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名校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名校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语
文试卷(含答案)
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
答案(语文)
D 2. A 3. B
4. 示例一:矛盾。
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
示例二:不矛盾。
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
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
5. 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
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6. A
7. D
8. 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
“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
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
“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9. ①物质空间。
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
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
②心理空间。
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
小说一直
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
③社会空间。
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10. BEH 11. D 12. D
13. (1)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
(“先”,已故;“既",已经;“立”,存)
(2)约束自我,使言行都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克",约束;“复”,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
14. ①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
②立德是根本。
15. A
16. ①这首诗歌尾联诗人想象城头上的乌鸦啼叫将唤来天亮,透过眼前凌空的屋檐望见天边的银河;
②尾联之景是动与静、近与远、声与色、虚与实的组合,层次丰富,幽静渺远:
③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苦、孤寂之愁以及所依托的失落。
以虚檐、白河作结,夏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17.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B 19.D 20.B
21 ①言简意赅/言简义丰;②出神入化/炉火纯青;③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2. 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23. ①比喻:将历代著名诗人比作璀璨的“巨星",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诗的国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②反问:用反问句表达“中国……,巨星……”与古代汉语特点密不可
分这一肯定的意思,能起到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的作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
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
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
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减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
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
这是官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
材料二:
草木鸟兽被称为物,众人被称为人,他们在世时虽然不同,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腐朽,消亡。
而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本来也会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而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
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
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在事业上施展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立言著说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
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
《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
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
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受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蠢的人。
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
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他。
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立言传世呢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
期10月学情调研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
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
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
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
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
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
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
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
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
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
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
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
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____________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
但是,要思。
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
《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
《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
读《论语》要思,要体会。
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
《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
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
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
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
《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
“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
倾听,去拜读了。
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___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 《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 《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 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
量。
D. 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4. 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4分)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___ 地洞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
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
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
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
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
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
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
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
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
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
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
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
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
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
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
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
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
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
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
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
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
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
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
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
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
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
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
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
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
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
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
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
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
B. 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
C. 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D. 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
7.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
B. 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C. 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D. 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
8. 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
(4分)
9. 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___ ______(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需停顿处的字母后面打“√”。
(3分)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 如,意思是“去",与《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