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
“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内容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学期
学的“比长短”,在这基础上第三学期才安排“长度单位”。

教材编排时,改变了线段的安排,并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还原学生生动活泼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本单元的数学知识
的理解,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进程。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
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
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
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
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
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
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用不
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
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
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
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
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
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参见“试谈量与计量的教学要求”大纲20讲曹培英)。


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
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
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身高、黑
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

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卷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
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
的估测策略。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
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
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教学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