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合集下载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富有深刻内涵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它展现了艺术家对农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敬仰和赞美。

这幅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语言特征,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和笔触表现等方面展现出浓厚的艺术魅力。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拾穗者》进行艺术语言的解读。

从构图上看,《拾穗者》的构图非常有力度和动感。

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片宽广的麦田,一个农民弯腰在麦田里拾取成熟的麦穗,他的动作有力而有节奏感,展现出劳动的美和生命的活力。

画面中农民的身姿屈曲,表现出一种执着与坚韧,同时也凸显出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劳作的辛劳。

整个画面的构图简洁明了,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农民劳作的奋发和麦田的丰收。

画面中角度刁钻,大大强调了农民的劳作姿态,给人以深刻印象。

通过构图的展现,艺术家成功地将劳动者的劳作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勤和生命的顽强。

从色彩运用上看,油画《拾穗者》采用了鲜明明亮的色彩,以及浓烈的对比效果,展现了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

画面中麦田的金黄色与农民衣服的沉稳色彩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阳光。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表现出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朝气的田园景象,给人以愉悦和积极向上的美好感受。

与此画面中的色彩对比也增强了农民劳作场景的立体感和逼真感,使观众仿佛置身感受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和努力的意义。

从笔触表现上看,《拾穗者》的绘画技法非常独特,富有表现力。

整个画面采用了激烈而有力的笔触,刻画出了麦田里农民劳动的场景。

在画面中,麦穗被勾勒出生动的线条,农民的身姿以及劳动的动作也十分传神。

艺术家通过神奇的笔触,使整个画面表现出一种动感和活力,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麦田里传来的劳动声音,感受到农民拾穗的激情与汗水。

笔触的刻画也增强了整幅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使农民的劳作姿态更加饱满和生动。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油画《拾穗者》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画面中,一位农村妇女挽着一捆稻谷,她的身形略显瘦削,但面部表情却充满了毅力和坚定。

她穿着朴素的衣物,头戴斗笠,脚踏泥土,一双粗糙的手在收割稻谷。

画面中的色彩明亮,线条简洁而有力,让人对于农村劳动者的辛勤劳作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更是通过艺术手法对农村生活进行的真实而生动的描绘。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是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

在过去的时代,中国农村是农业主导的社会形态,农民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量。

他们辛勤劳作,勤劳朴实,是中国社会中最基础的劳动者。

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农民生活困苦,劳动条件艰苦,劳动收益少。

其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农民的生活现状,为他们发声,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拾穗者》这幅作品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现状,更是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社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前途命运堪忧。

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的前途,努力创作出富有人民性、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而《拾穗者》这幅作品正是具有这些特点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它关注人民的疾苦,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

《拾穗者》以农村劳动者为题材,真实地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现状,其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都体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拾穗者》完成于1857年,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革命风暴此起彼伏,而法国农村正处在封建宗教法制剥削的最后年代。

其作者米勒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拾穗者》以其沉着的色彩展现当时法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画卷。

一、从内容和形式上,《拾穗者》描绘的是秋收季节,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三位妇女正专心致志地捡拾散落在田地中的麦穗。

整个画面真实可感,具有单纯而又崇高的古典特色,内容朴实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庄重感。

二、从作品构思和构图上,画面勾勒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与远处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1衣衫和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采用横向构图,让人物突出展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浓厚纯朴的色调与光源的照射,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三、从画作的笔触上,作者以简洁朴实、坦率精确的我手法来点缀画卷。

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四、从画作意境上,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静谧、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对比。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农村中的地主阶级却依然耀武扬威,农民生活困苦,作品表现的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场面,纯朴真实。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男人与大自然的纯粹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貌的守护精神。

这是一部关于拾穗者约翰的童话,它发掘了成人从微观到宏观这一完整的世界观,以及肩负护卫大自然的责任,并以此来引领后世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纯粹性的傑作。

约翰来自一个朴素宁静的小村庄,从小就与大自然亲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收
集植物标本,在收集旅程中,他开始明白植物与动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且深有感触地发誓要把土地守护得干净无污。

约翰变得越来越自然,他建造起自己的小屋,他的眼底闪过的是对大自然的无
限的热爱和静谧的坚守,他收集落叶和树叶,他佩戴青蛙、收集蝴蝶,将它们放在他的小屋里。

他在自然的拥抱中寻找安慰和欢乐。

拾穗者的故事渗透了强烈的自然主义和生活精神,劝诫人们保护自然,把大自
然当做自己的母亲,与它亲近,并且赞颂它的崇高性。

它让人们明白到:当我们不漠视自然界的存在,当我们用有爱心的态度,尊重它的地位时,它才能被发现,它也会回报仁慈的对待,用更加辉煌的丰收礼赞我们。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中间的农妇不是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人,在透视上也没有那么大。与画面左方的人相比,离光源也相对较远。但她却处在三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米勒在对三个人衣着的颜色处理上别具匠心,这才使得中间的农妇成为了焦点,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
首先,头巾的颜色上,中间农妇的红色头巾无疑比另外两人的蓝色和黄色头巾更吸引人。我相信这是我们都应有的常识,在众多色彩中,越偏暖明度越高的一些颜色也就越能捕获观众的注意力。毋庸置疑,红色就是这么一种颜色。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间那名农妇带着一幅粉红色套袖,这是两边的人所没有的。画面左边的人也穿着偏红的衣服,那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效果呢?很简单。第一,就像前文提到的左方的人在画面左面,位置上就不在中心。第二,画面左边的人穿的红衣服在色彩明度上不如中间农妇衣物上的红颜色亮,而且颜色很土。在对比之下,左边农妇的衣服上的红颜色略显脏。第三点原因是关于明暗对比度方面的。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摘要】油画《拾穗者》通过艺术语言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辛苦。

在色彩运用上,艺术家运用了丰富的暖色调,展现出阳光明媚的田野景象。

构图上突出了拾穗者的动作和姿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笔触风格细腻而富有力量感,巧妙地表现了拾穗过程中的细节。

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展现出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

背景与环境的营造则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氛围感。

油画《拾穗者》凸显出丰收的喜悦和农民劳作的辛勤,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观众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勤劳与快乐的美好。

艺术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是要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致敬和对丰收的庆祝。

【关键词】油画《拾穗者》、艺术语言、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背景、氛围、艺术价值、启示、创作意图、艺术家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拾穗者》,是著名荷兰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农民挑着收割的稻谷,背着一担沉甸甸的谷穗,身体微微弯曲,步履匆匆。

画面中充满了勤劳与朴实的氛围,展现了农民的劳作精神和勤劳致富的态度。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表现,使这幅作品栩栩如生,让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和快乐。

《拾穗者》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农民劳作场景的油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展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传递了对农民们默默付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幅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展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以不仅仅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更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劳动、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1.2 探讨艺术语言在该油画中的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描绘农民在田间劳作的作品,艺术家通过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和背景等方面的表达,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这幅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暖色调的黄色和棕色主导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油画《拾穗者》鉴赏你或许可以说——我不认识米勒!但你不可以说——我没有看过米勒的面。

看,麦田上,三个弯腰捡拾麦穗的身影……听,黄昏的田野传来了教堂的钟声……那就是米勒。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米勒(1814-1875年)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米勒的一生并非风平浪静、平步青云。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他在巴黎贫困潦倒,爱妻去世于生活穷困潦倒的双重打击使他生活的捉襟见肘。

为了得以生存,他靠卖画来获取微薄的收入,甚至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而后周围人们的流言蜚语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由于出身农民世家,米勒从小就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种特殊的浓厚感情,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向世人展现出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虽然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农民的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麦穗》和《晚祷》等名作。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米勒于1857年创作出了这幅后来举世闻名的《拾穗者》。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拾穗者》是著名艺术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农民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生动场景,展现出其中反映的深刻社会寓意。

本文将对这幅画进行一份全面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这幅画的构图和色彩。

画面中央是一位拾穗者,抬头望向山峰,仿佛徜徉在田野间的自然风光中。

他的工具箱、镰刀和扎成一捆的麦穗放在他的脚旁,而颜色上,厚重的麦穗呈现了金黄色与棕色的调性,墨绿色的湿地和深蓝色的天空相互映衬,温暖而自然。

品味这幅画,应该从色彩上感受到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次,本画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米勒在创作这幅画时,表现出了农民对于自然、土地和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和当时法国农业的状况。

他发现法国在19世纪初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趋势正日益明显,但是,农业却并没有像城市工业那样发展得迅猛。

于是,米勒表现出来的不仅是拾穗者辛勤的劳动,更是一种对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对立矛盾的警示。

它不仅是一种时代的现实,而且是对未来的警醒。

再次,在这幅画里,米勒所塑造的拾穗者形象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的、崇高的农民形象。

他们辛勤的劳动与麦田的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交织在一起。

在这个时代,农民一直是被歧视和不尊重的,他们不得不从日出到日落辛勤地劳作,才能有一碗口粮。

而米勒却呈现出了一种对农民的赞美和对农民的肯定,这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这些人的深入了解和珍视。

他们是如此的朴素、真诚和质朴。

最后,这幅画还体现了米勒对于自然的情感和尊重。

画面中央既是农民,也是麦田与大自然的代表。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自然经常被当作一种背景或附属物来处理,而《拾穗者》中所呈现的自然景象更多的是展示自然油然而生的神秘、力量和优美的一面,使人在欣赏中感到愉悦和满足。

艺术家米勒的表现手法非常出色,构思新颖、构图精确,展现了一个充满动态感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米勒的《拾穗者》在艺术上的表现可以令人感到他的细腻与才华,从中看到了他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这些是作者希望带来的赏析。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幅画的魅力还在于它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是一幅充满凝重和深刻意义的名画。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攀枝花学院《艺术导论》课程论文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2010级英语本科3班姓名:刘鹏学号:201010201037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写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作品通过温暖朴实的色调,勾勒出了极富田园气息的农民生活。

画中三个拾穗者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农民的坚忍、谦卑和忠诚给整幅作品奠定了庄严肃穆的气息,使人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只能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拾穗者》体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拾穗者,秋收,农妇,辛劳,现实主义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

但为了生存,他的画只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

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问世了。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

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

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

美术鉴赏油画拾穗者

美术鉴赏油画拾穗者

首先,这幅画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现
2
象普遍存在,这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而《拾穗者》所展现的农妇们对剩余麦 穗的珍惜和拾取,正是对自然和资源的尊重和珍惜。这启示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保
持生态平衡
其次,《拾穗者》呼吁我们回归简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所迷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艺术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拾穗者》,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米勒的艺术 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思 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在当今社会,《拾穗者》仍然具有重要的 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 贫困问题,呼吁我们尊重劳动、珍惜资源、 回归自然。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
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拾穗者》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价值
独特的风格
此外,《拾穗者》还象征着一种朴素的生活美学。在那个机械化、城 市化的时代,农村生活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拾穗者》却通过朴 实无华的画面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它 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简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10
结语
结语
《拾穗者》是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代表作之一,以其 朴实无华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 经典之作
态感
深刻的主题
这幅画以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为主题,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反 映了社会现实问题。这种对社会现实的 关注和批判,使得《拾穗者》具有很高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油画《拾穗者》是著名艺术家所创作的一幅杰作,描绘了一个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农民。

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和朴实,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辛苦。

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收割麦子的声音和看到他们满是汗水的脸庞。

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

通过《拾穗者》这幅作品,艺术家成功地捕捉了农民劳动的场景和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和对丰收的渴望。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形态,更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和劳动的敬畏与尊重。

油画《拾穗者》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画作,更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更加珍惜劳动、感恩生活。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向观者传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丰收的憧憬,让人们感受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和美好的力量。

1.2 表达艺术语言的重要性表达艺术语言的重要性在艺术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艺术语言,艺术家能够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与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发观众对作品的共鸣和反思。

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是观众理解和感知作品的关键。

艺术语言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

通过精彩的艺术语言表达,作品可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从而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

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艺术语言,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让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产生更深远的艺术影响和价值。

2. 正文2.1 色彩运用色彩运用在油画《拾穗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和感受。

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使整幅画面显得生动而有活力。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
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 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 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 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 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 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 是法国的三女神”。

《拾穗者》(油画) 1857 米勒(法国)
《拾穗者》的作者是法国的米勒,在这幅画中, 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 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 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 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

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

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浅析米勒之《拾穗者》一题材的由来㈠米勒的生活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1]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2]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㈡绘画来源于生活在古典艺术中,艺术作品的题材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圣母,仙女,王公贵族以及英雄人物是入画的最佳后选,背景通常是美丽飘渺的仙境。

《拾穗者》这幅作品在题材上惊世骇俗,在作品的视觉中心是引人注目的三位平凡的农妇,与古典主义作品代表着圣洁的女性身体相比米勒大胆的突出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美丽。

他通过心灵来描绘世界,而没有通过他的艺术来表现事物。

二从画面看整个画面上呈现暖黄色调,强烈的表现出一幅秋收的场景。

图的中央最醒目的是农妇的红色的头巾,与地平线上的黄色草垛前后呼应。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中国著名画家范曾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创作于1953年,以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场景。

这幅作品在描绘农民劳动场景的也融入了艺术家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和热爱,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

《拾穗者》这幅油画作品呈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在田间拾取麦穗的场景,画面中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劳动的氛围。

艺术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妇女的身姿和面部表情,展现出她们劳动时的专注和辛劳。

画面中的田野、麦穗和村庄也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呈现出农村生活的朴实与丰富。

这幅作品通过鲜明的光影对比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真实,传达了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生活的敬意和关怀。

这幅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社会生活呈现出了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特点。

农民劳动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而范曾正是通过《拾穗者》这样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农村劳动场景,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真实生活,生动再现了农民在田间地头的艰苦劳作与朴实生活。

《拾穗者》这幅作品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艺创作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呈现真实生活的面貌。

而《拾穗者》作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和社会意义的塑造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拾穗者》这样的作品,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现了农村劳动的真实场景和农民的朴实生活,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他们的劳动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农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状态,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农村生活,还可以唤起人们对农民劳动的尊敬和关怀。

拾穗者的评价

拾穗者的评价

拾穗者的评价
《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这幅画以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在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农妇们朴实、勤劳、宁静的姿态,以及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执着和坚韧。

从画面构成角度看,米勒以平凡的劳动场景为背景,将三位农妇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注重人物形态的交替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这种位置安排和人物布局,使得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动感,让观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从绘画技巧角度看,米勒运用柔和的色调,将金黄色的田野、朴素的农妇、沉甸甸的麦穗等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的笔触细腻、流畅,用油画语言表达出一种沉静、质朴的美。

此外,画家还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气息。

从画作所传达的意义看,米勒通过《拾穗者》以描绘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至高原则”,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与理想主义的粉饰生活方式不同,该画作是以外部世界的现实为基础。

在世界美术史上,米勒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农民画家之一。

他将自身特有的朴实和虔诚深情地注入到艺术的创作之中,用真实准确、描绘生动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农民生活画卷。

《拾穗者》

《拾穗者》

米勒《拾穗者》赏析摘要: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艺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是艺术家的主观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比现实的美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

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米勒的《拾穗者》却一个极其平凡的农村夏收劳动的场面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关键字:拾穗者、米勒、艺术、生活正文: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详细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劳动者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深厚感情。

他每天需要长时间参见田间劳动,然后空闲的时间呆在家里作画。

除了一些田间的劳动成果,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但这些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如果没有钱买颜料,他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拾穗者》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这种生活状态下完成的。

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

米勒《拾穗者》赏析《拾穗者》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在这幅画中,米勒没有正面描绘这些劳动者的表情,甚至没有清晰的刻画他们的面部。

但沉着的色彩和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淳朴浑厚中,具有憾人的力量。

此画完整的捍卫了农民的高贵与尊严,有着古代雕塑般的魅力。

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的,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

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美术鉴赏—《拾穗者》作品赏析(生科院10级生科班张敏 100811040)《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

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名画赏析米勒之《拾穗者》

名画赏析米勒之《拾穗者》

名画赏析米勒之《拾穗者》让·弗朗索瓦·米勒布面油画1857年83.8cmX111cm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在西方,油画一直被认作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富丽华贵的奢侈品,普通农夫的生活很少成为画家的描绘对象。

但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使这一现象悄悄发生了改变。

1849年,35岁的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875年)举家前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有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他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个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麦穗。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一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勒《拾穗者》赏析
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详细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劳动者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深厚感情。

他每天需要长时间参见田间劳动,然后空闲的时间呆在家里作画。

除了一些田间的劳动成果,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但这些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如果没有钱买颜料,他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拾穗者》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这种生活状态下完成的。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在这幅画中,米勒没有正面描绘这些劳动者的表情,甚至没有清晰的刻画他们的面部。

但沉着的色彩和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淳朴浑厚中,具有憾人的力量。

此画完整的捍卫了农民的高贵与尊严,有着古代雕塑般的魅力。

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
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的,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

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这些解读在今天看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然而,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是它的题材本身,就足以引发一场革命。

当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

因此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农民的暴力革命。

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我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我在乡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我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那些小花,‘我对你说,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

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

”他所要做的,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

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

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米勒的这幅《拾穗者》,本来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

比起《蒙娜丽莎》的神秘,比起《日出印象》的朦胧。

比起古典派的优雅宁静和现代派的奔放怪诞,我总觉得只有现实派的画作能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

无数的美女俊男从画纸上匆匆而过,无数的风景山色虽美却遥不可及。

渐渐地,我感到自己对精致的描绘和绚丽的色彩开始变得麻木,变得冷淡,好像对美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间缓缓消逝。

《拾穗者》的出现是一个意外。

其实画面的主体说来很简单,不过是三个弯
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不知为何,那柔淡的光芒,金色的麦田,和辛劳的妇女在忍着烈日和疲惫弯腰捡起一束束麦穗的景象,却在我的脑海里投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关于这幅画的内涵,我听说过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表现劳动妇女的勤劳朴实,连一点点劳动果实都不放弃。

另一种则认为妇女捡的麦穗是农场主不要的,他们没有食物,只能靠这些捡来的麦穗艰难度日,食不果腹。

不知为什么,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解释,这种解释让这幅画有了一种悲剧的美。

背后农场主丰硕的成果堆得仿佛垒入天际,然而,这些成果其实不是来自农场主的双手,而是来自广大劳动人民。

而劳动人民们,却只能靠捡拾土地上散落的麦穗勉强维持生命。

这种悲伤的情景似乎与我们国家旧社会的地主与农民完全一致,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

写实人物绘画的观看视角和人物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画面意境的心理构造。

米勒以旁观的方式观察不被打扰的活动中的人物状态。

并巧妙地以不同的形态描绘出妇女捡拾麦穗的整个过程,实在是匠心独运。

我不懂太多美术鉴赏的手法,也说不出什么构图运笔方面的见解。

但我不得不说,米勒的确是位伟大的画家,不但画艺精湛,运笔流畅,而且富有一个敏锐的思想与一颗善良的心灵。

他留给了我们每一个人美好与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