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南阳市蚕业生产在脱贫攻坚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2019年8期
浅议南阳市蚕业生产在脱贫攻坚的作用
杨晓云
(河南省南阳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河南南阳473056)
[摘要]该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南阳蚕业发展及蚕业生产在脱贫攻坚发挥的积极作用等情况,找出了在脱贫攻坚中蚕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南阳市;蚕业生产;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院1008-0708(2019)08-087-02
1南阳蚕业发展状况
全市有柞坡面积14.6万公顷,常年放养柞蚕籽10000kg,产鲜茧近4000t,其产茧量占全省的90%,占全国一化性蚕茧的80%以上,柞蚕放养量、产茧量均占河南省80%,获得商标注册登记的一化性柞蚕系列产品达17种。

2005年南召被认证为全国首家“有机柞蚕生产基地县”,2007年南召县又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东桑西移柞蚕基地县”。

以东方蚕丝绸、阿房宫丝绸、纵横丝绸等为代表的十几家茧丝绵绸深加工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绢纺、制衣、寝饰、家纺、地毯等特色产品,南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柞丝绵、柞丝毯、柞丝绸加工生产销售基地。

2018年全市共有桑园3万亩,新发展桑园800亩,果桑50亩。

主要分布在淅川、方城、内乡等县,年饲养桑蚕1450张,产量72.5t,产值435万元。

目前全市桑蚕专业合作社10余家,除采桑养蚕外,每年还可加工干桑叶茶、桑叶菜65t;桑药切片80t。

开发利用柞坡7万公顷,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年放养春柞蚕种6000kg,总产达到1800t,产值8200万元。

2蚕业生产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2.1贫困户从事蚕业生产情况
据统计,南召、方城、淅川为南阳蚕业生产的主产县,三县共有贫困户57861户、贫困人口143682人:其中从事蚕业生产的贫困户数为1534户、贫困人口2825人,分别占总贫困户、贫困人口的2.65%和1.97%。

贫困户共计发展桑蚕380张、放养柞蚕650kg,分别占全市的17.2%和35.6%;桑、柞蚕总产量108.2t,占全市总产量的48.18%;总产值863.2万元,占全市总产值的26.77%。

2.2增收脱贫情况
贫困户从事蚕业生产总增收达到832万元,户均增收5423.72元,人均增收达到2945.13元,平均占从事蚕业生产贫困户家庭收入8.65%;主要依靠蚕业生产脱贫的贫困户1509户、贫困人口2725人,分别占从事蚕业生产贫困户、贫困人口的98.37%和96.46%,分别占总贫困户、贫困人口的2.61%和
1.9%。

2.3蚕业生产在贫困户中的发展特点
一是增收效果明显。

从事蚕业生产的贫困户靠蚕业生产脱贫率较高,增收效果显著,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贫困户、贫困人员参与率差距较大,贫困户、贫困人员平均参与率分别为2.65%和1.97%,南召县分别为0.67%和0.71%、方城县分别为5.79%和4.81%、淅川县分别为0.5%和0.69%。

三是生产水平不一。

主要表现在贫困户均、人均增收和占贫困户总收入比重差别上,南召县分别为26000元、8066元和60%,方城县分别为3303元、2052元和5%,淅川县分别为1200元、400元和12%。

3存在问题
3.1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蚕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种植和养殖,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蚕桑生产方式相对滞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3.2产业效益较低
蚕农种桑养蚕卖茧,缫丝厂卖丝和蚕蛹,整个产业中的土地和副产物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产业链短,造成大量浪费,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3.3技术落实难
从业人员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生产观念传统,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造成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与落实比较困难。

4对策建议
4.1推进产业化发展
一是支持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支持开展精深加工,打造生产集群,推动蚕业生产转型升级。

三是完善流通体系,创
农牧经济
·87·
现代农业2019年8期
新交易方式。

积极推行农业电商、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方式。

四是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利益调节、分配、保障、约束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
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4.2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整合全市人才资源,发挥院市、校市合作优势,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究,重点开展蚕机具开发、轻简化养蚕技术、小蚕保护育、大蚕饲养、新产品研发等研究,实现高效养蚕、产品加工新突破,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二是健全主产区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蚕桑示范基地、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为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蚕桑产业技术培训活动,普及标准化养蚕技术。

4.3强化品牌创建
一是鼓励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和优茧工程,开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省内叫得响、立得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蚕业研讨会、博览会在南阳召开,有计划地组织从事蚕桑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进一步提高南阳蚕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
加快切桑机、小蚕共育温湿度控制器、干粉喷粉机和消毒机的推广应用。

在基地村养蚕大户示范建设方面,通过配发微耕机、伐条机、机动喷雾器、施肥机、省力化蚕台、方格蔟、方格蔟刮丝器等养蚕器械,推广机械化生产,降低劳动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4.5搞好旅游开发
挖掘蚕桑文化资源,借助南阳玉雕节、南阳月季节、张仲景文化节等大型节会,广泛宣传推介南阳蚕桑产业和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积极开发蚕桑旅游,使更多游客走进桑园、柞坡,采叶喂蚕、品桑叶茶、吃蚕家饭、看蚕桑景、谈蚕桑诗、体会蚕桑文化。

5小结
近年来,南阳蚕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蚕产业的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机械化水平,才能持续推进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赵显明
(辽宁省建平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辽宁建平122400)
[摘要]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在机械生产上的普及,在传统农业中也开始实现了高精度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如今,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实施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们是我们当下普及农业机械化需要解决的重点。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院1008-0708(2019)08-088-02
1农业机械化现状中的难题
1.1农业机械产品本身的局限性
推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必然要立足于对于农业机械产品本身的推广,但是在当下我国的农业产品机械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定位不准,售价偏高和创新困难难以推广这都是导致农业机械产品存在局限的原因。

首先我们知道,在非平原的地区的农业生产都主要以小型化的生产为主,然而在农机的推广方面,产品依然是大中型的联合生产和收割的机械设备,这和实际的小型化需求严重不符,大型机械无用武之地,这是传统大型农业机械化从平原走向丘陵和山区地带的主要障碍。

再有在价格定位上,山区的农业生产以散户为主,个人实力薄弱,无法负担庞大价格的现代化农业设备,试设想,一个农业机械会直接消耗掉大半年的农业收入,那么其加快生产和收割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散户缺的不是时间,而是资本和规模化的土地,这两点是农业机械无法改变的事实。

最后就是我国的针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研发升级的专业人士严重不足,这让农机产品在更新换代上的步伐十分缓慢,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山村地区对农机的需求,是农机难以走向山区地区的重要原因。

1.2农业机械的产品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牧经济·88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