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的成熟,建立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的必备条件。
尽管物流园区在国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国外学者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学者研究了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
而我国对物流园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物流园区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的企业物流方面,对于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方面的研究较少。
典型的有Mats Abrahamsson、K.L.Choy等人对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
Mats Abrahamsson(2003)对物流信息平台做了描述与界定,认为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物流信息的管理与控制中心,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运作能有效提升企业灵活性。
K.L.Choy(2006)等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广义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LIMS),并给出了一个(ILIMS)运行实例,以此改变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其合作伙伴间使用手动交易这类无效率的交易模式,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对区域物流的核心作用。
此平台还将国内外的物流信息服务与物流运作连为一体,以较低的成本满足物流系统运营需要。
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上,因此对于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国外物流的发展是同步的,起步相对较早,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Stenger(1986)在文章中首次提出物流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功效的观点。
文章对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随后,许多学者逐步将注意力集中到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相结合的研究上来。
如:Harrington,L.H(1992),Fox,T(1994),Bardi,E.J(1994),Bowersox,D.J(1995),Gustin,C.M(1995),Lewis(1997),分别从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现状分析,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影响,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对物流战略管理的影响,物流信
1
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协同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A Gunasekaran(2003)在通过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提出了专门用来分析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个经验性模型,它以战略计划、存货管理、运输、能力计划和信息技术五个主要指标作为分析的框架。
指出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都可以使用,包括企业内部局域网,外网和全球互联网,加上EDI和WWW服务及ERP 企业资源计划等,并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包括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
2 国内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现状
物流信息平台,其概念首现于深圳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之中,最近几年,各个地区的物流规划相关工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容。
国内学者对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也逐渐升温,各大学者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系统规划和设计的研究;二是对物流园区平台建设应用的研究。
2.1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规划方面
国内学者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物流需求分析上的基本功能、总体框架等方面的研究。
在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定义上,国内各学者分别进行了阐述,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表述的意思大致相同。
周文传(2008)认为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是指对物流园区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发布、管理、控制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
在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上,刘晓馨(2007)从平台的功能需求和建设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对BH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总体设计、网站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
孙承芳(2006)分别就业务需求、需求主体及需求层次三个角度展开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提出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的框架,并对信息平台战略目标及总体要求、功能体系结构和技术支持等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在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上,赖平仲(2004)认为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
提出根据信息属性和技术可实现的方法,物流信息平台由共用信息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三部分组成,共用信息平台是中心。
并从框架结构、主要功能、
运行模式等方面分别对三个子系统进行研究。
梁静、鲍晓莉(2002)等则系统地探讨了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
针对我国目前区域性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粗略和可操作性较差的现状,根据某市物流园区运营规划和实际情况,分析了它的物流需求特点和该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并在分析物流园区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提出了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详细分析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四个子平台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与物流园区核心业务紧密相关的公用信息平台和物流业务信息平台的子系统构成;提出了支持物流园区运作的信息平台层次结构。
2.2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
由于我国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学者对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规划设计上,而对平台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代表性的是、李力、吴安基等人的研究。
卢云帆(2006)从物流园区发展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物流园区系统、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及结构设计,探讨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评价信息平台功能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面,并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李力(2006)针对我国物流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物流相关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将数据挖掘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造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将宏观因素指标量化后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引进到微观层次物流分析中,实现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有效互动。
吴安基(2010)认为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虽然有许多物流园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总体来讲,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随后他对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的相关对策。
3文献研究结论
(1)国外对物流信息系统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并已在物流与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但国外对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微观的企业物流方面,而对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研究较少。
物流信息
平台的概念是中国学者率先提出的,经过学术交往,2002年以后国外学者也开始接受这一提议并对物流信息平台做界定和研究。
(2)国内外对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都重视了系统框架与功能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规划设计方案。
(3)国内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对象、总体框架、功能设计等方面。
这方面的理论虽然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上,而对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如何发挥平台信息整合功能,如何提升平台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加强。
(4)国内外学者对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即是对某个区域的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研究,而针对具体某个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较为缺乏。
本文正是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的对典型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重点调查。
参考文献
[1] 周文专.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及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2] 刘晓馨.BH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及设计研究[D].锦州:辽宁工学院,2007.
[3] 孙承芳.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4] 赖平仲.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系统规划框架设计[J].交通标准化,2004(6).
[5] 梁静,鲍晓莉.区域性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的实例分析[J].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议文集,2002.
[6] 卢云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7] 李力.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D].长沙:武汉理工大学,2007.
[8] 吴安基.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9] 蔡淑琴.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结构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3).
[10] 胡顺芳.宁波港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11] 陈教义.浙江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12] 贺苗苗.沈阳近海物流园区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3] 张翠林,王军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0).
[14] 郑润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10(8).
[15] 周蕾.创新:传化物流基地的成功之道[J].综合运输,2008(12).
[16] 赖平仲.从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历程和模式中得到的启发[J].运输世界,2003(1).
[17] 何黎明.中国物流园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18] 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J].宁波市现代物流研究规划院,2009.
[19] 宁波市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J].宁波市公路运输管理处,2008.
[20] 叶洪强,谢余杰.推动物流业发展的物流园区信息化思考[J].市场论坛,2009(4).
[21] 卢云帆.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现状分析[J].物流论坛,2007(6).
[22] 毛光烈.以第四方物流带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宁波为例[J].软科学研究成果与动态,2010(4).
[23] Mats Abrahamsson. Logistics platforms for improved strategic flex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3(6).
[24] K.L.Choy, Stuart C.K. So.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6 Vol.8.
[25] Stenger, A.J.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past, present and feature[J].
Transportation Journal, 1986,V ol, 26 No,1,pp.65-82.
[26] A Gunasekaran,E W T Ngai.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a small logistics compan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33(9):82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