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答案
一、填空
1.刘琨
2.悼亡诗
3.陶渊明4谢灵运5.永明体6.昭明文选7.左思风力8.文赋9.玄言诗10.登池上楼11.明远12.文心雕龙13.余霞散成绮14调声15.陶渊明16.水经注17.采菊东篱下18.吴均《与宋元思书》19.丘迟《与陈伯之书》20.江淹《别赋》21.孔稚珪《北山移文》22.《西洲曲》23.《与陈伯之书》24.抒情组诗25.拟人26.比兴27.太康诗风28.鲍照29.江淹30.庾信31.《水经注》32.曹操33.曹操34.阮籍35.洛神赋36.辞藻37.博物志38.西京杂记39.山海经40.世说新语41.文学批评42.典论·论文43.气44.文赋45.形象思维46.诗赋47.缘情绮靡48.诗经49.嵇康50.气韵沉雄51.洛神赋52.嗣宗
二、单项选择
1A、2D、3B、4A、5B、6A、7C、8B、9C、10C、11C
三、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
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其中,除孔融年长,去世又早,其散文虽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但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
其他六人则年龄接近,是邺下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既具有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征。
王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刘桢的五言抒情诗成就亦较为突出。
3.竹林七贤:是正始中期以后形成的林下谈玄的名士文人群体。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间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对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七贤的政治立场和处世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4.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
5.田园诗:这一诗体是因其题材得名的,内容以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为主,格调恬静悠然。
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
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
其诗在当时虽然并无多少人追随,却直接影响到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繁荣。
6.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的诗歌。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
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大谢(灵运385—433)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
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小谢(朓464—493)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发展和丰富了山水诗艺术。
因为同样擅长山水诗创作,又是同族,故被后人合称为“二谢”。
由于大谢追求在山水中体悟玄理,没有彻底摆脱玄言诗的痕迹,小谢则往往结尾滞涩,都显示出“有佳句,无佳篇”的遗憾。
他们的创作受当时以及唐代诗人的热烈追随。
7.元嘉三大家: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三人并列作为元嘉诗歌的代表,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
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鲍照则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七言歌行体的诗人。
元嘉诗歌新的特点是“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再次,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另外,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
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
8.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9.宫体诗:萧梁时代文风颇盛,志求“新变”(《南齐书·文学传论》)而思想狭窄贫乏,导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表现宫廷生活庸俗内容的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
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
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10.玄言诗: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
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例如孙绰的《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确乎“平典似《道德论》”。
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诗风,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来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
而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11.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
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温子升,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
他的诗歌本来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但是他亦学习南朝诗风;邢劭,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同时,邢劭又非常佩服沈约,他的诗歌今存十余首,多为模仿南朝之作。
魏收亦多为模仿南朝之作。
12.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
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
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
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还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题为张华《博物志》、王琰的
《冥祥记》等。
志怪小说成为唐传奇的先声。
13.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
其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
由于清淡颇为社会所重视,所以记载名士清淡言论的志人小说便在社会上有了社会的需求。
一些士族子弟要想获得声名而仕进,就必须学习名士的言谈和风度,而志人小说则起到“教科书”的作用。
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还有有邯郸淳的《笑林》、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
轶事小说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古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
14.《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
作者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而作。
内容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5.《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16.咏史诗:咏史诗的创作始自东汉班固,建安以后也有不少作者,但写法上大抵是实咏史事,略述感概。
左思的作品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怀抱,以咏史的方式抒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创作的新路,是咏史诗的一种新创,对后代诗人咏史之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型,因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7.《玉台新咏》: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
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成书于宫体诗发展的高峰期。
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共为10卷。
基本上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
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其收录标准自己的特色:其一、不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弃深奥典重而取语言明白者,比较重视民间文学。
如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于此书;其二,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其三,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其四,所选诗篇又有可资考证、补阙佚作用,如所收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为他们的集子所阙如,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其五,其中表现真挚爱情和妇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并非全是艳情。
18.《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编著,萧统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
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
赋、诗所占比重最多。
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即“以文为本”(《文选序》),经、史、子类著作一律不选,为文学划定了范畴,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缺陷在于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
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高宗时代李善的《文选注》。
另一种唐人注本是玄宗时代的《五臣注文选》。
19.《文心雕龙》:齐梁时期刘勰所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
学理论专著,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全书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
总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全书根本论点。
文体论:20篇分为文、笔两部分,为文体定义、区别文体风格、各体流变、代表作家作品。
创作论:20篇,全书精华,论文学与现实关系、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与写作技巧等。
批评论: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态度、批评标准,为文学建立了批评方法论。
20.《诗品》:古代诗歌评论著作。
南朝梁钟嵘(约468~约518)撰。
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
《诗品序》中提出了作者的文学观有如下几点:(1)将诗歌的抒情意义提到极高的程度,指出“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提出“滋味”说;(2)强调诗歌创作要“真美”,“提出“直寻”、“自如英旨”的自如美说。
(3)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并为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风力华采说,即审美的具体标准。
(4)关于作家的艺术流派及品评,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着眼,很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分,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
因为没有顾及作家思想艺术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只是着眼于不同作家在某一方面的某些相似之点来研究他们诗风的同异,因而使他的风格流派的研究不仅显得混乱,而且很多牵强附会之处,引起了后世不少非议。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
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2.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1)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
(2)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
(3)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
3.太康诗风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形成原因:其一,时局稳定,生活舒适,导致诗歌内容平庸;其二,政失其本,士无特操,爱财贪欲成为士人的主要人生追求,缺乏建安以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使诗歌流于形式,追求技巧。
内容特点: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特点:追求文字辞藻华美,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代表诗人有陆机、潘岳,其中,陆机诗歌语言华丽排偶,内容多拟古酬酢之作。
潘岳诗追求辞藻绮丽与陆机相同,但"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潘岳《悼亡诗》三首发自本性,情感真挚,委婉转折,淋漓倾注,后世评价极高。
以至"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
4.南朝乐府民歌为何均是情歌?
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二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地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的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5.简析《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正始散文的代表。
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大人先生传》酣畅淋漓,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震憾人心;《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显尽高
洁之志,揭露官场恶俗淋漓尽致,比喻妙谑迭出,语言生动贴切,妙思入神。
6.简析曹丕《燕歌行》的艺术成就。
首先,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七言诗。
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
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
“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
“贱妾”以下五句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
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
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幽怨之情。
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7.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
《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
它长达五百四十字,象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
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
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象《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
《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
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它的影响。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早年“好诗书”,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
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发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
他终日饮酒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远,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但内心却十分痛苦。
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渲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是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
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患。
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
诗中还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朝廷了揭露。
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
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9.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
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
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消极的过程。
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
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朝廷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肉,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
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
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是指其史诗而言。
这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他用史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
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
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罗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
所以左思的诗歌,不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10.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其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
给文坛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和新的血液。
其二、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
象《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长诗,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其三、在表现手法,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
如排句、口语、双关语,尤其是双关语,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家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影响。
其四、南朝民歌对唐五代以后的许多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1.简述游仙诗渊源及郭璞《游仙诗》
(1)游仙诗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
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2)游仙诗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
(3)郭璞游仙诗另一内容,即采取游仙方式,创造一个浪漫神仙境界,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情绪和态度。
诗中抒发感情真实,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
1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3)其第二个特点是在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4)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注意到诗中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
(5)谢灵运山水诗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等不足之处。
13.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脁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李白评价他的诗是“清发”。
谢脁感情单纯明朗而外露,所以可以感受其诗中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溢。
即使写离忧哀伤,也不会百结回环,感慨深沉。
谢脁诗意象天然韵致,落尽华饰。
他的诗的意象色彩趋向于浅色调和暖色调,意象多琴、竹、荷、月、归舟、鸿等雅文化因素,有助于清新明丽意象之构成。
谢脁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了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完全接近口语,明白如话,这是谢脁的着意追求。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何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