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浅谈汉匈关系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原创版】目录一、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二、匈奴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三、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四、太史公对汉匈战争的看法正文史记匈奴列传是一部描绘匈奴民族历史变迁的史诗,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匈奴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他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早在唐虞以上时期,匈奴的先民就已经居住在北蛮之地,他们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转移。
匈奴人以马、牛、羊为主要畜牧,还有奇特的橐扆、驴、駃騠、騊駼、驒騱等动物。
他们逐水草而迁徙,没有城郭和固定的耕田,但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分地。
他们没有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在孩子能够骑羊、引弓射鸟鼠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们射狐兔为食。
成年后,他们则以射猎禽兽为生业。
在紧急情况下,匈奴人会勇敢地习战攻以侵伐,这是他们的天性。
他们的武器有长兵弓矢和短兵刀鋋。
在战斗中,他们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只要利益所在,他们不会顾及礼义。
从君王以下,他们都以畜牧为生。
匈奴民族风俗独特,社会组织形态富有活力。
他们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匈奴民族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纷繁复杂的。
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都在史记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
而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以战争为主的紧张关系,更是成为了史记匈奴列传的中心内容。
太史公对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表现了他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和深刻洞察力。
通过阅读史记匈奴列传,我对匈奴民族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汉朝的外交关系与匈奴的和亲
汉朝的外交关系与匈奴的和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之一,其外交政策也是其强大的国力和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汉朝的外交关系中,与匈奴的和亲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汉朝与匈奴的外交关系,以及和亲对两国之间的影响。
一、汉朝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外交关系相当活跃。
而与匈奴的关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匈奴是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汉朝治理辽阔的疆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积极采取外交手段与匈奴展开接触。
汉朝与匈奴的交往一开始并不友好。
当时,匈奴势力膨胀,对北方边境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抵御匈奴的侵袭,如修筑军事要塞、派遣使者进行外交斡旋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两国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二、和亲政策的出现在与匈奴持续的冲突中,汉朝开始转向和亲政策,旨在通过婚姻联姻来缓解双方间的敌对关系。
和亲政策与其他外交手段相结合,成为汉朝应对匈奴问题的重要策略。
和亲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婚姻来建立与匈奴的亲缘关系,进而争取到匈奴的支持,以达到维持边境和平的目的。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期共进行了多次和亲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文帝时期的和亲。
三、和亲对汉匈关系的影响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匈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双方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通过不断的联姻,两国的政治互信得到了加强,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此外,和亲政策还刺激了汉朝的经济繁荣。
与匈奴的和亲使得双方贸易得到了增长。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物资需求较大。
通过贸易往来,汉朝能够从匈奴处获取马匹等资源,而匈奴也通过贸易得到了丝绸等珍贵物品。
这种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和亲是两国关系改善、边境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采用和亲策略,汉朝有效地缓解了与匈奴的紧张关系,维护了边境的稳定,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匈奴的势力最终崩溃,导致和亲政策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导语: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同匈奴等西边少数民族进行的联姻政策,是加强相互关系并结成同盟的重要手段。
汉匈和亲政策一直贯穿整个西汉时期,并根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同匈奴等西边少数民族进行的联姻政策,是加强相互关系并结成同盟的重要手段。
汉匈和亲政策一直贯穿整个西汉时期,并根据汉匈和亲的时间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汉匈和亲是什么时候?其实自汉高祖刘邦同匈奴作战失败就开始了,刘邦率领的33万大军在白登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不得已的情况下,手下谋士进言向匈奴单于进献美女,缓解困境,果然奏效,此时,汉匈和亲就开始作为一种称臣纳礼的屈辱手段,汉朝向匈奴争取生存空间的外交策略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
经过西汉初期70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在位时,已经国库充实,人民富余,社会安定,欣欣向荣,国家有实力与匈奴展开持久战役。
汉匈和亲到了汉武帝时期便暂时中断了,汉武帝凭借武力,三次派兵深入沙漠进攻匈奴,匈奴三次皆败,被打退到了北方区域,根本没有实力南下入侵了,于是在中断了10年左右的汉匈和亲,式微的匈奴面对周边西域少数民族的报复,汉朝的追击,匈奴内部的争斗,不得已主动向汉朝提议汉匈和亲,于是,汉匈和亲的双方地位和当初完全转换了,汉朝成了匈奴俯首称臣的对象,匈奴成为了被动,委屈求全的一方。
汉匈和亲政策,前期阶段是汉朝作为被动的一方,为西汉国内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后期阶段,通过汉匈和亲,汉朝扩展了在西域的影响力,传播了汉朝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当时的中西交流。
汉匈和亲是说东汉吗
生活常识分享。
从历史中探寻匈奴人最终结局!
从历史中探寻匈奴人最终结局!展开全文一、大汉时期汉武帝执政54年,与匈奴作战多达30多年,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三位大将军努力下,彻底把匈奴单于赶到漠北(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没来得及逃走的匈奴部,臣服在汉武帝的淫威之下。
汉武帝北抗匈奴、南征百越、东并朝鲜、西征大宛,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
汉武帝任用酷吏桑弘羊作为财税官,征收严重的人头税、财产税,大半百姓家庭因此破产。
汉武帝执政中后期,黄河决口泛滥二十多年无人问津,200多万流民四起;流民与破产百姓纷纷投靠地方豪族,就为躲避严重的苛捐杂税。
地方豪族乘机兼并大量土地,接纳投靠的百姓,流民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汉武帝严苛的财产税:算缗令、告缗令,导致地方官员、地方豪族也是风声鹤唳,地方官员与地方豪族为找后路,欺下瞒上联合形成强大的地方乌堡势力,刘秀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乌堡势力的代表。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在霍光扶持下,大量减免赋税,停止对外战争,恢复农业生产、政权危机得以缓解。
到汉宣帝执政时期,恢复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双方边关开始贸易,西汉出现“昭宣中兴”的回光返照。
到汉成帝继续推行与匈奴和亲政策,才有“昭君出塞”的美丽佳话。
汉成帝沉迷后宫却无后(传说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淫乱后宫);汉哀帝(搞男宠董贤典故“短袖之礼”)昏庸又早逝,导致西汉末年皇权威信尽失,时不时还有日食、地震、皇帝们一次次下罪己诏,更让皇权颜面尽失,地方乌堡势力乘机进一步做大。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过于理想主义的改革,不但没消除地方势力,反而失去中央权力的控制。
在短短十四年的土地、金融、吏治改革中,王莽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搞的是天怒人怨,兢兢业业的王莽最终人头落地。
匈奴乘西汉末年混乱,也纷纷大举南侵。
刘秀建立东汉后,再次派出将领征讨匈奴,大将军窦宪、班固出兵长城沿线,重创匈奴各部。
那句“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掷地有声的话,就是东汉名将陈汤平定匈奴后说出的!匈奴被东汉军队打的分裂成南北两支,南匈奴与东汉修好,互相开始贸易,继续在长城沿线生活,南匈奴也逐步融合到进东汉王朝体系当中,西逃的北匈奴据传说一路打到欧洲,顺手还把罗马帝国给灭啦!东汉时期皇权根本无法解决地方割据,皇权却在外戚、宦官之间交接,东汉皇帝多数沦为傀儡。
西汉时期关于汉匈关系的七次大辩论
、
汉 朝 处 于 守 势 时 期 的辩 论
绌 .认 识 到发 展骑 兵 的重要性 经历 了七天 七夜 的
第 一 次大 辩论 发 生在 汉 初七 年 镇 守 马 邑的韩 王信 被 冒顿 单 于 围攻 .派遣 使 者前 往 匈 奴 请 求 和
更 是 齐声鼓 噪 刘邦发 动攻 击 . 一举 击溃匈 奴 。 他们鼓
吹 的胜利前 景 让刘 邦头 脑发热 刘 敬在 是 战是退 的
大辩 论 中失败 了 , 还 遭 到 了刘 邦 的辱骂 。 并 以扰乱 军
心 的罪名被 扣 押在广 武 刘邦 最后 遭到 了匈 奴 的伏
击. 被 困白登 山 . 几 近覆 没 。这 次 战役让刘 邦 接受 了 两大 教 训 , 第一 是北 方 的严寒 , “ 会 大寒雨 雪 。 士卒 堕 指者 十二 三 ” 【 2 】 卷 _ _ 百 十 . 证 明 以刘 邦 家 乡江淮 地 区为 主
由于双方实力对比的转化西汉内部政治局势的变迁以及西域东胡乃至整个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在具体情势下如何制定合理有利的对匈政策成了检验西汉君臣政治智慧的重大课题
第 1 5卷 第 4期
2 01 3 年 7 月
石 家 庄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 i a z h u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刘 邦 面前 极 力 贬低 匈 奴 的实 力 . 鼓 吹乘 胜 追 击 可 以 将 匈奴 赶 尽杀 绝 。“ 匈 奴 匿其 壮 士肥 马牛 , 徒 见其 老
弱 及 赢畜 。使 者 十辈来 . 皆言 匈奴 可击 ” 【 1 】 卷 刚 决
历史上的汉匈和亲是什么时候进行的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的汉匈和亲是什么时候进行的事
导语: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对西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族,进行的和亲策略,以联姻的方式,缓解双方的紧张对峙的局面,加强双方的和睦关系。
纵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对西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族,进行的和亲策略,以联姻的方式,缓解双方的紧张对峙的局面,加强双方的和睦关系。
纵观整个西汉政权存续时间,汉匈和亲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不同阶段的汉匈和亲,意义不仅不一样,目的也是不一样的。
西汉初期进行的汉匈和亲,是汉朝为了争取时间休养生息,而不得已向强大的匈奴俯首称臣,委屈求全,这是暂时性的两全之策,此时汉匈和亲作为势弱的一方,汉朝为表诚意,和亲匈奴的都是刘氏的宗亲女子,是名符其实的公主,而到了后期阶段,经过汉武帝的武力征服,匈奴已不像西汉初期那样跋扈,为了自保和发展,匈奴主动向汉朝提议和亲,此时汉匈和亲到了后期阶段,是匈奴作为势弱的一方向汉朝称臣纳礼了,和亲匈奴的就是宫人级别了,不再是真正的宗亲公主,王昭君就是此列,王昭君原是汉元帝宫中的一名宫女,匈奴和亲时,皇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和亲对象,王昭君自告奋勇,担负汉匈和亲大任,汉元帝感其报国之功,封其为公主,并陪赠了大量了金银珠宝,和亲队伍声势浩大,彰显着汉朝对匈奴的友好之情,昭君出塞也成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典故。
汉匈和亲的政策一直贯穿着西汉的统治时期,但到了东汉,日益衰弱的匈奴想再次通过和亲,巩固双方的关系,被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拒绝了,至此,一直在西汉旅行的汉匈和亲,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历史上的汉匈和亲是什么时候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同匈奴等西边少数民族进行的联姻政策,是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书,其中的“匈奴列传”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复杂。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在整个匈奴列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匈奴与汉朝之间复杂而又残酷的关系。
虽然汉武帝曾经试图通过联姻、贡赋等手段来稳定两国关系,但是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战争爆发。
在此期间,汉朝不断出兵北伐,并且采取了各种策略来削弱匈奴实力。
而匈奴则采取了游击战术和诱敌深入等战术,在多次战争中给汉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匈奴社会结构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匈奴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原的农耕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匈奴人的眼中,马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
匈奴人对于家族和氏族非常看重,并且实行了一种“九部十姓”的制度。
除此之外,在《史记》中还提到了匈奴人信仰天、地、祖先等神灵,并且实行了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
三、经济与文化在《史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匈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落后。
虽然他们没有发展出独特的文字和科技,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匈奴人擅长畜牧业和贸易,在草原上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同时,在文化方面,匈奴人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和传说故事等方面。
四、读史使人明智通过阅读《史记》中关于匈奴列传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例如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从历史中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史记》中的匈奴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历史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与北方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并且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两汉与匈奴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20213133班47号袁馨自古以来,我国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更是其中的典型。
一匈奴起源要了解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匈奴的起源。
中国局部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或者是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死后,其子与父亲的妻妾,向北迁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秦朝之前的鬼方、混夷、戎、狄、胡等等,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匈奴〞原义,为“人〞,义为“天帝之子〞,源于原始时期对天神的信仰。
据王国维考证,“匈奴〞二字急读为“胡〞。
而“胡〞一词在匈奴人心目中,也以为即“天之骄子也〞。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同,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并未统一,这也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二平城之围平城之围又称白登之围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冒顿单于攻马邑,刘邦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忧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
随后韩王信与匈奴出兵,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第二年冬,汉高祖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并镇压韩王信叛乱。
汉军连连取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亦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
韩王信的一些将领拥立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在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离石,楼烦西北均被汉军部队击溃。
汉军节节胜利,已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
刘邦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派使臣出使匈奴,而匈奴成心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以迷惑刘邦。
刘邦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认为匈奴不可击。
刘邦不听劝告,大骂刘敬并将刘敬囚禁在广武城。
刘邦率骑兵先到平城,而步兵还未完全赶到。
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着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就被围困在白登山。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汉族与匈奴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
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一、秦汉与匈奴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
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
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秦国:太监—赵高,儿子——胡亥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统一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后又攻打了南方的越族,统一了广东、广西。
为防止北方蒙古高原一带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括攻打匈奴,并修建了万里长城。
2、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⑴、西汉时期:此时,仍然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有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和景帝)和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全国大统一。
西汉时期,仍然受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的政策,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打败单于。
同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光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初期被匈奴所征服),成功地解救了西域,并建立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最远达到伊朗、罗马。
⑵、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蒙古高原一带的北匈奴仍然威胁着东汉政府和西域,窦固和窦宪先后打败了北匈奴,此时,南匈奴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
在攻打凶奴的同时,班超出使西域,并派甘英到达波斯湾,重新恢复了与西亚和欧洲的联系。
东汉后期,住在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因受东汉官吏和地主的压迫,与住在一起的汉族人奋起反抗,大大削弱了东汉政权。
3、两晋时期: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乱世时期的西晋有著名的“八王之乱”和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东晋时期是南北对峙局面。
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分别在:羯jíe族人在山西东北部,鲜卑族人分别住在长城以南和河西一带,氏族人住在甘肃东南部,羌qīang族人住在陕西和甘肃东部,氏族控制着鲜卑族和羌族。
4、南北朝:南方汉人统治的称南朝,北方由鲜卑族统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称北朝。
5、隋朝:北灭了南,重新统一了中国,进入了多民族大融会时期(这个时期,没有了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以下同),只是,隋炀帝多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高丽的战争。
6、唐朝:除突厥外,其他少数民族跟唐朝关系都很好。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汉代对匈奴关系的认识一、古代汉代的历史认识1、西汉时期:西汉视匈奴为“异域之民”,与西域、楔形文字国家关系密切,深受河西走廊政治文化的影响。
2、东汉时期:东汉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对完善,它将匈奴视为射猎的“真正的蛮夷”,与汉族的关系也由和平转为分歧。
二、汉代中期(秦汉、汉匈、西汉)的战略态势1、秦汉时期:汉灵帝派遣大军南进涿郡,与匈奴直接对抗,使得汉代实力进一步突出。
2、汉匈时期:汉武帝接替秦汉,取消地方外交政策,彻底取消匈奴国和汉代的互助关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及早发现匈奴进攻的重大危险。
3、西汉时期:刘邦在攻抗青牛和犍为之后,重新恢复对匈奴的重视,实行要求匈奴部落缴纳贡物的政策,中止匈奴与西北各国的巧变谋联。
三、汉朝晚期(东汉、南朝、北朝)的政策主张1、东汉时期:东汉朝廷在反击贵族王室不满的碰撞中,激烈地抗击匈奴,但也不得不和他们缔结盟约,实行“料!纳!定!”的征收政策,以稳定中原及联盟关系。
2、南朝时期:自齐桓公以来,匈奴已经不再恐吓中原,而是变成南北朝时期的支柱,南朝政府的关系政策也在改善,大量救济了匈奴军民。
3、北朝时期:北宋重新实施重关东西的政策,将与匈奴的关系放到首位,以“免要求,宽以容”的态度和匈奴友好相处,从而保持了中原的稳定。
四、后汉代对匈奴关系的发展1、隋代:隋朝继承了前朝政策,将外交政策放在统一全国的任务之上,实施“尊贵朝贡”的方式与匈奴邦国缔结条约,以此来维护汉朝的东亚大业。
2、唐代:唐武帝与匈奴发生了长期战争,推行“驱蛮”政策,严控和管制匈奴,以强制外交和独立朝代的方式维护唐朝的统一。
3、后汉代:晋朝实施的政策向匈奴的发展有多轮曲折,沿用了贸易和要求的政策,但也加强了对于匈奴内政的控制和历史的印记,在与其他吐谷浑、察合台等古汉语族民族的关系中,也意味着会议维护中原稳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状况。
历史的拐点之汉匈之战观后感500字
历史的拐点之汉匈之战观后感
中华五千年产生了诸多丰富与曲折的故事,从个体命运到民族兴亡,从人生悲欢到王朝更替,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
最近播出的5部、26集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与关注一朝一代、一人一事的选材方式不同,它从中国历史提取5个节点,并以戏剧化方式再现出来,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美学形态。
回望汉匈百年战争,这是汉朝与匈奴之间在战争与和平方面的选择不断博弈。
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争期间,双方的经济发展与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战争终究不是零和博弈。
然而,匈奴人的退出并非争端结束,没有占领北方草原的中原王朝又要面对崛起的鲜卑人。
持枪执剑上马则为骑兵的鲜卑人,在西晋末年占据了黄河以北,其他游牧民族也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这又是另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
《历史的拐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诠释中国历史的5个拐点:商鞅变法、汉匈之战、澶渊之盟、下西洋和甲午战争,正是一部反思历史纪录片。
汉匈之战深入历史的节点即孕育性的时刻,企图揭示中国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因。
如导演所说,拍摄此片的目的在于“为了更有力地把握我们民族的方向、世界的未来,希望启发观众从历史的玄机中找到生存的智慧。
”编导在阐述中说:“叙事上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同时加入引人深思的议论。
回避流水账似的历史记录,而是在夹叙夹议中,升华具有思辨性的观点。
”。
汉朝与匈奴的边界争端及外交手段
汉朝与匈奴的边界争端及外交手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朝与匈奴的边界争端曾经是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问题。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凭借其出色的骑射技术和战斗力,长期威胁着汉朝的边境安全。
汉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来缓解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
首先,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通过联姻来建立与匈奴的良好关系。
这种外交手段可以通过缔结亲姻来增强双方的友好关系,减少边界纷争。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文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汉朝派遣公主与匈奴王子结婚,这不仅增强了两国之间的亲近感,还有助于稳定双方边境。
其次,汉朝还采取了贿赂手段来缓和与匈奴的矛盾。
通过向匈奴贡品和礼物,汉朝往往能够得到匈奴的暂时安抚。
匈奴以财富为崇拜,一旦得到了足够的财物,他们往往会对汉朝采取友好的态度。
这样的外交手段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和平衡作用,稳定了双方的关系。
此外,汉朝还采用军事手段来抵御匈奴的进攻。
汉朝修筑了长城,加强边境防御,以确保匈奴不会对汉朝的边界产生过多的威胁。
另外,汉朝还派遣军队进行巡逻和防守,这对于稳定边界和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还尝试过通过外交手段来削弱匈奴的力量。
汉朝曾经与匈奴的敌对部落结盟,派遣使者去匈奴内部煽动内乱,试图分化匈奴的势力。
这种外交手段虽然有效地分裂了匈奴的实力,但它也增加了与匈奴的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然而,尽管汉朝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来应对匈奴的威胁,但仍然难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匈奴是一个充满战斗力的民族,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对汉朝构成威胁。
尽管汉朝曾经暂时性地通过外交手段稳定了与匈奴的关系,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达到暂时的平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总而言之,汉朝与匈奴的边界争端曾经是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朝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如和亲、贿赂、军事手段以及削弱匈奴力量的外交手段。
然而,这些手段往往只能缓解局势,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加复杂和全面的策略,以确保边境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堪比白登之围的耻辱
堪比白登之围的耻辱
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的关系是西汉王朝对外的主要矛盾点,汉匈之间的彻底结怨始于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差点做了匈奴冒顿单于的俘虏,此后,意识到国力不足的西汉王朝通过屈辱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长达70余年的守势。
然而,和亲政策并不是说此后双方没有大的冲突了,如在吕后执政期间,就曾经发生过冒顿遗书谩高后的事,西汉朝廷最终选择的是忍气吞声。
这更加增长了匈奴的气焰,于是在汉景帝末年终于发生了一出堪比白登之围刘邦差点被俘的耻辱事件——凌辱之恨。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三年,汉景帝刘启病危,西汉朝廷的全部精力放在了皇帝的病情上,再加上受七王之乱的影响,边军大多将精力放在了监视各个诸侯王上,因此导致了防御匈奴的兵力不足。
正是在这个时候,匈奴君臣单于率军寇边。
毫无准备的汉朝北境立时烽烟四起。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月,导致西汉边境的几个郡相继被攻破,数十万的边民流离失所。
北疆四郡急速减员,死伤、被掳军民多达十万余,相当于当时定囊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总合的四成人口。
在北地边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匈奴的兵峰直达骊山,并且一把火烧掉了汉朝的皇家行宫甘泉宫,站在长安城内甚至可以看到甘泉宫的烽火。
这一事件被汉朝称为“凌辱之恨”,与白登之围和冒顿遗书谩高后一起被称为汉朝三大切齿之恨。
同年,汉景帝驾崩,年仅17岁的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立志此生必雪此奇耻大辱!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开始反击匈奴,拉开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汉匈大战的大幕。
大汉从此崛起。
民族史:匈奴起源
民族史:匈奴起源匈奴自战国后期兴起,直到北魏时期退出历史舞台,长达700年,最终融入周边民族。
关于匈奴的起源,一直以来没有定论,众说纷纭。
现归纳如下:1、来自草原的匈奴与华夏同源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华夏族和匈奴族同一起源源,大禹儿子开启的夏朝约前16世纪灭亡以后,夏朝最后的君王桀的一支后裔一路向北狂奔,逃到了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
曾经辉煌的匈奴是古代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集团,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一说起于阴山。
匈奴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它是蒙古草原的一个游牧部族联盟,匈奴国的鼎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终被汉武帝刘彻打破。
在秦朝时,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秦将蒙恬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
西汉时被严重削弱,东汉时分裂,南匈奴归附中原内附,北匈奴自漠北西迁中亚,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匈奴强盛时,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反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漠南无王庭。
到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向汉请求合亲,美女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两国和好,匈奴人就又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山外有山)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与汉和睦相处。
终于到了汉和帝永元四年(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不得已远走中亚。
匈奴败亡,留下蒙古草原真空,其后,北方的鲜卑族立刻强大起来,迅速进入蒙古草原占有匈奴故地,留下的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
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则西迁中亚河间康居。
那些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观点太泛泛了,很不严谨),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
匈奴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匈奴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那么你了解匈奴的演变过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匈奴的演变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匈奴的演变过程在汉朝时期,算是匈奴的鼎盛时期。
但是因为匈奴民族的发展是一个从兴盛到没落的时期,因此匈奴的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地图上的位置轮廓也是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要说汉朝匈奴地图,先要从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
那时候匈奴开始兴起,大概是从今日外蒙或是俄罗斯那边打来的。
匈奴人生活的环境不好,所以就有了一种想要扩张的欲望。
同时,他们生性骁勇,崇尚自然的力量,有打仗的天赋,打起仗来不要命。
汉族人哪里经历过这种打法,虽然在此之前自己也是各个诸侯国互相打,和打匈奴一比那些有模有样的战场简直太规则了,匈奴人太不按章法。
所以各个国家在这一点上还是一致的,就是修建长城。
长城不仅是阻挡匈奴的,当然主要是阻挡匈奴的,也是国界线,不临近匈奴的国家,也修建长城,为了不让邻国欺负。
所以说,当初始皇帝的万里长城,其实就是把战国残留给连起来了而已,不过不可否认,这个工程量也是巨大的。
话说回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长城以北,就是匈奴的地盘。
等到秦朝时候,把匈奴往北面赶的远了一点。
可是到汉朝时候,匈奴卷土重来,越来越南侵。
汉朝有了实力,于是大家就开始打仗,汉朝名将众多,最后匈奴终于归顺了,被安置在今天的内蒙、外蒙、四川那些地方,汉化了。
匈奴人的介绍谈到西汉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人就是汉武帝,他之所以被称为“武帝”就是因为他就有雄才大略,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当然这个重大成就就是:打败多年一直骚扰汉朝北方边境的匈奴人。
刘彻任用卫青和霍去病等将领一步步将匈奴赶到漠北,使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作对,那么匈奴人去哪里了呢?查阅资料我们不难知道,在西汉时匈奴被汉武帝打败后,一部分选择归降汉朝,慢慢的就和汉人融合在一起了。
当然不愿意投降的匈奴只能继续往北边迁移,最后他们跑到了现在的土耳其附近的地方,并且壮大起来,建立起了名噪一时的东罗马帝国。
图解汉匈战争,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图解汉匈战争,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公元前127年,冬季。
匈奴首领军臣单于死于王庭,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匈奴单于,军臣单于太子于单耻为人下,双方展开恶战,太子于单被驱逐,南逃汉朝。
汉武帝下令封其为涉安侯,于单不久病逝。
公元前126年,夏季。
伊稚斜怒其汉武帝收容太子于单,遂下令派遣一万多铁骑南侵代郡,斩杀代郡太守,俘获一千多余民众北还。
冬季,匈奴铁骑再度南下,侵袭雁门郡,斩杀民众千余人。
公元前125年,夏季。
伊稚斜统领九万骑兵,兵分三路再度南侵,分别劫掠代郡、定襄郡、上郡三地边境。
匈奴右贤王则引兵进攻朔方郡,想要夺回曾经匈奴所属的河南地。
此番劫掠,边境民众被虐杀者高达三千多人,边境百姓处境艰难。
公元前124年,春季。
这个季节是匈奴放牧的最好季节,也是汉军出击的最好时节。
鉴于此前匈奴屡屡在边境劫掠,汉武帝终于下令大军出征。
汉武帝下令征调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匈奴,预计奇袭匈奴右贤王王庭。
卫青统领大军自朔方渡过黄河,兵至五原休整。
随即趁夜狂飙奔袭至高阙,围匈奴右贤王于营帐中。
匈奴右贤王在卫青出兵的时候已经知道,但是他自以汉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抵达这里,并没有下令戒备,防守汉军突袭。
卫青的到来,让正在醉酒的匈奴右贤王颇为惊恐,他仅带领着数百名骑兵杀出重围,北上逃窜。
匈奴右贤王帐下部将被掳获十余人,民众一万五千多人,牛羊十余万,可谓损失惨重。
公元124年,秋季。
匈奴再度南侵进犯代郡,斩杀代郡都尉朱央,劫掠一千多民众北还。
汉武帝对于匈奴游走作战的打法彻底崩溃,对于汉武帝而言,那些游牧民族游走不定,常常劫掠一番便撤军北还,着实让人头疼。
而且,边境地区虽然屡屡迁民于此,增强其守卫能力,但最终仍旧被匈奴肆意侵袭,毫无办法。
公元前123年,二月。
汉武帝下令统军十万,直扑匈奴王庭。
•中路大军:公孙敖统领北进•左路大军:公孙贺统领北进•右路大军:苏建统领北进•前锋大军:赵信统领北进•后路大军:李广统领北进大军行进之初,卫青先碰到少股匈奴骑兵,斩杀一千多人,退回定襄休整。
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2、汉与匈奴与西汉①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真正解除威胁;②汉武帝时--“战争”;作用: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③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与东汉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中原及西域;②东汉前期——“战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3、汉与西域与西汉①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时间、概况、意义;②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东汉①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②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4、秦汉与越族①秦征南越;修灵渠;置岭南三郡桂林、南海、象郡;②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九郡;5、汉与西南:汉武帝设郡县;二、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①1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②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④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三、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1、与契丹①宋太宗两次北伐,结果失败,宋由进攻转向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②澶渊之盟1005年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宋真宗亲征,士气大振,辽提出议和;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使宋辽边境安宁,双方贸易兴旺,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2、与党项: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很大,元昊请和1044年;①内容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②影响: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与女真①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②岳飞抗金胜利原因:抗金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采取了联合北方义军的正确方针;其他抗金队伍的支持与配合;评价岳飞:岳飞的抗金斗争,维护了中原与南方的先进封建文化,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受到人民的尊敬;其忠君思想体现出时代的悲剧;③绍兴议和1141年内容: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确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评价: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在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汉族迁居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民,加强了民族融合;2、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3、新的民族回族开始形成;4、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蒙古蒙古族①明初期:相对安定,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接受明封号;中期:关系紧张,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明修缮长城抵御;后期:和平友好,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封号,恢复封贡互市;②清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南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2、西藏维吾尔族回部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3、西藏藏族:①明: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任官吏;建立僧官制度;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事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朝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4、西南①明朝――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改土归流;②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条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意义: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东南台湾①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②1684年,设置台湾府;③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六、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1、西藏和平解放;2、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3、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附录: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彝、白、藏、蒙、满、羌等族;②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竭、氐等族;③古代没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④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朝居住在西南的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鹊,是维吾尔族的祖先;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2、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大高潮①第一次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②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3、民族融合主要途径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②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③“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等;④战争促进融合;⑤国家统一促进融合;⑥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4、中国历代疆域①商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②秦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注意:灵渠、长城起止点、南方四郡;③唐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注意:主要邻国、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外交通路线等;④元朝疆域图: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注意: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⑤清朝前期疆域图: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注意: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Hungaryfrom The change of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Abstract:Han and the Huns came into being along with the tide of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of each battle to the later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various periods in history showing a complex blend of ethnic relations. Han-Hungary relations in the Han Dynasty w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ts evolution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phenomenon Han Dynasty, the location of both the strength of conversion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Han Dynasty.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n Hungary complexity and repetitive, but also reflects the ethnic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development.
本篇论文,从了解汉匈民族产生开始,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汉匈关系,并从中分析了各个时期双方强弱位置转换,以及“防御-和亲-战争-和亲-战争”的关系演替,重点在于论述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的汉匈关系,对汉匈关系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汉匈关系;民族;关系发展Fra bibliotek政权;历史时期
从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浅谈汉匈关系
摘 要:汉族和匈奴伴随着历史的潮流应运而生,从开始的相互争战到后来的民族融合,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呈现出复杂交融的民族关系。汉匈关系在两汉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的发展演变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现象,双方强弱位置的转换是两汉时期的重要政治现象。汉匈关系的演变具有的复杂性和反复性, 同时也折射反映出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多样性。汉匈民族经历先秦至西汉时期,最终形成了以农业——汉政权——儒家伦理为基础的汉族,和以畜牧业——匈奴政权——尚武功利为凝聚力的匈奴民族两个不同的民族共同体。从汉匈 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出, 民族关系除了民族上层之间的关系之外, 还包括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接触, 而且后者是一种更为深远的关系。因此了解该时期的汉匈关系发展变化,理清汉匈关系发展的脉络,对于了解历史和理解交融的民族关系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