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读你千遍不厌

合集下载

读你千遍不厌倦

读你千遍不厌倦

读你千遍不厌倦作者:戴忠财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3期重庆市万州区汶罗小学戴忠财【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处于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对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自我研读。

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读教材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构成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处于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对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自我研读。

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读教材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照课程标准读教材,参悟核心概念数学教材的编写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现行的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在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但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相联系,其内容的呈现体现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十大数学核心概念。

通过对照课标研读,逐步将十大核心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

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核心、主旨,找到贯穿某一领域教学的主线,另一方面瞻前顾后,了解教学前学过了哪些相关内容,后续还要学习些什么,准确地把握课时目标。

例如: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一直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

故计算教学中应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

教材中《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课,学生已经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它是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姚村乡中心小学田福霞“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唔,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听着这支优美的歌曲,我联想到我眼中最美的教师就是动人的诗篇,就是美好的春天,就是动人的画卷。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成为一道秀丽的风景。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微笑是我最靓丽的容颜。

微笑是我心里的阳光在闪耀,是对我人性真善美最好的诠释。

当我微笑着走进学校,我的心里荡漾着蜜一样的甜;当我微笑着上课时,学生仿佛被磁石般深深地吸引;当我微笑着和后进生谈心时,他们的心灵之门被悄悄地打开。

因为微笑是乐观的花朵,是善良的芬芳,是真诚的一面镜子。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绿色的语言”是我播种文明的武器。

绿色的语言是充满肯定、赞美、表扬、鼓励和宽容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信心和希望,给学生带去一片清凉的绿荫,给学生春风拂面的感觉。

一句“你比谁也不差”,让很多自卑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扬帆起航,从丑小鸭变成了优雅的白天鹅;一句“你就是最有创造力的学生”让很多学生喜欢上了小制作,在科学技术的路上披荆斩棘;一句“你就是最有思想的小作家”令很多学生陆续创作了自己得意的文学成果。

学生们喜欢上我的课,就是因为我的课堂里从来没有语言的暴力。

我要做最美的教师,自信是我美丽的核心。

我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教师。

我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每一个人,用创造的热情让教育的梦想轻舞飞扬。

我坚信自己是最美的教师。

因为我把崭新漂亮的房子让给老人居住,自己则住在五十年代盖的旧房子里,在公婆的眼里我是最孝顺的儿媳:因为丈夫在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全力支持自己的小叔子上完大学,在丈夫的眼中我是最贤惠的妻子:因为我没有强迫女儿去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而是让孩子在和风细雨里健康成长,在女儿的心里我是最亲爱的妈妈;因为我上课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课堂的风格不拘一格,在学生的视线中我是最有魅力的老师。

让地方课程的魅力之花在活动中绽放

让地方课程的魅力之花在活动中绽放

旅游景点 ? 义乌有 哪些 民间艺术 ? ④ ⑤义 乌现任的市长 是谁 ?⑥义乌有哪些土特产?
2走 进 义 乌 小 商 品城 , 记 者 问 。 . 答 今 天 的义 乌最 耀 眼 的 ,最能 代 表这 国 际 商 贸 城 , 信大 家 一 定 近 距 也 相 离 地 去 接 触 过 它 了 。现 在 我 们 交 换 一 下 角 色 , 来 当记 我 者 , 们 进行 现场 采 访 。① 义乌 的农 民最 早 的 经 商 活 动 我 是什 么? 义乌最早 的市场在哪里 ? 中国小商品博览 ② ③
购 小 商 品 的 外 商 2 0 余 人 。商 品 出  ̄ j 2 个 国 家和 地 00 12
区 。2 0 年 , 乌 小 商 品 市 场 的 出 口商 品 交 货值 为8 亿 00 义 0 元 人 民 币 。小小 的 一个 县 城 , 代 又 一 代勤 劳智 慧 的 人 一 民 , 造 了如 此 奇 特 的 市 场 , 且 使 它 走 出 了 家 门 , 创 并 走 出 了 国 门 , 向了 世 界 , 是 多 么 神 奇 的 成 就 呀 1 走 这 4展 望 义 乌 未 来 。 . 同学 们 ,今 天 的 义 乌如 此 美 好 ,请 张 开 想 象 的 翅 膀 , 我 们 一 起 来 到 2 3 年 , 会 看 到 一 幅 怎 样 的 画 面 让 09 你
城的无限魅力。
城 , 略 了 市 场 中 琳 琅 满 目的 物 品 , 学 生 体 会 到 国 际 领 使
商 贸 城 真 的 是 “ 商品 的 海 洋 , 小 购物 者 的天 堂 ” 。并 且 重
二 、 中活 动 。 学 生 深 入 参 与 课 使 《 课程标准 》 指出 :要在课 堂教学中组织 学生开展 “ 各 种 活 动 。 ” 中增 加 活 动 成 分 , 课 目的 在 于 弘 扬 学 生 的 主 体性 ,让 学 生 真 正 以 主 人 翁 身份 参 与 到 课 堂 生 活 中 来 , 学 习过 程 真 正 活起 来 , 学 生 在 课 堂 时 空 中 真 正 让 让

三年级上册地方校本课程教案后

三年级上册地方校本课程教案后

三年级上册地方校本课程教案整理后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们地方的文化、历史、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一定的地方文化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学会欣赏家乡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内教学: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

2. 课外实践: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馆。

第二单元:家乡的自然风光1. 课内教学:学习家乡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

2. 课外实践:观赏家乡的自然景观,进行摄影、写生等活动。

第三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1. 课内教学:了解家乡的民俗习惯、民间艺术。

2. 课外实践:参与家乡的民俗活动,如剪纸、土陶制作等。

第四单元:家乡的保护与环境1. 课内教学:学习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2. 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第五单元:家乡的特色产业1. 课内教学: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特色产品。

2. 课外实践:参观家乡的产业园区,了解生产流程。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

3. 期末测试: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地方校本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历史遗迹照片、文化场馆介绍、自然景观图片、民俗活动视频、特色产品宣传册等3. 网络资源:家乡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实地资源:历史遗迹、文化场馆、自然景观、产业园区等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2课时第二单元:2课时第三单元:2课时第四单元:2课时第五单元: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全程陪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吴春燕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7-0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

古诗文的优秀篇章,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兴衰流传下来,只有“诵读”才能感受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丰富深邃、历代文人的潮起潮落。

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言简意赅,音节优美和谐,词句跌宕含蓄,篇章结构起伏呼应,行文气势恢宏,只有“诵读”才能体味其中的美妙。

同时,文言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也决定了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诵读教学。

1 关于对“诵”、“读”的理解古人的“诵”、“读”是不同的。

《说文解字》中解释“诵”“讽也,从言,甬声”。

而考察“讽”解释为“讽,诵也”,许慎将二字互译,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诵的本来意思是指把古诗文按照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念出来。

至于“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再看今人对“诵读”的解释。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知道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至于宣读,只要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正确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面和后句的分界来。

”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笔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感兴”的。

因此教学中的“诵读”,既不可以片面的理解为背诵,更不能简单的领会成朗读,“诵读”首要的是读,在读中感悟诗文的韵味、情感,正如朱熹所言“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丁雄鹰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3年第07期迎着新年的春风,我聆听了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新诗会”。

我深深地陶醉了,诵读,竟有如此的魅力!记得孙双金老师说过,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就是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摇头晃尾地投入朗读,并乐此不疲,那该是真正的读书的快乐!回想自己平时所闻、所见、所做,有一些“朗读”方面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思考。

“分角色”新读法——全员参与“分角色朗读”应该是读书形式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读书方式。

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看到教师请三五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分角色朗读中来,那么这大部分人应该读什么角色呢,这就要看教师读书的目的了。

不管是哪一种朗读形式,读一遍就要有一遍的作用和效果。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石头书》一课中的两次分角色朗读:导入课文后的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阅读一本奇妙的书——《石头书》。

这篇课文通过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叔叔的一系列对话,向我们一层一层介绍了石头书。

那么,川川和磊磊一共问了几个问题呢?师:勘探队的叔叔一一解答了这些了问题,让我们随着川川和磊磊一起去问一问叔叔,认真倾听叔叔的回答,从他的回答中找一找勘探队的叔叔为什么说石头是一本书?(一人读川川,一人读磊磊,其余人都读叔叔)。

学习完“刨根问底”的精神后,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阅读了石头书,石头是书吗?师:川川和磊磊是怎么樣了解这本书的呢?师:“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刨根问底”,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川川和磊磊的刨根问底。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同样是朗读全文,同样是分角色朗读,但因为目的不同,自然就要采取不同的角色分配。

第一次朗读全文,是为了了解为什么把石头称为一本“书”,这个答案在叔叔的回答中可以找到,而寻找这个答案是全体学生的目标,所以应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在分配角色时让大部分学生扮演“叔叔”。

《湖南教育》,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湖南教育》,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湖南教育》,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黎丽来源:《湖南教育·数学教师版》2010年第04期与你相遇,是个偶然,大约在1997年烟雨蒙蒙的秋季。

与你相识,没有理由,只因为把目光投向你的瞬间,心窗就被你轻轻地推开。

与你相知,微笑着,以不泯的童心,走过四季。

你如荷的气质,似春天的细雨;你的质朴与率真,如夏日的清泉;你的善良和爱心,如秋天的稻谷;你内在的秀美,如冬日的暖阳。

读你,有一种平淡的从容;读你,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读你,有一种超脱的释然;读你,有一种心灵的熏染。

读你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因为你真,所以至情至性,让我的教学水平日渐提高。

《常见的计量单位教学实录及思考》(2002年第396期)《估算教学不妨站得高一点》(2006年第518期)《巧中还有巧》(2007年第524期)《约数和倍数的教学策略谈》(2007年第527期)等美文,都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因为你善,所以你呼唤爱心。

这个喧嚣的世界其实缺少的不是关爱和友情,而是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2006年第510期)《班主任如何开好主题班会》(2008年第588期)《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2009年第600期)……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张张稚嫩青涩的笑脸、一次次刻骨铭心的谈话、一页页满含深情的日记、一句句情深意切的评语……无一不是班主任真实生活的写照,无不浸透着班主任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因为你美,所以清秀芳纯。

在我极为迷茫、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的美带我走出了人生的沼泽地;在我失意、疲惫不堪时,你鼓励我并点燃我教学的激情。

每次与你相遇,都让我感到你的博大精深。

我想方设法找来了你的往昔之刊,仔细聆听名家的谆谆教诲,认真体味长者的侃侃而谈。

细细琢磨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与独特见解,感悟编辑老师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茫然时,我喜欢欣赏“课堂观察”,她总能让我重新树立自信,看到光明和希望;烦闷时,我爱沏一杯清茗走进“班级经纬”“教育随笔”,去聆听那感人的故事和动听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逐渐走进孩子们的快乐天地;孤独时,我总是不忘去网上浏览“教师博客”,把孤寂从心头驱散;无助时,我喜欢将“解题教学”“心声”请来做参谋,为自己的教学出谋划策……正是你感染了我,闲暇时我也会动动笔写下自己的感悟,我的多篇文章获奖或者发表。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罗敏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05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喜悦的起点……”水库小学,在我的教育生涯及人生成长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这里,我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里,我见证了水库小学的几度变迁;在这里,我更走过了弥足珍贵的成长旅程。

一、读这风景如画的美丽校园踏入校园大门便是满眼的凤凰花木,宽阔的绿茵场上闪现着水库学子奔跑的身影,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回荡着朗朗的书声……从踏着晨光走入校园,到披着余晖走出校园,我都忍不住用手机拍下校园的美丽点滴。

我们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绿,是广东省绿色学校和罗湖区环保先进单位。

在“绿色教育”中形成浓郁的“水库文化”,让水库校园成为学生们一生中到过的最美好的地方,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二、读这积淀深厚的百年历史从几棵小树苗到随处可见的郁郁葱葱的大树,从几栋瓦房到现代化多媒体教室,从几名教师到壮大到一百多人的优秀教师团队……水库办学的百年历史,沉淀出“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追求。

我从教32载,中途几度调动学校及岗位,但我与水库小学的缘分最为深厚。

我的人生中有将近20年的时间是在水库工作的,我有幸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几个“高光”时刻——1994年评为罗湖区一级学校;1995年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1997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水库小学一直坚持的优质化办学开始收获累累硕果,高分通过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短短的几年间,水库小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验室第一批挂牌学校”“罗湖区奖教奖学小学教育综合质量奖单位”“罗湖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罗湖区‘小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单位”“罗湖区中小学大创客节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罗湖区首届中小学‘好校园’学校”……累累硕果,数不胜数。

一路风雨兼程,水库在一路成长。

而2020年则是水库小学的百年诞辰,在水库小学任教期间,我能见证并参与到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与有荣焉。

七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案解读

七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案解读

七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案解读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七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地理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教学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的文化内涵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调查法:让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布置实地调查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

5. 总结和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实地调查报告和课后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重点包括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家乡发展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家乡的地图、图片和相关文献资料。

2. 实地调查所需的工具和指导手册。

初中阶段如何提高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初中阶段如何提高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初中阶段如何提高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初中阶段,学习地方文化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文化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学生对于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为薄弱。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阶段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增加互动性地方文化课程应该更加注重互动性,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地方文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进文化遗址,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邀请地方文化专家或者当地的文化传承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亲身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二、结合实践与创新地方文化课程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地理课程中可以安排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地标建筑,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的山川风光。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模拟古代的民俗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来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地方文化知识竞赛或者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学习地方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审美能力与文化意识地方文化不仅仅包括地方的历史和民俗,还包括地方的艺术和审美表达。

因此,在地方文化课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

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艺术展览、演出或观摩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地方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讲座或者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四、形成学习氛围和合作意识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意识。

学校可以建立地方文化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形成合作学习的机会。

同时,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地方文化展示区,让学生有机会在校园内展示自己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有趣的中国教学方案湖北省地方课

有趣的中国教学方案湖北省地方课

有趣的中国教学方案湖北省地方课有趣的中国教学方案——湖北省地方课程1. 简介湖北省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方案结合湖北省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特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将地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学习环境。

2. 课程设置湖北省地方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地理篇、历史篇、文化篇、科技篇和实践活动篇。

2.1 地理篇本篇主要介绍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地理知识,以及湖北省内的著名旅游景点、特色小镇等人文地理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湖北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2 历史篇本篇围绕湖北省的历史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介绍湖北省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湖北省的历史脉络,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2.3 文化篇本篇重点介绍湖北省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感受湖北省丰富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4 科技篇本篇以湖北省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主线,介绍湖北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医药科技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湖北省的科技发展水平,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5 实践活动篇本篇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研、手工制作等。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教学方法湖北省地方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实施建议为了确保湖北省地方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对湖北省地方课程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磨课总结(2篇)

小学语文教师磨课总结(2篇)

小学语文教师磨课总结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一颗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

自从制定磨课计划之后,全组的老师都异常地忙碌,既要备课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处理日常琐事,关注学生的情况,还要参加磨课活动,真个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们重视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细节,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线上教案修改--读你千遍不厌倦李老师基于个人经验,发布了自己的教案。

教案发出后,我们一遍遍地阅读教案,一遍遍地重读教材,尽量让教案和教材相契合,然后字斟句酌,展现自己的课堂构思,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

线下磨课研讨--删繁就简三秋树线上教改修改后,在研修组长尹记国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针对李艳荣老师的教案进行了线下磨课研讨。

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就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达成共识。

原设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等词语,能运用正确书写姿势,书写“搏”字,把字写正确写美观,这一目标删去。

把“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改为“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中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原先的教学流程个别环节不流畅,结合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流程进行了调整,大致分为四步: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三、品读语言文字、走进嘎羧内心;四、总结写法,推荐阅读。

第二次备课--千锤万凿出深山文章不厌千回改,磨课在于千遍磨。

根据大家的建议,加上自己的推敲思考,反复打磨,李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提问的预设,还是学生学习的调控,李老师事无巨细,做到心中有数。

观课准备--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组全体成员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观课的有关事宜。

经过商议、讨论,确立了观课的角度。

为了观课更加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我们还制定出观课表格。

主要从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教师的课堂有效提问、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等几个方面观察,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观课角度,精心做好准备,熟悉操作步骤,做好详细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总结与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陈慧来源:《教师·上》2018年第07期摘要:“湖南省小学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第二阶段,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度过了春光里最美妙的十六天,就如读了一本厚重的教育经典,回首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场感动、每一次成长,一幕一幕就像发生在昨天。

关键词:课堂;故事;校园;相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26作者简介:陈慧,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小学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

2017年3月的北京,有如2016“湖南省小学未来教育家”班同学们高端研修的心情,灿烂得让人心醉。

我们在班主任陈文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度过了春光里最美妙的16天,就如读了一本厚重的教育经典。

今天,我们一起读完最后一页,然后一起轻轻将书合上,回首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场感动、每一次成长,一幕一幕就像发生在昨天。

一、读你的课堂,如此精彩这次的课程安排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让我们全体学员做到了多交流、多体验、多收获。

马建国、姚计海、杨发辉、曾琦、李小红、钱志亮、伍新春,这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们在讲座里感受到教育甚至生命的无限精彩。

或许是培训太多的缘故,我早已厌倦那种融冰式的活动,我一向认为教育就如佐藤学所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那种传销式的叫嚣与浅薄,让我惧怕此次“回到原点看人”为主题的课程安排。

然而,走进马建国教授的三天课堂,我却意外地有如赴了一场心灵成长之约。

课堂上,马教授引领我们放松身心,通过体验式学习、互动个案、问题解答、浸泡式成长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心灵成长的力量。

课堂上,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境还原现实生活:左手叉腰,右手指着对方鼻子的指责型人,他们自信、目标明确,但忽略了对方,充满愤怒,往往把问题变得更严重,活在自己的期待里;蹲下身子,左手置胸,右手向对方伸出的讨好型人,他们有爱心、总是为别人考虑,认为“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往往忽略了自己,受尽委屈,活在自己的感受里;两手抱至胸前,抬头仰望天空的超理智型人,他们很聪明、逻辑性强,但他们往往弄不明白沟通最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效果,活在自己的头脑里;弯下身子,双手自由摆动的打岔型人,他们幽默、风趣,但往往把人和事都忽略了,总是活在别处;只有双腿、双手打开到最舒适位置的一致性沟通的人,他们身心一致、知行合一,既觉察自己又觉察别人的内心,充满智慧,达到共赢。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陈静
【期刊名称】《教育界》
【年(卷),期】2012(000)017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出和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行,大家都认识到,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以读促悟.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朗读示范、重点点拨、充分自读、宽容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总页数】1页(P65)
【作者】陈静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中小学总校第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学语文朗读指导当“三读其味”
2.书读千遍不厌倦——小学生朗读教学点滴谈
3.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的探究
4.“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5."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你千遍不厌倦——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读你千遍不厌倦——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读你千遍不厌倦——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

沈俭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师生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凭借.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了教材,我们才能用好教材,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在钻研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沈俭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如何解读新教材 [J], 陈加仓
2.读你千遍不厌倦--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J], 沈俭
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如何解读新教材 [J], 陈加仓;
4.用好教材资源建构有效教学 [J], 郝炜
5.用好教材,研读是根本——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课堂实践与思考 [J], 李葆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发布时间:2021-03-29T15:45:50.4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作者:熊巧丽[导读] 每次听其他教师讲完课,我就由衷地感叹熊巧丽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第八中学每次听其他教师讲完课,我就由衷地感叹:哎呀,人家的学生怎么这么会回答问题呀,不用老师提示,自己就能把语言组织得自然顺畅,回答问题头头是道。

人家的学生阅读能力怎么这么高呀!可是,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思路,自己的学生却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或答不到“点”上,在考试的时候,对于一些课外阅读题,学生也是如此,费了不少力气,却丢了不少分,真让人既失望又着急。

我不止一次的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就是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要答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经历获得答案的过程,更没有教会学生获取答案的方法。

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乃至考试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

由此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要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要培养阅读能力,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上狠下功夫。

一、通过引发学生兴趣来“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

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清晰地从三个方面介绍秋天的雨,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问:秋天的雨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也爱画画,她把大自然画成什么样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里的关键句子,例如:你看,他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课程读你千遍不厌倦

地方课程读你千遍不厌倦
——以《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一课为例浅谈如何读懂学生
[内容摘要]:在中学地方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关注学生,读懂学生,使教师的预设更有效,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又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意。

[关键词]:差异、读懂学生、学生主体性
我们平时经常说:备课就是要备教材,备学生。

我们也经常听到要“真正地读懂学生,真正地读懂教材,真正地读懂课堂。

”其实这就是说,一节成功的地方课程课,一方面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感悟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等等。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师能否读懂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编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会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老师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再进行教学活动,即所谓的“以本为本”、“以教论学”。

而读懂学生这个环节往往被教师忽略,毕竟要读懂的对象是有难度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而每个学生的心理又是变化着的,要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俯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

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还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那么,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呢?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首先,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

而从三年级开始,有意识记忆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1]
其次,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横向差异。

个体间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2]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

而不同地方的学生之间差异就更大了。

我们说一个人除了有个体的生理、心理的差异之外,还会受到社会、家庭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地区培育出的个体也是不同的。

一直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差异研究不够,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忽视学生在共性条件下个体差异的发展,按照统一尺度要求学生,埋没了学生天赋才能、兴趣爱好和鲜活个性。

我在一次课堂教学比赛中执教了五年级的《人·自然·社会》第十六课
《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就是因为忽视了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没有真正读懂学生,而造成了让人遗憾的结果。

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读懂学生,就算教学设计再完美,那也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也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又何来精彩的课堂生成?下面我就结合这一课来谈谈如何读懂学生。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
需要是产生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产生积极性的源泉。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出上课注意力集中,能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对学习发生兴趣,又引起了新的学习需求。

赞可夫认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

”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3]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备课前,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这一课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而课的内容多,学生对传统习俗这方面也比较陌生,所以在准备教学设计前,我对我们的学生(农村学生)作了一些课前访谈及调查,后来通过试教(城镇学生),教学设计作了修改,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有关本地的传统习俗等资料,最后把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作为切入口,慢慢引出本地的节庆习俗、生活习俗和生产习俗。

但是,我最后比赛上课的学生是另一个地方的学生,学生已经发生了地区性的变化,课前熟悉学生我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对他们几乎没有了解,更谈不上读懂每个学生。

最后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课堂上师生之间犹如隔了条河,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只有老师在按教学设计“灌输”。

如果课前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沟通,根据这所所在学校的特殊性
(外地学生占一半),知道他们有多少本地的学生,多少外省市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喜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方面的资料,使本节课的谈话导入从聊聊自己身边的、印象特别深的传统习俗出发,再来学习我们浙江省的传统习俗,这样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家乡或第二故乡优秀的传统习俗更加了解,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导行的目的。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4]由上面的引述可知,建构主义充分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也就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之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那么,怎样找准学习起点呢?教师应解决这些问题: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具备,哪些还没有?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哪些知识能通过自学学会?哪些是需要教师教授?哪些是通过学生合作能学会?哪些需教师点拨和引导?等等教师可通过课前谈话、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去读懂学生。

我在教学《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中的生活习俗时,介绍浙江绍兴很有特色的乌毡帽。

由于课前我并没弄清楚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知道乌毡帽是绍兴的),
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乌毡帽全是本地的,如:乌毡帽是西塘的等等,因为学生当然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

如果我能在课前作简单地了解,有多少学生去过绍兴旅游?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是否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也能作好下一步该如何引导。

当教师介绍完自己家乡劳动时唱田歌的习俗,要求学生也说说自己家乡的生产习俗,学生一下子又没了声音。

可见,教师又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其实对于身边的传统习俗学生还是知道的不多。

如果让学生在回答前小组讨论一下,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又如在了解了许多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和节庆习俗后,进入“用民间的传统游戏‘击鼓传花’来体验与感受传统习俗”这个环节,即得到花的同学回答有关习俗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猜一猜,穿凤凰装的是浙江哪个少数民族?由于课前已经知道这部分知识学生学习的起点较低,需要教师的教授,所以当学生冷场时,教师也能处理好,讲解有关畲族的风俗习惯。

三、以体验的形式激活情感
《省地方课程标准》中介绍“倡导体验性学习”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5]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

因此,可以利用体验的形式来激活情感。

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老师读懂学生了,于是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与外部的情感相融合了,学生自然而然会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维活动也能真正地舒展开,课堂气氛才能达到宽松、民主、和谐,才会实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时,学生课前调查、采访了自己的父母或长辈,体验到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传统习俗的痕迹,在民间游戏“击鼓传花”中体验着习俗
带来的乐趣。

课堂上一旦答对了问题,学生非常骄傲,在参与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从而在情感上已作好了铺垫。

如果教师能再通过一些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点头、肯定的手势,那么就会使学生有种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从而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由感悟到体验进而到知识的升华过程,最终产生共鸣。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如果对学生知之甚少,缺少感情交流,那么所做的工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效。

让我们教师多提升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真正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性,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1]、[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
2、[2]周军《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
4、斯苗尔《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
5、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浙江省教育厅制订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