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上半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卷(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 年上半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7039 鲁迅研究
一、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4 分)
1.1895 年 5 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___学堂。

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在《新青年》“______”专栏中发表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杂文。

3.在“4-12”反革命大屠杀的前两天,鲁迅撰写了《_________》这篇杂文,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4.1932 年,鲁迅与以________为代表的“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

5.在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翻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其中有普列汉诺夫的《___________》。

6.《狂人日记》于_______年 5 月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7.鲁迅的小说《明天》,通过主人公____________年青守寡、丧子给她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揭露了封建节烈观念“吃人”的罪恶。

8.《补天》描写了神话人物________黄土抟人、炼石补天的故事。

9.鲁迅在《_____________》一文中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10.鲁迅自称《__________》是自己“有了小感触”而写成的短文。

11.鲁迅的诗歌就诗体来说有三种:___________诗、新诗和民歌体诗。

12.《自嘲》中“千夫指”,鲁迅原来的意思是众多的反对者对自己的非议,经毛泽东引用后,则指 ______________ 。

13.鲁迅最早在《________》中两处使用“国民性”一词,在这两处,国民性即等于民族性。

14.鲁迅在《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32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5.曾为少年鲁迅买来心爱的《山海经》的人是( )
A.鲁迅的母亲
B.衍太太
C.保姆阿长
D.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
16.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深受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编是( )
A.章太炎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17 .1902 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最初选择的人生道路是( )
A.学习救国
B.医学救国
C.文学救国
D.革命救国
18.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创办的杂志是( )
A.《科学》
B.《新潮》
C .《新生》
D.《立人》
19.最早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五四”文学革命发难文章是( ) A.《儆告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文学革命论》
D.《什么是新文学》
20.鲁迅称“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的文章是( )
A.《记念刘和珍君》
B.《淡淡的血痕中》
C.《无花的蔷薇之二》
D.《死地》
21.下列文章中,哪一篇谈了作者的进化论被轰毁的沉痛心情?( )
A.《呐喊·自序》
B.《野草·题辞》
C.《答有恒先生》
D.《我还不能“带住”》
22.20 世纪 30 年代非议鲁迅的翻译为“硬译”并反对鲁迅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是( )
A.吴宓
B.章士钊
C.陈西滢
D.梁实秋
23.下列文章中,哪一篇中的矛头是指向国民党反动派的?( )
A.《现在的屠杀者》
B.《淡淡的血痕中》
C.《记念刘和珍君》
D.《为了忘却的记念》24.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批判过的充当国民党反动文艺别动队的文艺派别是 ( )
A.现代评论派
B.新月派
C.民族主义文学
D.第三种人
25.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鲁迅翻译的是( )
A.《死魂灵》
B.《浮士德与城》
C.《铁流》 D.《静静的顿河》
26.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
)
A.《狂人日记》
B.《高老夫子》
C.《端午节》
D.《白光》
27.下列人物中,哪一个是《阿 Q 正传》中的?( )
A.赵七爷
B.赵太爷
C.七大人
D.丁举人
28.在鲁迅笔下,称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如“蜂子或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人物是( )
A.涓生
B.子君
C.魏连殳
D.吕纬甫
29.下列几组人物中,哪一组都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 )
A.孔乙己、陈士诚
B.陈士诚、吕纬甫
C.陈士诚、魏连殳
D.吕纬甫、高老夫子
30.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批判“无是非论”的?( )
A.《起死》
B.《出关》
C.《现代史》
D.《答客诮》
31.以鲁迅为代表的“语丝文体”,其文章体裁是( )
A.回忆文
B.美文
C.杂文
D.散文诗
32.《智识即罪恶》的中心思想是( )
A.批判封建的旧文学
B.批判封建的愚民统治
C.批判北洋军阀
D.批判新文化统一战线中右翼思想
33.《答 KS 君》、《十四年的“读经”》是针对哪个文艺派别而作的?( ) A.国粹派
B.甲寅派
C.现代评论派
D.新月派
34.鲁迅关于革命文艺应当追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等名言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 )
A .1928 年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中
B.1928 年与新月派的论争中
C .1931 年与“自由人”的论争中
D.1932 年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
35.《过客》收入哪个作品集?( )
A.《彷徨》
B.《热风》
C.《野草》
D.《且介亭杂文末编》
36.鲁迅称创作素材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品集是( )
A.《坟》
B.《朝花夕拾》
C.《二心集》
D.《野草》
37.鲁迅称“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的作品是( )
A.《希望》
B.《一觉》
C.《我的失恋》
D.《风筝》
38.《湘灵歌》的主题是( )
A.揭露国民党反革命军事“围剿”
B.声讨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
C.悼念左联五烈士
D.歌颂湘水女神
39.在鲁迅身上,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通常凝聚在一起,集中体现为( )
A.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
B.多才多艺与学识渊博
C.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
D.对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培育出的“阿 Q 现象”的发现
40.鲁迅认为,“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兔子退婴。

”所谓文化的“退婴”是指( )
A.文化上的复古主义
B.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C.文化的青春朝气
D.文化的倒退和落后
41.鲁迅曾在《马上支日记》中引述美国人著《中国人气质》里的一段话,这段话说中国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

”《中国人气质》的作者是( )
A.斯诺
B.史沫特莱
C.斯密斯
D.罗素
42.鲁迅指出,以差等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中,必然会产生封建的( )
A.专制主义和奴隶主义
B.迷信思想
C.小国寡民的封闭意识
D.小农落后意识43 .1924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第 71 期曾以鲁迅的哪篇文章
为范例,刊出民俗征题?( )
A.《无常》
B.《社戏》
C.《论雷峰塔的倒掉》
D.《送灶日漫笔》
44.鲁迅在对待美的形态的态度上,抑优美、扬崇高,其出发点是( )
A.纯粹个人的审美兴趣
B.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
C.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
D.对江南才子的讨厌
45.鲁迅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作家要具备对表现对象的“表现才能”,而这种才能的获得,唯一的方法是( )
A.多看和多练习
B.要富有想象力
C.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D.发挥创作个性
46.鲁迅最早出版的翻译小说集是( )
A.《死魂灵》
B.《毁灭》
C.《域外小说集》D.《童话集》
三、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47.简述鲁迅杂文的中、外艺术渊源。

48.简述鲁迅诗歌的艺术手法。

49.简述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50.鲁迅如何论述“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的?
四、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51.试以《药》、《阿 Q 正传》、《风波》为例,论述鲁迅劳动人民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

51.鲁迅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封建“女德”?
53.论述鲁迅文学史研究的原则和精神。

[参考答案] 2003年4月试题
一、填空题
1.江南水师(教村P37) 2随感录(P300) 3.庆祝沪宁竞复的那“边(P52)
4.苏这(杜衡)XP63)
5.艺术论(P64)
6.1918P45)
7.单四嫂子(P237)
8.女铜(P269)
9.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P60)
10.野草(335) 1.日体(P365) 12.敌人(P373) 13.摩罗诗力说(P80) 14.二十四孝图(P91)
二、单项选择题
15.CI教材P3S) 16.B(P37) 1.B(P9) 18.C(P41) 19B(P44) 20.C(P48) 21.CP54) 2.DP397)
23.D(P319) 24.CP62) 25.APF64) 26.D(P236) 27.B(P285) 28.X(P251) 29.A(P248) 30.A(P274)
31.0P48) 32.8P311)1 318P9314) 34.A(P322) 3.CP944) 36.BIP357) 37.A(P348) 38.A(P9370)
39.AP17) 40.D(P74) 41.CP83) 42.A(P93) 43.CP125) 4CP145) 45.AP169) 46.C(P396)
三、简答题
47.简述鲁迅杂文的中、外艺术渊源。

(教材P305 306)
:鲁迅的杂文出色地既承了我国传统散文中的杂文因素。

以由子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对于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无疑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鲁迅是继承我国古代散文、杂文的光辉棉样:鲁迅的杂文之所以特别丰富,脱俗,其重要原因是它深深地扎根于我国古代散文的土壤之中。

鲁迅的杂突也取法,借鉴了外国政文中类似文体的艺术经验。

英国的随笔,日本的小品,德国尼采的格育,使国居格理夫的散文诗等。

都对鲁迅的秦文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48.简述鲁迅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材F384-35)
客: 鲁迅诗歌艺术的完美性。

还表现在许多具体于法的嫻熟运用,择其主要有以下几法:
一日对比映村(用相反的事物成意境构成对比) :
二日气氛烘托(通过浓烈的环境气氛烘托主旨) :
三日反复强调(月一意向的反复出现,起到了报好的强调作用》;
四日用典贴切:五日对仗工整。

鲁迅诗歌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完全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积简述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数材P71-74)器鲁迅认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

因此,所谓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印人的内心要求和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是鲁运的文化发展观的核心。

他认为,我们应当以宽阔的胸怀没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东西。

不是等别人来同化我们。

而是我们白觉地拿来有益的东西。

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快中国文化向高的方向发展。

鲁迅的这种注重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文化发展观,在他的文化反省中是始终被贯彻着的。

50.鲁迅如何论述“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的。

(教材PI89)
答:鲁适曾把读者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鲁迅认为,谈欣赏,必须理直气壮地讲“趣味”。

他认为,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应读是“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为了提高读者阅读和欣贫的关趣,鲁迅还充分注意到了放黄兴趣的消解问题。

但他同时指出,“迎合大众。

如悦大众”,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尤其是对一些不正确的欣赏态度和不健康的欣赏越味,作家不但不能迎合,而且还应对之开展批评和引导。

四、论述题
51.试以(街》,啊Q正传》,(风波为例,论述鲁迅劳动人民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

(教材241-4545答: (药》描写了革南党人更输为民众利益面被杀。

只招来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突出因醉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會者的患哀。

惋情地指出了辛亥革南未能贴近聯众的局限性。

纲Q正传》中的阿Q是面镜子,鲁迅希望用这面镜子照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未能发动和恢
拿群众的严重教训,照见地主阶摄在革心中的狡猾,授机。

尤其是让劳苦大众乃至中华民族照见自己的思味,麻木,健忘、白尊、白负等丑陋的灵魂。

《风波》里有“风波",面所有的风波都不成其“风波",这恰恰证明车离革龕未能解决中国当时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村井未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动。

鲁迅在描写劳动农民时表现出独特的视角。

其一,鲁迅在描马劳动人民不幸合运时,不仅同情他们生活的贫困,更主要的是揭露他们精神上所受的毒害。

在表现劳动人民的不觉悟时。

往往以之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联系起来。

其二,鲁迅的小说在描写农民“不幸”、“不争”的时候,常常与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批判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方面便于从群众对革命的认识与态度的角度,揭示劳动人民的不觉断,另方面便于抓住革命者对群众的态度这一要害问题,总结辛灰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而探索有效的革命道路。

)
5.鲁迅从事些方面批判了封建“女德”? (教材P95-97)
答:在中国封出的“伦常“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的。

各迅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妇女所有的经脑太多”。

在强加于妇女身上的诸多“程酷“中,最野宝、最不人道的。

就是对女子的“虎操”观和“节烈“观。

在鲁迅的伦理文化批判中,有很大一一部分是针对封建的“贞操”和“节烈"观念的。

让女子单方面地保持“贞操“,单方面地讲“节烈",其根源还在中国封建社会差等的人伦关系,在这种差等的人伦关系中,男子根本不可能把女子当作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

所谓的“女德”实际上仅仅是对于女性的“苛酷”.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强加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单方面遵循的道德规范,都是极不人道的,这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畸形的体现。

5.论述鲁迅文学史研究的原则和精神。

(教材P389-395
答第一,在鲁迅的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革命的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敢于冲骸以儒家正烧观念为漂绳的框框。

广泛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
第二,在鲁迅的文学史研究中充演了现代意讯:
本三,鲁适在文学史的研究中,特别注用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

即充分显示其“史"的特点:第四,在鲁迅研究中国文学时。

特别注意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

从影响文学发展的者多时代因素中去揭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形成的原因,
五。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能以其卓越的史识。

正确区分中国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并对之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