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预测题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09年新课标高考预测题历史

2009年新课标高考预测题历史

2009年新课标高考预测题历史第I 卷一、选择题1.战国时主张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以德治民,强调道德感化的学派是A. 道家B. 墨家C. 法家D. 儒家2.春秋后期,孔子的学生曾皙虽出身贫寒,但也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他得益于孔子的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平民教育 3.《青花瓷》歌词借鉴的是宋词的韵味。

下列名句属于宋词的是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氏生之多艰” B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C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楷模,主要是因为北大A.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B.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C.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D.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5.一位世人经历一场巨变后,指出:“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世人可能经历了A .西晋五胡乱华B .中唐安史之乱C .北宋亡于女真D .清末八国联军 6.“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7.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晶30多种,还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这有力地佐证了当时 ①瓷器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②彩瓷制作技术发达③“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④海外瓷器开始大量传入我国 A .①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两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9.佩弗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A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 .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C .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 .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10.《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

时间为100分钟,总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古代中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都有自己的历史。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分析右图,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A 、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B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 、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B 【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由此可见,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A 项是正确的,其他选项在此基础上派生而来。

2、汉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到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上述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 .礼仪制度不断完善B .地方权力不断加强C .官僚制度不断完善D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D 【解析】从各朝代皇帝对待丞相一职的做法来看,秦朝设丞相一职,汉唐宋朝不断的削弱相权,到明清时直接废除丞相,这反映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不断的加强。

古代希腊罗马曾经创造了地中海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回答3—4题。

3、古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 .公民大会向全部居民开放B .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选举产生C .陪审法官由选举方式产生D .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津贴3、A 【解析】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享有民主的权利,所以A 的说法是错误的。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

第25题13分。

第26题14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请回答:(l)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2分)(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6分)24.(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2分)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分)(2)明朝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2分)(3)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分)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作用;(2分)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心中的绝对权威。

09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题及答案3

09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题及答案3

1、(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金融危机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危机,可谓百年一遇。

从这场危机中,世界应该吸取深刻教训。

材料二德国总理默克尔2008年10月16日在布鲁塞尔表示,眼前的金融危机证明,是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调整的时候,建立更加成熟的风险预警机制,甚至不惜对现有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也表示,建立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目前的全球金融市场意义重大。

材料三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于2008年10月6日呼吁改变现行国际经济体系。

佐利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智囊库国家研究所发表演讲说,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犹如“叫早铃声”,证明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的七国集团(G7)体系业已过时,争取增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内的作用。

材料四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除G20的领导人外,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论坛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也将出席此次峰会。

美国总统布什在峰会闭幕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次峰会取得了成功。

关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布什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机构的投票权和代表性。

他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很重要,但它们是建立在1944年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

”请回答:(1)上世纪“大萧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引发了当时国际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 3分)答: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分)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出现了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新出现的法西斯极权体制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3分)(2)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是怎样建立的?(6分)有何重大影响?(4分)答:建立:战后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1944年7月,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三)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三)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三)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3分。

第25题12分。

第26题14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图片:图一军机处图二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图三某条约文本(拉丁文)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我国清朝政治体制的什么特征?(1分)简述清政府设置这一机构的主要影响。

(2分)(2)图二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3)简要分析导致图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分)这一条约的签订有何重要意义?(2分)(4)根据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概括清朝统治的主要特征。

(3分)24.(1)特征: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1分)影响: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分)(2)信息: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粉碎沙俄军队的追击和阻截,回归祖国。

(2分)说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清朝国力强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2分)(3)原因:清朝军队两次打败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迫使沙俄政府同意与清政府谈判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1分)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土地都是中国领土。

(2分)(4)封建制度由盛而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反侵略结合在一起。

(3分)25.(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 (统万城)。

赫连勃勃曾叹曰:“关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

”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解析】统万城从水草肥美之地变成沙漠的原因,从材料一中“牧业变农业”“植被遭破坏”和材料二“户口增加”等角度思考得出答案。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一)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一)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一)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3分。

第25题12分。

第26题14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观察下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

(2分)归纳上述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

(2分)(2)图二反映了清朝面临怎样的周边形势?(1分)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分)清朝政府应对这种形势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效?为什么?(3分)(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24.(1)特征:海陆交通并举;以亚洲为主,远及欧非(2分)影响: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扩大了唐文化的世界影响。

(2分): (2)形势;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威胁。

(1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各国对外殖民扩张。

(3分)无效。

(1分)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被列强打开大门,沦为半殖民地.(2分);如答有效可以按以下给分:有效;(1分)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统治。

(2分)(3)趋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抗击外国侵略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2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得满分)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言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明太祖对自己创新之举的得意之情②反映明朝中央机构臃肿、效率低下③正确评价了丞相制度的利弊④充分体现了明太祖改革中央机构的指导思想A、①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4、《通典•食货典•丁中》记载:“隋时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大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锡赉(赏赐)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这段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隋朝广设仓库,仓禀富足②隋朝农业生产发展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③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沉重④隋朝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达到顶峰()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2009年高考历史(新课程)模拟试题

2009年高考历史(新课程)模拟试题

2009年高考历史(新课程)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在政治派别上最有可能是A.顽固派B.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3、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C、明朝实行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4、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的“成熟”不.包括A.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从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C.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D.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5、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6、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7、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

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卷(附答案详解)

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卷(附答案详解)

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卷(附答案详解)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 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回答1~6题1.“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解析:B 从材料中的“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得出B的答案。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要阐述了A.国君与臣民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诸侯国之间的关系D.民族之间的关系解析:B “制天命而用之”指得是遵守自然的规律而对其加以改造,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D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计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西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实力大增,这时候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解析:A 王阳明的“制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其中的“心”就是理。

0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

0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

0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四)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B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C“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D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争雄,所以“非攻”主张只是小生产者的美好愿望,而不可能是各国的需要。

2.改革,就是要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要求的成分,以下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改革成败密切相关的是①周朝的强盛②齐桓公称霸③秦朝的灭亡④隋朝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①②④分别是周文王任用姜尚的改革,齐桓公作用管仲的改革和北周武帝的改革导致的结果。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其暴政,而不是其改革措施。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②创制出白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③张扬个性和对异域文化的认可④诗歌完成向七言诗的过渡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基本史实。

4.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昭君出塞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A、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B、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C、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答案】C【解析】昭君出塞在汉元帝时,A项错误;昭君出塞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B项说法错误。

D项不符合二者。

5.清朝雍正帝的政绩有①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③设置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④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地区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④是乾隆时的事实。

09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题及答案2

09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题及答案2

高三历史考前预测训练(2)高三历史备课组2009、6.1.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

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

……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

……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材料二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

……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

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材料三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

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材料四北京时间2009年3月6日半夜,美国参议院将对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进行表决。

按照流程,2月25日已经在众议院通过的这个法案,只要在参议院通过,再经总统奥巴马签字,即可生效。

这一法案中有一条:“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

”而在中国,两会正在召开,上百名人大代表正关注着美国这一国内法案的进展。

——大洋网材料五2008 年9 月14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2009年高考历史最新预测题(附答案详解和预测理由)

2009年高考历史最新预测题(附答案详解和预测理由)

2009年高考历史最新预测题(附答案详解和预测理由)一、押题理由:本组题目的设计就围绕古代经济做一考查,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考查角度和方式进行设计,第1题着眼于西周农具的使用,考查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2题旨在考查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先进的文明对世界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一切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据此回答1-2题。

1.从考古发现看,西周时期农具多用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铜主要用于铸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青铜A.产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石器 B.制造起来困难,不如石器方便C.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 D.使用时间短,很快被铁器取代2.被誉为“还大山一片新绿”的原伐木工人赵希海在吉林红山林场周边的荒山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近11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被推荐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赵希海的行为保护了环境,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解析:1.A 注意题干的重点是在强调西周时期青铜的用途,由于冶炼青铜器所需要的锡十分稀有,青铜产量有限,基本上为上层贵族所垄断,主要被用来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还不能完全取代石器,这种情况到冶铁技术发明以后才得以改变。

此题容易错选C项,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所涉及的时间。

战国时期的农具主要用铁器而不是青铜,主要原因是青铜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

注意辨析两种问法不同,所选答案就不同。

2.B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联系。

“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并且按其规律改造自然界为人类服务。

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9年高考历史预测试题

2009年高考历史预测试题

2009年5月高考历史预测试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唐剑锋1.2008年9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在古代“仲”代表排行()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解析:B 古代人们习惯用“”孟、“”仲、“叔”、“季”代表排行。

原创点睛:本题从热点出发,考查学生的文史常识,映照高考试题特点。

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中涉及的军事制度是()A.府兵制B.募兵制C.保甲法D.八旗制度解析:A 从“可汗”、自备“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魏晋到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原创点睛:用新情境考查古代典章制度。

3.1938年12月24日的《新华日报》:“近卫的狂妄声明,如同日寇军阀手里的刺刀一样凶恶,无非是梦想灭亡中国,想把中国变为第二个满洲,须知今天的中国已找到自己解放的道路…………”文中所称的“解放的道路”是指()A.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日B.曲线救国C.团结全国人民驱逐日寇出中国D.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解析:C 1938年12月,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战略,对此,中共在《新华日报》中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道路是全面抗战路线。

原创点睛:本题针对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全面抗战路线,通过新情境命题,符合高考的命题规律。

4.《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中国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开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的史料记载,这条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A.日本B.印度半岛南端C.朝鲜D.红海沿岸解析:B 从材料中《汉书》等信息可知题目考查的是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而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5.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在各省设立了许多分会,广西是同盟会设分会最多的省份,共设了()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B 同盟会成立后,在全国各地设立许多分会,在广西就设立了南宁、桂林、梧州三个分会。

09年高考押题系列历史卷1

09年高考押题系列历史卷1

2009年北京—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命题报告】本套试卷是在充分研究近年来高考试卷特别是2008年高考试卷反映的命题趋势基础上,围绕目前高考备考的重点、难点而命制的。

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贴近考纲要求,注重基础知识。

要求能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展示三维目标。

材料题全部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紧跟时代脉搏,考查时事热点。

将近段时间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在考生面前。

四知识覆盖面较广,不再是单一的组合式试题,而是以一题一主题的形式出现。

五试卷的容易题、中等题和难度题分布适中,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从试题的新旧程度来看,以创新试题为主。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枚皋(汉文学家枚乘的儿子)“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善之,拜为郎,使匈奴。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为A.察举 B.征召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07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

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①团结友爱②崇尚道德③和睦相处④和平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2009年历史高考题绝密情境题

2009年历史高考题绝密情境题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题绝密情境题一、孔子(一)高考预测:2009年9月28日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周年。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有些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有进步意义。

在近几年高考中容易失分的地方是:孔子思想的“仁”和“礼”的内涵;从命题形式上看,2009年高考仍会关注孔子问题,并且仍然会呈现以选择题为主,同时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题等多种题型并存的局面。

从命题角度看,孔子思想易于和一些热点(如: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结合来考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本组题目的设计就是围绕孔子及其思想做一考查,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考查角度和方式进行设计。

(二)仿真试题:1、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年,电影《孔子》于2009年3月30日在北京隆重开机。

图为《孔子》的电影海报。

假设让你来扮演孔子,你最可能说的一句台词是A.仁者,爱人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兼爱非攻,节用尚俭解析:A项,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B项,孟子的思想。

C项,D项,墨子的思想。

本题主要考察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答案:A2、2009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首届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隆重举行。

那么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解析:A项,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而不是战国时期。

B项,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论语》是孔子的后世弟子整理的孔子的言论,而不是孔子本人亲自所写。

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预测主观题汇编(一)

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预测主观题汇编(一)

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预测主观题汇编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人民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汉代丝绸之路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图2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材料三……需要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称。

……——世界贸易组织宗旨图3 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征,(2分)试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分)(2)从图1到图2,商业贸易的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中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什么因素有关? (1分)(3)图3反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一变化成因的认识。

(2分)(4)结合图2和图3,说说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分)【答案】(1)特征:对外贸易繁荣。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政治一统,国力强盛。

(2)从区域性市场发展到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

(3)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或答“规模越来越大”)成因:世界贸易组织的努力,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

(4)经济全球化。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

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下图),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材料二2004年9月,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事件(右图)。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六)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六)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六)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具有开拓性地位的成就是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②奠定了不同时期“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③开创了一系列为后世沿袭的制度④积极对外交往,开始了走向世界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掌握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见到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的公文B见到科举考试的试卷被糊名C借助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D阅读科技著作《农政全书》D【答案】D【解析】《农政全书》是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

3.隋唐时期,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A高度繁荣B吸纳、融合C世界领先D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体现出其吸纳外来文化的特征,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体现其融合外来文化的特征。

4. 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意义有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赋役征银办法的理解。

5.关于清朝议政大臣会议①能够限制皇权②成员主要是满汉贵族③被雍正帝取消④权力凌驾于六部之上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D【解析】议政王大臣主要是满洲贵族,是在乾隆帝时撤消的,因此②③的说法错误。

6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②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③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19世纪50年代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没有丧失其主导地位。

7.《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二者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反封建精神B.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C.具有资本主义色彩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A【解析】B、D项符合后者,C项符合前者。

2009年全国高考历史猜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2009年全国高考历史猜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2009年高考历史猜题卷(含答案及解析)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1.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面貌的是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②金属农具普遍使用③建立邮驿传递制度④被称为“青铜时代”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主要指考古学上对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称呼。

这时的生产工具仍以木、石工具为主,排除包含②的A、B、D三项。

【答案】C2.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解析】墨家代表的是平民,出于生产需要,使他们关注实用科技,社会需要是科技产生和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

【答案】B3.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解析】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几次反复。

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

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解析】“三公九卿”制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唐朝时中书省起草诏令后,要交由门下省封驳审议,然后再交由尚书省具体招待;明太祖废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

【答案】D5.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和明长城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修建秦长城示意图明长城示意图A. 匈奴、女真B. 匈奴、蒙古C. 犬戎、蒙古D. 匈奴、突厥【解析】秦长城为抵御匈奴族而修筑,明长城为抵御蒙古族而修筑。

【答案】B6.十九世纪以来最先对来自海洋方面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认识的中国政治势力是A.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19世纪末的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提出仿制西方战舰。

2009年高考考前预测卷(1)

2009年高考考前预测卷(1)

2009年高考考前预测卷(1)历史【命题报告】本套试题的命制按照2008年《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

在内容、结构、命题设计、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了利于选拔和利于素质教育的原则。

试题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考查,命题主题贴近新课标,高度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性,体现了高考注重考查文明理念的导向;命题设计反映现实生活背景,选取材料贴近生活,在关注热点的同时,充分挖掘热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注重从教材知识出发,不片面追求热点,体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呈现形式多样,直接再现所学知识的题目很少,要求考生快速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头脑中已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按设问指向答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导向和易、中、难不同层次题目的区分;试题注重通过试题培养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进行整体性考查;试题充分根据高考最新权威信息,参考了2008年高考试题进行大胆预测,针对2009年可能考查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命题与预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它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据此回答1~3题。

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宋元时期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和亲”就是一种基本的形式,曾和西汉政府和亲的西域政权是A.大宛B.匈奴C.乌孙D.大月氏3.少数民族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都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采用的制度和“一国两制”有相似性的少数民族是A.契丹B.党项C.女真D.蒙古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断变迁的。

据此回答4~7题4.文物和图片是历史的见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江苏高考网友预测试题(2009.3)选择题1.苏州某学者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2. 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A.文人自由创作意识的觉醒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3. 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提名,进行欢庆。

下图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存诚等人题名拓片。

下列关于唐代选官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4.建国之初,新中国的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模式深受斯大林体制的影响,表现在①建立政治协商制度②制定五年计划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5.清末自强运动时,恭亲王有一段话,颇能反映其主张与做法,兹录於下:“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

”请问恭亲王的“法”及“久远之谋”各指何而言?A.法指轮船、枪炮,久远之谋指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B.法指典章、规则,久远之谋指建立国会,实施宪政C.法指国际公法,久远之谋指设立总理事务衙门,推展外交D.法指知识、学问,久远之谋指设立学校,学习西学6.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对这个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7.2005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90周年纪念。

《新京报》发表题为“《新青年》,一份永远值得纪念的媒体”的评论。

这是因为它①彰显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②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观③倡导变法自强④掀起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8.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十四大哪一内容直接相关A.决定设立经济特区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发展乡镇企业9.1854-1856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

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大B.原材料和食品占进口比重大C.英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D.英国资源稀少,粮食种植落后10.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

院内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对此法案评价不正确的是A.英国议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彻底解决民生问题B.法案出台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C.工人经济权利没有得到实际保障D.该法案在实践中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11. 罗斯福总统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于1945年4月14日发表评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①新政曾因触犯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而受到反对②新政成功地缓和了社会危机,稳定了社会制度③中美合作抗日,关系友好④中国共产党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12.1950-1975年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12.4%,工业劳动生产率高达8.8%,远远超过了同期的美、英、联邦德国。

其中的原因不包括A.制定了合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B.高度重视教育C.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D.积极谋求大国地位13.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国家的生存放在首要地位”对尼克松讲话理解正确的是A.美苏争霸,苏联严重危害了美国利益B.中苏交恶,苏联威胁中国安全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核心D.美国愿意和中国结盟以获得对苏优势14.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5.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这里“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是指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使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③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④使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

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

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政策的调整B.社会环境的变化C.城市经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演变17. 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

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传奇总统。

他也是在位时间最长,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

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有①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稳定社会秩序②《大西洋宪章》的发表③出席德黑兰会议,讨论对德作战问题④在位期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9. 从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反映出美国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美国已放弃了对外战略,集中力量发展本国经济③依然没有放弃称霸世界的野心④想保持美国在军事、科技上的世界领先地位A.①②③B.①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0. 和谐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

构建和谐世界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此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当前妨碍和谐世界构建的因素有①地区性冲突②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策③种族歧视观念④恐怖主义A. 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非选择题1.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材料二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富兰克林•罗斯福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中两国改革发生背景的相似之处。

(3)结合所学,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

(4)从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借鉴的角度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感悟。

2. 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6年之前英国政府禁止出口机器。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人之福也”。

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材料二: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26年他研制出来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红三角”纯碱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准许免检的“信得过”产品,打破了外国公司对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市场的垄断。

天津的“红三角”,只经历了9个年头,在中国市场上便挫败了经营50年之久的英国卜内门纯碱,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日本的“科技立国”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1950年至1980年,日本共引进30006项技术,花费115.98亿美元,但创造了2000---3000亿美元的价值。

据统计,日本各产业部门从国外购买技术专利的费用总数与消化吸收这些技术专利的研究费用总额之比平均为1:7,即平均花1美元引进的技术要花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材料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机器出口禁令的目的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总结天津的“红三角”迅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的感悟。

(3)根据材料三,总结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3.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二: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16世纪后期起,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

……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