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实验报告
压铸工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压铸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压铸工艺参数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3. 提高对压铸工艺缺陷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压铸机、压铸模具、加热炉、冷却水系统、实验台等。
2. 实验材料:铝合金、锌合金等。
三、实验原理压铸工艺是一种将熔融金属在高压下快速充填型腔,并在冷却固化后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金属零件的加工方法。
实验主要研究压铸工艺参数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包括压力、速度、温度、时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压铸模具和材料,并对模具进行清洗和预热。
2. 加热:将熔融金属加热至适宜的温度,确保金属流动性好,便于充填型腔。
3. 充填:启动压铸机,将熔融金属在高压下快速充填型腔。
4. 冷却:在金属凝固过程中,通过冷却水系统对模具进行冷却,保证铸件尺寸精度。
5. 开模取件:待金属凝固后,打开模具取出铸件。
6. 检查与分析:对铸件进行外观检查,分析铸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铸件外观质量:实验过程中,铸件外观质量良好,无明显的缩孔、气孔、裂纹等缺陷。
2. 铸件尺寸精度:实验中,铸件尺寸精度较高,与模具设计尺寸基本一致。
3. 铸件内部质量:实验中,铸件内部质量良好,无明显的缩松、夹渣等缺陷。
六、实验结论1. 压铸工艺参数对铸件质量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优化压力、速度、温度、时间等参数,可提高铸件质量。
2. 压铸模具的设计对铸件质量有重要影响。
合理设计模具结构,有利于提高铸件尺寸精度和内部质量。
3. 在压铸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熔融金属的温度和流动性,以保证铸件质量。
七、实验改进措施1. 优化压铸工艺参数: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压力、速度、温度、时间等参数,以提高铸件质量。
2. 优化模具设计:针对铸件缺陷,对模具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铸件尺寸精度和内部质量。
3.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对压铸工艺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挤出成工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电子工艺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电子工艺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手工焊接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并初步树立电子工程意识。
二、实习内容1. 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性及用途,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
2. 焊接技术: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用电烙铁焊接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巧,包括焊接温度的控制、焊接速度的掌握等。
3. 印制电路板(PCB)制作:了解了PCB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学习了如何根据电路图制作PCB。
4. 电路调试:掌握了电路调试的基本方法,包括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参数,以及故障排查。
三、实习过程1. 第一周:学习了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性及用途,了解了焊接的基本技巧。
2. 第二周:学习了PCB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动手制作了PCB。
3. 第三周:进行电路焊接,掌握了焊接技巧,并组装了电子元器件。
4. 第四周:进行电路调试,解决了电路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习收获1. 实践技能提高: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焊接、PCB制作、电路调试等基本技能。
2. 理论知识丰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创新意识培养:在解决电路故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实习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2. 耐心与细心:在电子工艺实习中,我们需要有耐心和细心,才能确保焊接质量。
3. 团队合作:在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六、总结通过本次电子工艺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焊接、PCB制作、电路调试等基本技能,还对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食品工艺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食品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面包制作(1)实验原理:面包是通过酵母发酵、面团调制、醒发、整形、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
(2)实验材料:面粉、酵母、水、盐、糖、鸡蛋等。
(3)实验步骤:a. 面团调制:将面粉、酵母、水、盐、糖、鸡蛋等原料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
b. 发酵:将面团放入温暖处发酵,待面团膨胀至原来体积的2倍左右。
c. 醒发: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揉搓排气,分割成小块,整形为面包形状。
d. 烘烤:将整形好的面包放入预热至180℃的烤箱中烘烤15-20分钟。
2. 实验二:糖水桔子罐头制作(1)实验原理:糖水桔子罐头是通过选果分级、热烫去皮、去络分瓣、去囊衣、漂洗整理、配汤装罐、排气、密封、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
(2)实验材料:桔子、白砂糖、盐酸、氢氧化钠、羧甲基纤维素(CMC)等。
(3)实验步骤:a. 选果分级:按果实横径每隔10mm分成一级。
b. 热烫:将桔子放入95-100℃的水中浸烫25-45秒。
c. 去皮、去络分瓣:趁热剥去橘皮、橘络,并按大小瓣分放。
d. 去囊衣:采用酸碱处理法,全去囊衣用0.15-0.2%HCL溶液常温浸泡40-50分钟,再用0.05%的NaOH30-58浸泡5分钟,以清水漂洗2小时。
e. 漂洗整理:将去囊衣后的桔子进行漂洗,去除杂质。
f. 配汤装罐:将漂洗整理好的桔子放入罐头中,加入适量的白砂糖和CMC,搅拌均匀。
g. 排气、密封:将罐头封口,放入排气箱中排气,密封。
h. 杀菌:将密封好的罐头放入高压杀菌锅中杀菌,杀菌时间为15分钟。
i. 冷却:将杀菌后的罐头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面包制作实验:实验过程中,面团调制、发酵、醒发、整形、烘烤等步骤均按照要求进行,最终制作出的面包口感良好,外观完整。
2. 糖水桔子罐头制作实验:实验过程中,选果分级、热烫去皮、去络分瓣、去囊衣、漂洗整理、配汤装罐、排气、密封、杀菌、冷却等步骤均按照要求进行,最终制作出的糖水桔子罐头口感甜润,色泽鲜艳。
手工铸造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手工铸造作为一种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将金属熔化后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待金属凝固后形成所需的形状。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手工铸造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铸造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手工铸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2. 掌握铸造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学会熔炼金属、浇注、冷却和清理等操作;4. 分析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如铝、铜、锌等;准备铸造模具、熔炉、浇注系统、冷却设备等。
2. 熔炼金属:将金属放入熔炉中,加热至熔化状态。
注意控制温度,防止金属氧化。
3. 浇注:将熔化的金属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
注意控制浇注速度,防止气泡和夹杂物的产生。
4. 冷却:将模具放置在冷却设备上,等待金属凝固。
注意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铸件产生热裂和变形。
5. 清理:将铸件从模具中取出,清理表面的砂粒、氧化皮等杂质。
6. 性能测试:对铸件进行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方面的测试,分析其质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铸造过程顺利,铸件形状、尺寸基本符合要求。
2. 铸件表面质量较好,无明显砂眼、气孔等缺陷。
3. 铸件力学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金相组织符合预期。
4. 部分铸件出现轻微的热裂现象,经分析,可能是冷却速度过快或模具设计不合理所致。
五、实验总结1. 手工铸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2.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3. 熔炼金属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防止金属氧化。
4. 浇注过程中,要控制浇注速度,避免气泡和夹杂物的产生。
5. 冷却过程中,要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铸件产生热裂和变形。
6. 铸造模具的设计对铸件质量有很大影响,要充分考虑模具的刚度和强度。
7.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手工铸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纤维工艺编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纤维工艺编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不同纤维材料在编织过程中的特性和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纤维工艺编织是一种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手工或机械编织而成的工艺技术。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纤维材料、编织方式和图案,可以创造出各种美观实用的编织品。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纤维材料的选择:根据编织品的使用场合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如棉、麻、丝、毛等。
2. 编织方式:根据纤维材料的特性和编织要求,选择合适的编织方式,如平纹、斜纹、提花等。
3. 编织图案:设计美观实用的编织图案,使编织品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棉线、麻线、丝线、毛线等。
2. 实验工具:编织机、剪刀、尺子、铅笔等。
四、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根据编织要求,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和编织工具。
2. 编织设计:根据纤维材料的特性和编织要求,设计美观实用的编织图案。
3. 编织操作:按照编织图案,进行编织操作,注意纤维材料的张力、编织方式的变换和图案的准确性。
4. 编织完成:完成编织后,检查编织品的质量,如有需要,进行修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编织出不同材质和图案的编织品,如围巾、帽子、鞋垫等。
2. 实验分析:a. 纤维材料的选择:不同纤维材料在编织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表现,如棉线柔软舒适、麻线坚韧耐用、丝线光滑细腻、毛线保暖舒适等。
b. 编织方式:不同的编织方式对编织品的外观和质感产生较大影响,如平纹编织密度大、斜纹编织有弹性、提花编织图案丰富等。
c. 编织图案:合理的编织图案可以提升编织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纤维工艺编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了不同纤维材料在编织过程中的特性和表现。
3.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纤维材料的张力,避免编织品出现松弛或紧绷现象。
机械工艺夹具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机械工艺夹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械工艺夹具。
3. 了解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机械工艺夹具是一种用于装夹工件,保证加工精度和效率的辅助工具。
它通过合理设计夹具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对工件的定位、夹紧和导向。
夹具的分类包括通用夹具、专用夹具、组合夹具等。
夹具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等。
三、实验内容1. 夹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夹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夹具的元件及作用4. 夹具的装配与调整5. 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四、实验步骤1. 夹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讲解夹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介绍常用夹具的类型、结构及特点。
2. 夹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1)讲解夹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定位、夹紧、导向等;(2)介绍夹具设计的方法,如手工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 夹具的元件及作用(1)介绍夹具的常用元件,如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导向元件等;(2)讲解各元件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4. 夹具的装配与调整(1)讲解夹具的装配步骤和注意事项;(2)演示夹具的装配过程;(3)讲解夹具的调整方法,如定位尺寸、夹紧力、导向精度等。
5. 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1)介绍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如提高加工效率、保证加工精度等;(2)展示夹具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案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夹具的设计与制作(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工艺夹具;(2)夹具设计合理,元件选型正确,装配精度较高。
2. 夹具的装配与调整(1)夹具装配过程顺利,各元件连接牢固;(2)夹具调整后,定位尺寸、夹紧力、导向精度等符合要求。
3. 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1)夹具在实际加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2)通过夹具的使用,减少了工件的加工误差,降低了废品率。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机械工艺夹具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设计原则和方法。
陶瓷成型工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陶瓷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陶瓷成型过程中的各个工艺参数对成型效果的影响;3. 熟悉陶瓷成型工艺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对陶瓷制品生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陶瓷成型工艺是将陶瓷原料加工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强度的生坯的过程。
根据成型方法的不同,陶瓷成型可分为可塑法成型、注浆法成型和干压法成型等。
1. 可塑法成型:将陶瓷原料制备成泥团,利用其可塑性手工拉坯成型、机械旋压成型或滚压成型,还可以利用模具印坯成型,以及徒手捏塑成型。
2. 注浆法成型:将陶瓷原料制成浆料,通过模具注入,待浆料凝固后取出成坯。
3. 干压法成型:采用压力将陶瓷粉料压制成一定形状的坯体。
其实质是在外力作用下,粉体颗粒在模具内相互靠近,并借内摩擦力牢固地结合起来,保持一定的形状。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陶瓷成型机、模具、刀具、烘箱、天平、计时器等。
2. 材料:陶瓷原料、模具、粘结剂、润滑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要求,将陶瓷原料按照配方进行混合、研磨,制成浆料或泥团。
2. 可塑法成型:将泥团放置在成型机上进行拉坯成型,或利用模具进行印坯成型。
3. 注浆法成型:将浆料注入模具,待浆料凝固后取出成坯。
4. 干压法成型:将陶瓷粉料填充到模具内,通过压头施加压力,压制成一定形状的坯体。
5. 后处理:将成坯进行晾干、脱模、修整等工序。
6. 烧结:将成坯放入烘箱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根据陶瓷原料和制品要求而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型效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成型方法对陶瓷制品形状、尺寸和强度的影响。
2. 工艺参数对成型效果的影响:分析压力、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成型效果的影响。
3. 成型缺陷:分析成型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如分层、裂纹、表面剥落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实验结论1. 陶瓷成型工艺是陶瓷制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掌握成型方法对提高制品质量至关重要。
2. 可塑法成型、注浆法成型和干压法成型是常用的陶瓷成型方法,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
陶瓷工艺学实验报告拉坯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陶瓷拉坯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陶瓷拉坯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陶瓷工艺的认识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陶瓷拉坯是陶瓷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将泥料放在陶轮上,通过旋转和手部的操控,使泥料形成所需的形状。
拉坯工艺要求操作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力度,使泥料在陶轮上形成均匀、光滑的形状。
三、实验器材与材料1. 陶瓷泥料:高白泥、普通泥等。
2. 陶轮:手工拉坯轮、电动拉坯轮等。
3. 陶轮工具:拉坯刀、修坯刀、拍子等。
4. 实验室用品:实验台、水桶、海绵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陶瓷泥料揉捏均匀,使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2)检查陶轮是否运转正常,调整转速。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工具。
2. 拉坯操作(1)将泥料放在陶轮的中心,用拍子轻轻拍打,使泥料与陶轮贴合。
(2)双手握住拉坯刀,从泥料的一端开始,沿着陶轮的方向拉坯。
(3)在拉坯过程中,注意控制力度,使泥料均匀地延伸。
(4)当泥料达到所需的形状时,停止拉坯,用修坯刀修整边缘。
(5)检查泥料的形状和尺寸,如有需要,进行二次修整。
3. 拉坯注意事项(1)操作时,保持身体平衡,避免因姿势不正确而造成拉坯失败。
(2)拉坯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泥料破裂。
(3)拉坯过程中,注意观察泥料的形状和尺寸,及时调整。
(4)保持陶轮清洁,避免杂质影响拉坯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拉坯操作,制作出符合要求的陶瓷坯体。
2. 实验分析(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陶瓷拉坯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陶瓷拉坯工艺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陶瓷制作打下基础。
(3)实验过程中,发现操作者对陶轮的熟悉程度和手法熟练度对拉坯效果有很大影响。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对陶瓷拉坯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掌握了陶瓷拉坯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陶瓷制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实验过程中,发现操作者对陶轮的熟悉程度和手法熟练度对拉坯效果有很大影响,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实践和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实验报告————————————————————————————————作者:————————————————————————————————日期:ﻩ实验一加工方法及加工装备的归纳与调研一.车削加工1.车削概述在车床上,工件做旋转运动,刀具做平面直线或曲线运动,完成机械零件切削加工的过程,称为车削加工。
其中工件的旋转为主运动,刀具的移动为进给运动。
车削适合加工回转零件,其切削过程连续平稳,可以加工各种内外回转体表面及端平面。
所用刀具主要是车刀,还可以用钻头,铰刀,丝锥,滚花刀等。
图1.1 车削加工主要应用范围车削加工的尺寸精度较宽,一般可达IT12~IT7,精车时可达IT6~IT5。
表面粗糙度Ra数值的范围一般是6.3~0.82.车床的组成车床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卧式车床,立式车床,转塔车床等。
我们这次实验主要调研了CA6140A型卧式车床图1.2 卧式车床基本机构(1)1-床头箱;2-进给箱;3-变速箱;4-前床脚;5-溜板箱;6-刀架;7-尾架;8-丝杠;9-光杠;10-床身;11-后床脚图1.2 卧式车床基本机构(2)12-中刀架;13-方刀架;14-转盘;15-小刀架;16-大刀架车床的基本结构如图1.2所示。
车床附件主要有三爪卡盘,四爪卡盘,顶尖,中心架和跟刀架等。
二.铣削加工1.铣削概述在铣床上用铣刀加工工件的工艺过程叫做铣削加工。
铣削时,刀具作快速的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作缓慢的直线运动为进给运动。
铣削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平面,沟槽和成形面等,还可以进行分度工作,以及钻孔和镗孔。
图2.1铣削加工的应用范围铣削可分为周铣和端铣,用端齿刀的端面刀齿加工平面称为端铣法,用圆柱铣刀的圆周刀齿加工平面称为周铣法,周铣又有逆铣法和顺铣法之分。
逆铣时,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反;顺铣时,则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同。
铣床的加工精度一般为IT9~IT8;表面粗糙度一般为Ra6.3~1.6μm。
3.铣床的组成铣床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卧式铣床、立式铣床、龙门铣床等。
我们这次实验主要调研了Xk6125型卧式万能铣床图2.2 卧式铣床基本机构1-床身2-电动机 3-变速机构4-主轴5-横梁 6-刀杆7-吊架8-纵向工作台 9-转台 10-横向工作台 11-升降台铣床的基本结构如图2.2所示,工作台可沿横,纵,垂直三个方向移动。
主轴可根据需要通过机械结构转变为垂直于工作台。
铣床的附件主要有分度头、平口钳、万能铣头、和回转工作台等。
三.磨削加工1. 磨削概述在磨床上用砂轮作为切削工具,对工件表面进行加工的方法称为磨削加工。
磨削加工是零件精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磨削难以切削的各种高硬超硬材料。
外圆常用的方法有纵磨法、横磨法和综合磨法。
平面磨削常用的方法有周磨和端磨。
2.磨床的组成磨床可分为万能外圆磨床,普通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平面磨床等。
我们这次实验主要调研了M7120卧轴矩台平面磨床。
图3.1平面磨床基本结构1—驱动工作台手轮 2—磨头 3—滑板 4—横向进给手轮5—砂轮修整器6—立柱 7—行程挡块 8—工作台 9—垂直进给手轮10—床身实验二重点夹具的使用三爪卡盘的正反状实验器材:三爪卡盘的正反爪一副。
实验目的:对三爪卡盘的结构了解,正确装卸一次正,反爪。
实验原理:六点定位原则实验过程:三爪卡盘的结构:三爪卡盘是由一个大锥齿轮,三个小锥齿轮,三个卡爪组成。
三个小锥齿轮和大锥齿轮啮合,大锥齿轮的背面有平面螺纹结构,三个卡爪等分安装在平面螺纹上。
当用扳手扳动小锥齿轮时,大锥齿轮便转动,他背面的平面螺纹就使三个卡爪同时向中心靠近或退出,有自动定心的作用。
正爪装夹的过程:大锥齿轮背面的平面螺纹处和三个卡爪上都标有数字,分别是数字1,数字2和数字3。
后文称为1号卡爪,2号卡爪,3号卡爪和1号螺纹处,2号螺纹处,3号螺纹处。
首先用钥匙插进小锥齿轮,逆时针旋转使三个卡爪向外退出,当快要脱离三爪卡盘时,用手取出。
分别识辨出是几号卡爪。
然后用手任意旋转大锥齿轮,同时注意观察“蚊香头”,旋转到1号螺纹头处就停止旋转,将1号卡爪大头沿螺纹头出插进去,然后用钥匙把对应于1号螺纹处的小锥齿轮顺时针旋转一周,确保卡爪能固定在三爪卡盘上;然后再次用手旋转大锥齿轮,注意观察“蚊香头”,看到2号螺纹头处就停止旋转,然后把2号卡爪大头对应的插进去,同样用钥匙插进对应于2号螺纹头的小锥齿轮,顺时针旋转一周;同样的,用手旋转大锥齿轮,注意观察“蚊香头”,看到3号螺纹头处就停止旋转,然后把3号卡爪大头对应的插进去,同样用钥匙插进对应于3号螺纹头的小锥齿轮,然后顺时针旋转至把三个卡爪卡紧为止,接着再依次用钥匙分别顺时针旋转另外两个小锥齿轮,用力旋转至紧。
如图反爪装夹的过程和正爪一样,把卡爪插进螺纹头处时的方向换一下,小头朝里装夹就是反爪装夹了。
V形块测轴心高实验目的:验证V形块轴心高度的计算公式实验器材:1.V形块 2.两根梯形圆柱3.游标卡尺 4.基准平面板 5.高度尺实验原理:V型块的对中性实验步骤:一、先将游标卡尺调零,二、游标卡尺测量两梯形圆柱。
如图1:测量值D1,D2。
三、把高度尺放基准面上调零把V形块放在基准面上,先放梯形圆柱1在V形块上,测量H=T1把D1。
把D1换成梯形圆柱2,同样的测量得H2=T21整理数据如图:梯形圆柱1梯形圆柱2 平均直径D(mm) 26.08 21.68平均高度T(mm)65.80 60.92轴高H(mm) 52.76 50.08图1五、验证V行块的轴高公式:△H测量=H1-H2=52.76-50.08=2.68mm△H理论=△D/2sin(α/2)=3.11mm从验证结果看:人为和系统之间都存在存在一定误差。
使结果有点误差。
这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所以轴高公式成立。
分析原因:为了不产生人为误差,所以在工件测量前都要该调零。
让测量的数据更加可靠和完整。
在每次测量都会有调零不准确,人为的读数读的不准,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还有其他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他的正常显示读数等原因,使我们的读书不够准确,所以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这样得到的数据相对就可靠很多了。
精准的金属工件都会由于热胀冷缩产生读数误差。
特别在冬季,这现象会使误差有可能到达2丝,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要把量具放于室温,在有测量要求时才能取测具进行测量。
平口钳结构的了解1.平口钳的用途:平口钳又名机用虎钳,是一种通用夹具,常用于安装小型工件。
它是铣床、钻床的随机附件。
将其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用来夹持工件进行切削加工。
2.平口钳的工作原理:用扳手转动丝杠,通过丝杠螺母带动活动钳身移动,形成对工件的加紧与松开。
被夹工件的尺寸不得超过70毫米。
3.平口钳的构造:平口钳的装配结构是可拆卸的螺纹连接和销连接;活动钳身的直线运动是由螺旋运动转变的;工作表面是螺旋副、导轨副及间隙配合的轴和孔的摩擦面。
平口钳组成简练,结构紧凑。
4.平口钳的分类:1)钻床上的平口钳:固定钳口是平面,活动钳口是V型槽例如下图2)铣床上的平口钳:固定钳口和活动钳口都是平面如下图3)固定钳口和活动钳口都是V型槽的平口钳如下图5.平口钳的装夹注意事项1)工件的被加工面必须高出钳口,否则就要用平行垫铁垫高工件。
2)为了能装夹得牢固,防止刨削时工件松动,必须把比较干整的平面贴紧在垫铁和钳口上。
要使工件贴紧在垫铁上,应该一面夹紧,一面用手锤轻击工件的子面,光洁的平面要用铜棒进行敲击以防止敲伤光洁表面。
3)为了不使钳口损坏和保持已加工表面,夹紧工件时在钳口处垫上铜片。
用手挪动垫铁以检查夹紧程度,如有松动,说明工件与垫铁之间贴合不好,应该松开平口钳重新夹紧4)刚性不足的:工件需要支实,以免夹紧力使工件变形。
了解分度头的操作1. 分度头:图4-11(a)在铣削加工中,常会遇到铣六方、齿轮、花键和刻线等工作。
这时,就需要利用分度头分度。
因此,分度头是万能铣床上的重要附件。
1)分度头的作用⑴能使工件实现绕自身的轴线周期地转动一定的角度(即进行分度);⑵利用分度头主轴上的卡盘夹持工件,使被加工工件的轴线,相对于铣床工作台在向上90°和向下10°的范围内倾斜成需要的角度,以加工各种位置的沟槽、平面等(如铣圆锥齿轮);⑶ 与工作台纵向进给运动配合,通过配换挂轮,能使工件连续转动,以加工螺旋沟槽、斜齿轮等。
万能分度头由于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中应用较多。
2)分度头的结构分度头的主轴是空心的,两端均为锥孔,前锥孔可装入顶尖(莫氏4号),后锥孔可装入心轴,以便在差动分度时挂轮,把主轴的运动传给侧轴可带动分度盘旋转。
主轴前端外部有螺纹,用来安装三爪卡盘,如图4-2所示。
松开壳体上部的两个螺钉,主轴可以随回转体在壳体的环形导轨内转动,因此主轴除安装成水平外,还能扳成倾斜位置。
当主轴调整到所需的位置上后,应拧紧螺钉。
主轴倾斜的角度可以从刻度上看出。
在壳体下面,固定有两个定位块,以便与铣床工台面的T 形槽相配合,用来保证主轴轴线准确地平行于工作台的纵向进给方向。
图4-2 万能分度头外形手柄用于紧固或松开主轴,分度时松开,分度后紧固。
以防在铣削时主轴松动。
另一手柄是控制蜗杆的手柄,它可以使蜗杆和蜗轮联接或脱开(即分度头内部的传动切断或结合)在切断传动时,可用手转动分度的主轴。
蜗轮与蜗杆之间的间隙可用螺母调整。
3)分度方法分度头内部的传动系统如图4-3a 所示,可转动分度手柄,通过传动机构(传动比1:1的一对齿轮,1:40的蜗轮蜗杆),使分度头主轴带动工件转动一定角度。
手柄转一圈,主轴带动工件转1/40圈。
如果要将工件的圆周等分为Z 等分,则每次分度工件应转过1/Z圈。
设每次分度手柄的转数为 ,则手柄转数 与工件等分数Z 之间有如下关系:分度头分度的方法有直接分度法、简单分度法、角度分度法和差动分度法等。
n n Z n n Z 40:140:1==这里仅介绍常用的简单分度法。
例如:铣齿数Z =35的齿轮,需对齿轮毛坯的圆周作35等分,每一次分度时,手柄转数为:(圈)分度时,如果求出的手柄转数不是整数,可利用分度盘上的等分孔距来确定。
分度盘如图4-3b 所示,一般备有两块分度盘。
分度盘的两面各钻有不通的许多圈孔,各圈孔数均不相等,然而同一孔圈上的孔距是相等的。
分度头第一块分度盘正面各圈孔数依次为24、25、28、30、34、37;反面各圈孔数依次为38、39、41、42、43。
第二块分度盘正面各圈孔数依次为46、47、49、51、53、54;反面各圈孔数依次为57、58、59、62、66。
按上例计算结果,即每分一齿,手柄需转过 圈,其中1/7圈需通过分度盘(图4-3b )来控制。
用简单分度法需先将分度盘固定。
再将分度手柄上的定位销调整到孔数为7的倍数(如28、42、49)的孔圈上,如在孔数为28的孔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