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7单元 习作:国宝大熊猫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国宝大熊猫》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围绕提示的问题写一写大熊猫。
2.通过自评和互评,能用修改符号修改不准确的内容并补充新的内容。
3.培养保护大熊猫的意识。
学习重点:
培养保护大熊猫的意识。
学习难点:
1.能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围绕提示的问题写一写大熊猫。
2.通过自评和互评,能用修改符号修改不准确的内容并补充新的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笔、课本、大熊猫档案
一、图频展示,激情引趣。
1.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把谁请进了我们的习作课堂?(大熊猫)。
2.对,大熊猫是我国的_____(国宝),是的,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十分稀少。
你们见过真正的大熊猫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3.激趣:前不久,老师在四川大熊猫基地的大学同学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大家想不想看?(展示视频)
4.看完了视频,说说你对大熊猫的印象。
5.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啊?那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学生畅所欲言,将学生的问题展示在屏幕上)
设计意图:以图片引出主题,以视频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能用饱满的好奇心,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过渡:同学们,大家都对大熊猫那么好奇,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开一节大熊猫信息交流会吧。
二、信息交流,解惑答疑:
1.(课前布置搜集大熊猫的资料)提问:同学们,你们搜集的资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
过渡:同学们,是搜集资料的小能手啊!但有些问题是不是还没解决?老师的同学还发来了大熊猫基地的宣传片,看看在宣传片里能否解决你的问题。
(视频展示)
设计意图:用宣传片的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现大熊猫信息各个方
面的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寻找的资料,补充新的内容。
2.提问:在视频中,是否能解决你的其他问题?
3.视频里的信息整理在大屏幕上,进行信息整合。
4.展示课件中大熊猫的几个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可以从哪几方面介绍大熊猫。
(同时板书:类别、食物、分布地区、珍贵)
过渡:同学们,大熊猫从遍布全国16个省市和到过今天的越南、缅甸,到现在只在中国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地区,说明什么?说明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同学们,环境的好坏影响大熊猫的生存,所以我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大自然。
5.除了大熊猫数量稀少,它还珍贵在哪里?
(利用搜集的资料,学生说到了“活化石”、“和平大使”、中国独有等关键词)
6.再接着分析。
(板书:活动、睡觉、寿命、外形)
过渡:同学们,可以称得上是大熊猫小专员了。
其实,食物、活动、睡觉,都属于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同学们,老师的同学发这个视频是有目的的,他想让我们帮他为大熊猫写一篇文章,向人们介绍大熊猫。
三、整合信息,习作成文
1.展示《征稿启事》。
2.展示《国宝大熊猫》征稿要求(1)可以几个方面介绍大熊猫,清楚地介绍大熊猫。
(2)介绍的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生动有趣。
(关键词:几个方面、清楚、准确、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起学生习作兴趣。
展示习作片段,分析四个关键词,能让学生更加明白习作的要求。
3.习作时光。
(1)小脑袋,动一动;小手儿,写一写。
要求:小组合作,4人一小组,每个人选择1-2方面进行介绍。
(提示:尽量选择不同的方面)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做出指导。
(3)写完后,先自己读,自读习作,尝试修改,教室相机点拨:修改习作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
(4)学生交流互评,互相检查一下对问题的解答是不是准确,有哪些精彩部分值得自己学习。
4.全班交流,指名将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习得习作方法后,让学生即刻动笔写作。
写完后再自己读、自己改,还要拿给组员互相评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合修改自己的习作,也让学生学习他人的习作长处,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自评互评中不断进步。
过渡:同学们真不愧是大熊猫小专员啊!写得真不错。
相信同学们能将剩下的内容整合出来,形成一篇美文。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到大熊猫的信息,而且还学习了介绍大熊猫的习作方法,就是抓住大熊猫的几个方面进行清楚、准确、生动的介绍。
以后我们在习作中,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介绍其他动物、植物,或是生活用品等等。
四、作业
完成一篇350字习作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以大熊猫形象为主体,将课堂上所罗列的八个方面以围绕的方式展现在大熊猫图片周围,生动、突出主题,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