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三12.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伏安法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理解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关系。
2.学会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
3.了解本实验的误差来源及减小方法。
一、实验原理和方法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改变R 的阻值,测出两组U 、I 的值,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列出两个方程:
⎩⎨⎧ E =U 1+I 1r E =U 2+I 2r ⇒⎩⎪⎨⎪⎧ E =I 1U
2-I 2U 1I 1-I 2r =U 2-U 1I 1-I 2
二、实验器材
待测电池一节,电流表(0~0.6 A)、电压表(0~3 V)各一块,滑动变阻器一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三、实验步骤
1.选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照电路图把器材连接好。
2.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电阻最大的一端(图中左端)。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读出电压表示数U 和电流表示数I ,并填入事先绘制好的表格(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I /A
U /V
4.多次改变滑片的位置,读出对应的多组数据,并一一填入表中。
5.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
四、数据处理
1.公式法
把测量的几组数据分别代入E =U +Ir 中,然后两个方程为一组,解方程求出几组E 、r 的值,最后对E 、r 分别求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2.图像法
(1)以I 为横坐标,U 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几组I 、U 的测量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2)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能大致均衡地分布在直线两侧。
(3)如图所示:
①图线与纵轴交点为E 。
②图线与横轴交点为I 短=E r 。
③图线的斜率大小表示r =⎪⎪⎪⎪
⎪⎪ΔU ΔI 。
五、误差分析
1.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以及作U -I 图像时描点不准确。
2.系统误差:主要原因是未考虑电压表的分流作用,使得电流表上读出的数值比实际的总电流(即流过电源的电流)要小一些。
U 越大,电流表的读数与总
电流的偏差就越大。
将测量结果与真实情况在U-I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如图所示,
可见E
测<E
真
,r
测
<r
真。
六、注意事项
1.器材和量程的选择
(1)电池:为了使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可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干电池。
(2)电压表的量程:实验用的是一节干电池,因此电压表量程在大于1.5 V的前提下,越小越好,实验室中一般采用量程为0~3 V的电压表。
(3)电流表的量程:对于电池来讲允许通过的电流最大为0.5 A,故电流表的量程选0~0.6 A的。
(4)滑动变阻器:干电池的内阻较小,为了获得变化明显的路端电压,滑动变阻器选择阻值较小一点的。
2.电路的选择: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有两种接法,由于电流表内阻与干电池内阻接近,所以电流表应采用内接法,即一般选择误差较小的甲电路图。
甲乙
3.实验操作: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较严重,电动势E会明显下降,内阻r会明显增大,故长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3 A,短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5 A。
因此,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读电表示数要快,每次读完后应立即断电。
4.数据处理
(1)当路端电压变化不是很明显时,作图像时,纵轴单位可以取得小一些,且纵轴起点不从零开始,把纵坐标的比例放大。
(2)画U-I图像时,要使较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使各点均衡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不予考虑。
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例1】为了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采用了伏安法,现备有下列器材:
A.被测干电池一节;
B.电流表1:量程0~0.6 A,内阻r=0.3 Ω;
C.电流表2:量程0~0.6 A,内阻约为0.1 Ω;
D.电压表1:量程0~3 V,内阻未知;
E.电压表2:量程0~15 V,内阻未知;
F.滑动变阻器1:0~10 Ω,2 A;
G.滑动变阻器2:0~100 Ω,1 A;
H.开关、导线若干。
利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结果存在系统误差。
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在上述器材中请选择适当的器材:________。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2)实验电路图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_(选填“甲”或“乙”)。
甲乙丙
(3)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U-I图像,则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V,内电阻r=________Ω。
[解析](1)选择适当的器材:A.被测干电池一节必须选择;电流表1的内阻是已知的,故选B;电压表选择量程0~3 V的D;滑动变阻器选择阻值较小的“0~10 Ω,2 A”的F;H.开关、导线若干必须选择。
故选ABDFH。
(2)因电流表的内阻已知,故实验电路图应选择图甲。
(3)根据图丙所示的U-I图像,可知干电池的电动势E=1.5 V,内电阻r′=
|k|-r=1.5-1.0
0.5Ω-0.3 Ω=0.7 Ω。
[答案](1)ABDFH(2)甲(3)1.50.7
1.某兴趣小组探究用不同方法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他们提出的实验方案中有如下四种器材组合。
为使实验结果尽可能准确,最不可取的一组器材是()
A.一个安培表、一个伏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B.一个伏特表和多个定值电阻
C.一个安培表和一个电阻箱
D.两个安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D[A选项属于伏安法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器材,A项正确;
由U=E-U
R r知,B项正确;由E=I(R+r)知,C项正确;因不能读出滑动变阻
器的阻值,D项错误。
]
【例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一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A。
(2)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如下:
U/V 1.45 1.36 1.27 1.16 1.06
I/A0.120.200.280.360.44
由图线求得: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
(3)实验时,小明进行了多次测量,花费了较长时间,测量期间一直保持电
路闭合。
其实,从实验误差考虑,这样的操作不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电流表选用量程为0~0.6 A ,分度值为0.02 A ,则其读数为0.44 A 。
(2)坐标系选择合适的标度,根据表中数据描点作出的U -I 图线如图所示。
图线与纵轴交点为“1.60 V ”,故E =1.60 V ,由图线的斜率ΔU ΔI
=-1.20知,电池内阻为1.20 Ω。
注意此处不要用图像与纵轴交点值除以与横轴交点值。
(3)长时间保持电路闭合,电池会发热,电池内阻会发生变化,干电池长时间放电,也会引起电动势变化,导致实验误差增大。
[答案] (1)0.44 (2)U -I 图线见解析 1.60(1.59~1.62均可) 1.20(1.18~
1.24均可) (3)干电池长时间使用后,电动势和内阻会发生变化,导致实验误差增大
(1)画图线时应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2)干电池内阻较小时U 的变化较小,坐标图中数据点将呈现如图甲所示的状况,下面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为此可使纵轴坐标不从零开始,如图乙所示,把坐标的比例放大,可使结果的误差减小。
此时图线横截距不表示短路电
流,计算内阻要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相距较远的点,用r =⎪⎪⎪⎪
⎪⎪ΔU ΔI 计算出电池的内阻r 。
甲乙
2.测定电池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6 V,r约为1.5 Ω)。
器材有量程为0~3 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为0~0.6 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定值电阻R=8.5 Ω,滑动变阻器R′(0~10 Ω),开关S,导线若干。
(1)在图甲所示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甲乙
(2)在图乙所示的器件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连接图。
(3)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
则可以求出E=______________,r=______________。
(用I1、I2、U1、U2及R表示)
[解析](1)电路图如图所示。
(2)将实物连接,如图所示。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
E =U 1+I 1(R +r )E =U 2+I 2(R +r )
解得E =I 1U 2-I 2U 1I 1-I 2,r =U 2-U 1I 1-I 2
-R 。
[答案] (1)见解析 (2)见解析 (3)I 1U 2-I 2U 1I 1-I 2 U 2-U 1I 1-I 2-R
1.下列给出多种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数据,处理方法既能减小偶然误差,又直观、简便的方法是( )
A .测出两组I 、U 的数据,代入方程组E =U 1+I 1r 和E =U 2+I 2r ,求出E 和r
B .多测几组I 、U 的数据,求出几组E 、r ,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 .测出多组I 、U 的数据,画出U -I 图像,再根据图像求出E 、r
D .多测几组I 、U 的数据,分别求出I 和U 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即为电动势
E ,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池内电阻r
C [A 中只测量两组数据求出E 、r ,偶然误差较大;B 中计算E 、r 平均值虽然能减小误差,但太繁琐;
D 中分别求I 、U 的平均值是错误的做法;C 中方法直观、简便,C 正确。
]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电路。
电路中R 1、R 2为已知阻值的电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乙丙
A.只有甲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B.只有乙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C.只有丙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D.三位同学设计的电路都能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D[图甲中可用E=I1(r+R1)、E=I2(r+R2)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图乙中可用E=U1+U1
R1·r、E=U2+
U2
R2·r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而图丙中
可用E=U1+I1r、E=U2+I2r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故三位同学设计的电路都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D正确。
]
3.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已连接好部分实验电路。
甲乙
(1)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把图乙中剩余的电路连接起来。
(2)在图乙所示的电路中,为避免烧坏电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__(选填“A”或“B”)端。
(3)如图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U-I图像,由图可知,电源的电动势E =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
[解析](1)电路连接如图。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应该最大,故滑片应置于B 端。
(3)由图像可知,电源电动势为1.5 V,内阻r=1.5-1.0
0.5Ω=1.0 Ω。
[答案](1)见解析图(2)B(3)1.5 1.0
4.给你一个电阻箱、电压表、开关及导线,如何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测出一节旧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请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2)实验过程中,将电阻箱拨到4.5 Ω时,电压表读数为0.90 V;若将电阻箱拨到如图甲所示的________Ω时,电压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是________V。
甲乙
(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算出该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V。
[解析](1)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U+Ir。
当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时,
上式也可写成E=U+U
R·r。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电流表,不能直接测得总电流I,
也可以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由U
R计算得到外电路的总电流I。
当然此时必
须外电路的电阻R可变,而且阻值可直接读出,所以必须用电阻箱代替滑动变阻器。
因此如果给出电压表、电阻箱、开关和导线,也能测出一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其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电阻箱的使用电阻的大小是把面板上指示的所有电阻相加,所以题图中
电阻箱的电阻值是110 Ω;本实验是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所以题图中电压表所用量程应是0~3 V ,所以指示的电压应该是1.1 V 。
(3)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E =U +U
R ·r 代入数据得E =0.90+0.90
4.5
r E =1.1+
1.1
110
·r 解得r =1.05 Ω,E =1.11 V 。
[答案] (1)见解析图 (2)110 1.1 (3)1.11
5.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所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分别为1 kΩ和0.1 Ω,如图所示为实验原理图及所需器件图。
(1)在图中画出连线,将器件按原理图连接成实验电路。
(2)一位同学记录的6组数据见下表,试根据这些数据在表格中画出U -I 图像,根据图像读出电池的电动势E =________V ,求出电池内阻r =________Ω。
I /A 0.12 0.20 0.31 0.32 0.50 0.57 U /V
1.37
1.32
1.24
1.18
1.10
1.05
求E 和r ,这样做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其中选用第________组和第________组的数据,求得E 和r 误差最大。
[解析] (1)按照实验原理图将实物图连接起来,如图甲所示。
甲 乙
(2)根据U 、I 数据,在方格纸U -I 坐标上找点描迹。
如图乙所示,然后将直线延长,交U 轴于U 1=1.46 V ,此即为电源电动势;交I 轴于I =0.65 A ,注意
此时U2=1.00 V,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E-U2
r,
则r=E-U2
I=
1.46-1.00
0.65Ω≈0.71 Ω。
(3)由图线可以看出第4组数据点偏离直线最远,若取第3组和第4组数据列方程组求E和r,相当于过图中3和4两点作一直线求E和r,而此直线与所画的直线偏离最大,所以选用第3组和第4组数据求得的E和r误差最大。
[答案](1)见解析(2)1.460.71(3)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