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4.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与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1:诗歌导入
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意思是垂钓的小儿不敢应答,因为他懂得,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方案2:故事导入
一边播放音乐《第五交响曲》,一边讲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五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精神。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失聪以后,仍不放弃对音乐的创作,于是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声音,凭着对音乐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热爱继续创作出了令世人称赞的乐章。
你知道贝多芬是怎样感知钢琴声的吗——骨传导。
由此我们看出伟大的创作、创造蕴含着坎坷和艰辛,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不息。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自强不息)
推进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性活动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
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学生列举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
(课件)课件播放:①蝉是怎么发声的?②青蛙的发声方法。
③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设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
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
(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他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课件)课件播放:①土电话;②渔民在水中播放鱼喜欢听的音乐,把鱼诱入网中;③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
学生观看课件后,判断并分别说明什么能够传声。
(课件)课件播放:月球上的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交流。
5.“真空铃”演示:我们现在来一起探究: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原来真空中是不能传声的。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可见传播声音是需要介质的。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三、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演示音叉振动后在水中溅起水波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声波,学生结合生理知识阅读课文,理解人耳接收声波、产生听觉的过程。
四、回声现象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得多?
小结: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
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声,使原声加强。
展示回声现象示意图,帮助同学理解认识回声。
根据上面提供的听到回声的条件,请同学们算一算,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有关速度、距离的知识计算,结合回声示意图理解声音走的路程是一个来回。
本课小结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传播的特点。
板书设计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