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困境和破局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19.11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衍生了多种新媒体样式,
微博、客户端、手机自媒体等层出不穷,
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阅读习惯随之改变。

同时,
多种媒体样式的融合发展,也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造成了冲击。

融媒
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最主流的传播媒介,
其传播效用及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
因此,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时效,重拾广播电视媒体的
“话语权”,亟待明确破解之法。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特性
(一)新的报道路径不断增加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优化,
广播电视媒体新的报道路径不断涌现。

新闻、
热点事件等信息报道中,直播、VR 等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媒体融合的范围和深度。

如2016年广东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打造了新闻直播流栏目,
新闻大直播年直播量超过了50场,据悉,
仅2017年春运首日,其新媒体直播量就达到了21场。

再如,2018年韩国
平昌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台利用VR 全景技术,
向公众报道冬奥会开闭幕式、赛事全程,
大大优化了观众体验。

(二)媒体合作不断加深
互联网架构下,融媒体的共享特性异常鲜明,
要求打破媒体间界限,强化多类型媒体间的合作互融。

2016年,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局与今日头条订立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资源的置换购买版权、对收益进行分成等方式,
实施内容合作。

央视新闻于2017年推出了移动新闻网,
以移动智能客户端的形式推出了《央视新闻+》栏目,通过平台搭建共
享国内新闻资源,形成强大吸引力,
打造传媒矩阵。

(三)互动性不断增强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大都开通了“两微一端”,这些平台增加了报道突发事件和各种要闻的时效性,拉近了受众与媒体报道之间的距离,通过了解受众的观点态度,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交流沟通,互动性不断增强。

2018年4月,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了《数字福州·新时代新生活》栏目。

该栏目立足网络端,以大众关注的生活细节为题材,利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对主持人进行“移步换景”设计,在时空转换之间将公众对该题材的观点看法通过弹幕、留言直观地呈现出来,实现了媒体报道的互动性。

(四)表达形式不断丰富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
指出广播电视报道的源头已明显转向社交媒体形式。

一般来
说,广播电视报道的题材通常是经网络媒体首发,
在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再通过广播电视进行挖掘报道。

融媒体环
境下,受多种媒体形式的影响,
广播电视媒体报道风格偏向于灵活,报道中融入了网络流行用语,
报道画面集文字、图片、表格、动画视频等为一体,
摆脱了广播电视报道的严肃性,吸引受众眼球,
拉近了双方距离。

二、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困境
(一)报道影响力弱化
进入融媒体时代,受网络的交互性、
海量性、即时性的影响,受众对媒体报道更加挑剔,
更趋个性化,要求获取报道资讯的路径更加多元,媒体信息传播逐步向分众化趋
近,受众阅读习惯发生极大改变。

在这种大环境下,
传统媒体报道的根基不断被冲击,甚至出现边缘化危机。

特别是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
传统媒体报道的叙事优势遭遇极强挑战,影响力被逐渐削弱。

面对来势汹汹的全媒体融合态势,广播电视在其技术性基因的基础
上,利用具备融媒体发展的条件,
通过发挥平台内容方面的优势特性,实现转型发展,
巩固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主导性地位。

(二)报道内容价值创新不足
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在内容价值方面缺少相应的创新。

虽然在战略发展层面制定了多媒体发展的大致结构,
然而全媒体融合仍局限在大体架构上,
即便是特别强调报道信息结合了网民原创,但与原创内容为核心的视频类媒体相
比较,其内容价值仍明显偏低。

此外,
全媒体融合格局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为适应融媒体形势,
一方面,内容上过度追求娱乐化,一些原生态报道内容完全不加修饰,
语言缺乏个性化,栏目有低俗化倾向,
造成受众对广播电视报道褒贬不一,对产业价值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报道内容偏离了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切实反映,
在出现本应积极发声的事件时却集体失语,舆论监督功能弱化,报道社会价值严重缺失。

(三)报道形态单一网络时代,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静态报道,而是有着极强烈的参与意识,希冀在热点事件中发表个人观点,对事件发声的全过程能够有全面完整的体验。

也就是说,受众在关注事件“是什么”“怎么样”的同时,期望剖析事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了解“为什么”会引起事件,并热衷于发表意见,提出改进建议,参与
到“怎么办”的事件发展全过程中,
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面对这种变化,广播电视媒体报道仍利用单向传播的
形态将会极难应对受众急于“发声”
的现实,必须在报道形态上进行突破,改变当前的单一现状。

实践与思考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困境和破局之道
阴莫雪林
摘要: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融入了诸多新的因素,微信、微博、直播等媒体形式的介入,助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报道进入新的时代,融媒体进程不断推进。

本文基于融媒体环境,分析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提出破解之道,为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困境;对策144
三、破解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舆论引领作用
新媒体形态下,信息资源海量丰富,但由于“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广播电视报道内容相比,新媒体报道内容并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审核通过的,网络上报道的信息难辨真伪,不实信息大量充斥,使其公信力受到削弱。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一直是主流媒体形式,对突发事件、新闻等的报道突出真实性和敏感性,在受众中奠定了公信力基础,颇具权威性。

融媒体格局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可能受到其他媒体形式的冲击,但就报道的核心理念而言不会因此而显得过时,反而会使其权威性、公信力更加凸显,在社会舆论中发挥引领作用。

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面对开放的网络空间,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为应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广播电视媒体要能够坚守舆论底线,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借鉴运用新媒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媒体报道的融合发展。

(二)打造优质内容
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无论信息传播渠道如何改变,媒体报道的内容仍然是关键的竞争要素。

媒体报道质量的持续提升,是广播电视媒体报道进行创新的基础要件。

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遭受冲击,要更好地应对激烈竞争,做好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关键,就是要打造优质的报道内容。

一方面,要建立过程论思维,推出融合报道。

所谓融合报道,就是通过挖掘真实细节,对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报道,并研判事物发展趋势,直击事物本质,从深度、广度等层面,悄无声息地影响受众。

如,新华社继《四个全面》《红色气质》《国家相册》之后,再次推出了大型主题新媒体产品《红色追寻》系列。

其中,《红色追寻·足迹》通过连续多场移动直播的方式,由几名年轻人担任主播,利用8天时间跨越12000公里,重点选取了广东深圳、云南大理、四川芦山、湖南湘西、上海、河南兰考、辽宁大连、河北雄安八地,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大理念进行直播宣介。

这一新媒体产品从宏观大视野展开,通过互联网可视化方式,将经济、政治、民生、环境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直观展现;又从细微角度切入,在各地受众中进行寻访,调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大理念带来的各方面真实改观。

栏目具备理论性与交互性,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了形式与内容的双创,使参与其中的受众如临其境,赢得了强烈的反响共鸣。

另一方面,要建立创造性思维,推出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侧重突出典型事物的报道。

也就是对大量重要事实、人物进行筛选,取其中最突出、代表性最强的事例及人物进行报道,以区别于文学典型的手法,注重将真实事件、真实人物进行重点呈现。

就其关键层面而言,典型报道的核心要领是“典型”,要突出典型,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锁定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时代进程,再者人物个性要具备呼应性,与民间焦虑和关注点要形成共鸣,还有就是人物品质要具备对主流价值的引领性,担得起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指引重任。

只有这样,典型人物的选择才能与当下的典型宣传特质相契合,避免出现主流与民间舆论场不相贴合的现象,有效缝合官方与民间双方话语系统可能存在的裂迹。

第二,完善报道设计。

典型报道除了选择典型人物要符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具备凝聚共识的条件,还要就其报道进行科学设计,把民间共识及时转换为正能量。

可以通过开展专项舆情调查,划分年龄段、学历层次等,围绕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调查,设置相应的话题,征询公众意见;还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戏曲、图片展等多种形式,报道展示典型人物事迹。

(三)创新报道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8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6.12亿,同比增加了3309万,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73.9%;我国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5.90亿,同比增加了4101万,在整体手机网民中占比为72.2%。

基于此,必须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形态进行创新,推出全媒体形态产品,实现报道形式与形态的相互融合。

分析当前融媒体报道形势,要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形态进行创新,需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单线结构。

在报道中,针对一个事件,要深究出一条主线,找到这条主线上的关键节点,分析前景及背景,剖析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全程追踪,实施事件全过程的“全景”报道。

第二,多线结构。

在报道牵涉面较广的事件时,需要同时铺开多条线索,并在每条线索上仔细深挖出可能存在的关键节点,可以是围绕同一角度展开的线索,也可以是多角度同时展开的线索。

第三,扩散结构。

相较于多线结构,这种结构涉及面更广泛,且侧重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对所报道事件在大环境下形成的辐射效应更为关注。

如,新华社推出的《现场新闻》是其新媒体形态产品之一,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闻采集,以同一事件为基点,组织多路记者,开展同一时间、不同视角的现场直播报道,使受众体验更加全面。

《现场新闻》对报道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报道形式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直播流、H5等,对现场进行了高度还原,设置了一系列易使受众产生共鸣的议题,从多个层次和维度,对新闻内涵进行了本质性揭示,将生动鲜活的新闻现场向受众展现出来,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形态进行了极大创新。

四、结语
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媒体融合,在这种格局下,各种媒介之间无可避免地上演着跨产业、行业甚至是跨组织的协同竞争“大戏”。

与此同时,各媒介内部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对报道形态、内容进行着持续创新。

因此,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对自身局限性有充分认识,加快转变观念推动全媒体融合,才能逐步走出困局,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院
1.石长顺,唐秋彤.“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的微传播路径[J].视听界,2018(06):67-71.
2.吴刚.媒体融合视角下电视新闻报道表达方式的创新[J].视听界,2019(03):93-96.
3.钟朝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尝试[J].传播力研究,2019(15).
(作者单位:富川瑶族自治县
广播电视台)
实践与思考
145
视听201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