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公开课示范课件 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伟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 西夏文佛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25
26
在此前后的四个世纪中,中国本土逐渐落入亚 洲内陆的部落民族之手。辽、金和元这三个由 征服者建立的朝代,都继承了前者的业绩,并 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统治……但是中国文明不 仅没有灭绝,反而颇有创造性地应付了外族挑 战,发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应付模式,中国 的文化遗产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9
➢ 表现形态:风俗画、宋词、元曲、宋元话本等。 ➢ 推动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娱乐设施完善、人民消费能
力的提高;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0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21
任务三:文明的互鉴性(科学技术、少数民族文字)
22
【活动探究】 视角: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材料一 中华文明在“西渐”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运动,火药则成为西欧市民阶层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指南 针引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同样,独具特色与 发展谱系的西方文明,则高扬科学与理性旗帜,在东西方文明交 流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科学技术文化。
人们变得“浮华”;用“四书”“五 经”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 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用,这与元 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 分不开的。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14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4)理学的正统化:地位提升。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海外。
任务一:儒学的世俗化(程朱理学)
2
【活动探究】 视角1:理学的内涵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原因:宋代城市兴盛;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 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儒家传统道德 秩序受到冲击。
3
【问题探究】(教材P70)
4
(2)阅读教材P70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 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思考宋 代理学的积极意义。
27
【课堂小结】
辽
程朱理学复兴儒学
世俗化
宋
夏
文学艺术雅俗并陈
平民化
金
元
的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文
互鉴性
化
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文化交流 文化认同
28
——商志晓《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4
材料二 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拥有该少数民族语言 人民群众的重要信息和思想交流工具,是该民族独 特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该民 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 往往是该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 言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9
视角2:儒学的世俗化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 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 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 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 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 一个理想的社会。
18
材料三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是结合了儒家的“温良 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于刚强”、佛家的“顿悟”,三家 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绘画最高境界。
——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几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 的表现形态,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15
任务二:文艺的平民化(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16
【活动探究】 视角:宋元市民文化发展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7
材料二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 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 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 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和传承,但也扼杀和禁锢了人性。
12
【学思之窗】(教材P67)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百度文库13
【学思之窗】(教材P67)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 答题标准:以程朱注解为主。 ➢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
6
“程朱理学的内涵”思维导图
7
【疑点突破】
根据材料,概括“人欲”的内涵。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内涵:超过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为“非欲”。
8
有学者指出,在理学家重新构筑的礼治秩序下,中国妇女 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损伤。在宋代以前,妇女对丈夫 没有绝对的依附关系。到明清,妇女地位下降,像李清照 那样的文学家再也没有了。史书所记节烈妇女,唐朝只有 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万人。妇女地位的变化 与理学的普及有直接关系。
5
➢ 特点:“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理” 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在 人际关系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
➢ 原因:程朱理学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 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 积极意义: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 节;强调自我约束,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0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 特点:儒学思想呈现具体化和通俗化;儒学对象呈现
民众化和基层化特点;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 影响:使新儒学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提高了人们的
▲ 西夏文佛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25
26
在此前后的四个世纪中,中国本土逐渐落入亚 洲内陆的部落民族之手。辽、金和元这三个由 征服者建立的朝代,都继承了前者的业绩,并 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统治……但是中国文明不 仅没有灭绝,反而颇有创造性地应付了外族挑 战,发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应付模式,中国 的文化遗产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9
➢ 表现形态:风俗画、宋词、元曲、宋元话本等。 ➢ 推动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娱乐设施完善、人民消费能
力的提高;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0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21
任务三:文明的互鉴性(科学技术、少数民族文字)
22
【活动探究】 视角: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材料一 中华文明在“西渐”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运动,火药则成为西欧市民阶层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指南 针引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同样,独具特色与 发展谱系的西方文明,则高扬科学与理性旗帜,在东西方文明交 流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科学技术文化。
人们变得“浮华”;用“四书”“五 经”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 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用,这与元 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 分不开的。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14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4)理学的正统化:地位提升。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海外。
任务一:儒学的世俗化(程朱理学)
2
【活动探究】 视角1:理学的内涵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原因:宋代城市兴盛;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 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儒家传统道德 秩序受到冲击。
3
【问题探究】(教材P70)
4
(2)阅读教材P70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 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思考宋 代理学的积极意义。
27
【课堂小结】
辽
程朱理学复兴儒学
世俗化
宋
夏
文学艺术雅俗并陈
平民化
金
元
的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文
互鉴性
化
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文化交流 文化认同
28
——商志晓《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4
材料二 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拥有该少数民族语言 人民群众的重要信息和思想交流工具,是该民族独 特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该民 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 往往是该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 言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9
视角2:儒学的世俗化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 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 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 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 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 一个理想的社会。
18
材料三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是结合了儒家的“温良 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于刚强”、佛家的“顿悟”,三家 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绘画最高境界。
——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几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 的表现形态,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15
任务二:文艺的平民化(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16
【活动探究】 视角:宋元市民文化发展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7
材料二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 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 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 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和传承,但也扼杀和禁锢了人性。
12
【学思之窗】(教材P67)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百度文库13
【学思之窗】(教材P67)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 答题标准:以程朱注解为主。 ➢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
6
“程朱理学的内涵”思维导图
7
【疑点突破】
根据材料,概括“人欲”的内涵。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内涵:超过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为“非欲”。
8
有学者指出,在理学家重新构筑的礼治秩序下,中国妇女 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损伤。在宋代以前,妇女对丈夫 没有绝对的依附关系。到明清,妇女地位下降,像李清照 那样的文学家再也没有了。史书所记节烈妇女,唐朝只有 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万人。妇女地位的变化 与理学的普及有直接关系。
5
➢ 特点:“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理” 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在 人际关系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
➢ 原因:程朱理学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 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 积极意义: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 节;强调自我约束,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0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 特点:儒学思想呈现具体化和通俗化;儒学对象呈现
民众化和基层化特点;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 影响:使新儒学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提高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