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原文二十八)论述支饮呕吐的预后 和治疗。
病机:心下支饮上逆 治则: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
方药释义:
小半夏汤 半夏—散结蠲饮 生姜—降逆止呕
被誉为治呕之“祖方”。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论述膈间有水致呕吐的 证治。
病机:膈间水饮上逆 治则:和胃止呕,宣阳利水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药释义: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茯苓—利水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2、饮结成实 (原文十八)论述留饮的证治。 病机:留饮欲去 治则:攻逐水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
方药释义: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逐饮散结 甘草、白蜜—甘以缓之 芍药—和阴敛结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原文二十九)论述痰饮水走肠间的 证治。
处方:炙麻黄3克,桂枝9克,姜半夏9克,五 味子3克,干姜4.5克,白芍9克,细辛1.8克, 白术9克,炙甘草3克。复诊咳嗽已稀,已弃 棉衣,畏寒亦减。原方干姜加至6克,细辛加 至3克。三诊咳嗽全平,已能穿单衣,睡席子, 夜寐通宵。四诊诸恙悉减,惟动则气喘,初 病在肺,久必伤肾,配以都气丸常服。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如肿。
成因、脉证与分类
(原文十三、十四)论述支饮的脉证。
(三)水在五脏 (原文三~七)论述水在五脏的证治。
(四)留饮与伏饮 (原文八~十)论述留饮的证候。
成因、脉证与分类
留饮—痰饮停留不去。 伏饮—痰饮潜伏不去。
两者均为广义痰饮的特殊表现, 并非四饮之外另有病名。
成因、脉证与分类
(原文十一)论述膈上伏饮发作的病 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教研室 关 彤
教学目标
1、了解痰饮病的含义。 2、掌握四饮的病名和主证。 3、掌握痰饮病总的治则。 4、掌握四饮的辨证论治。 5、背诵原文2、15、16、17、24、
25、27、28、29、30、31。
概说
—痰饮之病名为张仲景首创。 —仲景之前,多论“饮”病,或称
“淡饮”、“澹饮”。 —现代所称之“痰”在《金匮》中
外寒里饮—发汗兼清里饮—小青龙汤
(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痰稀量 多)
辨证论治
(四)支饮 1、饮邪偏盛 (原文二十五)论述支饮冒眩的治法。 病机:脾虚饮泛,蒙蔽清阳 治则:利饮补脾 方药:泽泻汤
方药释义:
泽泻汤 泽泻—利水除饮 白术—健脾燥湿
一补一泻,脾运恢复,阴浊下降, 清阳上升。
辨证论治 (四)支饮
2、饮积成实 (原文二十六)论述支饮兼有胸满的
证治。 病机:饮热交结 治则:逐饮荡热,行气开郁 方药:厚朴大黄汤
方药释义: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下气除满 大黄—荡热通腑 枳实—破结除饮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二十七)论述支饮在肺的证治。 病机:支饮在肺 治则:泄肺逐饮,护脾和中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
阳气衰微—脾胃运化不及—三焦气化失
常—水液停留—积而为饮—痰饮病
成因、脉证与分类
(原文十二)论述广义痰饮的病因及脉证。
病因:
脾失健运,不能四布水精。 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 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
弦脉—为虚寒所见,并非实证。
成因、脉证与分类
(二)四饮的脉证 (原文一、二)论述痰饮病的分类,
中阳不运,水停为饮—温阳扶脾利水—苓 桂术甘汤
下焦阳虚,水泛心下—温肾化气利水—肾 气丸
病案举例
王某,男,72岁,退休干部。患短气年余, 曾中西药迭进,效果不佳。近因伤风,病情加重, 自觉胸闷气短,动则更甚,于1998年2月7日延余 诊治。刻下:面目虚浮,呼吸短浅难续,不能上 下楼梯。自诉:畏寒足冷,心下悸,小便不利。 诊其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问及所服之中药, 皆为补中益气之类。余再三思之,气虚当补,此 乃正治,然何不效?一时踌躇难决。
病属痰饮病之肠间饮聚成实,邪热上扰心神 证;治宜化饮利水,攻泻实浊,清心宁神; 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减。防己、麦冬、葶苈子 各10克,茯苓30克,大黄、枳实、厚朴各8克, 酸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黄连、花椒、甘 草各6克,3剂。3天后大便已通,肠鸣明显减 缓,睡眠稍好,守方再进3剂,自觉肠鸣消失, 睡眠渐好。
病机:饮聚肠间 治则:荡热涤痰,前后分消 方药:己椒苈黄丸
方药释义: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泄湿行水,导饮于前 葶苈子、大黄—攻坚决壅,推饮于
后 本方为前后分消之剂,只能用于饮邪
内结,腑气不通之实证,如脾虚饮停者, 不可用之。
病案举例:
张某,男,37岁。因觉腹中肠鸣如雷鸣, 大便时结时溏,溏便时夹白色粘液,每天1~ 3次,便结时如羊粪,3天1次,夜难成寐。诊 见:形瘦,面色晦暗,神情忧郁,诉腹中有 气走动,腹中肠鸣,难寐多梦,大便秘结, 小便黄,口苦,舌质红,尖有红点,苔黄白 相兼,薄而少津,脉弦数。
忽忆《金匮》:“夫短气有微饮”,此证吸之气短, 必痰饮为患,其饮在下,治宜温肾化水,遂书金匮 肾气汤方与之,病人摇手相拒,其家人代言,因服 汤药过多,不欲再服。故改投成药,浓缩金匮肾气 丸5瓶,嘱云其按说明服之,不可随意加减。未半 年与患者相见于一村旁,见其精神饱满,气短若失, 早无病色。患者握手相告:只服完5瓶肾气丸后, 两足渐温,气短日消,诸证随除。为防复发,后又 自购3瓶以巩固之。(张世友)
辨证论治
(二)悬饮 (原文二十一、二十二)论述悬饮的
脉证及治法。 病机:水饮内结,阻滞气机 治则: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
方药释义:
十枣汤 大戟、甘遂、芫花+大枣—调和
安中,下不伤正
辨证论治
(三)溢饮
(原文二十三)论述溢饮的治法。
表寒里热—散寒化饮,清热除烦—大青龙 汤
(脉浮紧,发热恶寒,喘、渴,不汗出而 烦)
方药释义: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泄肺除饮,开结平喘 大枣—护脾和中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二、三十三)论述咳家支 饮的证治。
病机:水饮冲肺 治则:峻下水饮 方药:十枣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3、气虚饮结 (原文二十四)论述膈间支饮的证治。 病机:气虚与饮邪互结 治则:补虚散饮 方药:木防己汤
方药释义: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淡渗利水 桂枝—辛温通阳 白术—燥湿健脾 甘草—益气和中
临床应用
使用本方时,常根据正邪的轻重、病 证的不同,随症加味。如(1)饮邪壅肺,可 与葶苈大枣泻肺汤或二陈汤合用;(2)饮 盛上犯者,可合泽泻汤;(3)饮郁化热, 可加石膏或黄芩;(4)饮阻血瘀,可加丹 参;(5)若脾虚气弱较明显,可加黄芪、 党参;(6)如兼肾阳不足,可与肾气丸合 用; (7)辨证属水饮凌心引发的心律失 常,可加陈皮、法夏、葶苈子等。
证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治宜温阳蠲饮, 健脾利水,化痰熄风。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半 夏白术天麻汤。处方:茯苓15g,桂枝、法 半夏、天麻各10g,白术9g,炙甘草3g。 水煎服,每天1剂。服3剂后,眩晕症状改善, 续服上方3剂,诸症悉除。(刘文芳)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原文十七)论述微饮的证治。 微饮—指饮之轻微者。 病机、治则、方药:
四饮的病机和主证。
成因、脉证与分类
命名: 1、痰饮:指饮邪流动,下趋胃肠。 2、悬饮:指饮停胁下,悬结不散。 3、溢饮:指饮邪泛溢肌肤。 4、支饮:指饮邪支撑于胸膈,气机
不利。
成因、脉证与分类
主证:
1、痰饮: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 声。
2、悬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 3 Nhomakorabea溢饮:水溢四肢,不汗出,身体疼重。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
病案举例
陈某,男,57岁,2001年8月2日入院。 患者平素嗜酒且喜食肥甘,头目眩晕月余。 脑电图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颈 椎摄片示:颈椎退行性变。西医诊断:脑 动脉硬化,颈椎病,脑供血不全;中医诊 断:眩晕。诊见:头晕目眩,胸闷不适, 肋胁胀痛,间有呕吐清水痰涎,食少,倦 怠多寐,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舌质淡、 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原文三十一)论述下焦饮逆的证治。 病机:水结下焦 治则:化气利水 方药:五苓散
方药释义:
五苓散方 猪苓、茯苓、泽泻—利水 白术—扶脾制水 桂枝—温阳利水
使水饮从小便自去则诸证自除。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原文四十一)论述痰饮呕吐的证治。 病机:水停心下,饮邪上逆 治则:行水止呕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四十)论水饮挟热的证治。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大黄汤
预后
(原文二十)论述饮病的预后与时令 气候的关系。
(原文三十四)论述支饮久咳的脉证 与预后。
复习思考题
1、四饮如何鉴别? 2、如何理解治痰饮“当以温药和
之”? 3、狭义痰饮如何辨证论治? 4、支饮如何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五)论述支饮的正治法。 病机:外寒引动内饮 治则:外散寒邪,内温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病案举例:
王某,男,54岁。患者咳喘已十余载,往 年冬发夏愈,今年自春至夏频发无度,现值 盛夏,尚穿棉袄,夜睡棉被,凛凛恶寒,背 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 卧,舌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外束,饮邪 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法当温肺化饮, 解表通阳。
称“浊唾”。
概说
定义—由于阳气衰微,水聚成饮流行 于体内某些部位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呕、咳、喘、满、痛、肿、 悸、眩等。
分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成因、脉证与分类
(一)成因与脉证 复习——《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