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翻译(热门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知之。

以:凭借,何以知之的意思是凭借什么知道?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所以这句话是宾语前置句。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节选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翻译第2篇
【用法分析】:两鼠斗穴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来源】:《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使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liǎng shǔ du xué
【英语翻译】:Two mice are fighting in mousehole.
【成语声母】:LSDX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出兵攻伐韩国,屯兵于阈与。

赵王召廉颇问可否救韩,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

赵王又召问乐乘,乐乘与廉颇的观点一致。

赵王又召问赵奢,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成语接龙】:
将相和,流传千古。

同时还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都记在这一章。

上学的时候学将相和,只说廉颇老将有战功,却是不知道到底他打赢了谁,取得多大的战国。

这一章开始就讲了廉颇大败齐军。

要知道齐国可是老牌强国,虽说不复齐桓公时的武功,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战而胜之,厉害。

赵国果然出武将。

廉颇,马服君,李牧,都是名镇战国的大将。

廉颇守长平的时候,白起都没办法。

但是文臣赵国就逊色太多,蔺相如去世之后,朝廷上下就没有明白人了,以至于秦国的反间计一再得逞。

历史没有假如,我们只能面对真相。

但是心里总是畅想:如果赵有范雎,那该是何光景啊!
读书正行,读书正言,读书正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翻译第4篇
讲一些重点词的意义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篇目中的同一词的意义。

例如,笔者曾教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边境有急”的“卒”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的“卒”字的意义;讲“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一句中的“靡”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的意义;讲“蹶”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的“蹶”字的意义。

这样新旧联系,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掌握了一个词新出现的意义。

二、归纳辨析,系统记忆
一词多义,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但在文言文中尤其突出,可以说一词多义是文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在讲授文言词意时,不是孤零零地一个个单独摆下,而是在出现了几个意义后就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去辨析。

如学习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对“伐”字的意义进行归纳。

(1)坎坎伐檀兮(砍伐);(2)命子封帅军二百乘以伐京(进攻);(3)口诛笔伐(声讨);(4)此五霸之伐也(功劳)。

学习《阿房宫赋》后,就对“可怜”的词义进行归纳。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把学过的这些文言词义,归纳总结,让学生一一去辨析,使他们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牢牢地印在脑子里。

文言词语积累多了,日后读文言文时,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对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准确的判断,达到执一驭万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学习成语
我们阅读报刊、文章,常常遇到一些成语,它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种古语。

有些从字面看不可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这就是追根溯源。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成语的原义和出处就了解了。

学习《鸿门宴》,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劳苦功高”等成语的内涵也就清楚了。

这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吸取古代语言的精华。

还有一些成语的字义仍保持着古义,在讲解文言词义时就要加以联系。

如学习《鸿门宴》中“亡去不义”的“去”字时,说明“去”就是“离开”的意思,今天有成语“何去何从”(离开哪里?走向哪里?),学习“持剑盾步走”的“走”字时是“跑”的
意思,今天有成语“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这种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积累,为他们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翻译第5篇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

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

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其规律如下:
1. 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②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

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
①乃丹书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
②交广市鲑珍。

(《孔雀东南飞》)
③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
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

句②中“市鲑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

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 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
①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勾践灭吴》)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答司马谏议书》)
句①中两个“女”字叠用,后一个“女”字活用为“做奴仆”。

句②中两个“事”字叠用,前一个“事”字活用为“做”。

4. 如果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句①中名词“质”后有介词短语“于齐”,“质”活用为动词“做人质”。

句②中名词“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5. 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
②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中名词前有副词“弗”,则“福”活用为动词“保佑”。

句②中名词前有助动词“欲”,则“刃”活用为动词“杀”。

6.
如果名词前有代词“所”字,或者名词后有代词“者”字,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句①中名词前有代词“所”字,“罾”活用为动词“用渔网捕到”。

句②中名词后有代词“者”字,“侯”活用为动词“封侯”。

7. 名词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连接在一起,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墓”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葬”连接在一起,“墓”活用为动词“修墓”。

8.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或小谓语)的中心语。

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
“东”,方位名词做谓语中心语,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军”。

二、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是指名词活用为副词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有些古汉语专家认为名词可直接作状语,不必活用,本文未持此观点)。

它对谓语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如: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史记・项羽本纪》)“翼”,表示比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隶”,表示待人态度,译为“像对待仆役一样”。

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
“笼”,表示工具,译为“用笼子”。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日”,表示时间,译为“每天”。

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表示处所,译为“在朝堂上”。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表示方位,译为“向西”。

⑦沛公……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项羽本纪》)“步”、“间”,是名词作状语的一般用法,分别译为“徒步”、“从小路”。

三、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均有使动用法。

凡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意思的,就是使动用法。

它带有客观性的特点。

如: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把名词“王”放在宾语“之”前充当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使……为王”。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这是把形容词“弱”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使……削弱”。

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可分为两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
“鸣”是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这里带上了宾语“之”(省略),就变成了使动用法,可译作“让……发出声响”。

④单于愈益欲降之。

(《苏武传》)
“降”是及物动词,本可以带宾语,但句意并非说单于要投降苏武,而是要使苏武投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上下语境去判断。

四、意动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有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凡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意思的,就是意动用法。

它带有主观性的特点。

如: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这是把名词“侣”、“友”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它们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
这是把形容词“奇”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认为……奇特”。

五、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均做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

如: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中心语,译为“到的人”。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观”,动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景象”。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小”、“大”,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俊杰”。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活用都是做谓语中心语。

如:
①大王必欲急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译作“逼迫”。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亲”、“远”,分别译作“亲近”、“疏远”。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就是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实行某一动作。

其翻译格式为:“为……”、“对……”。

如: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死”,可译作“为……而死”。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病梅馆记》)
“泣”,可译作“对……哭泣(流泪)”。

八、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对主语起说明作用,或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变化。

如:①女也不爽,二三其德。

(《氓》)
“二三”,可译作“使……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等。

②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一”,可译作“统一”。

(二)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副词。

如:
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一”,译作“全、都”,做状语。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翻译第6篇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㈢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_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

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

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㈠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
之”字或数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吊有忧,贺有喜。

(《勾践灭吴》)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

活用为名词。

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

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

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