临床实验,观察和记录针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同时,可以收集和统计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事件报告,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总的来说,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下,可以为患者带来很大的益处。
然而,与任何治疗方法一样,中医针灸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通过评估中医针灸的风险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这些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针灸治疗是一种非常古老且广泛使用的中医疗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医针灸的风险评估是保证针灸治疗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临床实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针灸治疗的主要风险包括:感染风险、穴位损伤风险、针刺伤风险以及不良反应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针灸设备的质量、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为了保障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首先,我们加强了对针灸技师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针灸技师需定期参加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并通过考核才能从事针灸工作。
其次,我们严格执行针灸操作的规范。
包括穴位选择的合理性、穴位刺激的力度、操作的温和与平稳等方面。
针灸操作前需进行严格的洗手、消毒等无菌操作,确保术中操作的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针对高风险人群制定了特殊的预防措施。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之安全性与副作用评估方法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之安全性与副作用评估方法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凭借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临床实践,为针灸师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指导方案。
其中,评估针灸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旨在确保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的安全和舒适。
评估针灸安全性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临床观察:临床观察是评估针灸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包括痛觉反应、局部过敏反应等。
同时,及时记录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为进一步评估提供依据。
2. 不良反应报告:针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
不良反应可能包括局部感觉异常、皮肤刺激等,以及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出血等。
这些不良反应应当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并在指南中进行记录和分析。
3. 随访调查:针灸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了解治疗后的疗效和副作用。
可以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舒适度以及任何长期或迟发的副作用。
4.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对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可以依据临床实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治疗人次、副作用发生率等。
同时,与其他疗法进行对比,并对不同年龄、疾病等群体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师的专业素质:针灸师应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正确判断治疗的适宜性,避免患者的不必要风险和副作用。
2. 术前评估: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针灸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发生率。
3. 术中操作规范: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导致的副作用和安全风险。
包括穴位的选取、针具消毒和穴位刺激的控制等方面。
4. 客观记录和报告:治疗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不良反应应当客观记录和报告,为制定和修订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依据。
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数据,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估针灸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针灸不良反应”的再认识
“针灸不良反应”的再认识
王丽梅;杜艳军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3(032)011
【摘要】针灸疗法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也有其不良反应,但因种种原因,很少被人重视及进行相关研究.该文探讨了针灸不良反应的定义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几种常见的针灸不良反应进行了探究,同时探讨了针灸不良反应、针灸意外及针灸异常情况之间的关系,以加强针灸临床对针灸不良反应的重视.
【总页数】4页(P964-967)
【作者】王丽梅;杜艳军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灸“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理论再认识 [J], 杜金凯
2.利多卡因致命性不良反应的再认识 [J], 陈朝华;徐志全;刘章良
3.中药不良反应再认识 [J], 吴嘉瑞;梁秉中;张冰
4.基于王居易经络理论的针灸学再认识 [J], 姜楠;王居易
5.洋地黄制剂不良反应再认识 [J], 李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呢
针灸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呢关于《针灸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呢》,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针灸针对大伙儿而言并不生疏,曾经的我由于神经疼痛也试着过中医针灸的方式。
针灸的较大特性就取决于无需服药就能合理医治疾患。
次之针炙疗法的特性还取决于能合理经络疏通,经络疏通后能让阻症的经脉顺畅而充分发挥一切正常的生理学功效。
那麼有几个掌握中医针灸的副作用有什么呢?下边飞到你身边一起了解一下吧。
针炙疗法会出現穴道激光器直射反映。
关键原因取决于激光器是一种因收到刺激辐射传出的光,这类反映可能是部分也可能是全身。
这类副作用具体表现在:头晕目眩、头胀痛、眼睛干涩、口干舌燥、鼻黏膜刺激性征、耳朵里面涨痛、牙涨痛、脸部及嘴唇发麻等,另外也会造成女士月经不调等病症。
针炙疗法也会造成耳轮感染,其关键是由于消毒杀菌工作中沒有搞好,进而造成的这一副作用。
临床医学常常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佳及白细胞计数提升,另外也会造成针眼处或耳穴压丸处等位置表皮损伤,尽管疼痛比较轻,可是部分均伴随不一样水平的肿胀,且周边皮肤血肿,乃至还会继续有小量漏出液等发炎出現哦。
除此之外,中医学中也有运用中医针灸减肥的叫法,在中医针灸减肥的全过程中常会出現口干、厌食、上厕所频次增加、疲惫等副作用,但是这种都归属于一切正常状况。
根据针炙疗法,机体的本质作用持续调节,基础代谢也持续在加速等临床表现,但是非常值得安心的是这种状况直到机体再次创建均衡后便会全自动消退。
晕灸是不常见的一种中医针灸副作用。
多见轻症,但也是有症型较情况严重。
应造成留意。
其临床症状,防止及解决之法大概与晕针相近。
有关晕灸的原理,曾有些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
实际上,晕灸与晕针一样全是一种血管抑制型昏厥。
它是因为明显的刺灸等刺激性,根据交感神经反射面,造成血管床(尤其是周边肌肉的)扩大,外周血管摩擦阻力减少,回心力量少,因此心脏的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造成短暂性、丰富性的脑血容量降低,而心脾昏厥。
针灸治疗反思报告总结范文
针灸治疗反思报告总结范文前言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上,针灸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反思。
反思与问题缺乏科学证据支持针灸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治疗方法,其疗效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观察取得,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支持。
在现代医学要求临床决策基于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背景下,缺乏科学证据成为针灸被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难以量化和标准化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往往难以量化和标准化。
治疗效果与针灸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指标。
这导致了针灸治疗疗效的可变性和主观性,进而影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安全性和风险问题虽然针灸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但针灸带来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在一些不合格的操作或条件下,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甚至对病患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也是需要重视和加强的问题。
针灸治疗的展望与应对加强科学研究和证据支持为了提高针灸治疗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针灸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推动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科学研究的手段,获取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和证据,为针灸治疗提供可信、可靠的科学依据。
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针灸治疗需要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包括从针灸师的资质认证、培训和监管开始,建立统一的临床操作规范和治疗指南。
只有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提高针灸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加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
多学科融合与综合治疗针灸治疗应与传统医学的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与综合治疗。
通过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形成完善的治疗体系和方法,充分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结语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我们也要正视并积极应对针灸治疗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的针灸疗效评估及安全性分析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的针灸疗效评估及安全性分析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针灸疗效评估以及安全性的分析是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编写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的针灸疗效评估及安全性分析进行详细探讨。
针灸疗效评估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针灸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与验证。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要求对针灸治疗的疗效进行科学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指导临床实践。
常用的疗效评估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等。
通过这些科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针灸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医疗干预效果的方法。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要求在评估针灸疗效时,应严格遵循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分析,可以准确地评估针灸疗效的优劣以及针灸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另外,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也是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用于评估针灸疗效的重要方法。
系统评价是一种系统地收集、整合和评估多个独立研究结果的方法。
荟萃分析则是对系统评价中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通过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针灸疗效的科学性。
除了针灸疗效评估之外,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还对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针灸治疗安全性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规定了对针灸治疗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并要求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安全状况。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评估需要对针灸操作的规范性、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患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强调对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进行全面把控,包括针刺部位感染、出血、针头断裂等情况。
针灸操作者应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的针灸疗效评估及安全性分析对于推动针灸疗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 ·471·文章编号:1005-0957(2010)07-0471-03 ·论 坛·关于针灸不良反应评价的思考王亚军1,2,郭义2(1.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兰州 73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天津 300193)【关键词】 针灸;不良反应;循证医学【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0.07.471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医学实践的模式进入循证医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临床实践、医疗指南制订、医疗决策等都必须遵循当前最好的证据,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循证医学强调对治疗手段所有临床信息全面的收集与评价,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证据,有效地指导临床。
针灸作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医治疗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外所应用,如何客观的、全面评价针灸的疗效,显得非常有必要和迫切性。
要评价针灸疗效的应用,仅仅了解其有益的一方面显然不够,还需要了解它可能造成多大危害,针灸临床试验中应充分收集报告和受试者及其他健康相关的重要信息,从而为临床和卫生保健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依据。
CONSORT(临床对照试验报告标准规范),明确提出临床研究必须对不良反应进行如实报道。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研究的必要性不良反应是任何一种干预措施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临床试验中非常敏感的话题。
现有研究显示,大多数试验对不良反应的报道都是不充分的,常常仅仅只关注临床疗效,而忽视了对不良反应的报道[1]。
应该说任何一项干预措施都有利有弊。
一项绝对不会造成危害的干预措施,恐怕也是毫无益处的。
针灸疗法也不例外,尽管一直以来,我们认为针灸的优势之一是其副反应小。
长期以来,国内对针灸的副反应很少研究,或者说不是很重视[2]。
国外有系统评价对针灸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证据表明针灸疗法的不良反应较小,但的确存在,有些还很严重[3]。
国内也有研究,对发表在中文期刊的针灸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结论类似[4]。
所以,对针灸疗法的副反应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同时,这也可帮助针灸医师有效的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
2 不良反应的定义分析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不同的作者对不良反应概念的界定都不尽相同,对什么是副反应,以及包括的种类都存在分歧。
而这一问题对研究针灸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有学者认为对针灸不良反应的概念界定应达成共识,需要不同国家、地区、组织,共同参与创定[5]。
因此,要对不良反应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严重的可以观察到的反应,这些反应致命或危及生命,或导致残废,失去功能,甚至延长医疗时间。
不良反应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关联内容。
三个前提条件分别是合格药品、正常用法、正常用量。
一个关联内容,是指与用药目的无关。
根据这一定义,现有许多研究所包含针灸的不良反应,从严格意义不能称之为不良反应。
例如“出血”,应该归结为操作不当或者由于未严格掌握针灸对患者体质特异性的禁忌所致,而与针灸疗法本身无关,故不能归入针灸的副反应。
相对于药物不良反应,针灸的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
针灸作用是通过调动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而发挥治疗效应的,当针刺刺激机体时,引发了体能一系列中间环节的变化,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继而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因此在针刺产生对良性机体调节最终效应之前,就可能表现某些症状的暂时恶化,包括短暂的不适和其他不适反应,例如针灸临床中周围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的治疗,在急性期针灸治疗开始时往往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然而随着治疗的深入,面瘫的症状便会逐渐缓解。
当我们研究针灸不良反应时,对此应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针灸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更加符合实际和科作者简介:王亚军(1970 - ),男,2007级博士生·472· Shanghai J Acu-mox, July 2010, V ol 29, No 7学的定义。
由于对什么是不良反应的认识的不一致,所以国内外学者对于常见不良反应的报道内容不一,综合现有资料,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见到疼痛、血肿、出血、晕针、疲乏、针感遗留(属轻微的反应),比较常见和容易发生;以及气胸、其他脏器损伤、感染(属较重的反应),比较少见和不易发生,等等。
3 不良反应的种类有系统评价报道常见不良反应的种类主要有,组织器官损伤、交叉感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如虚弱、过敏反应)等,由于临床错误的使用导致的其他意外情况,以及造成的患者疾病加重的情况[6]。
国内研究的划分类似,有学者将针刺的不良反应分为四种,即反应性损伤、机械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四类[7]。
笔者认为针灸的不良反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组织器官损伤针刺时通过针刺机械作用所产生的组织或器官解剖完整性的破坏称为机械性损伤。
包括气胸、脊髓损伤、肝脾以及其他脏器的损伤等。
这类损伤主要是由于施术者的解剖知识不熟悉或者操作手法不熟练所致。
特别是当患者存在着解剖变异的时候,容易发生此类损伤。
此外,在临床中常可见到由于医生过分强调针感,手法刺激过重而造成的这类损伤,如在中风病治疗中可见到针灸刺激过重导致外周神经损伤,继而造成了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
因此,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较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类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3.2 交叉感染针刺时将病原微生物植入了被针者的机体所造成的感染性损伤。
对这一种不良反应,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存在较多分歧。
例如Bardia报道[8]一位美国患者曾进行了割治,接受了化脓灸治疗,后检查发生了丙肝,在排除掉所有的可能导致丙肝的病因(无输血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血液透析史、性乱史、纹身史)之后,作者于是认为该患者发生丙肝可能是在放血过程中,通过共用已经感染的刀具而导致,或者是通过艾灸治疗,尤其如果在其治疗中涉及到针具的使用,比如针刺过程中使用的针具所致。
仔细分析,该文虽然对一系列可能导致该患者感染丙肝的原因进行了排除,但仍然没有排除掉所有的因素,诸如该患者是否有其他外伤史?是否隐瞒了其他的接触史?这些因素同样是引起感染丙肝的重要因素。
实施者对进行割治的工具或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是否进行了消毒,原文没有给我们提供充足的信息,如果共用施治器具而不进行严格的消毒,则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其次,该文没有提供直接证据,证明丙肝感染之间和针灸治疗有必然联系,所以该文归纳方法学上的缺陷是明显的,因此它得出的结论是欠妥的。
国外有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际上真正通过针尖携带的,能够导致机体感染病原体数量是不足以导致临床的感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针灸引起的感染会非常少[9]。
但这同样提醒我们,良好的卫生条件、严格的消毒规范是相当重要的。
应该说,针灸治疗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这样的认识国外是很普遍的,有很多这样的报道。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样一篇文章存在很多明显的推断错误,但在主流医学顶尖级的杂志上很少听到我们的声音,造成针灸的副反应被不当放大,以致谬误流传。
随着针灸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确使用针灸,实施严格消毒的操作规范,加之一次性针灸针的推广使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针灸治疗操作不当引起交叉感染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
3.3 生理、心理不良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机体生理、心理反应功能紊乱引起的损伤。
根据反应表现的不同,有人将这类反应分为反射性昏厥——晕针、癔症样反应、过敏性反应和电反应四小类[7]。
这一类反应临床上非常常见,医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对针刺治疗以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能够加以鉴别,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目前有学者提出针灸成瘾性反应,即患者对针灸治疗产生心理依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接受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如不接受针灸治疗就自感不舒服,对这一类的反应如何界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3.4 其他分类还有所谓化学性损伤,这类不良反应主要和穴位注射有关,是指针刺时注入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的损伤。
但这类损伤往往很难和药物的不良作用截然分开,所以笔者认为似不宜归为针灸的不良反应[10]。
实际上,针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医生的责任心和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有人将不良反应又分为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两种。
即有些不良反应主要由于医生的责任心的疏忽和技术操作不当造成,因此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不发生的,比如出血、气胸等;而有些则是和医生的素质关系不大,比如晕针、疼痛、针感遗留等。
至于有人将针灸的不良反应分为积极的、消极的[11],积极的不良反应包括感到放松,想睡觉等,笔者以为这些应该划为针灸作用的特点,似与副反应“对患者安全构成严重危害”意义相差甚远。
针灸对机体是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 ·473·一个良性的调节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所以患者感到放松、舒服应该是针灸调节的效应特点。
国内有学者提出,针灸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其他一些很少被人们认识的类型,诸如针刺干扰正常生理功能、加重病情、诱发宿疾、腧穴拮抗等[12],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极少,远未达成一种定论,需进一步探讨。
4 研究方法应该说对不良反应的研究是困难的,除了针灸医师和研究者倾向于忽略或者不做报道,还因为这类文献检索较为困难,目前国内关于针灸不良反应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个案报道,提过的证据难免以偏盖全,但能提供线索与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采用了科学的、严谨的研究方法,诸如通过对患者和针灸医生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及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针灸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除了对针灸不良反应进行报道和研究外,制定相应的严格规范也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WHO制订了“针灸治疗的基础教育与安全性规范”,各国也制订了相应的符合本国国情的规范。
有学者将涉及到针灸安全性方面总结了一系列的因素,并认为只要严格实施这些规范,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13]。
5 结语综上,对针灸不良反应的评价应引起针灸临床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如实报道针灸治疗中间存在的副反应是医生的义务和责任,这将为针灸疗法的使用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从而更有利于对针灸治疗证据的使用,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 John PA. Ioannidis. 不良反应CONSORT声明扩展版中文译文的评论[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10):731-732.[2] 劳力行.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报道质量的建议[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02-406.[3] White A. A cumulative review of the range and incidence of signify-cant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acupuncture[J]. Acupunct Med, 2004,22(3):122-133.[4] 刘毅,王兴鹏.中医治疗中的患者安全问题[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6):31-32.[5] Odsberg, U Schill, E Hak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side effects andcomplications reported by Swedish physiotherapists[J].Complement Ther Med, 2001,9(1):17-20.[6] Ernst E, White AR. Whit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the safety ofacupun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J]. Am J Med, 2001,110(6):481- 485.[7] 黄复清,彭一丁.常见的几种针刺意外及防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1):54-55.[8] Bardia A, Williamson EE, Bauer BA. Scarring moxibustion and relig-ious scarification, resulting in hepatitis C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Lancet, 2006,367(9524):1790.[9] White A. Towards greater safety in acupuncture practice-a systemsapproach[J]. Acupunct Med, 2004,22(1):34-39.[10] 陈幼楠.《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的研制与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11] Birch S, Hesselink JK, Jonkman FA, et al. Clinical Research onAcupuncture: Part 1. What have review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acupuncture told us so far[J]. Complement Med, 2004,10(3):468- 480.[12] 吴强,黄建宏,赖新生.针灸不良反应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5):339-341.[13] 齐淑兰.针灸安全性规范的实施现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1):28-30.收稿日期200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