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高考地理知识总结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综合复习)高考地理知识总结例题
选择题
1、下图是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国家与其城市化进程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美国——初期阶段
B.巴西——中期阶段
C.日本——初期阶段
D.中国——后期阶段
(2)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环境恶化②住房紧张③城市中心区衰落④交通拥挤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A
【提示】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利弊
解析:
(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应处于后期阶段,AC错。
中国和巴西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B对,D错。
故选B。
(2)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属于中期加速阶段,和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治安混乱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故A对。
城市中心衰落是逆城市化时期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故BCD错。
故选A。
2、图1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图2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河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
(2)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答案:
D
B
【提示】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流水地貌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
【解答】
(1)读图2可知,沙洲面积每年有两次变小,说明河流水位上升,出现汛期。
我国3-4月份、7-8月份出现汛期的河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D正确。
故选D。
(2)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根据北半球向右偏,结合指向标判断,该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向西流,A错误;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流携带的泥沙减少,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B正确;
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成为主航道,受侵蚀多,将慢慢变深,C错误;
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下游水流较慢的地方,D错误。
故选B。
3、下图是辽宁省第6次和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性别比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
据此完成下列
小题。
(1)第6次人口普查以来,辽宁省人口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低B.死亡率高C.迁出人口多D.老龄化严重
(2)利用图示数据可断定辽宁省外迁人口的主体是
A.女性劳动力人口
B.男性劳动力人口
C.女性老年人
D.男性老年人口
答案:
C
B
【提示】
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主要人口问题及其措施
解析:
略
略
【解答】
(1)C
(2)B
4、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
A.温度、密度、盐度
B.密度、温度、盐度
C.盐度、温度、密度
D.密度、盐度、温度
(2)在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海水的()
A.温度约为10℃
B.盐度约为35.6‰
C.纬度约为5°N
D.密度约为1020.5kg/m³
答案:
B
C
【提示】
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了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答】
(1)图中②曲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示温度;③曲线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表示盐度;①曲线表示密度。
故选B。
(2)读图可知,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海水的温度约为26℃,盐度约为34.5‰,密度约为1022.5kg/m³,纬度约为5°N。
故选C。
5、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答案:
C
D
【提示】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侏罗纪裸子
植物化石为中生代。
根据化石的地质年代关系,属于古生代的是③④,故C正确。
A、B、D错误。
(2)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就
是恐龙。
结合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过程。
故D正确.
A、B、C错误。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综合题
6、读下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径流总量为575亿m3),回答下列各题。
(1)丙河的汛期在季。
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
请分析原因。
答案:(1)夏;冰雪融水;雨水
(2)大西洋;北冰洋;位于地势较高的迎风坡
(3)东部;原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虽地处内陆,湖泊西部有大量河水注入,起稀释作用;湖泊东形状狭长,东西部水体交换不畅。
解析:解:(1)首先确定图示中的范围位于我国新疆西部和中亚东部,这是答题的关键;该地区以北、以西地形以平原为主,因此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长驱直人到达中亚地区;甲地位于天山山脉迎风坡,故降水可达680mm,丙河地处内陆,其补给主要靠高山冰川和甲地区雨水补给,所以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2)本地区南面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印度洋的水汽,东面距离太平洋遥远又有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但本地区距离北冰洋和大西洋较近,在一些地势较高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3)乙湖是巴尔喀什湖,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该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湖水补给水源短缺,故盐度较高;该地东部盐度较高,西部盐度相对较低,是因为丙河大量河水注入,起了稀释作用,同时该湖中间狭窄,也影响了东西部湖水的交换。
【小提示】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水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由降水量的多少来决定;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势的起伏状况)。
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水能:水量大小和地势起伏状况决定水能大小(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量越大,水能越大。
)凌汛:有无(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补给类型:主要有大气降水,季节性冰川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类型。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留守儿童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当地留守儿童比例一度高达90%。
近年,随着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持续减少。
目前,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贵州等省份的留守儿童数量仍较多。
材料二: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
(3)从2009年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
(4)近年,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吸纳这些劳动力?
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
原因: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
(3)呈现下降趋势。
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
民工工资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
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涉及到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难度一般。
(1)根据材料,“目前,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贵州等省份的留守儿童数量仍较多”,而造成
留守儿童的原因是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故这些地区是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出去打工主要寻找经济相对发达的距离较近的地区,最可能去东部沿
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更
好的发展条件。
(3)从图中看,从2009年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呈现下降趋势。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农民外出打工意愿降低。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技术要求提高,故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
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解答此题要站在中西部的角度分析,要吸引农民回乡就要为农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经济收入,如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小提示:
8、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不可能是________风。
(2)除考虑风向外,图中该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还有________。
(3)F、C两地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偏北风
(2)靠近铁路和河流,运输便利;靠近河流,用水方便;河流下游,减少污染;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
(3) G 位于市中心,消费人口多;交通便利,便于货物流通
(4) A 靠近河流上游、靠近风景区;临近公路,交通便利
解析:
本大题以某城市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1)
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从图中看,工业区分布在城区北侧,则该市主导风向不可能是偏北风。
(2)
从图中看,图中该市工业靠近铁路和河流,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工业区靠近河流,
用水方便;且工业区布局在河流下游, 可以减少工业对城市水源的污染;图中显示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可以进一步减轻工业对城区的污染,这些都是合理的布局。
(3)
从图中看,G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客流量大,G表示商业中心;F占地面积大,为住宅区。
(4)
高级住宅区适宜建在风景好、环境优雅、上风上水的位置;ABCD四地中,A地位于河流上游,占据上风上水位置,附近有风景区,环境质量好,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填空题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四美国人口3.27亿(2018年),占世界人口的4.3%,但是能源消费却占世界总量的23%。
(1)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属于____型,具有____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
(3)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可知,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比重____(较大或较少),会使其人口容量____(减少或增加)。
答案:(1) 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人种复杂多样,典型的移民国家。
(3)老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多。
(4) 较大减少
解析:
本题以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为背景,并结合美国人口及构成情况、能源消费情况等材料,考查美国人口的变动特点及人口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1)
目前,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受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属于现代型,即“三
低型”,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2)
读图可知,材料一反映了美国人口具有持续增长的特点,人口总数超过3亿,属于世界人口大国;材料二反映
了美国人口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和人均寿命高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美国人口构成具有种族复杂,人种多样的特点,属于典型的以移民为主的国家。
(3)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口多,所以人口的死亡率较高。
(4)
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4.3%,但是能源消费却占世界总量的23%,说明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比重较大,人均消费水平过高,会使其人口容量减少。
10、读“季风”示意图和“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左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月份季风示意图。
上左图中F的风向为___________风,与上右图所示季节
是否一致________(是、否)。
(2)上左图中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地。
(3)上右图中常年受风带f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受气压带c和风带f交替控制的气候类
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月份,上左图中C地是________________季节(夏季、冬季);上左图中C地气压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
比是_________________(高压、低压),半年之后C所在大陆西北部刮________________风,其成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 西南是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冬季高压西北气压带
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季风气候以及气压带风带等相关知识
(1)图中东亚盛行东南风,可以表示7月季风示意图,F的风向为西南风。
右图中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为北半球的夏季,故而两图表示的季节一致。
(2)C此时为高气压,AB相比,B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运动强烈,为低气压中心(印度低压),
故气压最低的是B。
(3)风带f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c、
f交替控制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图中为北半球的夏季,C位于南半球,此季节为当地冬季;此季节,相比于C同纬度的海洋,C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为高压;半年之后为北半球冬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为西北风
11、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处中____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____。
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___(填“上升”或“下沉”),出现____天气。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____。
(4)图中A、B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____,此时B城市刮____风。
答案:甲反气旋上升阴雨甲① B 东南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图的判读,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难度较低。
(1)甲地气压高于周围,应为高压中心;其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旋转辐散,属于反气旋系统。
乙处中心气压低于周围,受气压梯度力影响,水平方向周围气流流向中心,中心气流上升,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2)甲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乙地受低压控制,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3)根据等压线分布,①地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移动影响形成冷锋,②地受来自南侧的暖空气影响形成暖锋。
(4)A地位于暖锋锋前,受冷空气控制,气温较低;B地位于暖锋锋后,受暖空气控制,气温较高。
B地受东南方向高压影响,吹东南风。
小提示:
1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地震波E表示________波,F表示________波,在界面B处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为________
(2)图中界面A是________面,B是________面。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层物质呈液态或________状态
答案:(1) 横纵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
(2) 莫霍古登堡
(3) 地幔软流
解析:
本题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材料,涉及地震波的性质、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组成物质状态的判定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
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可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读图,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E消失、 F没有消失,因此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
地震波经过界面B时波速变化情况是:横波(E 波)消失,纵波(F波)速度迅速下降。
(2)
读图可知:地震波经过图中界面A时,横波与纵波速度明显增加,则A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图中界面B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则B为古登堡面。
(3)
图中圈层C位于莫霍面(界面A)和古登堡面(界面B)之间,是地幔。
由于横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突然消失,说明到外核时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根据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特点可判断,外核物质可能是液体或熔融状态(软流状态)。
13、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
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
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空间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1)请将芒种、小暑、大雪及小寒四个节气标注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中的相应位置,并完成下面表格。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一年中可以接受太阳两次直射的地区位于_________,一年中只能接受一次太阳直射的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中不能接受太阳直射的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我们可以推断: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始终位于华北地区以______,______(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华北地区的纬度差最小,届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__(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华北地区的纬度差最大,届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__。
答案:(1)图见解析!
(2)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3)南夏至日慢冬至日快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特点及太阳直射点移支规律。
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到北回归线三个月移动23°26′,半个月大约移动4°;每个节气地球在黄道上运动15°,大约15天的时间,二分日二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知道的,以此可计算出各个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最北在北回归线,最南在南回归线,所以一年中可以可以接受太阳两次直射的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所以一年中只能接受一次太阳直射的地区位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上;一年中不能接受太阳直射的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纬度高于北回归线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始终位于该地区以南;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达最北,此时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节,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纬度差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达最南,此时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时节,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纬度差最大;地球公转速度在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1)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到北回归线三个月移动23°26′,半个月大约移动4°;每个节气地球在黄道上运动15°,大约15天的时间。
图示芒种距离夏至15天,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端,所以芒种太阳直射的纬度约23°26′-4°=19°26′,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同理,小署过了夏至15天,所以小署太阳直射的纬度约23°26′-4°=19°26′,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大雪距离冬至日15天,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端,大雪太阳直射的纬度约23°26′-4°=19°26′,大雪节气太阳直射点还在向南移动;同理,小寒过了冬至15天,小寒太阳直射的纬度约23°26′-4°=19°26′,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2)太阳直射点最北在北回归线,最南在南回归线,所以一年中可以可以接受太阳两次直射的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所以一年中只能接受一次太阳直射的地区位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上;一年中不能接受太阳直射的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3)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华北地区的纬度高于北回归线,所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
度始终位于华北地区以南;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达最北,此时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节,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华北地区的纬度差最小;地球公转速度在7月初最慢,夏至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达最南,此时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时节,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华北地区的纬度差最大;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冬至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