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1
阶段限时集训
(2)经济上: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 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土地 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文 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西汉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 易。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1)政治上:中华文明从八方雄起到家国同构,国家治理从争霸 变革到天下一统。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 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经济与社会生活】 (1)原始社会:出现农耕和畜牧业,过定居生活,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 方稻作农业区;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利用地窖和陶器存粮;出现早 期集镇。(2)商周:出现青铜器;城市建设初具形制。(3)春秋战国:实行“重 农抑商”;实物借贷比较普遍 【文化交流与传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 段 限时 集 训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 通史融会 纵横贯通 珠联璧合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步骤二 通史融会 创新整合新思路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先秦时期(远古—前 221 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 (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秦汉(前 221—220 年)是中国历史第 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 发展阶段。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4)民族关系上: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从 设郡管理到开拓疆域。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 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 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 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统,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文化灿烂, 从商周多彩至秦汉而初盛。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 战国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朝“焚书坑儒” 强化了思想控制,西汉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佛教传 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