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根据这一精神,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四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和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受灾害、生活困难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
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
制度。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
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
制度。

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

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
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

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

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

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
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公开、公平竞争的经济,实行优胜劣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岗位,带来本人及其家庭经济和生活的困难,需要国家提供生活保障。

社会成员在年老、体弱、疾病、伤残、遭遇灾害等情况下,也需要国家提供物质帮助或者给
予救济,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市场经济还要求劳动力能够合理流动。

为了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还是调控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资金是通过国家立法由劳动者、企业、国家按法定比例筹集的。

当经济发展、劳动者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就会减少,从而减少社会需求的增加,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经济不景气、劳动者失业率增加时,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就会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多,进而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社会需求的增加。

因此,社会保障具有平衡社会支出和需求、调控经济过热和过冷,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积累的社会保障基金,除用于消费外,国家还可以将其用于投资,这不仅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还可以增加社会生产资金,扩大社会再生产,促
进经济的发展,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
的稳定器、安全阀。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丧失生活能力、没有生活来源、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工作岗位、遭遇灾害的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增强其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消除或者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把社会保障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载入宪法,纳入法制化轨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维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权和统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进社会福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
过程中,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劳动者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收入。

竞争必然造成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不均等,甚至收入差距悬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通过强制力征收社会保障资金对社会成
员收入进行再分配,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竞争中因失业、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使他们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减少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有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维护社会公正。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初。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它确立了社会保险体系的框架,是以后四十多年实施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

此后,我国陆续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
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
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内,对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养老保险方面,实行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统一退休制度。

在医疗保险方面,对企业职工继续按照劳动保险条例实行劳保医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

在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方面,延长了休假时间,提高了待遇和标准。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重新启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在失业保险方面,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
我国建立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1993年,国务院对《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作了修改,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扩大了待业保险的覆盖面,并提出
由企业缴费,建立待业保险基金,以保障企业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在养老保险方面,1984年,国家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对市、县一级的国有企业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原则,实行保险费的统一收缴、养老金的统一发放。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
保险制度,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并明确规定养老保险费实行社会统筹,先由市、县统筹再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
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
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事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按照这一原则和要求,我国开始着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养老保险方面,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并决定在全国进行试点。

在医疗保险方面,1995年,在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试点,开始探索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扩大到38个城市。

在工伤保险方面,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2003年,在总结工伤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在生育保险方面,劳动
部于1994年发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对生育保险的实施范围、统筹层次、基金筹集、保险费用支付等作了明确规定。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
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
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998年,为了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调剂力度,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
的通知》。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确定了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
本政策,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目前,一个以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包括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多
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
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社会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情。

按照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企业职工个人
共同承担,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单位缴费的大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其余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为职工个人所有。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发给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
资的20%,从社会统筹部分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从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中支取。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规定,用人单位缴费全部纳入社会统筹,不再划入账户。

基础
养老金标准由职工平均工资的20%调整到30%左右,个人账户规模由11%调整为8%.
二是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1998年,国家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国家、企业和社保机构共同出资,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逐步将国
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
保险制度并轨,下岗职工陆续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国有企业新的减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保障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建立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单位缴费比例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为本人工资收入的1%,建立失业保险基金。

三是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的基本原则、保障标准和管理制度。

条例规定,凡是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都有权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帮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
一条保障线。

四是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并配套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按照“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思路,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配套进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

1998年,在总结医疗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和主要任务。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医疗保险
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社会统筹部分由用人单位缴纳,单位缴纳比例一般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建立统筹基金。

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等小额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等大额费用。

决定还要求,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和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解决超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五是逐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国务院2003年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保险的范围、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规定,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为本单位全部
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
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
待遇的权利;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其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同时,也要看到,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从城市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城市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
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

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

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统包统配的
劳动力管理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
建立起来的,国家和企业承担一切保障。

现在,正处于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转变时期,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严重。

再加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的渠道尚未落实等原因,造成目前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
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

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

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和管理上的相互碰撞,有的地区矛盾相当尖锐。

管理
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
业的健康发展。

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传统的耗能高、效益低、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失业人数显着增加。

国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就业
人口的就业需求,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
险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

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同的是,中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
社会的。

这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资金积累和保障服务功能尚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

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
为适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
法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决定。

但是,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付阙如,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
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大计。

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项积极措施,按照“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纳入基本养
老保险范围,重点做好个体私营企业、外资
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养老保险资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最大限度地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继续抓好直辖市、省会市和中心城市等大城市的医疗保险改革,拓宽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范围。

完善医疗保险配套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
实工作
继续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规范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范围,加大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入。

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