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3月突破:诗歌鉴赏练习(附译文与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高考3月突破:诗歌鉴赏练习
(附译文与答案解析)
【练习1】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此词为李煜被拘汴京时所作。
②罗衾:绸被子。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凄丽清婉,缠绵悱恻。
B.“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只是写出来下雨时的清冷情景。
C.“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中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流水喻落寞惆怅,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容心境黯淡,赶上匆匆来去的人生。
【答案】B。
解析:表面上指的是下雨时的凄清的场景,而更多体现的是作者这个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
【练习2】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答案】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是给我警告的意思)
【练习3】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问题: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解析】语言朴素自然。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住了的优雅心情。
霜雪融落,山林空荡,“山行”者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尾联采用设问的方式,写出了人迹罕至的境界,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练习4】
蝶恋花·春景①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②。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①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太守时所作。
②天涯何处无芳草: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词人是通过最后两句词来展现暮春之景的,柳絮纷飞,芳草茂盛,呈现出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
B.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
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
C.“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展现了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表现了词人抑郁伤感的心绪。
D.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1【答案】A。
解析:“通过最后两句词展现暮春之景”错,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词人看到杏树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2.请简要赏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答案】①虚实结合,前一句实写柳絮纷飞,春色将尽,描绘出一番暮春景象,词人的伤春之情浅浅流露;但后一句突转,通过想象描绘芳草青绿的新景象。
实写和虚写统一,展现不同的自然美景。
②借景抒情,词人通过暮春的衰退之景与想象中茂盛的初夏景象刻画,在暮春的感伤中看到新的希望,抒发了词人惜春之情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练习5】
青玉案·元夕①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淳熙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②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从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子形象,寄托着作者对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沉湎于歌舞享乐的不满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半阕主要展现了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其间的“宝”“雕”“凤”“玉”等种种丽字,营造了繁华热闹的氛围。
B.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二种境界。
C.下阕写人,先描写了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再刻画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D.这首词是一首婉约词,全词采用对比手法,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答案】B。
解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
第二种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出自柳咏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练习6】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①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①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译问】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B.“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设问,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C.“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
友人“不得意”的原因是仕途的不得志,事业上的怀才不遇。
D.这首诗用了禅法入诗,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
【答案】C。
解析:友人“不得意”的原因没有明确写,留以想象空间。
【练习7】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pén)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译文】西塞山峻峭葱翠水色呈蔚蓝,乱云如絮飘浮映满澄澈江潭。
庐山孤峰依稀渐见在湓城北,空中片月渐远斜挂在洞庭湖南。
春炊晓烟袅袅烹煮紫茎蕨菜,秋露滋润香蒂采摘橙色黄柑。
期望他年一日独驾扁舟而来,最终傍江滩芦苇花结一茅庵。
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
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答案】B、C
解析: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
C项“化实为虚”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练习8】
答张十一
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做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到郴州,张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译文】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半部分写景,首联勾画出阳山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运用拟人“竞”字写出了笋竞相生长,“闲”字写出了花自在开放的情景。
C.五、六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吧,担心自己会一直消沉下去,并没有流露怨恨之情。
D.尾联“徒”和“斗”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深刻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案】C。
解析: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诗人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也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练习9】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一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译文】韦曲这里的花开得如此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让人心动至极。
杯中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刺得眼使我眼前一新。
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答案】C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B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
D氤氲(yīnyūn):指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
也有"充满"的意思。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E“可儿“指可爱的人、能人
【练习10】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①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②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译文】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寂寞”二字体现了作者独居山林渴望回归官场的状态。
B.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C.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D.本诗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一首,诗中的荜门体现了王维生活的穷苦和艰难,都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
【答案】AD。
解析:A项作者从诗句中无法得出渴望回归官场,而且从王维的个人诗歌思想判断他是厌恶官场的;D项,诗句中作者描写的是山林隐居生活,所以房门破旧,人烟稀少,不是无人愿意与之来往。
【练习11】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素秋:秋天的代称。
【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
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中的“悠悠”二字,写出了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落空时失望难过的样子。
可以想象山川阻隔、一别多年、空间远隔的无奈。
B.“只有空床敌素秋”的“敌”是敌对的意思,诗人只能用空床和萧瑟的秋天对抗。
C.本诗题目《端居》,就是闲居的意思,作者想要表达自己闲居家中的寂寥生活。
D.“愁”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情感,作者的愁绪因见秋天万物凋零而滋长,作者愁的是大自然的衰落和无情。
【答案】CD。
解析:C项“闲居家中”有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收不到书信,也回不去家乡。
D项作者的愁是乡愁,不是对大自然衰落的感叹。
故选择CD项。
【练习12】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出了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孤傲绝俗的高洁品格。
B.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
C.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D.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答案】A。
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辉光耀目、豪气冲天。
解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