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系统设计技术-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事生物生产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设计、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培养要求培养学生能够将工程原理与设计应用于生物系统中,解决与生物生产和加工相关的工程问题,改善生物生产手段和生物生长环境,控制生物生长过程和生物物料的加工过程,设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

学生主要学习工程技术、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在生物生产、加工工程领域内从事教学、设计、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工程技术、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设计与生物生产相关的环境、装备和工程设施及生物加工过程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善于与生物学家进行交流;4.了解国内外生物系统工程领域的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5.具备在生物生产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教学、设计、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生物系统传输过程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生物系统模拟生物物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生物系统工程原理生物系统设计技术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 3S技术与精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特色课程原版教材的课程: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生物系统工程原理双语教学的课程: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生物系统工程原理生物环境工程研究型课程: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3S技术与精细农业计划学制四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一览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短学期选修课程一览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掌握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技术知识,能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知识,接受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食品保藏加工以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生物中的系统生物学知识点

生物中的系统生物学知识点

生物中的系统生物学知识点系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及其组织、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中,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生物系统的运作原理、预测生物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生物中的系统生物学知识点。

1. 基因调控网络基因调控网络是指在细胞中控制基因表达的复杂网络结构。

这些网络包含大量基因、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分子,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来调整基因的活性。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揭示基因组中各个基因的相互调控关系,以及这些调控关系对于细胞功能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2. 代谢网络代谢网络是指细胞中各种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

通过分析代谢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调控机制,可以揭示细胞物质代谢的规律和特点。

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和模拟代谢网络,进而预测细胞代谢通路的运行状态,从而为药物设计、生物工程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3.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描述了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细胞中生物分子之间重要的相互作用形式,对于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和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和生物学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生物信号传导网络生物信号传导网络是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网络结构。

在这个网络中,各种信号分子通过受体和信号通路传递,最终调控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建模生物信号传导网络的动态行为,以及信号通路中各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揭示细胞的信号调控机制。

5. 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是系统生物学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对生物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动态行为和响应特性,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响应和变化。

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汇总

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汇总

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汇总生物工程是一门涉及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应用的跨学科领域。

作为一名生物工程学的大一学生,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的汇总:1. 生物工程概述- 定义:生物工程是将生命科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生物系统的设计、改良和控制的学科。

- 历史:生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和酿酒工艺,而现代生物工程则起源于20世纪的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

2. 生物工程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组成部分。

- DNA结构:掌握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理解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 基因表达调控: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以及相关的调控机制。

3. 生物工程中的工程学基础知识- 反应工程:理解反应工程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反应器设计、传热与传质、反应动力学等基本概念。

- 流体力学: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流体的运动和流量计算。

- 反应器设计:了解不同类型的生物反应器,例如批式反应器、连续流动反应器等,以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4. 生物工程中的医学应用- 生物医学影像学:了解常见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如X光、MRI、CT等,以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 细胞培养技术: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细胞传代、培养基配制、细胞凋亡检测等。

- 基因治疗:了解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治疗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方面的应用。

5. 生物工程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生物伦理学:了解生物工程领域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包括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的伦理考量。

- 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了解与生物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生物安全管理、生物材料的合规性检测等。

总结:以上所列仅为大一生物工程知识点的汇总,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将会接触到更多更复杂的内容。

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点总结

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点总结

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点总结
生物技术与工程是通过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利用生物体系的特异性和可控性来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知识点总结:
1. 分子生物学:包括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翻译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胞生物学:包括细胞结构、功能、代谢过程、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细胞培养和分离技术等实验方法。

3. 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酶的催化作用、代谢通路等方面的内容。

4. 生物信息学:包括基因组测序、序列比对、结构预测、功能注释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软件和数据库的使用。

5. 生物反应器工程:包括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优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选择和应用。

6. 遗传工程:包括基因克隆、表达、编辑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技术的实现和应用。

7. 细胞工程:包括细胞培养、转染、修饰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技术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8. 生物传感器与检测:包括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制备、检测原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技术在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9. 生物制药工程:包括生物制药的开发、生产、质控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技术在药品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10. 生态工程:包括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修复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以上是生物技术与工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这门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学习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生物工程学高考知识点

生物工程学高考知识点

生物工程学高考知识点生物工程学是一门综合应用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工程学、化学等多个领域。

在高考中,生物工程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生物工程学相关的高考知识点,以帮助考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1. 生物工程学的概念和发展生物工程学是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应用生物体的种质资源、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生物信息载体、生物生产过程以及生物制品生产工程等问题的学科。

它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交叉学科之一,涉及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

2. 生物工程中的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通过改变或重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创造新的生物特性或生物产物。

其中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染、基因编辑等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

3. 基因工程中的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

它利用DNA聚合酶酶活性的特点,在体外通过一系列温度变化的步骤,使DNA的两条链进行反复扩增。

PCR 技术在基因诊断、DNA指纹鉴定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4. "拷贝DNA技术"及其应用"拷贝DNA技术"(DNA cloning)是重组DNA技术的一种方法,可使大量特定基因序列得以扩增。

通过将目标DNA插入载体DNA中,形成重组DNA,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传递。

拷贝DN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测序等领域。

5. 生物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很多,其中包括基因治疗、生物制药、组织工程等。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或替换患者体内缺陷基因的方法,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等。

生物制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物,如重组蛋白药物、蛋白质激素等。

组织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构建人工组织或器官的方法,可用于组织修复和器官移植等。

6. 生物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生物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转基因作物、植物工厂等。

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

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

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生物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作为生物工程大一学生,了解并熟悉一些基础的生物工程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工程大一知识点,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学科。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创造新的生物体或改造已有的生物体。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基因转导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改变或者增强。

2.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培养和繁殖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制药、组织工程、疾病模型建立等领域。

从简单的细胞培养到复杂的三维组织工程,细胞培养技术对于生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酶工程酶工程是利用酶的特殊催化性质,通过改变酶的结构和功能,开发新的酶或者改造已有的酶,以满足工业和生物医学领域对酶的需求。

酶工程可以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和特异性,拓宽了酶的应用领域。

在生物工程中,酶工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制造过程中。

4.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将生物识别元件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用于检测和测量生物系统中的特定分子、细胞或生物反应。

这些传感技术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环境监测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

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工程学科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5.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生物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网络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 生物安全与伦理生物工程的应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生物工程大一学生需要了解合规和规范的原则,遵守相关的生物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以确保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安全、合法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新能源工程复习整理1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新能源工程复习整理1

生物质能:是指光合作用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含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储在生物质中的能量。

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通过糖苷键组合成的无支链的长链分子。

半纤维素:一类有多种糖单元组成的多糖,其主链上主要由木聚糖、半乳聚糖或甘露糖组成。

后含物:淀粉、脂质、蛋白质热值: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后,再冷却至原有温度时所释放的热量。

高位热值:1标准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冷却至室温,其中的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时释放的热量。

低位热值:1标准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冷却至室温,水仍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时释放的热量。

省柴灶:减少排烟热、化学不完全燃烧热、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散热、灰渣热损失。

层燃技术适用于含水量较高、颗粒尺寸变化较大及灰分含量较高的生物质,具有较低投资和操作成本,一般额定功率小于20MW。

压缩成型原理:农林废弃物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木质素不是晶体,在80℃时开始软化,在200~300℃时呈现熔融状,施加一定压力,增加分子间内聚力,是他们紧密相连,体积大幅减小,密度均匀的块状染料。

少木质素,可添加粘合剂.因素:压力、温度、模子的几何模型、压缩方式、含水量、原料的粒度、粘结剂的使用、成型染料生产流程:原料收集和干燥、原料粉碎、加热压缩成型、冷却。

螺旋挤压式、柱塞挤压式和压辊式成型机。

生物质裂解:生物质在没有基本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加热是生物大分子化学键断裂转化成低分子物质的过程。

气体、生物油和炭。

裂解气化、裂解液化、干馏及炭化生物质热裂解的过程:干燥阶段150、预炭化阶段275、碳化阶段450、煅烧阶段600温度、生物质原料、催化剂、气相滞留期、压力、含水量、含木质素多者焦炭含量比较大,含木质素少者,焦炭含量比较少;木质素热解的液体热值较大,气体以木聚糖得到的热值最大。

生物质炭:抗压强度、径向(轴向)抗压强度、抗跌碎性(成型炭在跌落时的抗破碎能力。

)快速热裂解:在缺氧的条件下,在极短时间内加热到500~650℃,然后其产物迅速冷凝的热解过程。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生产机器人-书本提纲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生产机器人-书本提纲

IntroductionN. Kondo and K. C. Ting1.1 Why Was this Monograph Written?Because most books related with robots are focus on industrial robot which is , and with considering of the complexion of bio robots, it is hard to manipulate the environment and bio-products1.2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 Bioproduction Robot?1.3 Necessity of the Bioproduction Robot1.4 Uniqueness of Bioproduction Robots1.4.1 Development of Bioproduction Robots1.4.2 Robot's Intelligence and Mind1.5 Overview of the MonographReferencesRobotics for Manipulating Biological ObjectsN. Kondo and K. C. Ting2.1 Work Objects of Bioproduction Robots2.2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Objects2.3 Features of Bioproduction Robotics2.4 Expectations for Bioproduction Robots2.4. l Labor Saving and Substitution2.4.2 Extension of Human Capability2.4.3 New Production System with the Robot2.5 Multipurpose Robot for Bioproduction2.6 Bioproduction Robots: An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References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mponents of RobotsN. Kondo3.1 Fundamentals of Robots3.1.1 Servomechanisms3.2 Basic Components of Robots3.2.1 Manipulator 213.2.1.1 Mechanism of a Manipulator 213.2.1.2 Control of a Manipulator 223.2.1.3 Robot without a Manipulator 223.2.2 End-Effector 233.2.2.1 Mechanism of an End-Effector 233.2.2.2 Sensors for an End-Effector 233.2.3 Sensors 243.2.3.1 Sensors for a Bioproduction Robot 243.2.3.2 Classification of Sensors 243.2.3.3 Sensor Fusion 253.2.3.4 Future Robotic Sensors 253.2.4 Traveling Devices 253.2.5 Control Devices 263.2.5. 1 CPU 273.2.5.2 Memory 273.2.5.3 Peripheral Devices 283.2.5.4 Buses 283.2.6 Classification of Actuators 293.2.6.1 Electric Actuator 293.2.6.2 Hydraulic Actuator 293.2.6.3 Pneumatic Actuator 29References 30Design and Control of ManipulatorsN. Kondo4.1 Mechanism of a Manipulator 314.1.1 Cartesian Coordinate Manipulators 314.1.2 Cylindrical-Coordinate Manipulators 334.1.3 Polar-Coordinate Manipulators 334.1.4 Articulated Manipulators 354.2 Redundant Manipulators 354.3 Evaluation of Mechanism 374.3.1 Operational Space 374.3.2 Measure of Manipulability 384.3.3 Redundant Space and Posture Diversity 414.3.4 Space for Obstacle Avoidance 414.3.5 Accuracy of the Manipulator End 424.4 Manipulators for Bioproduction 434.4.1 Plant-training Systems 434.4.2 Fruit Vegetables Grown on a Vertical Plane 434.4.3 Fruit Tree Grown on a Sphere 534.4.4 Fruit Tree Grown on a Trellis Plane 544.4.5 Vegetables Grown on the Ground 554.4.6 Other Objects 554.5 Control of a Manipulator 564.5.1 2-DOF Polar Manipulator 564.5.2 2-DOF Articulated Manipulator 574.5.3 Geometric Solution of Joint Displacement for a 5-DOFArticulated Manipulator 594.5.4 Solution of Joint Angular Velocities for a 3-DOFArticulated Manipulator 604.5.5 Control of a Redundant Manipulator 61References 63Machine VisionY. Shirai, N. Kondo and T. Fujiura5.1 Image Acquisition5.1.1 Image Sensors5.1.2 TV Cameras5.1.3 Image Grabber and its Processing Device5.1.4 Luminaire5.2 Discrimination5.2.1 Method of Red-Green-Blue Signals5.2.2 Method of the Most Suitable Wavelength Band Based onSpectral Reflectance 5.3 Recognition5.3.1 Features from the Binary Image5.3.1.1 Fractal Dimension5.3.1.2 Thinning Processing5.3.1.3 Chain Coding5.3.2 Features from the Gray-Level Image5.3.2.1 Co-Occurrence Matrix5.3.3 Recognition Algorithm for a Biological Object5.4 Depth Measurement and Three-Dimensional Vision5.4.1 Depth Measurement5.4.1.1 Time of Flight5.4.1.2 Active Triangulation5.4.1.3 Stereovision5.4.1.4 Stereo Vision with Distinct Features5.4.2 Area-Based Stereo Vision5.4.2.1 Real-Time Area-Based Stereo Vision5.4.2.2 Feature-Based Stereo Vision5.4.2.3 Multistage Stereo with Matching Reliability5.4.3 Sensor Fusion5.4.3.1 Sensor-Fusion Categories5.4.3.2 Sensor Fusion for a Mobile Robot 925.4.3.3 Initial Range Data Processing 925.4.3.4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935.4.3.5 Recognition by Sensor Fusion 935.4.4 Application to Bioproduction 955.4.4.1 Measurement of Fruit Location by BinocularStereo Vision 955.4.4.2 Three-Dimensional Vision Sensor that EmitsRed and Infrared Beams 965.4.4.3 Three-Dimensional Vision Sensor that EmitsOnly Infrared Beams 1015.4.4.4 Visual Feedback Control 1025.4.4.5 Depth Measurement by use of DifferentialObject Size 104References 1046 Sensors for Bioproduction RobotsM. Manta, N. Kondo and T. Fujiura6.1 External Sensors for Perception other than Vision 1096.1.1 Range Sensors 1096.1.1.1 Ultrasonic Sensor 1096.1.1.2 Position-Sensitive Device 1126.1.2 Proximity Sensors 1126.1.2.1 Photo sensing Type 1126.1.2.2 Pneumatic Type 1136.1.3 Tactile Sensors 1146.1.3.1 Touch Sensor 1146.1.3.2 Pressure Sensor 1156.1.3.3 Slip Sensor 1156.1.4 Ripeness Sensor for Fruit 1156.1.4.1 Photo Sensor 1156.1.4.2 Sonic Sensor 1166. 1.4.3 Gas Sensor 1166.1.5 Sensors for Robot Guidance 1176.1.5.1 Fixed Path 1176.1.5.2 Semi fixed Path 1176. 1.5.3 Free Path 1186.2 Internal Sensors for Mechanism Control6.2.1 Fixed-Position and Fixed-Angle Detection 1186.2.1.1 Micros witch 1186.2.1.2 Photoelectric Sensor 1196.2.2 Position and Angle Measurement 1206.2.2.1 Potentiometer 1206.2.2.2 Encoder 1226.2.3 Velocity and Angular Velocity Measurements6.2.3.1 Tachometer Generator6.2.3.2 Moving Magnet Velocity Sensor6.2.4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6.2.4.1 Piezoelectric Acceleration Sensor6.2.4.2 Strain-Gauge Acceleration Sensor6.2.5 Inclination Measurement6.2.5.1 Photoelectric Inclination Sensor6.2.5.2 Electro Lytic-Liquid-Type InclinationSensor 6.2.6 Azimuth Measure1nent6.2.6.1 Gyroscope6.2.6.2 Geomagnetic SensorReferencesTraveling Devices within Bioproduction Environments M. Monta7.1 Wheel Type7.1.1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7.1.2 Applications for Bioproduction Environments 7.2 Rail Type7.2.1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7.2.2 Applications for Bioproduction Environments7.3 Crawler Type7.3.1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7.3.2 Applications for Bioproduction Environments7.4 Gantry System7.4.1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7.4.2 Types and Structure of Gantries7.4.2.1 Wide-Span Vehicle.7.4.2.2 Rail-Type Gantry7.5 Legged Robot7.5.1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7.5.2 Applications for Bioproduction Environments ReferencesRobots IntelligenceH. Murase, Y. Shirai and K.C. Ting8.1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8.1.1 Heuristic Reasoning8.1.1.1Knowledge Representation8.1.1.2 Building a Knowledge Base8.1.1.3 Inference Engine8.1.1.4 Reasoning under Uncertainty 15 J8.1.1.5 Evaluation of Expert Systems 1518.1.2 In Relation to Bioproduction Robots 1528.2 Fuzzy Control for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1528.2.1 Basic Fuzzy Theory 1538.2.2 Methods of Fuzzy Inference 1558.2.3 Expert System with Fuzzy Production Rules 1568.3 Artificial Neural-Network Applications for Robotics Systems 1598.3.1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1608.3.2 Neural-Network Architectures 1628.3.2.1 Perceptron 1628.3.2.2 Hopfield Network 1638.3.2.3 Back-Error Propagation 1648.3.3 Kalman Filter Leaming 1658.3.4 Robot Control 169ReferencesRobots in Bioproduction with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N. Kondo, T. Fujiura, K.C. Ting, T. Okamoto and M. Monta9 .1 Micropropagation Robot9.1.1 Automation in Tissue Cultures9 .1.2 Process of Biotechnology9 .1.3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liferation Robot9. 1 .4 Orchid Protocorm Transplanting Robot9.1.5 Culture Seedling Proliferation-Transplanting Robot9 .2 Grafting Robot9.3 Cutting-Sticking Robot9.3. l Phy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9.3.2 Robotic Cutting-Sticking System9.3.3 Cutting-Providing System9.3.4 Visual Sensor9.3.5 Leaf-Removing Device and Planting Device9.3.5.1 Leaf-Removing Device9.3.5.2 Planting Device9.4 Transplanting Robot9.4. l Work Object9.4.2 Equipment9.4.2.1 Plug Container9 .4.2.2 Conveyer Belts9.4.2.3 Robot9.4.2.4 End-Effector9.4.2.5 Sensing Devices9.4.2.6 Host Computer9.4.3 Operations9.4.4 Performance Indicators9.4.4.1 Workability and Productivity9.4.4.2 Plug Quality Preservationand Quantity Conservation9.4.4.3 Reliability, Complexity, and Safety9.4.4.4 Cost Effectiveness9.4.5 Example Cases9.5 Harvesting Robots in Greenhouses9.5.1 Tomato-Harvesting Robot9.5.1.1 Phy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9.5.1.2 Manipulator9.5.1.3 End-Effector9.5.1.4 Sensor9.5.1.5 Traveling Device9.5.2 Cherry-Tomato-Harvesting Robot9.5.2.1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9.5.2.2 Polar-Coordinate Robot9.5.2.3 Cherry-Tomato-Harvesting Robotas a Multi-operation Robot 9.5.3 Strawberry-Harvesting Robot9.5.3.1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9.5.3.2 Manipulator9.5.3.3 End-Effector9.5.4 Cucumber-Harvesting Robot9.5.4.1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9.5.4.2 Manipulator9.5.4.3 End-Effector9.5.4.4 Visual Sensor9.5.5 Mushroom-Harvesting Robot9.5.5.1 Physical Properties9.5.5.2 Manipulator9.5.5.3 End-Effector9.5.5.4 Visual Sensor9.6 Vegetable-Production Robots in Plant Factories9.7 Milking Robot9.8 Wool-Harvesting RobotReferencesRobots in Bioproduction in Open FieldsN. Kondo, T Fujiura, M. Monta and F. Sevila10 .1 Harvesting Robots10.1.1 Grape-Harvesting Robot in JapanI 0.1.1.1 Phy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10.1.1.2 Manipulator10.1.1.3 End-Effector 23210. 1.1.4 Visual Sensor 23410.1 .1.5 Traveling Device 23410.1.2 Orange-Harvesting Robot in Japan 23510.1 .2.l Summer-Orange-Harvesting Robot 23510.1.2.2 Mandarin-Orange-Harvesting Robot 23610.1.3 Orange-Harvesting Robot in the U.S.A. 23710.1.4 Apple-Harvesting Robot in Korea 23810.1.5 Harvesting Robots for Apples, Oranges, and Grapesin Europe 241 10.1 .5.1 Fruit Detection in Complex Environment 24110.1.5.2 Modeling of Biological Objects 24310.1 .5.3 Interactive Operations between Sensorsand Actuators 245 10.1.5.4 Design of Manipulators for Bioproduction 24610.1.5.5 Traveling device 24710.1.5.6 Multi-sensing Mountings on Robots 24910.1 .5.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lementations 25110.1.5.8 Plant Adaptation to Robots 25110.1.6 Watermelon-Harvesting Robot 25110.1.6.1 Manipulator 25210.1.6.2 End-Effector 25210.1.6.3 Visual Sensor 25310.1.6.4 Traveling Device 25410.1.7 Melon-Harvesting Robot 25410.1.8 Other Harvesting Robots 25410.1.8.1 Selective Harvesting Robot for Cabbage 25410.1.8.2 Autonomous Hay Harvester 25710.2 Robotic Tractors 25710.2.1 Geomagnetic Heading Sensor 25710.2.2 Photoelectric Sensor System 258I 0.2.3 Machine-Vision System 25810.2.4 Steering Control Method 25910.2.4.1 Path Planning 25910.2.4.2 Steering Controller 25910.3 Plant-Protection Robots 25910.3.1 Spraying Robot 25910.3.2 Fertilizing Robot 26010.3.3 Weeding Robot 26210.3.3.1 Weedi11g between Plants 26210.3.3.2 Weed Detection in a Lawn Field 26210.4 Multipurpose Robot for Grape Production 26310.4.1 Berry-Thinning End-Effector 26310.4.2 Bagging End-Effector 26410.4.3 Spraying End-Effector 26510.5 Multipurpose Robot for Vegetable Production10.5. I Leafy Vegetable Transplanting10.5.2 Weed Control10.5.3 Harvesting of Leafy VegetablesReferencesRobots in the Food IndustryK.C. Ting11.1 Introduction11.2 Soft-Fruit Packing11.3 Egg Candling11.4 Prawn Handling11.5 Meat Processing11 .5 .1 Breakup of Pork Carcasses11 .5.2 deboning of Beef Forequarters11 .5 .3 Handling of Poultry Products11.6 Filled-Pie Production11.7 Food Packaging11.8 Secondary Packaging and Palletizing11 .9 Meal-Ready-to-Eat Pouch Inspection11 .10 Institutional Food Service11.11 Environmental Chamber Moisture Absorbency Testing ReferencesRobots in the Food IndustryK.C. Ting11. l Introduction11.2 Soft-Fruit Packing11.3 Egg Candling11.4 Prawn Handling11.5 Meat Processing11 .5 .1 Breakup of Pork Carcasses11 .5.2 deboning of Beef Forequarters11 .5 .3 Handling of Poultry Products11.6 Filled-Pie Production11.7 Food Packaging11.8 Secondary Packaging and Palletizing11 .9 Meal-Ready-to-Eat Pouch Inspection11 .10 Institutional Food Service11.11 Environmental Chamber Moisture Absorbency Testing ReferencesSystem Analysis,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K.C. Ting12. l Introduction12.2 Systems Analysis12.2.1 Fundamentals12.2.1.1 Define the System and Its Objective12.2.1.2 Identify Descriptors of the System12.2.1.3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escriptors12.2. 1.4 Designate System Performance Indicators12.2.1.5 Develop a Model to Represent the System12.2.1 .6 Verify and Validate the Model12.2. 1. 7 Perform Simulation with the Model12.2. 1.8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System12.2.2 Application Example12.2.2. l Work cell Layout and AdvancementPattern12.2.2.2 Linear Speed of Robot Wrist12.2.2.3 Probabilistic Factors12.3 Engineering Economics12.3.1 Fundamentals12.3.2 Application Example 30612.3.3 Feasibility Analysis 30712.3.4 Parametric Analysis 30712.4 Systems Integration 31012.4.1 Meal-Ready-to-Eat Pouch Inspection Work cell 31012.4.2 Robotic Work cell for Quality Sorting of Somatic Embryos 312 References 3 19Index 321。

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框架

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框架

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框架
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

这些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的分子结构和功能,通过人为干预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设备和系统。

2. 基因工程:这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涉及到对基因的克隆、编辑、表达和调控等操作。

基因工程的核心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并在其中实现表达。

3. 细胞工程:这是利用细胞进行繁殖和遗传改造的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染色体操作等。

4. 酶工程:这是利用酶进行催化反应的技术,通过酶的固定化、修饰和体外模拟等方式,实现酶的高效利用。

5. 发酵工程:这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的技术,包括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目标产物的提取和纯化等。

6. 蛋白质工程:这是通过蛋白质的合成和修饰,实现蛋白质的功能优化和新的蛋白质设计的技术。

7.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这是利用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进行人工器官、组织和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

8. 生物制药与生物医学工程:这是利用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进行生物药物、医疗器械和医疗系统的研发和生产的技术。

9. 生物信息学:这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的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技术。

10. 伦理与法规:这是关于生物技术与工程的伦理和法规方面的知识,包括
伦理原则、法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等。

以上是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知识框架的主要部分,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浙江大学应用生物类专业介绍

浙江大学应用生物类专业介绍

而虚度者身不由己, 随遇而安,辛苦、轻松 全凭客观,生活的快乐 反衬着现实的悲剧。
无论怎样,千万不 要把大学当做天堂,可 以无忧无虑地生活,无 忧无虑的生活常常预示 着人间悲剧。大学自由 自在,因为你可以自由 自在地思考、学习、生 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不息。
不管你身在高中, 还是大学,抑或是社会, 学习永远是生活的主题 之一
魂灯飘摇Βιβλιοθήκη 跳晚波坡榭动曳

音光上
对于有志者而言,大学生活充满矛 盾。大学生活是辛苦的,生活变得不像 往日那么单纯,各种繁多琐碎的事情充 斥心田,各种高瞻远瞩的规划浮现脑海。 “我的生活我做主”这句话想对主观而 言是更加客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殚精竭虑,焚膏继晷。大学生活是轻松 的,大学生活完全由自己支配,你拥有 自由,随心所欲安顿生活。
营养之道 养生之道 你应该学习的人生之道
浙大美食
(在全国各大高校 中是远近闻名的)
就 爱 大 排 档
不 爱 正 襟 危 坐
是 忠 实 路 边 党 的 态
是 美 食 更 是 文 化
堕 落 街 大 鸡 腿

笔图
尖书
余 香 ,
馆 茶
书吧



休闲食堂
因为自助,所以精彩
风味食堂
南来北往,故乡情怀
清真餐厅
民族特色,你我共享
综合餐厅
东西合璧,美味无敌
贵宾餐厅
聚亲会友,首选之地
临湖餐厅 (一楼、二楼)
凭湖典雅,秀色可餐
麦香餐厅
风景无限,方便你我
生态系统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优越舒适的环境 让你活得舒心 玩得放心
优越舒适的环境 让你的生活诗情画意 让你的生活井然有序

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学复习提纲

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学复习提纲

1.名词解释(1) 基因组(genome)The sum of all the genes and intergenic DNA on all the differentchromosomes of a cell is referred to as the cellular genome.(2) DNA测序法Sanger (dideoxy) method:以DNA单链作为模板,加入DNA聚合酶和四种dNTP,分别加入少量的ddNTP,在聚合酶的作用下,ddNTP随机掺入复制链中,由于ddNTP的3’端没有羟基,加入后终止聚合反应,形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将这些寡核苷酸片段进行电泳分析(能区分长度仅差一个核苷酸),并用35S放射自显影,读出DNA上的核苷酸序列。

(3) RFLP(p123 of Gene VI)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限制性片段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即同种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在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作用时,限制性酶切图不同的现象。

〔限制性酶切图与基因功能无关,它的多态性也不一定导致表现型的改变,可以作为genetic marker〕(4)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指基因组水平上由单核苷酸改变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它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是遗传变异的关键指标。

SNP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平均每500到1000个碱基对就有一个SNP发生,估计总数可达300万个,甚至更多。

SNP既能在编码区又能在非编码区中发生。

总的来说,位于编码区的SNP(coding SNP)较少,但它在遗传性疾病研究中却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特殊基因上的SNP很可能对疾病易感性、对于环境因子和药物的反应有所作用,所以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和制药公司重视。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系统模拟-期末整理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系统模拟-期末整理

生物系统模拟第一章:系统与模拟概论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

是为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协同动作的各子系统的集合。

系统的三个要素:实体:组成系统的个体属性:组成系统的每一实体所具有的全部有效特征活动:实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属性变化证实Verification:是对用计算机代码表示数学模型和程序员的意图的精度评估。

校验Calibration:调整模型参数,使模拟结果与从真实世界中的测量结果尽可能地吻合。

验证Validation:模拟结果与前面参数估计或校验时没有用过的真实系统数据相比较的过程。

生物系统模型中参数和常数:是模型组件的属性特征,它在模拟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

参数:值不是那么确定的,但是参数值在模拟过程中却是保持不变的。

常数:是一些可信的精确的数量值。

这些数量值在实验条件发生变化,或模型被用于不同尺度时,不会发生变化。

工程型系统: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实验某个预定的功能,通过某种手段而构造的系统非工程系统:自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的系统。

BLOB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一块区域内,把出现“灰度突变”的范围找出来。

算法实现,一般是基于“边缘寻找”算法之上。

生物系统是一种层次化的组织系统的环境:包括除了系统组件以外的任何事物。

系统的边界:是对系统组件进行限定的一个抽象,它把系统组件从环境中分离出来。

很多生物系统模型的一个特点:环境不会被系统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不再对环境建立模型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

系统模型定义:是系统的数学表达。

对相应的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令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提供被研究系统的信息灰箱模型:在系统的主要层次和主要关系使用结构模型,在次要层次和次要关系中则使用统计学模型。

浙教版科学生物知识总结

浙教版科学生物知识总结

浙教版科学生物知识总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自身、周围的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浙教版科学中生物知识的总结。

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也较为简单,例如细菌。

真核细胞则具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

细胞壁起到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液泡中储存着细胞液,包含多种物质。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但具有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遗传物质 DNA。

二、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过程较为复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通过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上的差异。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三、生物的营养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需要光照、二氧化碳和水等条件。

动物和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异养生物,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四、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胃分泌胃液,消化蛋白质;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能吸收多种营养物质。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等。

肝脏分泌的胆汁能乳化脂肪,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肠腺分泌的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多种营养物质。

生物工程大一期末知识点

生物工程大一期末知识点

生物工程大一期末知识点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兼具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学科,旨在运用工程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改造和利用生物系统。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一、细胞生物学基础细胞是生物工程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我们学习生物工程的基础。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

另外,细胞还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和对外界刺激的感应能力。

二、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调控,来实现对生物体的功能增强或新功能的插入。

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PCR扩增技术、DNA重组技术和基因转导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广泛,如农业领域的转基因作物和医学领域的基因治疗等。

三、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利用微生物对废弃物或原料进行转化,产生有用物质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发酵条件的调控以及产品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等。

发酵工程在食品、制药和酿酒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将生物分子或生物组织的特异性与传感器的灵敏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实现对特定化合物或生物过程的检测和监测。

常见的生物传感技术包括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和基于核酸的传感技术等。

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医学诊断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是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研究和处理生物学数据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从海量生物学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生物学的分析和解释。

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综上所述,生物工程大一期末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了细胞生物学基础、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工程、生物传感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点。

生物选修知识点大总结

生物选修知识点大总结

生物选修知识点大总结1. 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生物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生物学分为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几大分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2. 生物系统分类生物系统分类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生物按照其形态、生理、生态和遗传特征进行分类,形成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现代生物系统分类主要以进化关系为基础,建立系统发育的分类体系。

在生物系统分类中,生物被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通过类似家谱图的形式来表达生物的进化关系。

3.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生物物种形成和多样性的原因。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他提出了物种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生物的进化机制。

现代生物学通过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生物进化理论,并提出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4. 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学中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生命单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生命的起源和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5.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生命活动的分子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在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对生物分子的研究,人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来改良和培育新的物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

6. 遗传学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种的遗传与变异规律。

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为人类了解生物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生物的繁育和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持。

遗传学不仅帮助我们解释生物的现象和进化规律,还在医学、农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年级生物系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系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系统知识点总结生物系统知识点总结生物系统学是生态学的基础,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个学科。

在生命科学中,生物系统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七年级生物系统的知识点。

一、生物系统基础1. 生态:研究物种和它们在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学科。

2.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某个物种群体中,所占据的一定位置和作用;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条件下,一个生物种群所占据的一种生物学地位。

3. 生态系统:一组能够共同组成、并在自然界中形成协调相互作用的生态群落、环境和生物制度,包括有机体、群落、生态环境和地球上生命的整体。

二、陆地生态系统1.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高度和覆盖范围,由林木和其他树本植物,以及生长在地面上和树上的其他植被组成。

森林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生物群落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2. 草原生态系统: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常包括大片草原和草原化区域。

草原是由矮树和草本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生长在温带和寒带。

3. 沙漠生态系统:在全球各地分布广泛,是生於半干旱的地区,即降雨量较小,而地面上又没有污染的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物,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等。

三、水生生态系统1. 淡水生态系统:由水、岸边和生物三部分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涵盖了淡水湖泊、河流和溪流,以及其他淡水环境。

2.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盐水水域、海岸、珊瑚礁、海洋浮游生物群和海洋底部生物群落等。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四、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在维持人类生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所需的许多资源,包括食物、燃料和材料。

此外,它们还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气候、大气和水质等方面。

结论生物系统知识清晰地概括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深入探究了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环境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了解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的研究探索奠定了基础。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专题总结—生物技术与工程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专题总结—生物技术与工程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专题总结—生物技术与工程一、回归教材1.名词解释)消毒和灭菌: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1)(选择性必修 3 P10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2)(选择性必修 3 P)细胞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34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3)(选择性必修3 P)再分化: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芽、根等器官的过程。

35)细胞贴壁:细胞贴附在培养瓶的瓶壁上的现象。

(4)(选择性必修3 P44)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就是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5)(选择性必修 3 P48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6)(选择性必修 3 P)孵化: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从58其中伸展出来的过程。

(7)(选择性必修 3 P)质粒: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真核细胞细胞72核或原核细胞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转化: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8)(选择性必修 3 P81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教材黑体字(1)(选择性必修 3 P16)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2)(选择性必修 3 P43)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3)(选择性必修 3 P52)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

(4)(选择性必修3 P61)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是指将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3.教材结论性语句(1)(选择性必修3 P6)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系统设计技术-知识点整理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系统设计技术-知识点整理

系统设计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生物生态工程技术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针对研究的对象不同,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但无论其层次水平如何不同,都是为了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是如何从系统化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物流、能流及相互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生态学源于生物学,属宏观生物学范畴,但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在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1.如按现代生物学的组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物学范畴。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的概念(system)1.定义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2.系统的结构特点系统都有边界。

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E.P.Odum给生态系统下的定义是: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

生物系统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前瞻性研究,旨在将生物学、工程学以及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起来,针对各种生物系统,研究如何控制、预测和改造生命的结构及功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关于生物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得以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来改进和管理生物系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有效和经济的解决方案。

生物系统工程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从人类健康管理到农业生产、从水的污染控制到土地恢复等等。

在改善人类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生物系统工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生物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关于生物系统的建模和控制。

常见的模型类型有: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生物模型;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调节控制和优化控制等。

通过这些模型和控制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和控制生物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应用服务。

其次,生物系统工程还开展了大量关于生物纳米技术的研究。

生物纳米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改造生命系统,还可以用于设计和组装生物体、在生物体内植入新的基因片段,建立新的生物系统,从而制造出满足特定应用的新型生物芯片、新型材料和新型药物。

此外,生物系统工程还开发了一些新的工具,可用于改造生物系统。

例如,CRISPR/Cas9可在DNA中进行基因编辑,以及RNA干扰和生物合成可用于改变基因表达,而智能软件、仿生技术以及系统生物学则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和设计新型生物系统。

最后,生物系统工程的研究还能为生物科技的更精准的应用提供支持。

例如,可以通过基于系统的数据分析,为克隆动物的创建、药物研发以及新型细胞和器官构建等科学技术提供方法和支持。

综上所述,生物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前瞻性的研究,它集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和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

生物系统工程可以应用于改善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也可以应用于生物纳米技术,以及建立新的生物系统,或者进行基因编辑等。

生物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可以改善人类生活,而且可以为生物科技的精准医学应用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设计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生物生态工程技术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针对研究的对象不同,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但无论其层次水平如何不同,都是为了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是如何从系统化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物流、能流及相互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生态学源于生物学,属宏观生物学范畴,但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在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1.如按现代生物学的组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物学范畴。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的概念(system)1.定义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2.系统的结构特点系统都有边界。

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E.P.Odum给生态系统下的定义是: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

地球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其核心是生物群落。

它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

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戍的综合体,或者说,是占据一定空间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其结构与功能也不尽相同。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等,主要有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种类型。

* 生态系统同一般的系统相比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同性质,但又与其他系统不同,具有如下的特征:1. 组织成分。

它是由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成分组成,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无机环境中作用于生物物质的物理化学成分,只有在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才有生态系统的存在,这是最本质与根本的一点。

2. 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空间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一定的空间结构特点。

3. 生物的发展规律。

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特性,因而生态系统也可以区分为幼年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恃征,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化规律。

农业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一般系统特征的人工系统。

它是人们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照人类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其实质是人类利用农业生物来固定、转化太阳能,以获取一系列社会必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而来,并在人类的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

因此,不仅受自然生态规律的支配,还受社会经济规律的调节。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也由生物与环境两大部分组成,但亦有所不同。

生物组分是以人工驯化、栽培的农作物、家畜、家禽等为主。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中增加了人这样一个大型消费者,同时又是环境的调控者。

环境组分则是部分受到人工控制或是全部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特点l.是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挤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案例:该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②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②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③能够减少化肥的施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能量流动的特征1.能流是单向流动2.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3.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

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次级生产者:大农业中的畜牧水产业和虫、菌业生产都属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构成。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提高经济价值。

次级生产的改善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 饲三元结构2.培育、改良、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3.将分散经营适度集约化养殖4.大力开发饲料,进行科学喂养5.改善次级生产构成:发展草食动物、水产业,发展腐生食物链,利用分解能等。

每种食物(或生物)又被许多生物所食,因此形成相互交错、彼此联系的网状结构,故称食物网生态效率即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转化效率生态金字塔是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辅助能辅助能其实也是太阳能的一种变换形式,我们把除太阳能以外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包括工业能、生物能、自然能等都称之为辅助能。

工业能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能有人力、畜力和沼气等;自然能有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输助能的使用主要是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及能量转化效率,用于灌溉、排水、施肥、耕作与农田基本建设,培育苗木、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加工等。

当然在辅助能的使用量与技术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量使用工业能、化学能与生物能,将带来一系列的生态向题。

如水土流失、资源衰竭、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上壤板结、地力下降、天敌减少、能效降低和过分依赖石油等问题,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人工辅助能对农业增产的意义1.辅助能输入的作用是改善不良的生态环境条件,解除环境中一些限制因子的制约,促进农作物对日光能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2.总的来说,随着人工辅助能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工业辅助能投入量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

3.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增加也带来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成本提高等问题。

今后应优化辅助能投入,提高辅助能的利用效率。

未来农业更多的是应该更多地投入科学技术和信息,替代工业辅助能的直接投入。

物质循环的特征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是时刻进行的,并与能量流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及其复杂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网络系统,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存在。

生态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设计原则,对系统从输入到转换关系与环节直到输出的全部过程进行合理设计,达到既合理利用贤源,获得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又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降低到较低的水平。

工业化农业系统也叫机械化的集约农业系统,指将工业技术的革新成果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

主要措施是操作机械化、设施(温室、畜舍等)现代化,大量施用化肥及除草剂等。

通过大量的工业产品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高产出,是一个能量、物质投入与输出的开放性较强的系统。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者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它主要靠作物轮作、作物秸杆、家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外的有机废弃物、含有矿物营养的岩石保持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抑制杂草和病虫危害。

有机农业在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光合产物、加强营养物质再循环、保护环境及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方面,具明显优势,但单产较低。

只有在人们认识到其产品的优质后,主要靠优质优价提高经济。

自然农业日本的福岗正延先生受我国道教思想的影响提出了自然农业。

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太多,主张农业应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征服自然,所以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农业生产:(1)不翻耕,让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疏松土壤。

(2)不施化肥,靠绿肥、秸杆还田及动物粪肥培肥地力。

(3)不中耕、不除草,用秸杆和种植三叶草覆盖农田,保护土壤。

(4)不施农药,靠自然平衡机理控制病虫杂草。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也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他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价值转移是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当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时,这些功能能够协同发挥作用,使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其生产力稳步、持续地提高。

相反,系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可能生产力暂时较高,但对于系统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途径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

2、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3、增加植被的覆盖面,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4、在生态系统中增环加链提高经济效益。

5、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

第二章:环境生态工程与技术可持续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的设计,是传统产业向可持续性产业转型的一种战略性设计方法.与传统的产业设计相比,可持续设计技术有两个特点:一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的概念形成、生产制造、施工使用直至报废后处置环节;二是保证产品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