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于不同症候、分型,辨证施治,结合疗效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86例中痊愈16例,占18.6%;显效30例,占33.7;好转33例,占38.4%;无效8例,占9.3%;总有效率90.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良好。

【关键词】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疗效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有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

常兼有纳差、嗳气、呃逆、腹胀、呕恶。

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1]。

包含了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等。

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本病不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在改善胃脘及全身症状、无副作用、复发率低等方面仍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笔者在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年对86例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病的分型治疗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门诊患者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平均44岁,病史6个月至30年,所有患者均有胃脘部饱胀不适、隐痛,可伴反酸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全部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排除癌肿。

全部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标准。

胃镜分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型25例,脾胃虚寒型18例,胃热阴虚型19例,湿热内阻型24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胃脘痛的特点,临床辩证分为四种类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寒型、胃热阴虚型、湿热内阻型,加用不同的中药治疗。

1.2.1 肝郁气滞型胃脘胀满,脘痛连胁,暖气频频,时时太息,疼痛因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0 g,香附10 g,川芎5 g,甘草10 g,绿萼梅5 g,佛手5 g。

1.2.2 脾胃虚塞型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畏寒神倦,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宜健脾和胃,益气温中,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用药,党参30 g,焦自术15 g,茯苓10 g,炙甘草10 g,炙黄芪20 g,佛手10 g,砂仁5 g冲,白芍20 g,桂枝10 g,红木香30 g。

1.2.3 胃热阴虚型胃痛隐隐,胀甚痛轻,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甚则舌苔剥,脉弦细或细数。

治宜滋阴益阴,疏肝柔肝。

立法,滋阴养胃,理气调中,处方,一贯煎合四君子汤加减,用药,沙参15 g,麦冬10 g,枸杞子30 g,川楝子10 g,白芍20 g,太子参30 g,炙甘草10 g,乌梅10 g,山楂15 g,谷麦芽30 g,熟黄精30 g,鸡内金20 g,红木香30 g,佛手10 g。

1.2.4 湿热内阻型胃脘胀满,疼痛,胸闷纳呆,口腻口苦,泛恶。

舌苔黄厚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湿。

方用连朴饮加减:黄连5 g,山栀10 g,厚朴10 g,姜半夏10 g,淡豆豉10 g,石菖蒲10 g,干芦根10 g。

均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上下午2次温服,疗程5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至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

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显效:主要症状消除,6个月至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体征改善;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6个月至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本组86例中痊愈16例,占18.6%;显效30例,占33.7;好转33例,占38.4%;无效8例,占9.3%;总有效率90.7%。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起居失宜等。

通常我们认为胃脘痛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寒湿内侵,七情刺激,劳倦内伤,致使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阻滞为瘀,郁而化热,胃失和降所致[3]。

根据肝脾胃的生理功能调治,胃脘痛虽然以胃发生病变,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清气,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正常,则无疾也,病时则生理功能紊乱,调治,使其恢复生理功能[4]。

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浊气得降,清气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气机和顺,自无壅滞之患。

通降包括疏利,祛瘀、化湿、泄热、降逆、消积等。

因此在治疗胃痛时,首先要辨明虚实,根据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论。

正确辩证,抓住主要矛盾是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根本。

胃者汇也,仓虞之官,五味所聚,水谷之海,主纳运,以通降为和。

胃之通降,赖肝木疏泄,肾阳蒸腾,脾气运化及肺之宣降。

若寒冷伤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胃气通降失常,纳运不健,故可见出现胃院痛之证[5]。

胃痛的证型较多,笔者将胃痛为分四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塞型、胃热阴虚型、湿热内阻型。

每型症状比较复杂,寒热虚实夹杂,湿热并存,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等,把诊所得的复杂资料加以认真分析,综合找出证的产生原因、部位,从而抓住主要矛盾。

胃脘痛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胃脘痛患者中多数为器质性病变,少数为功能性病变。

久病必虚,损伤脾气,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一升一降气机调畅,百病无生,故治疗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宜特别注意补脾药如党参、自术、黄芪的应用。

降气药在补气药中的比例视病情虚弱的程度而定,量大久服易耗伤胃气,应酌情选用。

患者要做好自己的心态调节,合理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等。

参考文献
[1]吴彼.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19-20.
[2]韩立.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关系分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539-540.
[3]余秋焕,杨春晓.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73例.陕西中医
药,2008,29(1):27.
[4]王天龙,余滟钧.胃脘痛肝胃气滞证病因病机之我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0,8(3):52.
[5]赵晓辉.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530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8,10(23):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