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埇桥区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根据《安徽省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卫医秘〔2016〕212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切实减轻患者负担,2016年8月,我院对1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门诊病种及10个中医优势病种试行按病种付费。
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点内容
对中风、腰痛、膝痹、面瘫、肩凝、头痛、项痹、偏痹、肘劳、腕部筋伤等10个病种进行以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门诊疾病进行按病种付费;对中风、腰痛、膝痹、积聚、肺胀、项痹、混合痔、带下病、锁骨骨折、肱骨骨折等10个病种,以临床路径为导向、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方式的住院疾病进行按病种付费。
二、取得成效
(一)规范了诊疗行为
试行门诊和住院按病种付费实施,明确了疾病的临床路径及治疗方法,优化了诊疗流程,实行按病种付费管理的患者,药占比和三费得到合理控制,减少了治疗过程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保障了医疗安全。
开展工作至今,未发生差错事故。
(二)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化的临床路径促进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多部门、多专业协作,缩短了平均和术前住院天数,提高了工作
效率。
以混合痔为例,平均住院日由8.8天下降至6.9天,术前平均住院日由2.3天下降至1.3天。
(三)减轻了患者负担
截至2016年9月30日,我院纳入门诊按病种付费的患者,人均自付费用为246.61元;纳入中医优势病种住院患者157人次,人均自费646.7元。
免除了住院起付线,新农合报销比例增加,患者自付金额减少,切实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通过有效宣传和沟通,患者了解预期的住院天数、治疗措施、收费标准、报销比例等,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三、存在问题
(一)收益例数较少:截至2016年9月30日,我院收治中医药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的患者仅17人,住院患者157人,未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
(二)临床路径执行不严格:个别科室对门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优势住院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此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存在着收治未能完全按路径开医嘱、临床路径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
四、制约因素
(一)客观因素
埇桥区中医院因地处老城区,交通不便,门诊病人多数为医院附近的城镇或职工医保病人。
由于我院历史负担重,发展较慢,医疗设备陈旧,病房条件较差,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环境需求,以上原因致使我院病人量较少,因
此,我院门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受益人数较少。
(二)病种因素
门诊和住院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的临床路径主要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我院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科室主要是针灸推拿科,其他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此外,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致使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开展量较少。
五、工作建议
(一)加强宣传推广:建议进一步宣传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在减轻群众负担、节约基金支出,规范诊疗行为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等方面的意义,组织试点工作政策与临床路径学习与培训,保证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标准。
加大面向群众的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优势病种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使患者充分体会到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同时大力提倡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积极营造群众相信中医,运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二)注重质量控制:建议加强对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相关医疗纠纷及事故,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三)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建议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力度,开展中医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名中医培养,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促使我院中医药科室、设施设备及服务能力能够满足附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基本需求。
埇桥区中医院
2016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