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毒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大毒蛇
1.白唇竹叶青
[学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类地位] 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 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再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属管牙类.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毫克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7--8月产仔,每次产7--8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
伤人.
[分布] 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国外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地。
2.灰蓝刻扁尾海蛇
[学名] Hydrophis Cyanocinctus
[分类地位] 蛇目海蛇科
[形态特征]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3金环蛇
中文俗名: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英文名:Banded Krait
形态特征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
生态习性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分布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4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俗称山万蛇,过山峰,过山乌,扁颈蛇,大吹风蛇, 英雄蛇, 麻骨乌, 蛇王, 大眼镜蛇, 大膨颈蛇, 大扁颈蛇, 黑乌梢等
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
[形态特征]
具前沟牙的毒蛇。
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
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
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
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
颈部腹面橙黄色。
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
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Xz。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 南亚。
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中毒症状]
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状烧灼似剧痛,10天后局部坏死。
肿胀达于躯干持续约 18天。
全身水泡,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通常是咬后第 5天出现。
创伤要几个月才痊愈。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
白昼活动。
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
卵生,7~8月产卵
5尖嘴蝮
[学名] Agkistrodon Acutus
[形态特征]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
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
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方形大斑块。
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
体形On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
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
肛鳞完整。
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
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 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
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
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海拔100~1.400 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
大多栖息在300~800 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
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估计数量] 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
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
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6 白眉蝮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7 银环蛇
中文俗名:白带蛇、白节蛇、吹箫蛇、寸白蛇、洞箫蛇、金钱白花蛇、雨伞蛇、竹节蛇
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形态特征] 中国银环蛇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腹鳞203~221,躯干部环纹31~50个,尾部8~17个,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以及缅甸、老挝;银环蛇云南亚种,腹鳞213~231,躯干部环纹20~31个,尾部7~11个,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全长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
腹面全为白色。
背鳞通身1行,正中1行鳞片(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尾下鳞全为单行。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
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
卵生。
5~8月产卵,每产5~15枚,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
幼蛇3年后性成熟。
银环蛇毒性很强,上颌骨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牙(前沟牙)。
人被咬伤后,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银环蛇成体供药用。
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怯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癣和梅毒等症。
银环蛇胆可治小
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8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eosquamatus)
中文俗名:原矛头蝮、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阳)、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龟壳花蛇。
[形态特征] 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
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磷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
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
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数片小鳞。
体长1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夜行性。
是体形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生活习性] 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
川西牧区的巨毒蛇,吃鸟和小型兽类。
卵胎生。
[分布]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国外分布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猎。
药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原矛头蝮身体有止痛的功效。
9 圆斑蝰 Vipera Russelii
也叫:百步蛇
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
食鼠类的小型哺乳动物
卵胎生30--40 最高的记录为63仔..
栖息于丘陵地带
多见于稻田
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
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模式产地:印度。
海拔上限:2100 。
国内分布:福建(诏安, 泉州, 惠安, 仙游, 南安), ★★(花莲, 瑞穗, 台东, 高雄, 恒春, 成功, 屏东, 台北), 广东(韶关, 广州), 广西(南宁) 。
国外分布:巴基斯坦, 印度, 斯里兰卡, 孟加拉国, 缅甸, 泰国。
圆蝰蛇★★亚种(V.R. Formosensis):模式产地:★★。
国内分布:★★。
年代:1931。
定名人:Maki。
圆斑蝰泰国亚种(V.R. Siamensis):模式产地: Samkok, 泰国。
定名人:Smith。
年代:1917。
国内分布:
广西, 广东, 福建。
国外分布:
缅甸(中部, 南部), 泰国(中部) 。
10 舟山眼镜蛇 Naja Atra
[识别特征]全长1000~2000 Mm。
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
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
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
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
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
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
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 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海南及香港。
[学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
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
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
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
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