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灾管理现状、实例应用、思考与建议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和解决的方案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和解决的方案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
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
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
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
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
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
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建立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据统计,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54次址严重的自然灾害有8次发生在我国。
近十年每年受灾人日超过2亿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汉川“5.12”特大地震更是损失巨大,部分地方数十年奋斗取得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巨灾风险己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目前,中国的保险赔付占巨灾损失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因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06亿美元,最后保险业赔付了276亿美元,占经济损失的39%。
相比之下,四川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8451亿元,而仅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18.06亿元,占比不到0.3%。
据数据分析,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平均3年两次。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今年前4个月发生的一次是海地地震,一次是智利地震,到如今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冰岛的火山爆发,人类还能够承受多少?换一句话说,多一份保障就会多一份希望。
目前,我国习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管理和救助,政府承担了较重的灾害补偿责任,尚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构建一种有效的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已成为现实需要。
我国巨灾保险缺失的原因首先,我国缺少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相关立法。
大多发达国家为了确保重大灾害保险的覆盖面,常常在立法上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保险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而此类立法内容在我国还属空白。
其次,中国百姓的保险观念缺失。
一方面,大多数老百姓对保险的认识不足,并且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价格往往高于众多普通保险产品,其发生概率也低,百姓的投保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由于险种设置机制、市场覆盖面的保障范围等的限制,难以真正调动起大多数企业和居民的投保意识。
再次,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尚且年轻,资本金有限,无力独立承担灾害巨额赔付,真正设立重大自然灾害险种的保险公司仍很少。
中国巨灾管理现状、实例应用、思考与建议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应对措施
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洪涝灾害,包括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等。同时组织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全力以赴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反思与建议
洪涝灾害反映出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标准方面存在不足。建议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标准提升,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应急抢险队伍的装备水平等。
台风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夏季受台风影响较大,如“利奇马”、“山竹”等。
自然灾害频发
03
02
01
巨灾往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经济损失
人员伤亡
社会影响
巨灾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如2017年九寨沟地震造成25人死亡。
巨灾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基础设施瘫痪等严重后果。
03
预警系统不完善
目前中国的预警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覆盖面不够广等。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中国在应急救援方面还存在人员、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如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救援装备落后等。
防灾意识不强
部分民众对防灾知识了解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02
CHAPTER
实例应用
灾情概述
01
2008年汶川地震是一场里氏8.0级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
0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救援措施,包括启动应急预案、派遣救援队伍、提供物资支持等,同时调动全国的医疗、消防、武警等力量前往灾区进行救援。
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发展现状与探究
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发展现状与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和伤亡往往十分巨大。
我国是地震频发国家,地震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巨灾险是一种金融保险制度,可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提供经济支持。
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发展挑战、国外比较以及对策研究,可以为我国地震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对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究,为完善我国地震灾害防范体系提出建设性建议。
1.2 问题提出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严重。
在地震灾害面前,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备受关注。
地震巨灾险是为了应对地震造成的重大损失而设立的一种金融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灾后赔偿压力,保障受损群体的权益。
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范围不够广泛、赔偿标准不够明确、保险公司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地震巨灾险的发展,使得其在应对地震灾害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如何完善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提高其覆盖范围和赔偿效率,成为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挑战进行研究,可以为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较国外地震巨灾险制度的情况,提出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发展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总结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地震巨灾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在地震风险管理领域的进一步提升,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实现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发展前景设想及政府的角色定位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发展前景设想及政府的角色定位【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巨灾风险频繁发生,我国处于多个自然灾害高发地带上。
因此,关注巨灾风险管理对我国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中国发展现状,提出了进行巨灾风险管理的几点方案,以及政府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巨灾证券化再保险政府定位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巨灾风险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瑞士再保险sigma杂志统计,2009年,全球巨灾总共发生288起,造成了15 000人死亡,6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地处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上,西南地区又是泥石流、滑坡的高发地带,北部地区有干旱风险,中国境内多大江大河,又面临洪水风险的威胁,此外,中国还不可避免地面临人为巨灾风险。
可见,巨灾风险管理对于中国来说极为重要。
建立巨灾风险管理系统,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解除国家后顾之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我国虽然处在巨灾风险高发的区域,但是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巨灾风险应对系统。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达到500亿-600亿,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巨灾风险管理一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我国的巨灾应对机制仍然是以国家为主导,一旦巨灾发生,救灾行动以及灾区的恢复和重建所需资金绝大多数需要财政拨款,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社会的民间捐助,本来应该承担起损失补偿责任的保险业,此时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国家的过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的风险意识,人们总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巨灾发生,总可以依靠国家救援,由此忽略了保险的作用;其二是我国保险业还不够发达,再保险市场更是不够完善,巨灾保险产品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市场上极为缺乏。
在目前高通胀的条件下,各家保险公司以及银保柜台更是主推分红型两全险一类的高保费产品,财险市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寿险市场的发展,人们难以买到包含巨灾保险责任的产品。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在我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在不断增加。
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我国建立了防灾减灾系统。
然而,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状
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应急响应、重建和恢复四个方面。
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洪涝、海啸等多个子系统。
应急响应系统则包括救援、物资保障、医疗救治等多个子系统。
重建和恢复系统则包括住房、交通、水利、电力等多个子系统。
二、问题
然而,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1.预警系统不够精准:现有的气象、地震预警系统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预警,但仍然存在误报、漏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度。
2.应急响应系统存在协调不畅等问题:应急响应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紧密协调,导致救援等工作无法高效展开。
3.重建和恢复系统低效:在重建和恢复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常常只在灾害发生时发挥作用,而缺乏长效机制,不能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
三、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度: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气象、地震等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2.加强应急响应系统的协调:成立统一的指挥部,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工作,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3.优化重建和恢复系统: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案,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我国防灾减灾系统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作总结】巨灾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思考建议
三一文库()/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巨灾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思考建议〕对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活动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属性方面的分析,在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回顾和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效用问题,并归纳了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
而我国的应急理体系在此次巨灾面前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并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建立以行政首脑为核心的高效指挥机制。
第二,国家应急力量主导应急救援全过程。
第三,社会民间资源与国家力量主动协同。
第四,灾情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增强了国家整体的抗灾能力与信心,彰显了信息沟通在灾害应急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现代科技与现代装备的应用凸显了当代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此次巨灾应急救援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我国的应急能力与管理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
其一,震灾之后,应急预案迅速启动,然而巨灾下各类应急预案在预见性、时效性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给预案的实施带来了严重挑战。
其二,为了全面应对震灾和协调军、地、民各方救援力量,在救灾指挥中设立了若干多层次的临时管理机构,由于灾情的紧急和非常态管理的要求,这些机构在协同救灾中出现了行动无序和资源调配的低效率,给我国正在建设的应急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其三,震灾后的通讯设施全部被毁导致通讯中断,严重影响了救灾的有效进行,这给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行政管理系统和救援力量动员方式提出了挑战。
其四,应急通道的全面中断,应急物资总量匮乏与多品种物资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使得应急物流问题如通道替代、物资调配、物资替代、物品储运与分拨等,成为摆在未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位置上。
其五,震中区的灾区社会管理问题凸显。
数十万的军队与武警、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需要专门的后勤支持,同时,数十万受伤灾民的医疗救助,还有数百万灾民的栖地安置,后续的灾民渡夏过冬问题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管理难题。
巨灾保险实施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巨灾保险实施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咱今天就来唠唠巨灾保险这档子事儿。
先来说说巨灾保险实施的情况吧。
这几年,不少地方都开始推行巨灾保险,可在实际操作中,那问题还真不少。
就拿我前段时间了解到的一个事儿来说吧。
有个沿海的小城,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政府推行了巨灾保险,本是想给老百姓多一份保障。
可真到了受灾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有些居民的房子被台风吹得摇摇欲坠,按说能得到赔偿吧,但保险公司的定损人员来一看,这认定的损失程度和居民自己认为的差了老远。
居民觉得自己的房子都快塌了,保险公司却觉得还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
这一来二去的,就闹得不愉快。
要说巨灾保险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就是保障范围的界定太难了。
啥叫巨灾?多大的损失才算?像洪水、地震、台风,这些灾害的标准都不好统一。
而且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灾害还不一样,有的地方是洪水多,有的地方是地震频繁,这保障范围要怎么定才能让大家都满意,真是个头疼的事儿。
再就是保险费率的问题。
保费定高了,老百姓不愿意买,觉得太贵不划算;保费定低了,保险公司又承担不起那么大的风险。
这就像是走钢丝,得找到那个平衡的点,难啊!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宣传和普及不到位。
好多人根本不知道有巨灾保险这回事儿,就算知道了,也不清楚具体能保啥、怎么赔。
就像那个沿海小城的居民,受灾了才知道有这么个保险,可对具体条款啥的都是一头雾水。
那针对这些问题,咱也得想想办法不是?我觉得吧,首先得把保障范围给明确了。
政府和保险公司得坐下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清晰、合理的标准。
不能模棱两可,让大家心里都有个数。
保险费率这方面呢,可以搞个差别费率。
根据不同地区的灾害风险程度来定保费,风险高的地方保费适当高一点,风险低的地方就低一点。
这样既能让保险公司有得赚,也能让老百姓觉得公平。
宣传和普及可太重要了!政府和保险公司得加大力度,别光是发发传单、贴贴海报,得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通过各种渠道,比如网络、电视、社区活动啥的,把巨灾保险的好处、条款都讲清楚。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巨灾保险能否顺利落地的思考
2016年5月刊【摘要】“新国十条”中提出要构建属于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在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上,由政府救助挑大梁向商业保险运作转变。
本文首先通过汶川地震分析了我国目前形成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分析了我国开展巨灾保险的限制因素,认为我国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巨灾保险体系,最后对我国开展巨灾保险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巨灾风险;商业保险;地震保险一、汶川地震中中国保险业发挥的作用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病虫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等。
在这些灾害中,地震灾害是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
以汶川地震为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发表汶川地震地质灾情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451亿元人民币。
这还不包括人员伤亡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再看保险赔款数额:据中国保监会在5·12地震一周年的总结通报,汶川地震理赔数据为16.6亿元,包括人身伤亡赔付。
针对汶川地震,保险业捐款为5.53亿元。
部分保险公司同其他企业合作,通过设立债权投资计划或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支持灾区重建,投资总额超100亿元。
投资100亿元、理赔16.6亿元、捐款5.53亿元合计122.13亿元,这可以作为中国保险业对于汶川地震灾害的量化价值总额。
即使是这三项加总,也只占了直接损失额的1.5%,更不用说保险赔偿金额仅占了0.2%。
而美国的保险赔偿比重达60%—80%,新西兰达70%左右。
截至2009年9月25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809.36亿元:中央财政投入734.5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4.79亿元。
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4.68亿元。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保险在地震风险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而灾后的救助是国家财政拨款起主导作用。
二、我国目前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采用的形式首先,根据《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我国在面对巨灾风险时采取了四部门联合,共同开展防灾减灾的结构体系。
浅谈我国巨灾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及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近年来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而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是地震、台风和洪水等巨灾事故,面对日益严峻的巨灾风险,如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对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巨灾风险的定义巨灾风险是指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存在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的风险。
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农业灾害等。
二、巨灾风险特点巨灾风险是相对于普通风险而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巨灾风险发生难以预测。
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依靠技术手段预测某些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的自然灾害,但任何科技手段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人类对大部分巨灾风险仍然无法做到提前预知;二是巨灾风险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目前,我国巨灾防御体系薄弱,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巨灾发生后将造成大面积的财产损毁,甚至可能对受灾区域造成毁灭性损失。
三是巨灾事故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尽管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因而引发巨灾风险在近年有频率逐渐增高趋势,但相对于普通风险一年十几、几十次的频率而言,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可能是几年一遇、几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
四是无法通过风险管理完全避免。
尽管人类科技不断进步,对巨灾发生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对地震、洪水、台风等不可抗力的巨灾风险无法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加以消除。
三、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类型多、灾害后果严重,并且易发生巨灾的区域分布着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 以上的人口。
灾害一旦发生,不仅给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人民的心理带来难以修复的伤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巨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
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我国经济损失1000亿多元,同时受灾人口每年也多达2亿多。
关于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在我们的生活中,巨灾风险保障体系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儿复杂,对吧?说白了就是当大自然给我们“送礼物”时,怎么保护我们自己的钱包和生活。
想象一下,某天一场倾盆大雨,结果变成了“水上乐园”,你家那点儿小财产就变成了水中的“漂流瓶”,这时候,保障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不过,现阶段的体系呢,有点儿“马虎”,咱们来聊聊它存在哪些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吧。
很多人对这个体系的认知真的是“门外汉”。
就像你问身边的朋友“你知道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吗?”估计大多数人都一脸懵。
说实话,太复杂的名词,很多人根本听不懂。
老百姓们希望的是简简单单的保障,不想被复杂的条款搞得“眼花缭乱”。
于是,宣传和教育真的很重要,得让大家知道,啥是巨灾,啥是保障,别让他们觉得像在读天书。
再说了,咱们的保障体系还得“有点儿力度”。
很多时候,理赔的过程简直就像爬山,一步一步走,真心累人。
人家出事了,心情就像下了雨,结果还要面对繁琐的申请手续,感觉就像是“雪上加霜”。
这样的情况,真让人心情低落啊。
说实话,理赔的速度能快点儿,就算是给受灾的人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
换句话说,别让受灾的朋友觉得“天塌下来了,家也没了,心里更是乱成一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咱们的保障范围太小了。
你说这天灾人祸不分地域,结果很多地方的保障措施却不一样,真是让人无奈。
有的地方可能享受到全方位的保护,而有的地方就像被遗忘了一样,感觉自己像个“孤岛”。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的统一性,不要让不同地方的人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
公平才是保障体系的根本,大家都希望能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有个能依靠的港湾。
技术的发展也该跟上。
现在科技飞速发展,保险业也不能“坐井观天”。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玩意儿都能给保障体系带来新的活力。
想象一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咱们可以精准预测哪些地方容易遭遇自然灾害,然后提前做好准备。
这样一来,等到“天灾”来临时,大家也能轻松应对。
灾情管理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及对策建议
灾情管理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及对策建议灾难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灾难发生时,灾情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灾情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物资保障、信息传递、应急预案等方面,分析灾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人力资源在灾难发生时,灾情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灾情管理工作人员的不足,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加强灾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储备。
灾情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因此需要加强灾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储备,提高其应对灾难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可以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
二、物资保障在灾难发生时,物资保障是灾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规模,往往会导致物资不足,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建立物资储备库和物资调配机制。
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备一定量的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等物资,以备灾难发生时使用。
同时,建立物资调配机制,根据灾害情况和需求,及时调配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信息传递在灾难发生时,信息传递是灾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和应急通讯网络。
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和应急指令,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建立应急通讯网络,确保通讯设备的畅通,以便及时传递信息。
四、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前,应急预案是灾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应急预案的不完善,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类型、应急响应等内容,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
同时,建立应急演练机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灾情管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素质。
《2024年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范文
《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每年都可能面临各种重大气象灾害的威胁。
如台风、暴雨、暴雪、雷电、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气象法》、《防汛抗旱条例》等,为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为核心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卫星、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此外,还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国家救援队、地方救援队等,为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信息共享不畅、部门协同不够等问题。
其次,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仍需加强,需要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救援能力。
此外,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提高灾害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完善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多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各部门间的有效联动。
2.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
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提高救援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4. 优化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灾害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的演练和评估。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我国巨灾保险制度概述 (6)2.1 巨灾保险的定义与特点 (7)2.2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8)2.3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现状 (9)三、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实践困境 (11)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12)3.2 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13)3.3 市场参与度低 (14)3.4 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15)3.5 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影响 (17)四、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优化路径 (18)4.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9)4.2 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 (20)4.3 提高市场参与度 (21)4.4 建立健全风险分散机制 (22)4.5 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应对 (23)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巨灾保险实践为例 (26)5.1 案例背景介绍 (27)5.2 制度实施情况分析 (28)5.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0)5.4 优化路径建议 (31)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32)6.1 研究结论总结 (34)6.2 政策建议 (34)6.3 研究展望 (35)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巨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该制度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如制度设计不完善、保险产品单市场机制不成熟等。
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案例,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包括制度建立的初衷、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主要特点。
实践困境分析。
阐述巨灾保险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如政策与市场的衔接问题、风险管理机制的不足等。
问题成因探究。
深入分析巨灾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包括制度设计层面的缺陷、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
国内外经验借鉴。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巨灾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值得借鉴的方面。
我国救灾程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汶川地震为例
我国救灾程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汶川地震为例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这对以政府为领导,NGO和其他社会组织为重要补充的紧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不断提升应急力和判断力。
以下将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重点介绍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政府展开的救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NGO和相关媒体的行动也作出大致概括。
关键词:救灾现状特点问题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刻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在救援中及时信息公开,减少了民众的恐慌,让灾区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同时在这次救灾过程中,民间力量也活跃其中。
这三者在地震后的相互协调配合,构成了灾区紧急救援的整体行动。
1.政府的应急管理在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救援行动。
具体来说,其行动主要有以下特点:1.1反应及时①信息发布迅速。
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消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7.8级地震。
14时46分29秒,新华网便将该消息发布出来、,随后在中国政府网也相应公布。
②决策指挥快。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也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也通报,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
这些都是在地震发生两小时内作出的决议,有效迅速的决策为将损失降到最低提供了可能,尽可能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③救援快速展开。
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便全面启动,解放军和武警全面出动展开救援行动。
截止5月13日上午7:56分,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已过万人,另外成都军区调派民兵预备役万余人。
我国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援,为灾区人民赢得了宝贵的生还时间。
1.2应急预案全面启动,协调有序①全面启动预案。
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迅速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也紧急启动二级救灾应急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实例分析
中国是怎样运用政府手段应对巨灾的呢?
资料来源:分别来自于民政部公告、《民政部通报2008年雪灾损失和救灾情况》、《审计署 关于汶川地震的救灾资金物资的审计公告》(第4号)、《审计署关于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资 金物资跟踪审计结果》(2010年7月29日公告)。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另一方面,巨灾保险赔付率高,经营难度大。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末, 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4.1万亿,保险公司利润总额530.6亿,其中财产险公司 利润仅为35.1亿元。而表2显示的近二十年的因灾经济损失中,最低六百多亿 元,最高达到一万多亿元。相比较而言,保险公司承保能力有限,一旦发生 巨灾,会超出保险公司的赔偿能力。因此,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巨灾 风险显得不现实。
表2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管理部门分类
资料来源:孙祁祥,郑伟,孙立明,李海涛,锁凌燕:《中国巨灾风 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不论是防灾减损还是灾后理赔,都需要有一个核 心部门和各部门协调统筹。而表2表明目前我国缺乏 对灾害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国家级机构,各个部门平 时也缺乏沟通和协调,这对巨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带来 了很大影响。
第三部分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体制
中国巨灾管理现状、实例应用、 思考与建议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
1. 国家财政补偿程度低
目前,我国对地震、洪水等巨灾造成的经济 损失的补偿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灾后融资模 式,即灾前没有安排,而是在灾后临时采取的应 急措施,如紧急财政拨款、改变预算用途、特别 税收慈善事业等。
助长多灾地区的依赖心理。
5、小结:中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
➢中国对巨灾风险管理有了发展和进步
➢比较与不足
-轻视非工程性措施 -缺乏统筹管理 -市场力量应用不足 -缺乏损失融资
6、设想和建议
思考:巨灾风险证券化浪潮中,中国是否应该引入巨灾债券或 其他巨灾衍生品?
➢条件与限制: -资本市场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巨灾数据匮乏,缺少巨灾证券化产品开发的人员和数据基 础 -缺乏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供参考
表1: 1990-2009年我国财政救灾支出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较
注:灾损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财政救灾补偿参见历年民政部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1990-2008年财政总 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参见《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财政总支出来源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2009年国内生 产总值来源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显示了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因灾造 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通过 国家财政救助的方式进行补偿的占比仅为2%左右。 尽管政府对每次重大灾害均给予不同程度的救灾资 助,但总体上,这种补偿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 损失仍然须由受灾人自身承担。
2. 巨灾管理部门分散
中国目前对巨灾风险的管理依据灾害的对象 不同而分散于各个部门,主要包括中国气象局、 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 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等。目前,我国分部门的 灾害管理体系如表2所示。综合性巨灾体系的建立 是各部门协同合作的结果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政府手段的利弊和思考
1. 目前国内外巨灾风险管理手段 保险和再保险 政府手段 巨灾债券 巨灾衍生品及其他
2、政府手段 政府手段主要包括两方面
–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灾后财政赈灾
3、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灾害防御设施和许多防灾减损措施都 少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
3. 保险公司不堪重负
在国内现有的巨灾保险项目上,我国的巨灾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经 营管理,政府除了给与行政政策上的支持和少量补贴外,很少给保险公司提 供再保险支持。尽管在一些地方推行了巨灾保险的试点,但试点地区投保率 低、赔付率高,造成多数保险公司经营亏损。
一方面,国民的保险意识不强造成巨灾保险的参保率低。例如,2008年 的汶川地震中,人身险的投保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全国15%的水平。而投 保包含地震风险的财产保险比率更低。数据显示,地震发生后截至6月5日, 已经造成37万人受伤,受伤住院治疗合计87000多人,而保险公司接到伤残报 案的仅有不到2000人。
表3近两年中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 看出:
1. 基于政府的财力有限,面对损失上千亿元的巨灾损失, 我国财政在其中的补偿比例偏低。尽管最近十年来, 我国财政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是 与巨额的损失相比,仍然很低,只能满足灾后灾区人 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由于我国巨灾保险起步晚,现有的条款中,对地震洪 水保险的承保仅在部分险种中涉及,多数保险公司的 产品将巨灾列为除外责任。目前,商业保险在巨灾损 失补偿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并非首选
一、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其中,财政目前用于救灾补偿的 资金仅27.5亿元,占比2%,保险 补偿50亿元和社会捐赠22.75亿 元分别占比3%和2%。其余的损 失均未得到补偿。
二、5.12的汶川地震
造成845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其中,社会捐赠594.68亿元, 占总损失的7.04%。而保险补偿 的损失仅为18.06亿元,占比仅 为0.21%。即使将中央和地方各 级财政安排的救灾及重建资金 1287.36亿元全部计算为政府承 担的赔偿损失,占比也仅为 15.23%。除此以外的将近7000 亿元的损失全部由灾区自己承 担。
4、灾后财政赈灾
➢一个非常古老而且如今还在各国普遍使用的方法。
➢机制及优点:
- 广收窄支,资金来源和融资量有保证:整个国家作为一个风险 集合,以税收作为损失融资的来源。
- 政府干预,一定程度解决市场机制的失灵
➢灾后财政赈灾缺陷: - 巨大的行政费用和效率低下,赈灾资源严重浪费,而
且孳生地方政府的寻租与腐败。 - 风险集合过大且长期不均质,容易造成激励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