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 ( 人体解剖生理学)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腹肌及膈肌收缩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 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 门括约肌舒张。
残余物质排出
同时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压增加,促进粪便排出体 外。
06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节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腺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 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CONTENCT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 •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物消化和吸 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 的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被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和 果糖等,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进入血液。
脂肪的吸收
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通过淋巴 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通过主 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则与脂肪一起通过淋巴途径 进入血液循环。矿物质如钙、铁和锌等主要通过 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
05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四 部分,是消解质, 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生理学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壁内神经丛
G细胞 胃泌素
3)特点:占总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也很高。
(3)肠期胃液分泌:
1)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 用。 2)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
食糜入小肠
小肠粘膜
小肠吸收的氨基酸
胃泌素 肠泌酸素 胃酸
3)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
肠致活酶,胃酸,胰蛋白酶,组织液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4)其它酶——羧基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4、胰蛋白酶抑制物:正常情况下阻止胰腺的自身消化。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消化间期,分泌少;进食,分泌多(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
色、形 味、声
食物 机械 化学 温度 嗅、视 感受器 听觉 迷走神经 延髓下丘脑 大脑皮质
构上都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
(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
一是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均分布在 核和基底之间,故属于基底颗粒 细胞。不同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 颗粒大小、形状和密度均不同。 二是,大部分细胞呈锥形, 其顶端有绒毛突起,伸入胃肠腔 内,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内食 物成分和pH的一刺激而引起细 胞的分泌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吸吮作用
吸吮也是一个反射动作,吸吮时,口 腔壁肌肉和舌肌收缩,使口腔内空气稀薄, 压力降低到比大气压力为低0.981.47kPa(10-15cmH2O)。凭着口腔内的这 个低压条件,液体便可进入口腔。
三、吞咽
(一)吞咽分期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进入胃。 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天咽动作分为下列三 期: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舌尖上举及硬腭,下颌舌骨肌的收缩, 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舌的运动非常重要。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 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结果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 前突出,封闭了鼻回 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并紧贴 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时停止;由于喉头前 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被挤入食管。这一期进行得 极快,通常约需 0.1s。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实 现的。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称蠕动,在食团的下端为一舒张 波,上端为一收缩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进。

消化和吸收 ( 人体解剖生理学)

消化和吸收 ( 人体解剖生理学)
参与 酸性环境,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脂肪酸、胆汁酸与钙结合形成
水溶性复合物磷酸盐阻碍钙
营养物质的吸收
Fe2+的吸收 Fe2+形式吸收 主动吸收 维生素C、胃酸促进铁吸收 十二指肠和空肠
营养物质的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 单纯扩散方式 小肠上部 维生素 B12 与内因子结合 回肠
散至组织液中,经血液而被吸受 长链脂肪酸在细胞内重新与甘油一酯或甘油织间液,进入淋巴循环而被吸 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
Na+的吸收 扩散入细胞 Na+泵出粘膜细胞 伴随水的转运 空肠最多,
回肠次之,
营养物质的吸收
Ca2+的吸收 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 主动吸收为主,也有被动过程
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 来。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小肠内消化—小肠液
小肠液 分泌 由十二指肠腺和肠腺产生 性质 弱碱性(pH=7.6);分泌量为1-3L/日 成分 水,粘蛋白、无机盐,多种酶(肠
致活酶由小肠腺分泌;其他酶随肠上皮细 胞脱落进入小肠液)
小肠内消化—小肠液
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 PH值和主要消化酶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大肠液
分泌量 (L/D) 1.0~1.5 1.5~2.5 1.0~2.0
0.8~2.0 1.0~3.0 0.6~0.8
PH
主要消化酶
6.6~7.1 0.9~1.5 7.8~8.4
6.8~7.4 7.6~8.0 8.3~8.4
压,以利于胃液渗人食团中及胃内容物的排出; 紧张性收缩还是胃其它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 础。 容受性舒张 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 蠕动 磨碎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而形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CxHyOz+mO2→xC02+nH20+?ATP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①开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3,pH>5.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 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3.粘液
⑴来源: 粘液由黏液细胞(上皮细胞、贲
门腺和幽门腺细胞、粘液颈细胞)分泌;
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 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 反射引起。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 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 的过程。(质变)
两种消化方式同时进行
消化道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消化
氨基酸 脂肪酸
甘油 葡萄糖
残渣
排出体外 (粪便)
食物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吸收 血液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 (一)唾液及其作用
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 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粘液和HCO3- 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⑶作用:
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 ①润滑:防止食 物的机械损伤;
• ②中和胃酸:
• HCO3- + H+ →H2CO3
• ③共同构成胃黏 膜屏障,减免高 [H+]和胃蛋白酶 对自身的侵蚀。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肠致活酶能激活液中的胰蛋白酶。 (3)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四)小肠的运动
1、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 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与推进 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 4 层 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迷走-迷走反射
胃 机械扩张
壁内N丛局部反射

食 物
蛋白质 分解产物
胃窦 G.C
胃 泌 素
胃蠕动↑ 紧张性↑
胃内压 ∨
十二指
胃 排 空
肠内压
胃内压 胃
十二 高渗溶液 指肠 食糜 盐酸、脂肪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肠抑胃素 紧张性↓
∧ 十二指 肠内压
排 空 暂 停
胃内压 再
食糜在肠内吸收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紧张性↑
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 和位置,不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3.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2)胆固醇: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肝门与肝蒂
肝可分为左、右两半:左外叶、左内叶; 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
胆盐进入小 肠后,90%以上 被回肠吸收,通 过门V又回到肝 脏,再成为合成 胆汁的原料。这 一过程称为胆盐 的肠肝循环。
返回肝脏的胆 盐有刺激肝分泌 胆汁的作用。

生理学笔记之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笔记之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笔记之消化与吸收消化和吸收1.概述: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

2.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与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和吞咽功能。

3.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胃排空及其调节。

4.小肠内消化: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以及它们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小肠运动的形式及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6.各种物质吸收的部位和机理。

一、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依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化学消化依赖消化液中所含消化酶的作用。

消化液由各种消化腺分泌,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调节消化道的酸碱环境和渗透压、以便一些重要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是消化酶。

其次是粘液,粘液由空腔脏器分泌(所以胆汁和胰液中不含粘液),对消化道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骨骼肌低、不规则的节律性、紧张性、伸展性、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即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刺激等不敏感。

2.消化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的平衡电位形成,但Na+、Cl-、Ca2+等离子在安静时也有少量通透性,加之生电钠泵也发挥作用,故静息电位值较低且不稳定。

(2)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消化道平滑肌慢波有如下特点:①慢波是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波;②胃肠道不同部位慢波的频率不同;③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生电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④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⑤慢波的波幅通常在10~15mV之间。

人体解剖生理学 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消化系统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 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阑 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上消化道—口腔→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
•消化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 小消化腺:消化管粘膜内的小腺体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排出食物残渣
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二节 消 化 管
肝细胞生成胆汁 毛细胆管 小叶间胆管 左、右 肝管
肝总管
胆总管← →胆囊管← →胆囊 十二指肠乳头 (肝胰壶腹括约肌)
四、胰 pancreas
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腹腔内,胃的后方。前面被以腹膜。
长条状,柔软,色灰红。
胰头 钩突
胰体 胰尾
副胰管
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管 胰体
胰尾
细 菌感 染:大肠杆菌、肠球菌、链球菌等
(二)结肠 Colon 围绕在小肠周围,始于盲肠,终于直肠
升结肠 (Ascending colon) 横结肠 (Transverse colon) 降结肠 (Descending colon) 乙状结肠 (Sigmoid colon)
(三)直肠和肛管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 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和肠腺等。
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 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 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一、唾液腺
1.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功能:湿润、清洁口腔;混合 食物成为食团,利于吞咽;对 食物有初步消化的作用。
细,粉灰,血管少 集合
级数较多
肠系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和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医学相关领域。

而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则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也是思政课程的一部分,因为通过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还可以引发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思考,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概述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是研究人体内各种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食物在这些器官内的消化过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是如何实现对食物的摄取、分解和吸收的,从而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对思政的影响1. 引发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思考通过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从而引发对人体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和对医学道德的塑造,使其具备医德医风和仁爱之心。

2.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不仅教授学生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

通过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体的神秘和伟大,从而引领学生思考人体和人类生命的重要价值,培养医学生的全人教育。

3. 引领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思考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并能够理解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引领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思考,使他们具备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感。

四、对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课程是医学生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这门课程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更是引领医学生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思考,是一门思政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PPT课件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 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阑 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上消化道—口腔→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
•消化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 小消化腺:消化管粘膜内的小腺体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排出食物残渣







胃小凹
皱襞
胃内表面的特征
六、小肠 small intestine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m,上接幽门 下续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消化吸收 的主要场所。
空肠
回肠
1.十二指肠 Duodenum
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因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列横向的长度而 得名。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 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第三狭窄 贲门 胃
病例:食道癌
• 生活习惯
食道癌
五、胃
胃具有受纳食物、分泌 胃液、进行初步消化的功 能,还有内分泌机能。
(一)胃的位置和形态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 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 为4部
– 贲门部 – 胃底 – 胃体 – 幽门部
贲门
幽门部 幽门
幽门管
胃底 胃体
幽门窦
胃的组织结构



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二节 消 化 管
一 、
二、口腔 oral cavity
口 前壁——唇
腔 侧壁——颊
的 下壁——软组

织和舌
界 上壁——腭
软 腭垂 腭 腭舌弓
后 腭咽弓 缘 腭扁桃体

消化系统—吸收(人体解剖生理学)

消化系统—吸收(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一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口 部分药物(如硝酸甘
油、吗啡等)。 胃 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 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
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 能力最强、种类最多,
是主要吸收的部位。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面积保证:长5~6米+皱褶 +绒毛+微绒毛 →200m2;
②动力保证:小肠运动和绒毛 伸缩。
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 3~8h;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淀粉酶 麦芽糖双糖酶 单糖(葡萄 糖、半乳糖、果糖)。糖类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
➢ 吸收机是制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 继发性主动转运。

➢ 葡萄糖的吸收
萄 糖
管 腔 侧 以 Na+ -
载体-葡萄糖复合物
形式,与Na+同向转
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
内;
管底侧 葡萄糖通
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
血液,Na+ 则由钠泵
转运至细胞间隙。
葡 萄
继发性主动转运制 与葡萄糖相 似,为与Na+偶联的继发性 主动转运。
目前已证明有些可以直接 被某些转运系统直接转运到 细胞内,而后在酶的作用下 分解成氨基酸入血。
蛋白酶 氨基肽酶
○ Na+
氨 基 酸 转 运 系 统
载脂蛋白
(三)脂肪的吸收
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胞吐
淋巴管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
(四)无机盐、水和维生素的吸收
无机盐: 单价盐类如钠、钾、铵盐吸收快,而多价盐 类吸收很慢。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 如磷酸钙、草酸钙等,则不能吸收。
水: 是被动的,依粘膜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维生素: 主要依靠扩散方式。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生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生理

2.容受性舒张 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的肌肉舒张 。 意义:容纳和暂时贮存食物。
3.蠕动 意义: ①磨碎食物并使其 与胃液混合; ②将食糜逐步推入 十二指肠。
㈡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1.胃的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 主要与食物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有关。 通常需4~6小时。 2.胃排空的控制
四、胆汁的分泌: 由肝细胞分泌。
㈠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苦味有色液体,pH6.8~7.4,不含消化酶。 主要成分: 水、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及 无机盐。 作用:①促进脂肪的水解和吸收; ②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㈡胆盐的肠—肝循环:可刺激胆汁分泌。 ㈢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调节:
进食刺激消化道感受器
㈢脂肪的吸收 肠腔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
+ 胆盐
混合微胶粒
胆盐
肠上皮细胞
乳糜微粒
甘油一酯

载脂蛋白


甘油三酯
脂肪酸
谢谢观赏
化学刺激(如多肽 氨基酸) G 细胞
胃泌素
⑶肠期胃液分泌:
食物的化学 十二指肠粘 胃泌素
机械刺激
膜G细胞

胃液分泌↑ 胃腺

特点:量少。
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均可抑制胃液分泌。
三、胰液的分泌 ㈠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味,pH为7.8~8.4。 1.HCO3_ 作用: ①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 ②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的pH环境( pH7~8)。
2.胃蛋白酶原
泌酸腺主细胞 分泌
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 当pH>6时,胃蛋白酶失活
HCl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内消化—胃液

胃蛋白酶原


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 在盐酸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在酸 性条件下可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最适PH值是2
胃内消化—胃液

粘液


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 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 保护胃粘膜

润滑食物,防止食团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性损伤 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03-一起构成“粘液— HC03-屏障”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胃液分泌特点

量和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都很高 分泌量最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有所减少

胃期胃液分泌特点


肠期胃液分泌特点

量少,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较低
胃内消化

胃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

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保持一定的胃内压,以利于 胃液渗人食团中及胃内容物的排出;紧张性收缩还是胃其 它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 磨碎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而形成食糜 将食糜逐步推人十二指肠
营养物质的吸收
Na+的吸收

扩散入细胞 Na+泵出粘膜细胞 伴随水的转运 空肠最多, 回肠次之, 结肠最少
营养物质的吸收
Ca2+的吸收
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 主动吸收为主,也有被动过程参与 酸性环境,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脂肪酸、胆汁酸与钙结合形成水溶性 复合物磷酸盐阻碍钙吸收
微胶粒(胆固醇和脂肪分解产物)形式吸收 小肠上部

营养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 被动吸收 动力

各种溶质主 动吸收产生 的渗透压
消化和吸收

容受性舒张


蠕动

胃蠕动及 胃排空
胃内消化

胃的排空



食糜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胃运动及其产生的胃内压是胃排空的动力 液体食物的排空速度>固体食物 糖类食物>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约需4-6小时即可由胃完全排空
胃内消化
胃壁 机械、化学感受器 释放 迷走—迷走反射 壁内神经丛反射 促胃液素 胃运动增强 胃排空
小肠上部 I细胞
蛋白质、脂肪消化 产物
促胰液素
小肠上部 S细胞
进入小肠的盐酸, 蛋白质消化产物
口腔内消化

唾液 性质

pH接近中性 、无色、无味 分泌量:1.0~1.5L 湿润、清洁口腔和溶解食物 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排泄

唾液作用



口腔内消化
咀 嚼 和 吞 咽
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 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节后纤维的递质


副交感神经

主要是乙酰胆碱 肽类物质,如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释放肽等

兴奋平滑肌和腺细胞 内在神经丛

通过壁内神经丛可完成局部反射来调节胃肠的运动和分泌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
营养物质的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


必须被消化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粘膜吸收 吸收过程也是与Na+相耦联的主动过程 经血液循环至肝脏和身体各部
营养物质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



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少量的甘油后,在 胆盐的帮助下转运至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中、短链脂肪酸及其组成的甘油一酯可直接扩散至 组织液中,经血液而被吸受 长链脂肪酸在细胞内重新与甘油一酯或甘油合成甘 油三酯,后者与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然后被释 放人组织间液,进入淋巴循环而被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方式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吸收部位:小肠粘膜

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 肠 粘 膜

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 肠 粘 膜

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被水解成单糖(如葡萄糖)后才能被 吸收 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是一种与Na+相耦联的主动 过程 吸收后的糖经血液循环被运输至肝脏
小肠内消化—小肠液

小肠液 分泌 由十二指肠腺和肠腺产生 性质 弱碱性(pH=7.6);分泌量为1-3L/日

成分 水,粘蛋白、无机盐,多种酶(肠致活 酶由小肠腺分泌;其他酶随肠上皮细 胞脱落 进入小肠液)
小肠内消化—小肠液

小肠液的分泌和作用



稀释消化产物,以利于吸收的进行 为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媒介 肠致活酶为肠腺分泌,它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十二指肠的肠腺能分泌较多HC03-,中和胃酸
胃内消化
胃 肝 外 观
胃内消化

胃液的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1.5~2.5L/ 日 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粘液

胃液的成分

胃内消化—胃液
盐 酸 由 泌 酸 腺 的 壁 细 胞 分 泌
胃内消化—胃液

盐酸

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作用 环境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 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使胃和小肠维持相对无菌 的状态 刺激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兴奋性较低,收缩舒张过程缓慢,且变异较大 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节律不规则,频率较慢 经常处于微弱的收缩状态,即紧张性收缩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对牵张、化学和温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 感
消 化 道 的 神 经 支 配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小肠内消化—胆汁

胆盐的作用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 消化 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 维生素的吸收 防止胆固醇沉积 排泄 中和十二指肠的胃酸
小肠内消化—胆汁
胆盐的肠肝循环

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 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 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这一过程称为胆 盐的肠肝循环
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
月示,胨
小分子多肽,氨基酸
蛋白质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防止胰蛋白酶对胰腺的自我消化
小肠内消化—胆汁

胆汁 胆汁的性质:苦味,粘稠的液体
肝胆汁呈金黄或棕桔色,弱碱性,PH=7.4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 PH=6.8


主要成分为胆盐、卵磷脂、胆固醇等

营养物质的吸收

Fe2+的吸收
Fe2+形式吸收 主动吸收 维生素C、胃酸促进铁吸收 十二指肠和空肠

营养物质的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
单纯扩散方式 小肠上部


维生素 B12
与内因子结合 回肠


脂溶性维生素A、D、E、K

与脂肪相同方式被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


胆固醇的吸收
胃粘膜
粘 膜 屏 障
胃内消化

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 与维生素Bl2结合,以防止消化液对维生素B12的破 坏,并促进其在回肠的吸收
胃内消化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胃酸、脂肪、高张溶液
空腹时胃液分泌量很少,称基础胃液分泌 进食后分泌量大增,称消化期胃液分泌 消化期胃液分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第八章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器官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和吸收—概述

消化

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实现 化学性消化 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

吸收

指经过消化的食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 循环的过程
消化和吸收—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消化道粘膜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种类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促胰液素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活动 调节其它胃肠激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 ,即促进消化道组织生长

作用

三种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和生理作用
激素名称 胃泌素
分泌部位及细胞 胃窦、十二指肠 G细胞
食物入胃
胃窦粘膜
胃内消化
食糜入十二指肠 肠壁酸、脂肪、 渗透压感受器 释放 小肠粘膜 促胰液素 肠—胃反射
胃运动减弱
胃排空延迟
小肠内消化
肝、胆囊 胰解剖
小肠内消化—胰液

胰液的性质

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 pH=7.8-8.4

胰液的成分
碳酸氢盐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大肠的功能

排便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功能
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大肠内的细菌
发酵: 分解糖及脂肪 腐败: 分解蛋白质 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 K

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 PH值和主要消化酶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大肠液 分泌量 (L/D) 1.0~1.5 1.5~2.5 1.0~2.0 0.8~2.0 1.0~3.0 0.6~0.8 PH 6.6~7.1 0.9~1.5 7.8~8.4 6.8~7.4 7.6~8.0 8.3~8.4 肠激酶 少量二肽酶、淀粉酶 主要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