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如何看待衰老
衰老机理的中西医研究概况(一)
衰老机理的中西医研究概况(一)【关键词】衰老机理衰老(ageing,senescence)是本世纪生物学研究的八大方向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揭示衰老的机理,探索出高效、安全可靠的抗衰老方法,这就是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衰老的认识也从整体动物水平推进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在大量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学说,为推进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本文对与衰老机理相关的问题概述如下。
1衰老概念的研究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在正常状况下生物发育成熟后,随年龄增加,自身机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功能逐步退行性变,趋向死亡,不可逆转的现象〔1〕。
是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在结构及功能上表现出的种种退化。
疾病或异常因素可引起病理性衰老(pathologicalsenility),使上述现象提早出现。
衰老又可分为生理性衰老(physiologicalsenility)及病理性衰老两类,生理性衰老是指生物体自成熟期开始,随增龄发生的、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渐进的全身复杂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也称正常衰老。
病理性衰老是指由于疾病或异常因素,所导致的衰老加速,也称异常衰老〔2〕。
近年来中医学主要认为衰老是由阴阳失调、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所致,多从肾虚衰老学说、脾胃虚弱衰老学说、津液不足衰老学说、肾虚血瘀衰老学说、气虚血瘀衰老学说、脾肾两虚夹瘀衰老学说、多脏器虚损与气滞血瘀痰浊衰老学说进行了机理解释和证候的归类,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中医衰老概念,值得特别关注和研究。
2衰老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由于衰老的变化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的环境因素,因而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
同龄个体衰老程度因人而异,反映人的实际衰老程度除了日历年龄外,还有“生物学年龄(或生理学年龄)”,人的生物学年龄可根据其生理和解剖状态进行估算,表示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3〕。
中医抗衰老五大观点理论解释
中医抗衰老五大观点理论解释中医对衰老的机制的研究源远流长。
《养老奉亲书》记载:“年老之人,萎瘁为常。
”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脏腑机能萎瘁,外表体窍也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前後二陰衰老屬自然現象,是隨人體五臟六腑的機能減弱,自內到外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這些變化導致人體適應力、儲蓄力日趨下降。
中醫認識到女子由陽明脈衰為始,以面部蒼老為先兆;男子以腎氣衰為始,其衰老先露於毛髮牙齒。
衰老以形衰最先出現,接著可見九竅不利,繼之出現精神衰老。
外在形容的改變,尤其是皮膚衰老、體形衰退、精神疲憊,是衰老最明顯的標誌,這三方面成為抗衰老重點。
鑒於皮膚、形體、精神的衰老,都是伴隨整體虛衰同步發生的,反映內在臟腑失衡,因而保持外在形容必須整體調理。
片面地注重皮膚、形體或精神保養很難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只有使內在生理協調、臟腑安定、經絡通暢、氣血流通,才可從根本上延緩機體衰退過程。
衰老是一個漸進過程,「五八腎氣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抗衰老應從中年甚至更早開始。
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良習慣在不知不覺地傷害腎脾二臟,比如暴飲暴吃、偏食、長期緊張、過度勞累、酒色過度等,一方面加速腎精的消耗,另一方面又使脾臟未能及時補充,導致未老先衰,中老年疾病接踵而來。
注重養生之道是延緩衰老的前提,參考傳統養生保健。
基於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觀點,腎脾虛衰是中醫抗衰老的核心,歷代仍以補腎益脾為主。
現代了解到衰老是綜合性因素作用的結果,除了自然虛衰外,也存在不同的病理因素,抗衰老必須採取綜合措施。
依據辨証施治特點,除了補益方藥外,篩選其他方藥,如活血化瘀、除濕化痰、行氣疏肝等,來提高抗衰療效。
有關皮膚、形體、精神三方面的抗衰總原則如下:抗衰駐顏:補血、活血、養陰、潤燥;形體抗衰:健脾、保胃、補腎、養肝;精神抗衰:養心、健脾、疏肝。
中醫藥抗衰老有悠久的歷史,而且確切有效,只要堅持一定收效。
衰老過程因人而異,如有人偏於腎虛,也有人偏於脾虛,根據個人需要適度地調治,不可僅守一方一法,要交替使用,或以一証一方為主,輔以它法,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目的。
从西方医学角度对衰老机制的研究
从西方医学角度对衰老机制的研究1 综述西方医学(包括中国从事西方医学研究的学者)对衰老机制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在分子层面,主要通过体外细胞的复制来进行衰老机理研究,重点关注DNA 的损伤与修复功能障碍、DNA转录后损坏或化学修饰导致的蛋白质改变、衰老相关基因研究等;第二个层面是在细胞层面,将细胞看作生物衰老的基本单位,包括端粒酶的复制衰老假说、分化障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变化等研究方向;第三个层面是从人体的整体水平和器官水平研究衰老,包括研究神经内分泌紊乱、代谢改变以及免疫机制学说等等。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衰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彻底地揭示衰老的本质,而且在对衰老和抗衰老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限制,比如进行试验的生物与人类结构相距甚远,难以完全体现并反映人体的衰老特性。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已经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或假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基因衰老学说、端粒和端区学说、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theory)、线粒体DNA损伤学说、交联学说(cross linkage theory)、生物膜损伤学说(theory of biological membrane damage)、遗传程序学说(genetic program theory)、染色体突变学说(chromosomal aberration theory)、差错学说(elfor theory)、免疫学说(immunological theory)、内分泌学说(endotrine theory) 等等。
这些学说有的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有的则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然而它们都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对衰老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为最终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
但是机体衰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由多种机制参与发生。
浅谈中医对女性衰老的机理认识
浅谈中医对女性衰老的机理认识衰老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
中医学关于延缓衰老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对女性衰老的认识亦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中医关于衰老的原因有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虚血瘀学说等。
其中肾虚衰老学说占很重要的地位。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生命过程随肾气旺盛而成长,而后随肾气的衰弱而衰老,反映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已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
中医称围绝经期及绝经早期为“七七之年”,此时天癸渐绝,生殖器官和乳房也逐渐萎缩,行将步入老年期。
其原因在于肾气的自然衰减,天癸虚少,冲任脉虚,亦是。
肾气—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功能减退的结果。
绝经后妇女认知功能下降的主要中医病机之一在于精血渐亏,脑髓失养,元神失调,并认为“肾主骨生髓而上通于脑”,与肾虚关系尤为密切。
坤泰胶囊组方自《伤寒杂病论》103 条中黄连阿胶汤化裁而来,有滋阴养血、清虚热、安神除烦的功效。
主要成分由6昧中药组成:熟地甘温,为滋阴养血、填精益髓的要药,《景岳全书·本草正》认为“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 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有充养脑髓之效;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芍敛阴,阿胶滋阴,二药养营血以安神;茯苓益心脾,交心肾以安神。
熟地与白芍、阿胶相伍,补益精血,酸甘化阴以滋液,白芍与黄芩、黄连相伍,酸苦涌泻以清火,茯苓益心脾宁心神,并可制熟地滋腻碍脾之性。
全方主治肾阴不足、虚火内生而致的绝经前后诸证。
坤泰胶囊的药理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其中熟地、白芍的植物雌激素样作用有关,而茯苓、黄芩、阿胶等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也提示单味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1、精气与肾虚衰老《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气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它是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共同决定的,是衰老出现及发展快慢的主要因素。
《论衡·气寿篇》提到:“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衰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过程。
在中医理论中,衰老并非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身体内部阴阳五行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一、中医对衰老的基本认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五行的平衡,这种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导致身体的各种功能衰退,这就是衰老的根源。
具体来说,衰老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阳气衰减:中医认为,人体阳气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抵御外邪的关键。
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逐渐衰减,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
2. 气血不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从而加速衰老。
3. 脏腑功能衰退: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
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下降。
二、延缓衰老的方法既然衰老是由身体内部阴阳五行平衡被打破引起的,那么延缓衰老的方法就应该从调理身体内部环境入手。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
应该遵循“五谷杂粮,果蔬搭配”的原则,保持营养均衡。
同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如人参、枸杞等。
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中医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调节心情。
3.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应该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4. 药物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调理身体。
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延缓衰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养生、精神调养和药物治疗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于衰老和抗衰老,有着独特、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学说,其中有很多关于抗衰老和中医养生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方》、《千金翼方》等。
以下就我国中医学的经验和近现代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总结衰老和抗衰老的理论。
1衰老的概念衰老又称老化,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和生化反应的综合体现,是体内外各种综合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精神因素、情绪变化、环境污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衰老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衰老的进程,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其进程。
衰老和老年病不同。
衰老不是一种疾病,正常衰老过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渐进性的、积累性的和不可逆的生理过程。
老年病,大多数是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衰老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而老年病却不是人人都会罹患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老年病却是属于机体的病理表现;衰老是无法避免的,而老年病却是可以预防的。
衰老虽不是病,却易导致老年人患病;患上老年病之后,则进一步加速衰老的过程。
2衰老的表现男女衰老的差异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己经认识到衰老的性别差异。
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这一段经典的文字不但详细地表述了男女由发育至衰老的过程,更揭示了男女从发育到衰老的性别差异。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目前已发展为一门系统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医学学科。
中医学深谙所谓“防病于未然”的道理,对于如何防治老年人的生理衰退,也有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简要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首先,中医学对于老年人的身体特征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中医认为,年龄越大,人体的阴精就会不断丧失,因此老年人身体上会出现衰退现象,呈现为肌肉减少、皮肤松弛、骨骼增脆、面色黯淡、耳力和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而在致病因素方面,中医认为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透支和流失是老年人身体衰退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医学提出了防治老年人衰老的具体方法。
中医认为,老年人要注意休息养生,适度运动,饮食调养和精神调节。
休息养生方面,老年人应当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睡眠调节,避免过度疲劳。
适度运动方面,老年人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低强度的运动,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预防老年疾病。
饮食调养方面,老年人应当少食油腻、辛辣、冷硬、难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品,如鱼、蛋、豆腐、鸡肉等。
精神调节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读书、旅游、绘画等自我娱乐,在精神上保持愉悦、稳定和积极的状态。
最后,中医特别强调老年人补充营养、防治慢性疾病和保持情绪稳定。
中医认为,老年人应当多食用补益清虚、滋阴补肾的食品,如人参、枸杞、黑豆、黑芝麻等。
同时,在防治慢性疾病方面,中医建议老年人定期体检,及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胃炎等慢性病,以防止这些病症的进一步恶化。
情绪稳定方面,中医认为夫妻朋友聊天、小孙子玩耍、赏花游园、听音乐等活动都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压力和抑郁情绪,增强他们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总之,中医学在防治老年人的生理衰退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老年人要重视养生,按照中医的养生理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延迟衰老、维护健康的最佳选择。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衰老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人体从成熟期到衰老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和组织变化,例如蛋白质降解、合成降低、氧化应激增加、染色体损伤等,导致身体的功能衰退、器官衰弱、疾病易感等多种生理和病理改变。
这些变化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许多方面的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的生物学过程。
其中,中医学在衰老过程的认知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
中医学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脏腑之间的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同时,中医学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问题归为五行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
这些理论对于衰老的认知和治疗有着指导意义。
首先,中医学将衰老看作是人体五脏六腑及气血阴阳的逐渐消耗和失衡的过程。
五脏对应五行,分别统管其它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情绪、代谢等方面。
例如,肝主疏泄、心主壮阳、脾主运化、肺主宣发、肾主藏精,若五脏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问题,衰老就是因为五脏机能减退或者失灵而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衰老的方法就是通过平衡五脏功能,提高身体的整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延缓衰老进程。
其次,中医学将衰老看作是气血阴阳失衡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气血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
气是活动的力量,血是营养的源泉,阴阳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如果气血阴阳失衡,则会引发各种生理和病理问题,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等。
这些问题都是衰老的表现。
因此,中医治疗衰老的方法就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老年人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最后,中医学对于衰老的认知还包括养生的方面。
中医学认为,生活方式对于健康和长寿非常重要。
在中医学的养生理论中,主张营养充足,作息规律,运动适量,精神愉悦等,这些都是预防和延缓衰老的方法。
例如,中医认为,长时间坐着不动会影响肝气疏泄,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血脂升高、高血压等。
因此,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高血压等疾病产生。
衰老学说与中医药抗衰老理论
衰老学说与中医药抗衰老理论一、现代医学衰老学说衰老又称老化,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的后期阶段所进行的全身性、多方面、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
衰老过程发生在生物的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
对衰老机理的探索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生理、生化研究;随着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衰老的机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大量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学说。
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一)衰老相关基因学说有人认为,细胞中存在衰老基因,其表达产物是一种可抑制DNA 和蛋白质正常合成、促进衰老的抑制素。
同时,细胞还存在一种阻遏基因,其产物可阻碍衰老基因的表达。
阻遏基因有许多拷贝,但拷贝数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丢失。
因此,年轻细胞中有足够阻遏基因的拷贝,可形成足够浓度的阻遏物质,抑制衰老基因的表达;随着细胞增殖次数增加,细胞中阻遏基因拷贝数减少,阻遏物浓度逐渐下降,以致不足以阻遏衰老基因的表达,于是细胞的DNA和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衰老出现。
其实,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中存在着与寿命有关的各种基因,包括衰老基因和长寿基因。
衰老基因的存在以及长寿基因突变都会缩短个体寿命;而长寿基因的存在以及衰老基因的变异则有助于延长生物体寿命。
除此之外,染色体中还有一些调节基因,它们通过作用于衰老基因或长寿基因而影响衰老过程。
总之,个体生命的长短取决于上述三种基因的相互作用。
(二)端粒学说1961年Hayflick发现,连续培养的人胚成纤维细胞只能增殖60~70代,在经过一段旺盛繁殖期(一般不超过1年)后,即出现DNA 合成减少,有丝分裂停止,增殖能力丧失,直至死亡。
后来许多实验证明,其他类型的人类细胞分裂次数也存在一个“极限值”,如表皮角质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等。
这种正常细胞分裂潜能受限的现象称为细胞衰老,或复制衰老。
复制衰老发生的基础是培养细胞群体倍增的次数,而不是培养时间。
中西医衰老学说研究论文
应重视衰老研究的转化医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后续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衰老的机制,尤其是细胞衰老与组织器官衰老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应加强衰老相关疾病的综合治疗研究,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学科联合治疗等。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目的与任务
运用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中西医衰老学说相关的文献资料。
通过专家访谈,了解中西医衰老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分析中西医衰老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探讨其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总结中西医衰老学说的异同点。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中医衰老学说研究
02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由阴阳平衡逐渐转为阴阳失调,导致衰老。
阴阳五行衰老学说
阴阳失调
五脏虚衰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五脏功能逐渐减退,进而影响全身功能。
五脏虚衰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预防和缓解衰老。
五行养生法
肾气虚衰是衰老的关键因素之一,肾气不足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
当细胞分裂次数达到一定限制时,端粒会变得极短,引发细胞凋亡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机体为了防止细胞异常增殖而设置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端粒衰老学说的核心观点
端粒与肿瘤的关系
端粒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细胞凋亡衰老学说的核心观点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当细胞受到不利因素刺激或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凋亡程序会被激活,导致细胞死亡。
中西医结合抗衰老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总结词
中医对衰老的机理认识
中医对衰老的机理认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对衰老的机理有着独特的认识。
中医认为,衰老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减退、经络失调等方面。
首先,中医认为气血亏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气血逐渐减少,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减退也是衰老的重要原因。
人体内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脏腑的功能逐渐减弱,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中医认为经络失调也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它们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经络的畅通度逐渐降低,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关
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经络,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对衰老的机理有着独特的认识,它认为衰老是人体内
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减退、经络
失调等方面。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脏腑功能、经络等方面,可以延缓
衰老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中医在老年人健康管理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对衰老机理有其独特见解。
中医学说衰老机理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一是脏腑虚衰学说,二是气血失常衰老学说,三是精气神衰老学说,四是津液不足衰老学说。
其中,脏腑虚衰学说又分别从肾脏虚衰、脾虚、肺脏衰弱、心脏虚衰、肝脏虚衰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中医脏腑虚衰学说人体作为有机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来维持生命活动。
随着年龄增长,体质状况发生变化,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抗病力和自我调节力衰退。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中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谈。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脏腑虚衰是导致人衰老、死亡的原因。
(一)肾脏虚衰与衰老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从发育到衰老的全过程,也关系到人的生殖能力。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正是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肾虚衰导致衰老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阐述得很清楚:女子49岁时,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故形体衰老不能生育了;而男子64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退,齿发脱落,形体精神都感到病苦。
肾是人体中主管水的脏器,能贮藏五脏六腑的精气,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
到了一定年纪,五脏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生育能力,进入衰老状态。
(二)脾虚与衰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人体脏腑器官、营卫经络、形体形官窍,无不仰仗脾胃,元气之滋养全在脾胃,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
我国中西医衰老学说比较探讨
我国中西医衰老学说比较探讨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以临床比较为依据,将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瘀与现代衰老学说进行比较探讨,让古老的中医加入到现代医学大合唱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肾气虚衰气虚血淤蛋白质内分泌免疫功能微循环从古到今,人们对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设想。
现代医学的衰老学说通常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论和环境论。
近代诸多衰老学说如生物钟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脑的衰老中心学说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两大类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所决定。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
中医关于衰老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哲学的高度,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结论。
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预言和命题。
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
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大。
”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
所谓定分焉,元气也,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
”中医文献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也。
”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截至目前,计有五种学说:脾胃虚衰学说,肾气虚衰学说,其他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气滞血瘀学说。
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衰老理论的研究日趋活跃。
笔者纵观中医衰老学说的研究进展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理论,发现有交织趋同,互相验证的态势。
但中医的衰老学说理论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整体观的优势,同时受时代的限制囿于宏观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观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
本文就中医的衰老学说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从宏观立论到微观分析,从天才的预言到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对照。
1.脾胃虚衰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的比较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
中医衰老的概念
中医衰老的概念咱中国人啊,对中医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中医里说的衰老,可不是简单的脸上多几条皱纹、头上多几根白发那么简单哟!你想想看,就好比一辆跑了很久的车子,零件会慢慢磨损,性能也没以前好了。
咱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各个部分也会逐渐出现变化。
中医认为啊,衰老跟咱们的气血、脏腑都有关系呢。
气血就像是身体里的“能量源”,年轻的时候气血充足,人就精神头十足,干啥都有力气。
可慢慢的,气血不足了,人就容易觉得累,没劲儿。
这就好像手机电量不足了,运行起来就不那么顺畅啦!脏腑呢,那更是重要得很。
心、肝、脾、肺、肾,就像身体里的一个个“小部门”,它们都得好好工作,身体才能正常运转呀。
要是这些“小部门”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就说肾吧,中医觉得肾可是很关键的哟!肾好的人,精力就旺盛,头发也乌黑亮丽的。
要是肾不好了,那头发可能就早早变白啦,人也没那么有活力了。
那怎么才能让身体衰老得慢一些呢?这可得好好说说。
首先得注意饮食啊,别老是吃那些油腻的、辛辣的东西,多吃点蔬菜水果,那对身体多好呀!就像给车子加好油,才能跑得更稳更快。
然后呢,得适当运动。
你看那些经常运动的人,是不是看起来都特别精神?运动能让咱们的气血通畅,脏腑也能更健康地工作。
还有啊,心情也很重要呢!整天愁眉苦脸的,能不老得快吗?要开开心心的,多和朋友们聚聚,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就好比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活力,让它能更好地对抗衰老。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智慧可真是博大精深啊!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理身体,延缓衰老,多好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方法。
想想看,要是能一直保持年轻的状态,那该多棒啊!难道你不想让自己老得慢一些吗?所以啊,咱们要好好了解中医衰老的概念,按照中医的方法来保养自己,让自己能健康又快乐地生活着。
总之,中医衰老的概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去呵护自己的身体。
让我们行动起来,好好利用中医的智慧,让衰老来得更慢一些吧!。
最新 中医学对衰老过程的认识-精品
中医学对衰老过程的认识1中医学对衰老表现的描述中医学认为,进入中老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可出现一系列衰老表现和老化征象,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还出现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
对衰老形态结构变化的描述,主要体现在面部、头发、牙齿等形态结构变化和外在表现。
《灵枢?天年》云:“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四十岁左右及以上“面始焦,发始堕”,“面皆焦,发始白”,“发堕齿槁”,“齿发去”等表现。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
”肾虚,发失所荣,故变脆、变白、易落;齿骨失充,故牙齿松动脱落。
对衰老生理功能的变化,认为主要是脏腑衰老的体现。
五脏是形体强壮的根本,若五脏衰败则有相应的表现。
随着五脏的衰老,则发生形体、肢体功能的衰败变化。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头倾视深”,是精神衰败坏之征象;“背曲肩随”,是心肺失强之征象;“转摇不能”,是肾脏衰败之征象;“屈伸不能,行则偻附”,是肝脏精气衰败之征象;“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是肾精亏损之征象。
衰老时耳目等官窍的功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高年下焦阴弱,六腑之气不利,多痛,不得大便。
”中医学同时强调“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认识到衰老时心理、社会方面的表现。
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曰:“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
”2中医学对衰老年龄的初步界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开始衰老的年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灵枢?天年》云:“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从中西医两方面谈衰老
从中西医两方面谈衰老21世纪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更好的延缓衰老是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的了解相关衰老的知识进一步抗衰防老,不仅是每一个医疗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衰老、指导普通人群防病延寿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希望健康长寿者自我保健所必需。
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当人类生长发育到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必然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衰老”。
它的表现主要是细胞、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如细胞数量的减少、组织弹性降低,脏器萎缩、变性等,从而导致机体多种生理功能逐渐减退,但由于各种脏器自身特异性不同,因而功能减退的程度不一致,又因个体具有不同的差异,所以衰老常以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1. 【衰老的分类】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成熟期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即人在体质方面的变化,也称正常衰老。
病理性衰老是指在生理性衰老基础上,由于患某种疾病或由某种外来因素,所导致的衰老的加速过程,也称异常衰老。
人体衰老是各系统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的总和表现,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加速了衰老的进程。
2. 【衰老的机理】2.1 西医衰老机理生命过程中的衰老现象,一向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科学家对衰老现象深入研究,对衰老的机理不断有所发现,主要观点如下。
2.1.1 遗传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生物的衰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大量事实证明,人类及动物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
即使同是人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
2.1.2 差误学说差误学说是从遗传学角度并从分子水平说明衰老原因的一种新学说。
是指机体衰老时,对蛋白质的合成能力明显下降,合成蛋白质的酶也发生误差,从而导致DNA传达与复制的能力下降或发生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引起了衰老。
DNA、R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也会发生差错,从而积累起错误的遗传信息,导致细胞组织器官的损害。
中医如何认识人体的衰老过程
中医如何认识人体的衰老过程衰老最重要的表现是组织与器官的细胞退化,逐渐失去增殖的能力,以及过度的细胞凋亡。
众所周知,随着年龄增大而老化是不可抗拒的生理过程。
但就每个人而言,年龄变化对各器官组织带来的影响的个体差异很大。
仅以年龄划定衰老界限,或从外表来估计衰老程度,往往不够全面。
内在组织器官老化及微观的基因调节失控,可以导致整体老化的加速与老年慢性疾患。
在对衰老与肾虚微观比较的研究中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多共性。
在神经内分泌轴上的比较关于衰老的原因有多种学说,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于全身性衰老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上的比较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以前认为各司其职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这就是著名的NEI 网络学说。
肾虚与衰老在T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群表达方面,具有基本一致的调控模式。
补肾复方在与健脾、活血类复方的比较中,其调控T细胞凋亡是通过使高表达的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与低表达的抗凋亡基因表达上调的协同作用,重塑基因平衡,从而逆转了衰老及肾阳虚证T细胞过度凋亡的趋势,恢复内环境稳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已提出肾气盛衰与生、长、壮、老、已密切相关。
人到老年自然有肾气衰退的种种表现,所以衰老是“生理性肾虚”。
至于肾虚与衰老之间是否有共同的内涵,本系列研究在对肾虚与衰老在网络、系统等宏观层次比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细胞、分子及基因表达等微观层次上,对肾虚与衰老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以药测证”的研究方法,提示肾虚与衰老具有共同的T细胞过度凋亡的特征及相似的调控基因表达失衡的模式。
且补肾方药都能有效地作用于细胞、分子各个微观层次,对于肾虚与衰老都有相同的调节效应。
因此揭示了肾虚与衰老固然有时间的先后、程度的差异以及各个脏器、组织和代谢的不同,但在统管全身的NEI网络及T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模式这一范畴里,呈现了宏观与微观的高度一致性,证明肾虚与衰老有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西医如何看待衰老
导语:近年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深,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方法不断得到实践。
在对衰老的认识上,由于中西医的角度不同,所以各自的认识也不一样。
近年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深,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方法不断得到实践。
在对衰老的认识上,由于中西医的角度不同,所以各自的认识也不一样。
这直接导致了中西医在对待疾病的战略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西医认为人的生命由一个受精卵的分裂开始,分裂多少代以后,进入生命的旺盛生长期,又分裂多少代以后,就进入了生命的衰老期。
进入衰老期以后,细胞分裂的速度逐渐变慢,人体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器官就越来越老化,功能就越来越差,一直到细胞数量降到极限,功能差到不能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时候,人的生命就终止了。
以细胞分裂的代数来计算,人的生命应该在一百二十岁或一百四十岁。
但由于各种细菌,病毒,和各种灾害的侵袭和毒害,人的生命大多活不了这麽久,都被大大地打了折扣,所以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
以上这是西医对人的生命发生,发展,结束的解说。
中医认为阴阳和合就是生命的诞生,世上万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自然人也不应该是个例外。
生长壮老已既然万物都不能脱此规律,人生天地之间,岂能例外?然人生来禀赋有厚薄之分,筋骨皮肉有坚脆之别,后天之营养有优劣之异,故而人对自然侵袭的耐受力也各自不同,所以人的寿命也就有了寿夭之不同。
这是中医对生命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认识。
由于认识的不同,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战略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西医采取的战略是消灭有害于人体的细菌病毒和一切有害人体健康的因素,。