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库
1.下列选项中恰当
..的一项是(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故B错误。
C.两个“欲说还休“突出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并非豁达,故C错误。
D.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故D错误)
A.《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
B.“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表现出诗人少年时不谙世事的任性倔强。
C.“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抒发了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豁达。
D.该词是诗人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时所著,“少年”与“而今”对比,突出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2.下面对诗歌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故选D)。
A.“丑奴儿”,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B.“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读作“qiǎnɡ”,“极力”的意思。
C.词句中运用了“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咏三叹,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满腔愁绪。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洒脱的胸怀,也体现了“辛词”豪放的风格。
3.下列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故选C )
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上片的愁是个人的离愁别绪,哀婉悲伤,不是慷慨豪放。
故C)
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片慷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
5.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错,本诗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并不是“离愁”)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6.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故D)
A.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B.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C.“而今识尽愁滋味”意思是“愁”到极点,“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怕直言朝廷苟安、自己报国无门之“愁”犯忌,只好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轻松洒脱,“愁”不往心里去。
7.下列对这首词中相关词语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的愁应是忧国伤时之愁。
所以D)
A.少年“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寻觅愁绪。
B.“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C.“欲说还休”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深沉厚重的愁苦。
D.此词上、下阕里的“愁”,含义相同。
8.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理解不正确,本词以“愁”为线索)
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
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
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C)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C)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
A.“上层楼”、“强说愁”,写出了“少年”的纯真无知。
B.“而今识尽愁滋味”,道出了历经沧桑的艰难辛酸。
C.“欲说还休”,传递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诗人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
1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无病呻吟之闲愁A )
A.“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13.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无病呻吟之闲愁、下片的“愁”深沉博大D )
A.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不识”写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识尽”写作者艰辛的历程。
C.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愁,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对比鲜明。
14.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A.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B.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C.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D.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主,“而今”是宾,以今衬夕,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17.《丑奴儿》中作者以“_愁__”为线索,运用_对比_和__反复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 ____的报国之情。
18.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19.“为赋新词强说愁”中“赋”的意思是 __写、写作__。
6.请你从人生经历的角度,体会词人为什么会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
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
有了一种“有苦无处诉”的苦闷。
20.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例一: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例二: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少年”衬“而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愁的深沉博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问:全词表现了词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忧郁激愤之情。
2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两句中的“愁”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这两句中“愁”的含义不尽相同。
“强说”一句中的“愁”指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一句中的“愁”指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愁。
2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这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
盾的心情,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对比(反衬).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24.这首词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
涵是否一样?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忧
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引起的哀愁。
25.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不识愁___”和“__识尽愁 __”,“____少年___”和“__而今__”构成对比。
(用原词回答)
26.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采用叠句反复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27.词的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却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样安排有什么
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表现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自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
的体验(对比(反衬).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
2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忧国伤时、怀才不遇、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29.词中“强”的意思是( C )
A.强大B.强调C.勉强地D.倔强地
30.“少年”时的“愁”指的是 _年轻时不谙世事无病呻吟的闲愁__ ,“而今”的“愁”指的是__年长时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___。
31.全词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
比鲜明。
32.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这是反话正说,是心中之愁无法言表的反映。
暗含了诗人遭受排挤的忧愁和苦闷,同时亦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33.这首词的作者是_辛弃疾(姓名),是__豪放__ 派词人的代表,词牌名是丑奴儿_。
34.“层楼”的意思是__高楼____
35.词的下阕中两次用到了“欲说还休”,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
36.词的上阕是对下阕的对比衬托,诗人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尽”字极具内容,试作分析。
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2分)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2分)
37.本首词中诗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各种“愁”?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路之哀愁。
3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1)“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轻时”,与今语“少年儿童”中的“少年”不同。
(√)
(2)“欲说还休”中的“还”是多音字:huán和hái。
古代一般读huán,现今一般读hái。
(√)
39.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40.本词在整体构思上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为作者把年少时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和如今的历尽艰辛饱尝忧患的抑郁苦闷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