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

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

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

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

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

“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

《说文》曰:“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

”“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

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

《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

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

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考上学期期中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展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迷昏欲睡的中华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漫,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

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

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秫悉数卖与临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

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

三商穷蹙几欲自尽。

公慰之曰:“汝货木及船,尚为我物。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双周练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双周练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双周练试题高三语文2022.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

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

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

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

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

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

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

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

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

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

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烟蒂/取缔数罟/数典忘祖箴言/缄口不语拖累/危如累卵B.恫吓/胴体轶事/卷帙浩繁筹措/厝火积薪告罄/固若磐石C.庠序/挠痒潦水/月色撩人勾当/一笔勾销号召/年高德劭D.蒸馏/遛鸟汲取/负笈从师罢黜/相形见绌笞刑/贻人口实【答案解析】C。

A项dì;cù,shǔ;zhēn,jiān;lěi;B项d òng;yì,zhì;cuò;qìng,pán;C项xiáng,yǎng;lǎo,li áo;gòu,gōu;zhào,shào;D项liú,liù;jí;chù;chī,y 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部署流弊侧隐之心享誉世界B.飘渺搪瓷防御工事耳熟能详C.推搡陷阱慢条斯里烦芜丛杂D.辐射沉缅提心掉胆钟鸣鼎食【答案解析】B。

A项应为“恻隐之心”,C项应为“慢条斯理”“繁芜丛杂”,D项应为“沉湎”“提心吊胆”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具有醒脑提神、健胃强身、利水利尿等作用的饮料,儿童不宜过量地饮用,只能浅尝辄止。

B.在这片历史街区居住的都是一些老居民,他们对这里的环境和生活都已经习以为常,安之若素。

C.时隔两千多年,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怎样才能把握《论语》D.这位富豪死后,之前的宿敌乘势而上,竞相争夺他遗留的产业,竟酿成命案,真是祸起萧墙啊!【答案解析】C。

A项,浅尝辄止:微尝试一下就停止。

比喻不肯下工夫深入研究。

这里望文生义。

B项,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而语境没有境况不顺的意思。

D.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从以往强调普及教育,到今天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现教育平等正成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

【高二下】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作答第Ⅰ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

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

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

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

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

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

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

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

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

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

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

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

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

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

一方面具有超越性,指向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要立足于当下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基础,以现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依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

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

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

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

《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

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高三语文2023.8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涵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张氏月洲村南帆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

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

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

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

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

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

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

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

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

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

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

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

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

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23.111.C(坚持收玉米,主要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源于内在的朴素自觉)2.C(“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的说法过于绝对)3.A(材料和A项都可以用来论证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自觉)4.(1)丰富论据,共同论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存在的相同的文化基因:为人做事依据良知,超越功利;(2)表明这一文化基因自古有之,不曾断绝,为提倡更好地挖掘和延续这一文化基因、重拾乡土文化的主张提供依据;(3)故事中李贤祖父的行为对李贤有积极影响,从而肯定了李贤祖父的“盛德”,作者借此也间接肯定了六爸行为的重要意义。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5.(1)前一个例子语言古典雅致,如“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等有文言特色;(2)后一个例子语言质朴直白,如“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水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等用白话表达,直白自然;(3)亦文亦白的语言,契合文本内容,使行文自然,让文章更显摇曳之美。

(每点2分)6.D(文章中心思想并不是赞美匠人们对手艺的钟情和追求,文章叙述手艺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手艺,借此表达对“手艺”与“尊严”以及乡村“真相”的思考,流露出深沉、真挚的情感)7.C(“也表现了他们讨生活的不易”理解错误,文章写他们说喜话,没有表现他们生活不易之意)8.(1)生存的尊严:依靠手艺生活,养活自己;(2)匠人的尊严:苦学大本领,成为大师傅,受人敬重;(3)手艺的尊严:享受手艺的“滋味”,追求技艺的价值认同。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示例:甲组:(1)文章用大量说明性文字介绍相关常识,如木匠的种类、搘锅的讲究等,实录了村庄生活与风俗文化的真实存在;(2)文章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现了手艺匠人及其技艺,呈现了村庄手艺人的真实生存状态;(3)文章首尾用议论方式,思考“手艺”与“尊严”等内容,揭示了村庄的内在精神本质。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兴师北伐,旋即以大败告终。

对南宋国运来说,开禧北伐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个时期直到灭亡,其政治生活、学术文化、士人心态等均表现出颓势。

此时期我们称之为南宋后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风貌与以往既有联系又有所变化。

理学对学术文化的浸染更为深入,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

随着政治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人们的生命激情也在委顿,辞赋创作缺乏铺张扬厉的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写实倾向的流行。

文人们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生命的慰藉,描写生活小景致小感悟的辞赋多了起来。

“怨以怒”、“哀以思”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通过辞赋迸发出来,恋恋不舍地为延续了三百多年国祚的宋王朝和行将“履霜坚冰至”的华夏文化唱着挽歌。

理学文化的昌盛和国力的委顿等因素促成了辞赋创作中重真实重人文的创作倾向。

南宋后期,理学在理论构建方面几乎没有大的建树。

当时的理学大家如真德秀等,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树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把理学明义理以切世用的实际功用落到实处。

因此,当时的理学为了施之于政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渐趋实用化、世俗化,变成教条,以便于人们恪守。

由于学理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也使得理学思想僵化、绝对化,朱熹、陆九渊等的言论均被他们的后学奉为不可更改的圭臬。

南宋后期,理学已经控制了科考,通过包揽人才的培养,把它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学术文化的核心,借以施之于政事,移风俗,厚人伦。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读书人深深浸渍于理学之中。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虫豸.zhì 蜷.quán缩霓裳.(shāng)镌刻融汇贯穿B. 濒.bīn临机械.jiè 迁谪.zhé 震撼大放獗词C. 悯.mǐn默唠.lāo叨空.kōnɡ头支票骐骥繁芜丛杂D. 汗涔.涔cén 缄.jiān默白雪皑皑..ái 镣铐磊拓嵯峨【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实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留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微小的区分,这微小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霓裳(shāng)——cháng,融汇贯穿——融会贯穿;B项,机械jiè——xiè,大放獗词——大放厥词;C项,唠lāo叨——láo。

故选D。

2.选择一组合适的词语填入下列横线处(1)因为我们的很多白人兄弟已经相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日参与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他们的自由和我们的自由是的。

(2)然而在向老人告辞的灵堂里,并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却是一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的志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究人类遗传基因的种种奇妙。

A. 休戚相关喜闻乐见无所不为B. 休戚相关喜闻乐见无所畏惧C. 休戚相关喜闻乐见无所不为D. 休戚相关喜闻乐见无所畏惧【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细致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留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江苏省扬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2024.11(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卡夫卡的文学可以称为“弱”的文学。

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是弱者,逆来顺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

而另外的一些作品可以称为“强”的文学,描写强者,他们反抗着,尽管他们的反抗包含着绝望。

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美国的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是现代荒原上的一名绝望而坚强的角斗士。

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作家用角斗、拳击、打球的习惯用语来谈论写作:“我开始写作时并没有大叫大嚷,可是我超过了屠格涅夫先生。

接着我严格训练自己,又超过了莫泊桑先生。

我和司汤达先生打了两回平局,我自己觉得在第二回里还是我占了上风。

可是谁也没法拖我到拳击场上去和托尔斯泰先生比个高低,除非是我疯了,或是我的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海明威喜爱看拳击、看角斗、打猎、钓鱼、喝酒,而他主要的拳击对象是语言。

然而海明威不仅是写字台旁的角斗士,他也是20世纪欧洲舞台上的一个出色的人生角斗士。

面对世界的荒诞与邪恶,他不像卡夫卡那样一味做出顺应性反应,也不似萨特早期作品那样厌恶生活。

他发现世界是由暴力与邪恶统治着,但却勇敢地生活。

绅士淑女们很难喜爱海明威的作品,这不仅因为他的文体——几乎斩伐了所有美丽动人的形容词,使语言简明得像不长树叶的枯枝,而且因为他描绘的世界过于冷酷,使神经不够坚强的人难以卒读。

好莱坞在制作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的影片时,总要加入大量的柔情蜜意,就像中国观众看到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哈里的爱情几乎成了主题,而小说中却只有十几个字;小说中象征死亡的豹尸、秃鹫、鬣狗都没有去着意表现;在小说结尾处已经停止呼吸的哈里,在电影里却睁着一双炯炯放光的眼睛坐了起来。

电影界公认,海明威的小说形式最接近电影,然而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的电影却离海明威甚远。

从电影上了解海明威是容易受骗的。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4.11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

材料一:相较于《彷徨》《故事新编》这两部小说集而言,《呐喊》中蕴含的情感更加激昂,鲁迅将这本书定义为“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作品,其中“批判”与“希望”的较量不分上下。

他自觉在上一轮的“铁屋子”难题中已经失败过了,所以他怀着沉痛冷静下来,书写自己的反思,作为对一批更年轻、尚且充满勇气与信心的前驱者的警示,同时也是作为陪伴与慰藉。

他自己处于长久的寂寞中,却见不得别人寂寞。

鲁迅就是这样一名积极的消极主义者,他彻底地否定现有的制度与文化,认识到革命是多么的艰难,但又寄希望于一批又一批的先觉者醒来,一起撬开地狱的铁门。

哪怕再失望也不会绝望,哪怕喉咙再嘶哑也要发出呐喊,这就是“呐喊精神”的核心所在。

至今每当社会的病灶显露出来,各种灰暗与腌腊被拖带出来时,“呐喊精神”就会再一次地被强调,只有当有人愿意发出呐喊并召集一批勇士去斗争时,大众才不至于全然冷漠。

鲁迅对冷漠可谓是深恶痛绝,从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后周边人的遽然冷漠、留学课堂上中国人对同胞被砍头的冷漠、办报时面对既无人赞同也无人反对的冷漠……这一切使鲁迅深切地认识到冷漠是摧毁希望的最致命武器。

《呐喊》中蕴含的强烈的“反冷漠”主张体现了作者反思自己在社会的打磨下逐渐变得冷漠,猛然被真与善点醒,遂在心中竖起一记警钟,誓要用热火淬过的刀子反复将那些麻木的因子切割去。

“反封建”“反传统”“反麻木”是《呐喊》的三大内核,也是联结、支撑起这部小说集的骨架。

从《呐喊》开始,人们提起鲁迅时常常将其抽象为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自觉联想到冷峻的思考、犀利的批判、深邃的内涵。

他始终是以半抽离的状态冷静而客观地审视着书写对象,寄寓在角色身上的情感绝不超出理性的界线,只要小说能够发挥出警醒世人的现实功用。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

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

”(《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

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历史上,道家和儒家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呈对立之势,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B.韩非和汉初的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后者强调的“无为而治”具有积极的含义。

C.把道家“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是错误的,如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强调的就是乐观进取。

D.儒家尊重自然界法则,反对人类“有为”活动对自然的随意干预,这一点儒道两家正相契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主张可以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B.班固“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的言论,既指出了儒、道两家核心思想的对立性,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吸收。

C.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D.由材料二可知,荀子和庄子对美的看法显然不同,这种差异对艺术和审美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破坏,需要在儒道互补中补救。

3.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证都围绕着儒道的互补关系展开,但在论证思路上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4分)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你熟悉的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

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

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

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

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

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

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

又说要“雏”十岁。

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

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

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

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

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

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

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

带尖儿,带尖儿。

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

”他觉着晦气。

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

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

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

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

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

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

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

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

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

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

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

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