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超:哲学并不改变生活,却能让人感受幸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不带阴影的阳光,必须认识黑夜。”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

“你就是我身边的西西弗,如果你有需要,请告诉我,这对我很重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望着前来向他求助的学生,尽管内心早已滴下心疼的泪,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语气依然平静而温和。

从线下场场爆满的哲学选修课,到互联网各平台数以几十万计的单条视频收藏与评论数量,苏德超发现,人们如此喜爱听他讲哲学的背后,是对艰难人生选择的迷茫,是对生存智慧的热爱与对人生意义的努力追寻。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哲学问题入手,带领迷惘的大学生与思想迸发的年轻人“解剖”悖论、洞见现象本质,让人们通过哲学的“透视镜”,发现生活的幸福所在。

理性多一点,坏情绪就少一点

哲学有没有用?有人认为,几千年前的许多哲学流派到如今仍然存在,许多哲学问题依旧没有被解决,比起数学和物理等发现真理的学科,哲学不是科学。苏德超说道,“人类观念活动是一个连续体,以人文和科学为两端,哲学位于其间。”他并不打算陷入那些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论里,比起辩论非科学、伪科学的问题,如何讲好哲学,让学生

苏德超:哲学并不改变生活,却能让人感受幸福

文 | 乔东

甚至更多年轻人喜欢哲学,是他心中一直思索的。

我们距离思考有多远?苏德超在网络世界中感受到了人们目光的“灼热”。“这是一个情绪化的时代,充斥着情绪化的欲望碎片。”他在为大学新生准备的公开课《更理性,更大学》中认为,虚无主义盛行、恐惧与焦虑充斥社会、不愿说理的本能与不重说理的传统等诸多因素,让我们愈来愈无法认真理性地思考。

如何理性思考?苏德超提出了“三板斧”方法——面对问题、选择立场与提供支持。首先,要判断问题的真伪。其次,在选择立场时,不要为假定的立场附加情感。“因为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立场是可以被改变的,而那些立场特别坚定的人拒绝参与讨论。”最后,关于提供支持,苏德超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伽利略首先假定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降速度越快”是正确的,之后他通过逻辑推理却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常年开设“哲学核心问题”通识选修课,其人

与课皆深受学生喜爱。记述其课堂故事的歌词“黑夜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写入2018届毕业季歌曲中。

摄影 项伟

28

得出了两个相矛盾的结论:一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1磅重的铁球会拖住另一个,落下速度低于10磅重的铁球;二是把拴在一起的铁球看作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速度高于10磅重的铁球。如果推理过程正确,那么假设就是错误的,伽利略以逻辑思考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思考使我们“发现更本质的事实,澄清更深刻的道理”,这正是苏德超所希望的。

苏德超非常重视哲学普及。对于网络声音,他认为还可以再多一些理性。“互联网上各种评论,在某种程度上几乎重现了哲学史上的讨论。发言的人越多,越有助于哲学普及。但有些人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期寻求认同感,却没有提供论证支持,更没有把观点的分歧与对人的态度相区分。这往往导致党同伐异、互相吵架,最后产生情绪伤害。”在苏德超看来,重要的不是观点,而是对观点的支持。生活中大量的冲突来自于观点差异,有些人觉得社会戾气在变重,也许正是因为情绪太多、理性太少。哲学普及就是批判性思考的普及,学习哲学思维,人们或许会减少因分歧而产生的愤怒。

活着不只是事实,也是一个选择

“老师,好人究竟有没有好报?”来访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年年学生不同,问题却高度相似。关于伦理道德的种种,是苏德超经常需要向学生解释的热门话题。“但‘好人有好报’实际上是一个认知陷阱,是谬误。”他往往会看似毫不留情地回答求助者。“这是我们的心理预期。这个论证过程是:因为我是好人,我想得到好报,于是好人就应该有好报。很多影视或文学作品也预设这样一种观念去引导观众。”他认为,

必须如实告诉人们,因为哲学需要面对

最残酷的事实真相。

“既然好人没有好报,我为什么还

要做好人?做坏人不行吗?”学生接下

来问道。“这真是个触及灵魂的问题。

事实是,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坏人。不

过,你要问自己,你想做坏人吗?去伤

害他人、破坏秩序,你真的愿意吗?”

学生沉默片刻后,回答:“我做不到,

那样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人。”苏德超认

为,人之所以要做好人,是因为心中有

良知。比如苏格拉底主张无人有意作

恶,美德即知识。又比如王阳明审盗

贼,让趾高气昂的盗贼脱掉最后一件裤

子,盗贼却因羞耻不肯听从。“做好人

是做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本

身就是好人,这是最大的好处,好报只

是一种可有可无、附带的奖励。如果为

了好报而选择做好人,这是一种利益交

换,说明我们不是好人。但道德不是市

场规则,即使没有好报,我依然选择做

一个好人。”听完苏德超的回答,学生

告诉他,自己因为选择做个好人而感到

自豪。

生活有什么意思?当一个女生露出

自己伤痕累累的手臂,那是她数次自戕,

甚至寻短不成留下的“泪痕”,我们能

否感同身受?她该怎么办,又该如何让

她感到存在的意义?苏德超与她在一次

次课后聊哲学,谈生活。既然樱花无法

在她的世界绽放,那就至少让哲学的风,

推着血脉流进她的心脏。“她的眼睛空

洞,让人看到后感到发冷。”在很多次

交谈后,女生说:“老师,你放心,我至

少不会再寻短见了。”“现在的你为什么

不想了?”尽管这个问题很残酷,但苏

德超认为,作为哲学教师,应该引导她

在安全的前提下面对事实,克服无意义,

战胜心理病症。

“理智告诉我,世界可能没有意义,

但这个事实杀不死我,我要和它斗下去。

我开始感到高兴了。”苏德超看到她的笑

容,告诉她,他理解。很多心理问题是

由原生家庭导致的,如果哲学普及工作

能为年轻人,甚至年轻父母厘清一些困

扰已久的观念,或许人们可以减少一些

对自己和亲人的伤害。“学习哲学有助

于我们反思底层逻辑,发现我们思考时

那些不合理的地方,提高批判性思考的

能力。”苏德超认为,哲学具有澄清观念、

建构意义、捍卫自由的重要作用。“我

会告诉学生,亲子关系是一个相互塑造

的动态过程。你接受了教育,具备丰富

的知识和强大的理性,可以与父母经常

沟通,交换看法,找出不合逻辑、不合

理之处。也许有些问题根深蒂固,无法

被彻底解决,但这种努力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改善亲子关系,让相处变得不那么

艰难。”

我们活在体验里

如果你的人生只有100天,却获得了

想要的一切,你是否愿意?这是苏德超

在一部短视频里提出的问题,希望引发

年轻人思考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究竟取决

于什么。当下,一些年轻人为了找工作

“自降学历”,流行“孔乙己文学”,而

更多年轻人被学历“内卷”的洪流裹挟。

年轻人的就业机遇与发展空间存在什么

样的关系?“个人发展不一定只能通过

就业来实现。当今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更

广阔,但就业机遇似乎更需要看个人具

体状况,二者并非是一致的。社会生产

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年轻人拓展自己的

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们希望个体的

全面发展就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